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甚么诗句!”

    “容我想想……”郑琬一本正经地思索着,然后轻轻拍手,“啊,想起来了。”

    “快说快说。”

    “张郎在曲江文会上写过这么一首……好大一棵树。”

    “是挺大的桑树,说甚么树,说诗文呢。”

    郑莹扭头看了看园子里的一棵大桑树,阔叶桑入秋就掉光了叶子,桑皮黄里带褐,倒是泛着油光。

    “上面光秃秃。”

    “入秋叶子掉光,自然之理。阿姊,说甚么树呢,说诗文啊!”

    郑莹嘟着嘴,拎着裙摆坐到了郑琬一侧,然后握住了郑琬的手。

    却见郑琬继续道:“飞来一只鸟。”

    “嗯”

    郑莹眨巴眨巴眼睛,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全身黑乌乌。”

    郑氏大小姊妹互相看着,大眼瞪小眼,然后郑琬面带微笑,“完了。”

    &nb




第二十二章 为何加班
    “冰娘,适才我去媚娘那里过来,听说张郎今夜要加班,这是个好机会。少待我去问问看,是哪个跟着过去,若是梅兰竹菊,最是好说话不过。”

    “梅兰竹菊”

    “隆庆宫那边过来的。”

    “……”

    有些秘密,全天下知道的人不多;有些秘密,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但不能说。

    隆庆宫之主生了个儿子,这事儿长安和洛阳不敢说人尽皆知,但风言风语倒也没掀起来过。除了对李唐皇室的畏惧之外,隆庆宫之主的姘头,才是真正不讲道理的。

    再者,这儿子姓李,也就更加不能说。

    “梅兰竹菊其实和你年纪相差仿佛,最年长的是梅姬,却也不到双十年华。她生了个儿子,如今是给崔娘子养着的。”

    “认了崔姐姐作娘”

    “不是,明月是个女才子,给明月养着,也要聪慧一些。再者,梅姬在长安时,是独当一面的人物,在长安有名的女强人。”

    “……”

    强人可不是什么好名头,还女强人!

    原本还颇有点自得的郑十六娘,此时此刻竟然泛起一点点自卑,本以为姿容、才学、手艺……多多少少也是拔尖,来了武汉才知道,这样那样的“本领”,简直是牙牙学语,实在是不值一提。

    见郑莹表情落寞,作为过来人的郑琬却是笑着宽慰道:“你莫要计较这些个女郎如何如何厉害,张郎看的不是这个。”

    “不看这个,那还看甚么……”

    “你看阿奴既不舞文弄墨,也不梳妆打扮,成日只知道吃喝玩乐,张郎不也爱极了她”

    “……”

    郑莹沉默了一会儿,寻思着自己要是学习薛招奴吃喝玩乐,怕不是回娘家的时候,会被一帮老叔打成残废。

    “那好吧,夜里我也跟着去加班就是。”

    “聪明。”

    见她灵醒,郑琬笑呵呵地抚摸了一下她的头顶,“张郎知你来意,你便顺理成章地去做就是。”

    “都听阿姊的。”

    本以为给亲王做小老婆累,此时此刻,郑十六娘突然发现,给堂姐夫做小老婆,也很累啊。

    老张虽说要加班,但还是回转一趟打了声招呼,武媚娘见他又要加班,便知道肯定是有要紧事,于是关切说道:“都秋冬时节,怎地还要加班”

    “李淳风还要一批罐头,这光景有七八个土邦争雄,那些土王争相事唐,若是无甚别致打赏,岂不是失了脸面他李道长行走江湖,靠的就是一张脸啊。”

    “天竺丰产水果,怎地还要吃罐头”

    “玻璃罐头价钱不菲,天竺又做不得出来,再者,你当是甚么罐头一是橘子,二是杨梅。这两样,天竺都是稀缺,尤其是橘子,唯我唐朝独有,到了天竺,更显金贵。”

    “你这般好心,怕是又有甚么大事”

    “三郎大概要被调走,他在河中呆得太久……”

    武二娘子十分聪明,立刻明白丈夫的话,便道,“原本以为会是辽东、朝鲜,最不济也是岭南,怎地跑去天竺”

    “李淳风折腾恁多年,北天竺已有十七八个成熟据点,如今恰好地方‘雄国’兼并,朝中的相公们便想了个毒计。”

    “甚么毒计”

    “征发北天竺民力,前去西天竺修长城。”

    “甚么!”

