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幸运的苏拉

    郭城按照高岳之前对韦皋所言,是为“军城合一”,他要求长衢两侧设东西市集及邸舍,而又用军营营区、游奕所自左右夹之,这样将市集、邸舍完全放置在军营的保护下,能让商旅和民众感到安心。

    同时,农闲时前来追集的屯兵,也能很方便地不经市集和长衢,而是从东西营区直接走南子城左右的木桥,自侧门入教试亭校场,接受射术考核。

    “法师的城图,果然精妙!”高岳在看完明玄的规划后,是赞不绝口。

    很快说到做到,三四千营田兵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百里新城。

    “高侍御,军城城墙宜密不宜厚。”接着明玄建议道,他对高岳说当年赫连勃勃营筑统万城时,采取的就是夹版夯土法,虽和中原诸城无异,可赫连勃勃严刑酷法,要求夯土的层数必须多,并用灰白色“三合土”修造,故而百年后郦道元见统万城,尤称其“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另外相传延州的丰林城也是赫连勃勃所筑,故而又称为“赫连城”,到了北宋时期沈括去考察,更是赞不绝口,称其城墙“紧密如石,剐之皆火出”,又称其城防虽“不甚厚,但马面(中国古代城墙每隔一段凸出的高台,用于设远射楼,并构成交叉防御火力)极长而密”,慨叹“赫连之城,深可法(效仿)也!”——赫连勃勃为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人,他的夯土筑城法能让北宋大科学家沈括佩服不已,而当时我大宋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巅峰,鸡地皮占据世界八成,神臂弓、重甲步兵、堡寨的大阵配合更是古代守御战术的极致流,居然还要效仿七百年前蛮夷的筑城法,足见我大宋的谦逊好学,细思恐极。

    泾川百里旧城周围,很快浓雾滚滚,弥满天际:筑城的士兵支起营帐,刈割荒草为燃料,挖掘河川的黏土与砂,并大量烧制石灰,生石灰再拌水,施发大量热烟,如云烧雾蒸般,这便是所说的“蒸土”。高岳和许多士兵一起,亲力亲为,很多人在太阳底下,将扎脚裤脱下遮在头上,索性穿个犊鼻,甚至光着下体来制三合土——生石

    灰遇水变为熟石灰后,急速膨胀,极度挤压砂和黏土,将其变为一版又一版的坚硬三合土,逐层垒在城垣夹版内,这便是多层夯土,以追求城墙的坚密性......

    随着阵阵儿郎伟的号子声,先是“抚戎渠”被掘出,接着就是旧城被翻盖加固,脱胎为了“北子城”,




11.两年三熟制
    芝蕙说得没有错,高岳哪可能有时间来泾州城他忙着在百里新城外边接待长安城的商队,接受他们送来的各色物资器械,还积极游说他们在百里新城内租赁邸舍,其中的邸为他们储备货物,而舍则给来往商旅提供食宿。

    高岳穿着绯衣,立在新筑的城垣下,举着鞭梢,对商贾们指着四周,嗓子有些沙哑,可热情依旧炽涨:“我百里城处于四通八至之处,邻靠泾州、长武城外,往北可接灵州商路,往西可经良原、华亭路入陇州,往东可接邠州,往南可直接沿漆川河谷抵凤翔,左右又有麟游、普润、好畤三座神策行营军镇。民户虽不多,可营田士卒并带家口,亦有万人上下,河川环绕,土地平畴,水草丰美,在此购置邸舍,可得回纥、西蕃、党项各族商贸之利,僦资可比长安乃至关中其他地方便宜得多......”

    但即便如此,商贾们看着新开辟的城池,和四下里未有开耕的野地,普遍对高侍御的“蓝图”前景没有太大信心。

    高岳倒也不强求,依旧十分爽快地将商贾们所持的文牒上盖上印章,让他们回长安去能顺利从泾原进奏院里取到钱或盐,这样下次让他们再来也不会难。

    当今最重要的事,暂时也不是通商,而是屯田谋食,养活军队,有了富余的物资才可以谈其他的。

    很快高岳、明玄、刘德室等,在县吏和游奕的簇拥下,举着竿子、绳尺,给各屯划定大田间距,分配好田地,搭建庐舍,掘出肥窖,接着便开始从达溪川引出的抚戎渠开出更多的水沟,直与通往凤翔的漆川相连,引水灌溉屯田。

