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唐朝工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鲨鱼禅师




第九十一章 罢了
    洛阳“女儿国”东主往长安走一遭的事情终究还是传到了武汉,老张虽然不至于吓出一身冷汗,但还是有点佩服长子的大胆。

    因为表妹派人过来知会了他一声,告诉了张德一些内情。李渊和李承乾,居然识破了张沧的身份。

    “老叔,大哥如此胆大,倒是让我有些意外。”

    老张这话说得轻巧,其实并没有什么深意。

    只是何坦之听了之后,眉头一挑,神色有些凝重,略微犹疑,故作平静道:“大郎还是很像郎君的。”

    “哪里像我,倒是像他母亲。”

    随口回了一句,忽地反应过来坦叔不是这样会掰扯的人,抬头看去,见何坦之神色越发严肃,老张顿时明白过来,叹了口气:“老叔,我非君王,不至于用‘不类己’来定好恶。”

    坦叔不说话,只是微微欠身。

    “唉……”

    又是喟然一叹,老张也是明白过来,到了如今,说什么都是狗屁。

    张氏于何坦之有恩,何坦之护持张氏三代也已经数十年,眼见着一介寒门成为江东首屈一指的世族,何坦之与有荣焉

    正因如此,何坦之才越来越求稳,这个稳,不是张氏发展减缓的稳,而是内部的权力继承、权力延续,能够稳妥。

    张德不视自己为君王,但张氏内部真正不视他为“君王”的,又有几个呢

    甚至何坦之在江阴调教张沧,从旁协助的李芷儿未尝没有疯狂的想法。琅琊王氏如今野心勃勃卷土重来的模样,不正是看到了这种“从龙之功”的机会

    说的诛心一点,也就是张德现在还活着,而且徒子徒孙数量众多,要绝杀他很是艰难。可要是熬到张德嗝屁,怕不是百几十万人都要拥立江水张氏的下一任宗长。

    毫无疑问,这个人选暂时是张沧。

    而张沧展现出来的能力,至少在何坦之那里是过关的,至少在江阴是毋庸置疑的。

    若从壮大张氏的角度来看,何坦之何尝不是盼着张德早点死哪怕张德是他从小带到大,一路护持到称霸一方。

    对于张德现在大搞基建、促进教育、扩大贸易等等等等行为,在何坦之眼中,就是不务正业,就是莫名其妙。

    这种莫名其妙,让何坦之有非常强烈的“恨”,只是这种“恨”,不会落实在张德身上。

    “老叔有甚么想法,不若……开诚布公”

    “郎君何必明知故问”

    何坦之看着张德,人到中年的张德,早就没有少年郎时的稚嫩。当年辽东先登猛士的眼中,是一个贞观朝的老辣官僚,是一个狡猾的地方巨头,也是个不负责任的张氏宗长。

    可内心又是一软,何坦之看着张德,正色道:“老夫对大哥是寄予厚望的。”

    “好吧。”

    张德点点头,顿时明白了。

    恐怕何坦之背后,还有江阴本宗的子弟也有这样的愿景。他们畏惧自己,所以不敢挑战,但是,张沧给了他们希望。

    “老叔需明白,早晚有一天,这世上终无君王。”

    “郎君看不到那一天。”

    “哈……”

    老张点点头,不可否认这一点,几十年拼搏,那些底层的勇气,哪里有暴力革命的壮烈,只有苟且偷生,只有忍辱苟活。常人以为压榨到最后一刻,一定会有反抗。却是忘了,这世上,多的是致死不敢动弹的弱肉,否则……哪来那般肥大的强食

    在这一点上,张德没打算跟何坦之争辩。

    毕竟,在何坦之看来,江水张氏已经到了只能进不能退的地步。中原等着皇帝皇后去死,扬子江两岸,又何尝不是盼着张德去死

    南北权贵,各路豪强,或是期望着下一任皇帝是个傀儡,是个点头木偶;或是琢磨着下一任江水张氏的宗长霸气绝伦,带着一群原本没机会的土鳖牲口,彻底将京城老大权



第九十二章 胆大心细之辈
    “将军。”

    披甲校尉上前行礼,周围一水儿的骑马军官,战马一声不发,大多都是贞观朝新培育出来的高级战马。正中央一身玄甲的将军微微点头,手抬起又落下。

    “出发!”

    “大纛发令!出发!”

    “出发!”

    “出发!”

