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听到高岳这话,萧乂觉得有些道理,但他依旧觉得高岳过于危言耸听。
高岳继续说下去:“静之兄是不是认为,现在朝廷也就是和山南东道一个方镇有开战的危险静之兄难道看不见,朝廷先前连平定泾原兵变,出兵不过三四万,都异常吃力,如再和山南东道开战的话,梁崇义又和其他雄藩表里勾连,天下必然动乱。宰执先前又被批准了‘食三倍出界粮’的奏疏,那么战事一开,军费耗费起来如山崩海啸,朝廷到时国库空虚
6.各奔东西程
建中元年六月来临,李适亲临的制科考试结束。正如郑絪当初所猜测的,这次考试题目果然是含元大朝会时的舞象有关——李适在大朝会结束后,宣布将外国进献的大象全部放归山野,故而今年的题目便是《放贡象赋》。
郑絪没有了高岳的竞争,果然所向无敌,一番妙笔生花后拨得制科敕头。
而刘德室也不负众望,和独孤良器双双考中。
大器晚成的刘德室,主动请求前往高岳的“原州行在”,担当主簿。
而独孤良器则出人意料地没有留在京城任职,他是有门荫的,再加上高中制科,可以在京城直升为七品,可他却主动要求外出为官,后得李泌的邀请,前去杭州担任司功参军。
当然郑絪也不会走寻常路的,他同样没有选择留京,而是接受张延赏的礼聘,前去西川幕府里为掌书记。
暂时只有卫次公不动,他还在准备书判拔萃考试。
高岳也动身准备前去泾州,出发前才发觉:自己和刘德室往西走,郑絪去西南,独孤良器一路向东,天涯路迢各不相同。
这样也不方便到临皋驿或灞桥驿分别,于是大家选择于城中的都亭驿设宴,痛饮番后各分东西,而卫次公、李桀等韬奋棚友,及翰林学士陆贽也都来送别。
酒席上高岳刚准备问郑絪婚姻的事,没想到对方直接告诉自己,马上入川就要迎娶张延赏的小女儿碧笙。
众人喝彩声里,高岳却沉默起来,“看来婶娘的一番苦心又要落空。至于张延赏......他大女儿玉箫许给韦皋,小女儿碧笙许给郑絪,韦皋和岳父关系恶劣,我则又和韦皋结成儿女亲家,与郑絪也算是朋友。我又是崔宁女婿,而岳父、李晟又都和张延赏交恶......关系貌似有些乱。”
可还没等高岳理清,独孤良器则更是语出惊人,“马上去杭州,我会把团团销籍,携她一并赴任。”
“你意思是把团团纳为别宅妇”高岳差点一口酒喷出。
可独孤良器的表情却很严肃:“鄙夫先以团团为部曲侍婢,然后经放她为良人,即收为妾室,不以别宅妇对待。”
别宅妇类似现在的姘妇,她和男子间的契约关系很薄弱,男子兴至便会前往与别宅妇相会,也不会过分禁止她与其他男子往来,另外唐朝男子是不允许和别宅妇长期同居的;而妾室则不同,她们在家的地位仅次于正妻,身份也是良人,故而男子如想从妓或侍婢里择选妾室的话,必须将她先放为良人。妾室和男子间的关系,要比别宅妇牢固得多,别宅妇不会和男方家族住在一起,但妾室则会,另外若男子得罪流放的话,别宅妇、侍婢都不会遭牵连,但妾室则会和正妻一起同样伴随男子流放。
所以云韶对芝蕙说,要把你从侍婢身份升格为妾,此后你也算是崧卿的贤内助之一。
“那你妻子”高岳不由得询问起来。
“不用想这些事,鄙夫以前说过人生不过两个梦想,进士及第已达成,吏部博学鸿词虽未达成,但制科入等也算差强人意。良器身为外戚之家,只求保全富贵,兼得名声,以后将离京城,专择偏远幽美之地为闲散官,和团团扁舟泛湖,唱和一生,足矣!”独孤良器娓娓道来,看来他甘愿和王团团相伴一生。
王团团多幸福啊!这年轻的高富帅的眼光口味,真的是很难说的。
不过高岳明白,人各有志的道理。
他、郑絪都是希望在政治上有番作为的,所以像崔宁、张延赏这样的岳父助力是不可少的。
可独孤良器求什么呢
他可是薨去的
7.身家别支米
而后高岳和韦皋又暗中互相使个眼色,待到坐定后,还没等酒菜声乐,高岳就迫不及待地向朱泚建议说:
“依仆的愚见,先前陇州多年战事,业已残破,可先让韦城武于汧阳城(即千阳)营田。汧阳西有陇山,东有汧山,与凤翔、泾州良原皆有狭窄河谷相连,乃是枕山靠水、易守难攻的中枢,再加上可得水源灌溉,牧草丰美,是最适合不过的屯田之地。?”