    这其中的计算,简直用惨烈来形容不为过。实际上整个天竺的西北,就是个大缺口,自古以来进入天竺腹心,走这里最是安全。

    现在李淳风说要在这里修长城,周遭土邦王公,大多都不会反驳。就算不愿意,可也不敢说出来。

    一个个土王土公的念头,就琢磨着如何成为“法主”、“帝诰”。

    每年虽



第二十三章 西游记
    加班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个罐头从武汉运抵天竺,绝非是一个老乡一头驴的事情。

    贞观朝的罐头,终究是奢侈品,哪怕是陶罐头的致密性差了点,其耐储时间也时相当令人满意。至于玻璃罐头,是顶级奢侈品,哪怕在李唐皇室也是如此。

    李淳风那里要的量一多,唐朝内部就要切割一些出去。不是说武汉不想提高产量,而是整个生产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对贞观朝这个时代都是一场考验。

    从源头来说,哪怕是改良果树,都需要几年时间的沉淀。一个橘子如果只甜不酸,那就没有果味;如果只酸不甜,那不如吃柠檬算了。一个酸甜比,对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看老天爷赏不赏脸。

    赏脸了,可能就会哪儿哪儿冒出来一个品种,特好吃不说,水头还足。

    不赏脸,果树也就只能用来做烧烤燃料。

    从销售终端来说,蕃地、天竺的僧侣、贵族固然有钱,但支付手段同样是多样化的,而且很多罐头都是“太昊天子”的赏赐,回应过来的,就是僧侣、贵族的纳贡。

    纳贡的物资组成就相当的多样,很多东西想要变现,其实很难,比如说奇珍异兽,比如说名贵木料,因为从天竺到中国,万里迢迢,奇珍异兽除非耐操,否则一定死在路上。

    不是每个人都能跟张德一样,为了吃一颗“乌克兰大樱桃”,会砸几十万贯下去,让可萨突厥忙个半死……

    所以从收益上来讲,纳贡的这些物资并不稳定,远没有中国内部的达官贵人来得靠谱。

    长安、洛阳的权贵,从来都不会吝惜千儿八百贯的糜费。

    只是罐头终究不仅仅是罐头这么简单,贞观朝它是特种物资,既然是特种物资,自然贵就有贵的道理。

    凡是特种物资,就不仅仅只有商品价值,在整治活动中,显然是要扮演角色的。一如当年的汗血宝马,它除了是宝马之外,更是汉朝发动战争的一个理由,即便不怎么充分,但对帝国来说,有了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一个足够挑动国内权贵g点的理由,还寻思啥呢

    李淳风在蕃地和北天竺大搞邪教组织,而罐头以“贵重”的身份,强化了本就已经相当离谱的种姓,其作用远比土邦僧众的各种恐吓来得有效。

    所以,不管待见不待见,玻璃罐头在这时候的角色,就是不可或缺。它降低了李淳风这个妖道在北天竺诸邦搞事的成本,也降低了李淳风传达“太昊天子”旨意的管理成本。

    尽管这一切在武汉加班的老张看来,实在是无力吐槽,可现实就是这样发生着。

    “使君,这里还有一个订单,是还要新修八座斩龙台。楼台好办,这龙骨……运输不易啊。”

    “能走海路吗”

    “走是能走,可眼下高达国故地正散布瘟疫,到明年如何,也未可知。极有可能一二年都不得消停,所以还是走丝路更加稳妥。”

    熬夜的幕僚们也是头疼,李淳风那里的事情他们知道,但不少新来的幕僚,是今晚上才知道李淳风那里的补给渠道,走的是武汉。哪怕是敦煌宫调拨物资,武汉这里随后就要给敦煌宫补上,反应在敦煌宫和民部的账面上,这些出入都有迹可循。

    要是没有张德从中协调,别指望敦煌宫的人能给武汉面子,对敦煌宫的阴阳人烂屁股来说,他们吃的皇粮,当的是钦差,武汉佬算个鸡儿……反正他们也没鸡儿。

    但有了张德就不一样,郭孝恪、程处弼、欧武等等文武内外巨宦,都是要和张德打交道的。

    这也是为什么西域、河中、天竺只要有大动作,万里之外的武汉,就要跟京城的相公们一样要加班。

    而且因为信号机的存在,原本一到三个月的信息传递速度,压缩到了十天以内,通讯频率效率上去之后,加班次数也随之而增加。

    贞观朝官吏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汉朝,这也是其中之一的缘由。

    尽管全国总人口堪堪三千万,实在是寒酸无比。

    “那就走陆路罢!”