    敦煌以东的官道,逶迤往来的驼队马队都是情不自禁地停住了动作,连最暴躁的黑骆驼,此时都安分的很。

    畜生尚且明白,何况是人。

    “都护,可要再送一程”

    “不必。”

    郭孝恪摇摇头,“这等俗礼,三郎不会计较。那首《送程三使天竺》,再多备几个一样的,到时候还要去两京扬名。”

    “都护放心就是,如今中国多有‘敦煌派’,此类边塞诗,多不胜数。”

    “嗯。那就好。”

    对于写诗,郭孝恪并不擅长,也就是酒宴应和两下的水平。不过如今国朝诗文,除了“应制诗”之外,朝野之间最为出众的,就是“敦煌派”为首的边塞诗。

    如今边塞诗人之多,前所未有。而且一般骚客,也不敢得罪边塞诗人。盖因边塞诗人,往往都是在边关当差,说不定一首很矬的边塞诗,作者其实是某个边境羁縻州的刺史。

    西北方向的羁縻州已经越来越淡化土族的力量,似鲜卑人、党项人,基本服装、文化都消失殆尽,除了唐军的暴力作用之外。曹宪的《音训正本》起到了极强的作用,而国外又有“贞观苏武”长孙冲为表率,加上程处弼时不时斩杀蛮酋,自然就加速了这种变化。

    竖起来最好的典型,就是薛州刺史薛不弃,“昆仑海”一带不少蛮族领袖一度以为这个薛不弃是哪个中国薛氏的子弟,了解到薛不弃其实是铁勒斛薛部的“豪帅”之后,那种震惊,至今还很有影响力。

    出敦煌,沙州和瓜州之间,有一条很特殊的官道,用时多年拓展,与其说是拓展,倒不如说是彻底确定了一条道路出来。

    沿途有大量的水泥墩子,从敦煌开始,过盐池跨三危山,一直延续到瓜州治所晋昌县。

    距离并不远,却是唐朝路政的重要试验场。因为还有一条从玉门关出发,跨过冥水,直通酒泉的官道。

    这条官道有正式的名称,叫做“玉门军道”,沿途有两个戍堡,一个军,还设立有正式的“站”,通信能力相当发达。

    稳住了敦煌到酒泉,三州之地接通西域,整个陇右道就算是稳稳妥妥,半点麻烦都没有。

    只是即便如此,得知程处弼要返回中国,敦煌宫方面还是很紧张。这一段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残兵败将跟程处弼有血海深仇,想要他死的蛮子多不胜数。

    过了三危山之后,程处弼在驿站处拿了一份报纸,翻开一看,忽地哈哈大笑:“老夫若是所料不差,这‘女儿国’东主,必是老夫故人之子。”

    “将军,这‘女儿国’听说甚是有名,若是去了京城,定要玩耍一通。”

    “好!”

    程处弼抹了一把胡须,“老夫请客!”

    “多谢将军!”

    “哈哈哈哈……到时候玩个够本!”

    “将军,你说这‘女儿国’,比将军一把火烧了的千金一笑楼如何”

    “这如何能比”

    程处弼摇摇头,“这‘女儿国’又不卖肉,怕是你们厌烦的很!”

    “哈哈,将军诚乃知己啊。这按摩又有甚么意思,还是搂着美娇娘狂啃才最是安逸,要我说,到了洛阳,便去新南市,那‘天上人间’很是出名,便狠狠地嫖上一……”

    呜呜呜呜呜……

    话没说完,外间突然传来牛角号声。

    “敌袭!”

    整个驿站瞬间变成了营寨,东行的队伍顷刻间就完成了阵势。武罡车后头假设着长枪兵,骑兵们早早地上了马,随时等候命令。

    “走,出去看看。”

    程处弼不慌不忙,手中报纸卷了起来,双手后背,相当淡定地走到了外面。

    “啧,五颜六色杂七杂八的,又是乌合之众。”

    略微一打量,就让程处弼相当的失望。

     



第九十三章 怀德碑
    贞观二十五年开春之后,大多数人都知道程将军要返转中国,然后前往天竺震慑“天竺奴”。

    只是除了述职、表功之外,长孙皇后通过皇帝,密令敦煌宫,让程处弼进献宝物入京。

    一般的宝物,对二圣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但程处弼此行运送的宝物,确实非同小可。