“好!就依逸崧所说的办。”朱泚坐在席位上,当即伸手,表示完全赞同,然后又笑起来,几乎算是巴结韦皋与高岳了,“啊呀,先前神策招讨行营经由凤翔入蜀时,老夫还慨叹逸崧这样的人才未能入我幕府中来,可现在泾州城兵变后,老夫也算是因祸得福,同时得了城武与逸崧二位,不亚于卧龙凤雏啊!”
“节下慎言,岂可自比汉昭烈帝”韦皋当即批评道。
“哦,哈哈哈哈,失言失言。”朱泚急忙扶额笑着道歉。
接着高岳又建言:“那这原州行在和度支的钱财关系”
原来,先前杨炎搞出的两项制度:“税米三分制”和“食出界粮”,高岳一直在揣摩研究,这两项制度其实是唐朝而今军事政治机器上两个并列的部件:三分制下,税赋分为上供(给中央)、留使(给节度使)和留州(给节度使下诸州),如此节度使用来养本镇士兵、军府的“军资钱”,其实就是三分当中的“留使”部分;但节度使的镇兵一旦出界(辖境)作战,那就得中央的“度支”来出钱出粮。
不过在西北边州的军费又有特殊性,按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年间王彦威所作的《供军图》所言,当时唐朝养了九十九万军队,“自留州留使兵士衣赐之外,其余四十万众,仰给度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天下,我们稍微四舍五入下,算作一百万军队,那么有六十万是方镇兵或州兵,这些军队大多分布在关东、东南、西南诸地区,其中方镇兵由节度使用“留使”的钱粮养着,州兵由各州刺史用“留州”的钱粮养着,只有到出界作战时才会动用到中央度支的钱。
那么剩下四十万兵是哪里的答案是西北边军、神策军(直属中央的机动军事力量)、北衙六军(老牌禁卫军,处于半废状态)、金吾威远(金吾军、威远营,皇城内的治安军),还有每年秋天从各地抽来的防秋兵,加在一起四十万,这部分士兵他们的衣服、口粮和加赐,都是度支统一拨给的。
其实高岳这次来泾州南的百里、灵台和良原设“原州行在”,实施营田,名目上也是属中央度支派遣来的,即“度支营田”。
那么现在可以把唐朝军费的两个部件给分割清楚,也能对王彦威《供军图》有个总结性认识,这也是高岳揣摩出来的结论:
以地区论,西北军州共八道,即凤翔、邠宁、泾原、灵盐、振武、鄜坊、银夏、河东,这些军州里士兵因承担最重的边防任务,加上边地因多年战事而荒芜,户口锐减,根本很难像内地那样征到赋税,故而吃喝拉撒全归中央管;而其他诸道,士兵则由节度使、刺史分别用“留使”、“留州”钱养。
以行动论的话更简单,西北边军、神策军呆在原地毫无疑问是吃度支的,而出征后要吃度支的三倍“出界粮”;而其他地区的方镇兵和州兵,呆在原地就吃节度使、州的财政,出征后也一样要吃度支的三倍“出界粮”。
所以对于朝廷度支司来说,一旦遇到内外战事,那支
8.朝三暮四计
..,
“好,那就照逸崧说的去做。”接着朱泚说到,“凤翔这边就全力支持城武去汧阳筑城营田,泾原呢我不常去,已奏请姚令言为行营留后,有什么事逸崧都可以找他商议,你俩先前也是同僚。”
