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李逵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水鬼游魂

    自从粮价平稳之后,苏轼已经不怎么参加所谓的文会了。而是经常喜欢坐着车到治下的各地走走。

    “见过知州大老爷!”

    “大老爷爱民如子,我等百姓全赖大老爷才能在着艰难世道活命!”

    “谢大老爷救百姓于水火!”

    听着一群百姓真诚且质朴的感谢,苏轼咧着嘴就差当即长笑三声,心胸顿时开阔起来。以前,他喜欢参加文会,那是因为他能够在几乎所有的文会上,获得让人膨胀的溢美之词。大文豪也需要被仰慕,需要被夸耀。

    总不至于每天都窝在草棚里,体会人情人暖吧

    如今,苏轼热衷于走到群众中去,和最底层的百姓攀谈,驾车路过田间,他从车上下来,走进一群正在田间休息的农夫之中,找了个地方坐下,还和百姓分享他带来的糕点:“诸位,尝尝我的木兰饼。”

    苏轼从食匣里拿出一个个比小孩巴掌大不了多少的木兰饼。

    看着可人的糕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不是花香,而是酥油的香味。就这一匣子木兰饼,耗时耗费不说,还造价奇高。毕竟酥油从来没有便宜过。

    “学士大老爷,这如何使得”

    田间老汉显然是这群农夫的尊长,他们将晌食分享给苏轼,那是出于对客人的好客之情,同行是对苏轼的敬重。

    但食物并不精美,反而是粗粮野菜团子。

    吃起来颇为涩口,勉强能够下肚而已。但苏轼拿出来的糕点,一看就是精美昂贵之物,普通人根本就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吃了。

    苏轼却撑开双手兴高采烈的分了起来:“长者童子皆有份,至于壮夫就要不足了,但是不要紧,明日,明日我还接着来!”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一边分着,一边还摇头晃脑的咏诵《离骚》中的诗句,食用鲜花,是文人雅士的最爱。屈原也不能免俗。苏轼当然是此间拥趸,但长期以来,苏轼的鲜花菜肴经常连他自己都咽不下去。最出名的就是油渣牡丹花,够高贵,够艳丽,但是不好吃。

    木兰花在早春就出现,味道清雅,花香不浓重,佐以白糖,作为馅料,再裹上酥油制成的面皮,烘烤之后,油香四溢,咬一口,馅料中微微透着淡雅的花草香,满满都是春天的味道。

    可惜,在家里,没一个喜欢吃花的志同道合之辈,这让苏轼非常气愤。

    看着李逵将手中的木兰饼递给了身边的老人,苏轼气地的瞪眼还击。要是在之前,他也不敢如此奢靡,但如今,一百多贯的官俸他都不在乎了,还有什么比得上作为雅人更让他开心的呢

    有了美食,风雅的物件,却没有了分享的人,这让苏轼非常苦闷。

    可惜百姓哪里知道木兰花的高雅淡泊之节,狼吞虎咽般的将饼子吞下,刚刚吃过一些食物的肚子反而更饿了。

    只不过这时候苏轼也没办法,他不是来送糕点的,而是来体察民情的。和王安石的会晤,虽然是几年前,那时的王安石被解除了官职,在老家养老。而苏轼也对当年深受囹圄之事,渐渐淡忘了。才了他们那一次的会面。

    王安石给苏轼介绍他变法的原因,目的,还有手段。

    苏轼深有启发,最让苏轼触动的就是,王安石一再告诫,底层百姓的事才是国之大事,百姓的肚子,才是大宋基业能否延续的保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那以后,苏轼开始深入民间,经常会了解采纳百姓的诉求。

    “几位,几年播种了多少田地,是租种的还是自己家的田地”

    首位的老者开口道:“学士老爷,一半是租种的官田,自己家也有几亩薄田,另外还要租种一些田,才能度日。”

    “以前一直这样吗”

    “以前我家还有十几亩田地,只不过这些




第175章 大宋府库
    扬州,知州蔡京坐着轿子去码头上溜达一圈之后,失望的回到了州衙。

    消息早就有人禀告了通判晁补之。

    面对这位坚持的上司,晁补之除了鄙夷他,在灵魂深处审问之外,竟然对蔡京一点办法都没有。另外蔡京也看不上晁补之,官二大最可恨了。晁补之家中可是世代官宦,大宋有多少年,巨鹿晁家的官宦世家身份就有多少年。而且一直有家族先祖在朝中担任大员的经历。副相,枢密使,参知政事这样的高官,每一代都能出一两个。就出身来说,蔡京说什么也比不过晁补之的出身。

    可要说比学问,晁补之怎么可能比蔡京不如

    虽然蔡京也不差,但也要分和谁比。

    苏门弟子之中,不少都是穿着开裆裤就会写文章的神童,很不幸的是,晁补之就是其中之一,甚至蔡京还不如晁补之许多。

    一个看不上对方好面子,善于经营,一肚子坏水。

    而另外一个呢

    看不上对方仗着门庭显赫,不把他这个上官看在眼里。

    这不两个互相看不对眼的同僚,在州衙门口相遇了,晁补之表情诧异的看了一眼蔡京的青衣小轿:“元长兄,你这又是去码头了”

    蔡京愕然,随后正色道:“不错,水运乃我大宋的命脉,扬州又是运河北上之门户,连同江淮,乃我朝命脉。”

    “不会是去码头询问粮船吧”

    晁补之根本就不给蔡京辩驳的机会,直指蔡京的目的。蔡京平日里出门,必然要乘坐他的华丽马车,那头高大的河曲马是蔡京花了高价才买来的,要是平日里不出门显摆一下,他心里堵得慌。锦衣夜行,根本就附和他的价值观。