    “高侍御,达溪川河流多砂,如开引河渠,水流减少,就会沉砂过多,以致壅塞。”于是明玄和尚提出“渠口立檽”的方案,即在各沟入渠前,凿地为穴,而后依次插入木柱,密布如檽,再用大横木贯穿其上用来加固,这样河流一旦经木檽,便会注射而出,既可过滤泥沙,又能勒留较大的石子,保障沟渠的清洁畅通。而后明玄又献“堰闸斗门”之制,高岳采纳,并在堰闸斗门处搭起棚屋,专门安置县吏为“知水官”,要求各屯在用水时,必须先写文牒申请,通过后由知水官开闸放水,按量供给,此为“制水之法”。

    很快七月到了,正是《四时纂要》里所说的耕开荒田的时间。

    高岳向度支司索要的种子,除去常见的大麦小麦外,还有个可应急备荒的作物种子,那便是荞麦。

    如小麦,,即是通常所说的“冬麦”。

    而在此前,高岳要求所有屯的士兵,包括在灵台白石原耕作的范阳兵六屯在内,都于七月中开始翻耕,其中二分之一的土地急种荞麦,这便是《齐民要术》里所说的“秋收了,先耕荞麦地,次耕余地。”而一旦荞麦种下后,待到八月时便可在剩下一半的耕地里播种冬小麦。

    荞麦至十月便可收获,得到第一批粮食,而后其地便休耕,至来年二月春耕时再种白粟;而另一半耕地上的冬小麦至来年五月可收割,这样便得到第二批粮食,这批小麦收获翻晒好后,就能于耕地上再种小豆、胡麻等绿肥植物;又到来年秋时,可同时收获白粟米、胡麻、小豆等,这便是第三批粮食——收完白粟米后,便可再种荞麦和冬小麦,如此的话便达到两



12.招抚东山羌
    而这正是高岳求之不得的。

    他立刻上疏给皇帝,请只要朝廷能授予这批东山党项官印,允许互市,他便能成功招抚这群羌人,而后将他们安置在灵台白石原、鹑觚原一带,充当原州行在的“城傍”。

    在皇帝下达正式处置前,高岳已是毫不犹豫地携押蕃落使的印章,要求主簿刘德室和自己一起前往临泾,招抚这群东山党项。

    “逸崧啊,我可是听说这群党项,是西羌、匈奴、鲜卑的杂种,毫无礼仪教化,还说自己是猢狲的后代,特别是东山党项,居住于庆州山野,兔伏鸟飞,狼心枭响,以劫掠商道为生。这,这,怕是你我前去会有危险。”刘德室本是个胆怯文弱之人,他此次主动要求来原州行在的灵台当主簿,一是感激于高岳昔日的扶持,二也是顺便来打听寻找他失散多年的结发妻子的,可他没想到现在的边陲情势是如此艰难凶险,先前教化健儿士兵写字什么的就不说,现在又要和这位高岳前去北方,和这群狄夷打交道,真的是......

    可高岳却很坚定,他对刘德室说:“我身为押蕃落使,如今东山党项离庆州入我泾原方镇境内,我有职责去处理,芳斋兄你可是我的掌印主簿,所以你也得去,要掌管保护好印章,这便是你的职责。”

    最后刘德室坳不过,只得硬着头皮,追随高岳一道前往。

    苍灰色的云天下,蜿蜒的茹水河边,起伏的丘陵无边无际,初秋的长草弥望,泾原押蕃落使高岳、灵台县主簿刘德室一道策马来到此处。

    河川对面,全是这股东山党项的毡帐穹庐,各种动物粪便燃烧起来的烟随风飘散,忽明忽暗,骑着骆驼或马匹的党项人见到对面山丘上出现的高岳,低沉地喊着他所听不懂的言语,从各个方向迅速围过来。

    “逸崧......”刘德室的声音都颤抖起来,因为他们身旁只有数名游奕,原本姚令言是准备派骑兵来护卫的,可高岳却说这样不利于与此党项部落和断,所以让这些骑兵在南二十里外待命。

    很快,穿着褐色骆驼皮衣,头戴毡帽的党项人,背负弓矢,骑着骏马冲上,在高岳、刘德室外闪电般绕着圈子,刘德室瞧见其中还有脸色赭红的女子,也是佩刀挟弓,不由得又是讶异又是害怕。