“万分感谢节下。”高岳急忙说到。
泾州城内,姚令言接待了高岳,答应给予他三千泾原兵去营田。
“实要二千四百兵即可。”高岳不慌不忙地说到。
姚令言满脸问号。
但高岳只是轻笑不语。
不久姚令言会意,“高孔目啊你回一趟京城就学坏,要三千兵的伍籍,却实际只要二千四百,剩下的六百你要吃虚额这一吃就吃五分之一(比段秀实黑多了)!”?高岳就给姚算了笔账:“据仆昔日于百泉屯田所得,一顷设百亩,一百三十顷立一屯,一屯一百三十人即可,即每名营田兵及其家人种百亩地。仆此次在百里城开十五屯,故而需一千九百五十名营田兵即可;又需在百里城四周,西到华亭,东至麻亭,设烽堠二十处,每烽置兵五人,三人上烽,二人于烽堠边营田八亩耕作自持;又设三百兵为‘游奕’,护城、场、驿、邸。”
“那还有五十人呢”
“这五十人升格为百里新城的吏员,维系巡院、公廨运转。”
“不不不,差点被你给蒙过去,那六百人的空缺虚额”
“当然是吃掉,充百里新城公廨的杂给钱。”高岳大言不惭。
姚令言挑挑眉毛,耸耸肩膀,内心里暗自表示这高三,胆子也不是一般的大。
不过这六百名的虚额还是要从泾原军里拉出去,本来段只吃十分之一的虚额,也即是说在泾原三万兵伍常额里吃三千,现在要扒拉出六百送给高岳,好在高岳也不算贪婪,是要当公廨杂给钱均分给吏员的,不是让自己独占的,何况营田营得好,我们军州也会得利。
于是姚令言也没什么挣扎,就同意了。
泾州讲武台上,高岳第二次登上去,这次他说话的底气比上次充足多了,一袭朱色的绯衣,腰带上悬着的横刀、银鱼符,鱼符上刻着“侍御史内供奉承务郎高岳”的名字,再加上先前在泾原担当过孔目官,和大伙儿都很熟悉,所以二千四百名泾原营田兵很快选出。
随后高岳转向,对从凤翔带来的一千范阳兵说到,“尔等前去华亭屯田。”
“华亭在最西,当西蕃入侵要路,不去。”范阳兵吵吵起来。
“那可去良原。”
“良原距百里城太远,也不去!”范阳兵各个都很傲娇。
“那可至最东的灵台旧城的白石原。”
这下范阳兵交头接耳番,想想白石原也不错,离前线很远,于是就这么答应了。
“x的,对付这群卢龙镇(幽州)的猢狲,果然要使朝三暮四之计。”高岳心中暗想道,其实他原本就不准备跑到良原、华亭一带屯田,因那里确实距离西蕃过近,而西蕃如有入侵的话,第一个要破坏的就是屯田。但如不这么一路顺接下来,范阳兵怎么能爽快答应
很快,按照高岳的计划:灵台白石原开六屯八百顷田,交给这群范阳兵。
离开泾
9.百里选人才
“地广人稀啊!”刘德室提着笔,按着籍簿,在高岳身旁喟叹说。
“嗯,如此的话,营田自然要仰仗健儿们。”高岳努努嘴——甘棠树草棚外的场地上,站着的全是带抹额穿扎脚裤的士兵们,泾原和范阳的,一队队望不到边。
这三千四百名士卒,就是他事业的根本。
接着高岳起身,站在士卒中央,对各位训话:
“诸位,自羯戎祸常,天步维艰,至今已有二十五载。战乱,饥馑如影随形,此圣主所以旰食宵兴,求古今令典者也。而可以济此难者,莫过于屯田......”