    它是一块水泥石碑,取名“四夷怀德碑”,程处弼在奏疏中,则是简称“怀德碑”,碑文是孔颖达写的,字是褚遂良的。传帖入“昆仑海”,在碛西州由武汉来的一等匠人上手制作。

    整个“怀德碑”远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甚至还有一点粗陋简单。

    可实际上整个水泥石碑的纹理之间,是一片片头骨组成。而这些头骨的来源,都是程处弼斩杀的几个百蛮酋。

    除了程处弼的手笔之外,李靖、侯君集等人在青海斩杀的蛮酋、豪帅头颅,也被人从坟地里挖了出来,重新保养制作,随后送往碛西州。

    为“怀德碑”贡献材料的,还有阿史那氏,不仅仅是李思摩,整个西突厥残部也拿了不少人头出来,其中尤以“可萨部”为最。

    可萨突厥大小数十部,半数酋长的人头都被削去,随后头骨送往碛西州。

    为了这块“怀德碑”,“河中”长孙冲、景教阿罗本、勃律李淳风……这些秘密行为混杂在宗教活动中,能够知道的人很少。

    只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怀德碑”一路前行,从敦煌宫前往洛阳宫……这一路,想要程处弼死的人,可不只是跟他有血海深仇。

    跟李世民、李勣、侯君集、李靖、李淳风、郭孝恪等等等等都有血海深仇的人,都不会眼见着这块石碑进入中国。

    而且这块石碑在工艺上有个特殊性,它考虑到了时间的流逝,贞观朝的水泥伴随着风吹雨淋,会分化粉碎。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随着外覆水泥斑驳销蚀之后,就会逐渐显露其中的头骨。

    数百上千的头骨则是用金线成片镶嵌在花岗岩上!

    可以说,贞观二十五年的唐朝西北道上,这块“怀德碑”是不少人要争夺的东西。求财的悍匪、求法器的神棍、求痛快的杂胡残党……

    若非阿罗本、苏拉等人强行压制,景教内部想要偷偷浑水摸鱼的神棍并不在少数。这种顶级“法器”,可以说相当罕见。

    要知道,“怀德碑”上的每一片头骨,都是一个部落的领袖。景教意动也属正常,而怀揣“万王之王”头衔的波斯人,比景教更加激动,可惜实力不济,根本不敢逾越“河中”半步。

    只不过,出人不行,出钱还是可以的。

    佛门流派之中,多得是想要拿到这个“法器”铸就白骨经幢的“高僧”“大德”。

    长孙皇后、程处弼并非不知道会引起震动,若是为了避免麻烦,大可以在京城制作“怀德碑”。

    但毫无疑问,君臣皆是霸气绝伦之辈,根本无视了宵小。

    这块“四夷怀德碑”,最后的落脚处,就是李皇帝的百丈坟头。

    帝陵的门口,什么功绩都不如这么一块石碑来得直观明了。

    孔颖达、褚遂良可不是什么人血馒头都愿意吃的。

    “将军。”

    “斩获如何”

    “杀了百几十,大多都逃了。马匪甚多,看马匹,河北刀客不少。”

    “刀客……求财的江湖儿。”

    程处弼点点头,吩咐道,“你们不缺这些功劳,拿去跟玉门军换钱吧。”

    “玉门军全给吗”

    “怎么”

    “标下有个乡党,在姑臧当差。”

    “那边折冲府日子不好过”

    “这几年凉州实在是太平,丝路驿站弥补,定期又有运盐的队伍,蕃人都愿意缴税来换盐还有驻军护卫。他们不造反,又不比别处,可以杀良冒功。”

    陇右以前普遍杀良冒功,李大亮治理了一回,侯君集治理了一回,郭孝恪又治理了一回,最后靠着丝路发达,以及“盐业换产本”的国家业务,这才稳定下来。

    因为统



第九十四章 机不可失
    玉门军从程处弼那里买人头换军功这个事情传得很快,信号机和快马相结合,西海诸军寨等程处弼抵达酒泉的时候,基本都得到了消息。

    早先的西海军都已经更迭了称呼,因为西海已经从青海身上拿走,扔到了“河中地”去了。在唐军序列中,原先的西海诸军寨,都隶属成立也没几年的青海都督府。

    督府每年主要业务也不是跟蕃人较劲,而是巡查牧场以及盐场。

    海西几个河谷地区划分出来的牧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归了薛州人以及蒙兀部。漠北抽丁的政策,除了用来镇杀“昆仑海”叛逆之外,也是要填空蕃地。

    整个海西地区,盐场可以养活十几二十万人,而大大小小的草场加起来,大概能养活两三万人。

    青海都督府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因为人少资源多,反而相当的富裕。

    加上这么些年唐朝为了贵金属,几乎就是发了疯一样盯着东海南海西南天竺,环青海的大政策,就显得温柔了不少。
1...756757758759760...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