    “我是唐家天子使!来汝等的渠帅处和断。”高岳就远没有那么惊慌,高声自报身份。

    随后高岳举起押蕃落使的印章,给他们观看。

    这群党项里有通汉文汉话的“汉官”,便将高岳的话翻给众人听,众党项一听是唐家天子的安抚使节,果然纷纷抛弃武器,下马拜伏。

    不久,烟火缭绕的大百子帐内,一名身高九尺的魁梧党项酋长邀请高岳与刘德室入坐,“我,妹轻马乞,妹轻氏所有党项人的领袖。”这位一说话,整个百子帐内都有回震。

    经过这部落汉官的翻译,高岳听明白,原来这位妹轻马乞所在的部落即“妹轻氏”,原本游牧在松州一带,分为数个小蛮国,后来被西蕃所攻灭降服,可这位妹轻马乞的先祖不甘心受西蕃的奴役,便带着部落迁徙到庆州,成为“东山党项”里的一支,之前还接受过崔宁的招募。

    高岳便提及自己的岳父。

    “崔大都督,勇者!”妹轻马乞对崔宁颇是敬佩。

    下面的商谈就顺利亲近多了。

    &nbs



13.党项生跋焦
    这位妹轻马乞乍一听马蹄税,并不知是怎么回事,后来通过汉官的翻译,才明白高岳的意思。

    西蕃有个税种,名叫“牛腿租”,牛是四条腿的,牛腿租就是征收你牧养牲畜的四分之一。

    而高岳所订的“马蹄税”呢就是要求这群党项,在定居住牧的同时,要替泾原行营放牧战马,这对他们来说是专长之事,正如元稹所说“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具体来说,高岳免除妹轻氏族的赋税,但他们要交战马来代替。

    另外,草税即是当季时,妹轻党项还要交草,不过也可以用交马来折纳。

    至于侧近军就是“城傍”,党项是全民皆兵的制度,你用鹑觚原来放牧完全可以,不用交税也完全可以,但义务是我泾原行营出征时,你得出动本族子弟一起上阵,这便是侧近军。

    侧近、城傍皆是初唐、盛唐时军制,中唐后虽也还有城傍制度的残留,但大部分外族兵都加入了西北边军里去,成为固定兵额,和汉兵不分彼此。可高岳却要有意分开:“既为泾州侧近军,有事出马追集,无事即在部落营生,部外用唐律,部内用蕃法,立互市以相利,我屯兵为步军,尔等备马为骑军,共抗西蕃,效忠唐室,不知渠帅意下如何”

    此外高岳还答应妹轻马乞,此后他的种落如果繁息强大后,会支持他们向其他的党项部族“酬赛”。

    所谓的“酬赛”就是“仇杀”,也就是古代的“血亲复仇”,而党项这个民族的复仇意识尤其强烈,在方才的那番话当中,高岳听出妹轻马乞是“仇西蕃,仇回纥,仇东山、南山、六府、平夏等其他内迁党项氏族”,那么恰好可以利用党项这种习俗,把他们好好控制住,便可与营田士卒一道,笼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

    “愿与高押蕃落使和断立盟!”妹轻马乞也是个痛快人,在得知对方愿意给他们提供“住牧地”,并且免征徭役,不加杂税后,自然是满意非常。

    随后妹轻马乞一拍大腿,他身后的帐幕揭开,高岳和刘德室只见到许许多多的党项女子涌出,涂着西蕃的妆容,各个脸色赭红,根本不惧男子,吵吵嚷嚷,载歌载舞,和汉家女儿大不相同。

    紧接着才知道,原来这全是妹轻马乞的妻妾,不下二十人。

    “这是我们部落的厮!”说话间妹轻马乞将名中年熟妇给拉过来,大手往其衣衽里一插,摸来摸去。

    还没等高岳问什么是厮时,妹轻马乞对这妇人的下句介绍让刘德室饮用的羊奶一口喷出,“这也是我的叔母!”