而后高岳抬出军令,称你们身为朝廷官健,皆有“修城防,筑屋宇、城隍、公廨之责任”。
把宗旨和义务都清清楚楚说明白后,高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三千四百名营田士兵当中,选出七十名县吏来,以追求“县有治,治有官,官有徒,野有夫”的效果。
这七十名县吏,就是马上筑城、营田的骨干班底。
其实原本高岳赶赴原州行在来经营屯田、治所,可以申请朝廷为自己配备屯官和县吏的,比如前资官(之前当过官但现在赋闲的)、常选人(吏部选拔出来的人才)、文武散官(有散官位阶,但无具体职务的)可以为屯官、县丞、县尉等,又如品子(有品官员的子弟)、勋官(士兵有勋在身的)可以为屯副等官。
但“权知原州行在并知营田巡院事”的高岳,却没有如此要求朝廷,因为这群人来源复杂,良莠不一,吏部选出的人他不放心,便直接从营田官兵当中择选。
灵台县掌印主簿刘德室万万没想到,自己刚刚当官,就在草野里当了回主考,高岳择取的标准是“能判文、堪理事”,其实就是要能识文断字,能看懂符牒,也能写符牒就行。
参选的人在炎日下汗流满身,没那么多书案文具,大家就蹲坐在砂地上,折树枝在地上写文——主考官刘德室来回巡察。
在先前高岳就提醒他,“芳斋兄,你在选拔吏员时不要考察什么诗赋文学了,相貌端正些,口齿心思伶俐些,粗通文墨就可以。”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身言书判”。
刘德室便按照高岳所说的,适当降低标准,最终选齐了七十人。
接下来还有一百名烽堠烽子,及三百名游奕,高岳挑选了会骑马、身手灵活敏捷的,也很快齐备。
而后便是从营田兵当中选拔屯官、屯副、屯头、屯佐,“泾原兵十五屯,范阳兵六屯,每屯一百三十人,设屯官一员,屯副二员,每十顷设一屯队,每屯共十三屯队,每屯队设屯头一员,屯佐二员,择选善农事者为之。”
这个挑选倒没什么困难的,泾原的营田兵不少都是先前跟着高岳于百泉开过屯的,本是“天热谁种田”的兵油子,现在很多人已是耕田的一把好手。
更加上高岳许诺过开屯耕田收获后,给予他们二成“身家别支米”,所以大伙儿的情绪更加高涨,
就连范阳兵也跃跃欲试。
可最后,草棚下高岳却提出个选拔屯官、屯副等的新要求,那便是“考校射术”。
就是射弓箭的技术。
就在士兵窃窃私语时,高岳已在内心里笑出来,这点他早就和那明玄法师商议好了。
 
10.孜孜营新城
按照明玄的规划,修复增固后的北子城其西的墙垣,直接与南子城一体,但南子城的长宽却是北子城的三倍有余,东西共宽四百步(约合现代的六百米),南北长二百二十步(约合现代的三百三十米上下),在内立公廨、巡院、庐舍、城隍,并准备开凿诸粮窖,用于储备粮、酱、药、菜蔬等物资。
其外,在南子城南侧设一大校场,长宽各约有二百步,校场北端筑一“教试亭”,亭前立鼓和垛标,以供高岳考验屯兵们射术之用。
教试亭所在的校场南侧,明玄建议从泾川掘出两端水渠来,一口位于子城东,一口位于子城西,南北走向,再横着于校场南处东西相连,环绕两座子城构成“回字形”的水渠,取名“抚戎渠”,与城垣一道,构成二重屏障,既为子城提供保护,也为整座城池提供水源和排污渠道。
同时在校场南除去城垣外,还设三座城门,其中正门外并建桥横跨在抚戎渠之上,正当外郭城的长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