    老张揉了揉太阳穴,走陆路又要协调各单位,他不但要写信到东海宣政院,还要写信给沧州诸县以及天津、登莱诸港,然后还要联系东风船团以及淮



第二十四章 公道
    自然环境变迁的时间长度拉长,那么当真是沧海桑田。

    天竺绝大多数地区,再怎么曾经人类活动频繁,只要出现文明大破灭或者大衰退,百几十年这片地区很快就会恢复成雨林。

    引爆这场天竺考古探险热的事件,就源自一个江南剑士带人追踪几头犀牛,结果误入一处密林中的废墟,而这个废墟就是个破败的神庙。

    废墟本身没什么,但犀牛过境,大概是踩踏了地下藏洞的穹顶,地陷之后,犀牛现在里面逃脱不出。这个江南剑士原本是为了犀牛而来,但杀死犀牛之后,就在地洞中发现了大量金器、金块。

    金器加工很粗糙,但总量超过两百斤,如此数量,想要隐瞒是瞒不住的。再者,能够出来闯荡的江南剑士,基本的脑子总算是长了,只有把消息透露出去,他的这些黄金,才有可能变现成老家的宅院、田亩、物业、美娇娘。

    这个发现让整个南海过来的船队、商帮、冒险家、佣兵等等都陷入了狂热,很快就横跨两条大河的流域,从东天竺“十六雄国”传播到了北天竺,当时玄奘正带着二十余国的学生、弟子、随从、追随者游历,在敦煌宫某些裤裆没卵的官僚暗示下,**师无奈就操持起了超度亡灵的活计。

    一如古时河南还能跑大象一样,北天竺东天竺诸多密林深处,曾经并非是现在的郁郁葱葱,古典城邦时代的遗迹,零星还能反应当初雅利安人驱赶土著的过往。

    而西天竺信度河两岸,破败的大小佛国更是无数,以及大月氏及波斯种、突厥种混战之后的遗脉。

    当发现风格和南天竺诸邦风俗相近的西天竺遗迹时,玄奘**师也从考古挖坟的别扭中,开始思索天竺这片土地的文明脉络,作为一个学者,这些天然吸引着他。

    只可惜敦煌宫方面催促起来就是一个字:挖!

    人本思想的唐朝老哥对于古建筑压根不感兴趣,阿房宫再好看,再雄伟,英雄豪杰上去就是一把火;长乐未央各种诗篇,两汉老铁拆家的时候,也没见手下留情。

    当然英雄豪杰自己上台之后,那肯定是得大建特建,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一种心态。

    搞“学术研究”的玄奘**师后来实在是累了,表示老衲腿脚再好也是一把年纪,老衲得歇歇脚,然后隔壁的李道长就跳了出来:道友,且看贫道的手段。

    只见李真人双目如电,张口喊道:急急如律令,张操之助我!

    完事儿。

    “啊……呵。”

    打了个呵欠,张德伸了个懒腰,月朗星稀的光景,办公室里埋首案牍的佐官幕僚也都是疲惫不堪,凌晨快两点的时候,又准备了一通夜宵,粥面都有,肉食不多,毕竟熬夜吃肉未必能消化。

    “一会儿散了早点睡,官舍还有热水吗”

    张德跟下属们说着,转头问值班的亲随。

    “热水不曾断了。”

    “嗯,有劳了。”

    “这是下走份内之事。”

    亲随微微欠身,倒是不敢居功的样子。

    熬夜容易饿,十二点其实已经吃过一回,然后又加班到了两点,这时候再吃点粥面,略作消化就可以睡觉。

    下属们一边吃一边翻着材料,吸面喝粥的动静不小,时不时还有人问张德:“使君,剑南茶马道那里怎么办”

    “要看朝廷怎么说。”

    “可剑南也要一些罐头,这怕是有些艰难。”

    “腌制品还能搞一点过去,罐头实在是不成了,只能照旧。”

    奢侈品利润还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剑南特产也很丰富,名贵木材、各种宝石、翡翠、兽皮、象牙……自从茶马道打通之后,有了唐朝



第二十五章 减缓扩张
    “朝廷看来是要求稳了。”

    快速扩张期结束之后,不一定就是收缩,而是相对较慢的扩张。毕竟在西域和河中两大板块,朝野各方大多数势力都背负了相当沉重的债务。

    典型的就是杜如晦的杜氏家族以及兵部尚书侯君集的侯氏家族,前者主要债务,就是杜二郎那一波南方圈钱,要不是张德接手,怕不是在贞观朝就早就百万老哥跑路修车。

    至于侯氏家族,为了“河中金”可以说是大出血。

    尤其是侯君集,连未来的军方地位以及死后功名都舍去不争,最近几年远比李靖要佛系的多。

    江汉观察使府连续加班两旬,分析材料的时候,府内上下达成了一个共识,朝廷在河中应该就是到此为止,探险队能继续扩张最好,不能也没有什么损失。至于西突厥的西进运动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朝廷是不关心的。
1...737738739740741...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