    高岳也目瞪口呆,妹轻马乞又把名醉酒欢笑不停的年轻女子拉过来,介绍“这是我的侍姬,也是我的弟妹。”

    而后妹轻马乞望着天咕噜两句,大概是祈求已被长生天收走的叔叔和弟弟灵魂继续庇护他,因为他对他们的妻子十分照顾。

    “狄夷,狄夷啊!”刘德室擦着额头上的冷汗,不断对高岳埋怨说,“早就听说党项男子会蒸母报嫂,所谓父死而妻后母,兄死而妻寡嫂,今日所见果然如此,并且还不知羞耻,真的是,真的是斯文扫地。”

    &nbs

    p; 淫,是为水自上往下而流;而蒸,则是气自下往上流,一般比喻晚辈奸染长辈。

    高岳瞥了这位老兄眼,心想咱们李唐的圣主不也有如此的风俗

    这时妹轻马乞的叔母望着高岳两眼,而后伸手望着半空,用疯癫的语气嗥叫了几嗓子,妹轻马乞便叫汉官通传:

    “所谓的厮,就是咱们部落的女巫,现在



14.七品过五品
    结果刚把誓词说完,一名妹轻氏族的武士便飞掷出手里的尖石,击中那名跪着的奴婢头颅,那奴婢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就跌倒在坑中昏过去,而后四周的党项人一拥而上,掘土飞舞,直到把这奴婢活埋为止。

    高岳闭上眼睛,他明白这是党项族立盟的最高规格,用人命来证明诚意......

    很快,百里新城直到灵台的河流原野上,出现了这样的景象:绕着新城和旧城间的地区,河渠纵横,阡陌相连,事前抢种下来的荞麦,在出苗不到一个月后,开始漫山遍野地怒发花朵,黄色、玉白色、淡紫色,铺散在沟垄间,宛如女子美丽的罗裙。

    而在另外空置的一半地界上,屯田的士兵赶着泾原行营曾买(高岳百泉营田时购买的)的耕牛,拖着曲辕犁,正翻耕着土地,为马上播种冬小麦辛勤作着准备。

    原本还在百泉时,屯田耕地是比较简单粗暴的,采取的是“耦耕法”,即两头牛用肩轭拉着个犁,而后三个士兵,一个负责前驱,一个负责坐上面压犁,一个负责后拒,共是“二牛三人”。而此刻,明玄和尚已得到高岳授意,把耕地的犁变大为小,变笨重为轻便,变整体为灵活分散——在犁和把手间加上犁盘和铁环扣,并在其下加上了犁刀,这样耕起地来可通过犁盘转向,并能捏着铁环扣轻松地操控犁的高低深浅,犁刀更能更有力地开削沟垄——这样一个犁,只需要一头牛一个人就可以。

    “耕田要多用巧思,这样既能节省体力,也能减少钱财消耗。”

    这是高岳的口号。

    到了白石原一带,就是范阳兵的屯界,与其相邻的则是刚刚内附的妹轻党项蕃落,他们这时还是游牧民族,骑着马或骆驼,赶着大批牛羊,这些牲畜的肉和奶才是他们的主食。整个蕃落以毡帐为单位散居,偶尔也有定居下来的棚屋,上面覆盖着羊毛或牛尾毛,棚屋周围开些细田,种植着党项人所喜爱的大麦,不过是用来酿酒的。

    京城的紫宸殿中,得知高岳成功安抚党项蕃落的皇帝很是开心,特意下了诏书褒美,并加授妹轻马乞正五品亲勋翊卫郎将,并亲自赐汉名为“明存义“(皇帝直接合妹轻的读音为‘明’),希望以明存义为典范,引得其他大小党项前来效忠唐室。

    所以之前明存义找到高岳,说我这个亲勋翊卫郎将是不是五品

    高岳说是啊。

    然后明存义就问,你现在是七品官(高岳如今的宪衔是侍御史内供奉,与之前监察御史里行一样,属非正员官,故而品秩还是七品),为什么你能管我啊

    高岳觉得正常解释的话恐怕不会让这位少数民族朋友理解,就正色对他说,七比五大是不是。

    明存义说是啊。

    “所以我品秩比你高。”

    明存义就又问,那听说刘德室是什么八品主簿,他和你比起来如何

    “他比我高。”高岳睁眼说瞎话,“所以文簿、印章、钱粮都归他管。”

    明存义点点头,恍然大悟,说我得好好积军功,争取早日升至九品。

    旁边坐在文案前的刘德室苦笑着,直摇头。

    开满荞麦花的田野中,高岳悠悠策着马巡察着,韦驮天扛着长槊牵着笼头走在前面,芝蕙瞪着眼睛,左右看着荞麦花盛放的美景,背着个竹笥跟在其后。

    现在她已从泾州城来此,照顾三兄的生活起居了。
1...6162636465...2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