    只有去码头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做轿子。

    轿子古来有之,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而以文字记录下来,来自于《汉书》——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

    可惜,这种乘坐非常平稳的交通工具,因为慢,无法显出主人的身份,彰显不出高头大马的威风,等等原因,并没有在大宋大放异彩。反而在欧洲,在弹簧马车出现之前,轿子才是贵族们出行的标配。原因恐怕很简单,华夏从来不缺人,但欧洲就不一样了。

    能够让蔡京放弃他的华丽马车的原因,恐怕就是去码头了。高头大马是威风,也够华丽。但是码头附近水道密集,桥梁众多,有些桥梁建造的弧度太高,对马车非常不友好。尤其是拱桥,马车上不去,只能对桥心叹。

    至于蔡京去码头,原因很简单,颍州虽然距离扬州不远,但毕竟蔡京不能离开扬州,想要探听到颍州的消息,去码头上最好不过了。同时,他还能通过码头上的税卡,知道有多少粮食运抵了颍州。从而得到他想要知道的消息。

    可惜,蔡京这次又失望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被大户们逼到向周围同僚求援的苏轼,竟然在没有得到多少粮食帮助的情况下,竟然稳定了颍州的粮价。这让他很吃惊,同时也有种淡淡的失望。计谋无法用出来的难受劲,憋的他坐立不安,茶饭不思。

    反倒是被晁补之拆穿了意图并不让他难堪,蔡京反而堂而皇之的承认道:“无咎贤弟,真让你给猜着了,愚兄去码头询问了一下颍州的情况,万幸啊!学士吉人自有天相,颍州的粮价竟然被稳住了。愚兄匆匆赶来就是想要告诉老弟这个喜讯。”

    哼——

    晁补之觉得自己继续和蔡京理论,会被蔡京的无耻给气死。

    他们两个虽然在同一地当官,但是俩人在做事,做官,甚至连生活上都格格不入。晁补之什么都不缺,传言他缺钱,世代官宦的晁补之怎么可能缺钱当初在京城馆阁之中,主要是做官做的不开心,才以馆阁薪俸微薄为理由,请求外调。

    但平日里,晁补之的生活并不铺张。反倒是蔡京,出身普通,却非常爱财,生活很铺张。但兜里却没



第176章 意气风发
    蔡卞挺偏执,变法派的人多半都很偏执。就拿他岳父王安石来说,不偏执就不会说出,为了新法,祖宗法度皆可废的话来了。

    至于章惇等人,也是一个比一个偏执。

    从性格上来说,蔡卞也是属于那种说一不二的人。就算是同僚,同为变法派的巨擘章惇来了,也休想从他手中要走粮食。不仅如此,蔡卞还多半会带着章惇去仓库看看,江宁的府库。告诉对方,我的府库很充盈,但是你想要,门都没有。就这么讨厌。

    面对蔡卞的偏执,章授已经领教过了。好在他也不生气,也知道蔡卞就是这么一个人。

    见章授和苏过都没有坚持要看粮仓的意思,蔡卞这才稍稍放心,对属下冷哼道:“去,把仓监传来!”

    “见过府尹大老爷,见过两位……公子!”

    仓监地位很低,遇到蔡卞这样的,总是战战兢兢。深怕府库中露出马脚,让大老爷抓住了。大宋对于贪墨一直课以重罪,轻者剥夺官身永不录用,重则下大狱,抄家。

    可就算是再仔细的仓监,面对府库短缺,甚至损毁,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就像是上好的弩弓,炮制弓臂需要三年时间,但是一窝老鼠一晚上就能把价值十几贯的弩弓给废了。不仅如此,还有水蚀、虫蛀、腐锈,林林总总,仅在保存上的难题困扰着大宋的仓监。真要是遇到个不好说话的上司,仓监送礼赔罪就能把自己整破产了。

    而面对府尹的时候,仓监就更怕了。

    因为惹怒了上司,最多是打板子。可是府尹,开堂问审都是有可能的,运气差一点,就要有吃牢饭的准备。

    双手举过头顶的账册,递给了蔡卞。

    然后像是跑堂报菜名似的开始说了起来:“甲字一号库,存放刀剑,有朴刀三万零五十四柄,长枪枪尖五万八千五百六十四,铠一万九千具,盔七千八百……”

    苏过就算是没有从军的经历,也不知道军队为何物,也被大宋府库之中的军械吓了一跳,仅仅一个江宁府的武器,就足以组建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当然,不指望人人都有铠甲,但人手一把武器还是能做到。

    大宋百年,一直困于外患。

    大宋的财政每年有将近七成都会用在军队上。

    一年七千万贯的投入,几十年的积累。大宋的军力有多强,皇帝和大臣们多半会猜到,很弱,弱爆了。但是大宋的武器有多少,恐怕真没人能知道。这些武器很多存放的时间太长,一部分已经失去了使用的能力。但刨去这些不能用的,可用的武器,还是一个浩瀚的天文数字。

    蔡卞也不看账册,只是微微眯着眼睛,听着仓监背诵着数字庞大的府库储备。

    在听到杂项的时候,他终于张开眼,低声道:“去库房清点。”

    仓监这时候已经嗓音嘶哑,额头冷汗都挂下来了。听到蔡卞的话,脑袋有点木了,还在继续背诵,好在书办咳嗽几声提了个醒,这才醒悟,想到可能惹了大老爷不高兴,身子打了个哆嗦。伏低了腰,战战兢兢的带领一行人去了编号靠后的几个府库。

    打开府库的那一瞬间,堆积满库房的物资,让章授也震撼到了大宋的富足。在府库之中,和在府库之外,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人的渺小,更能称托府库物资的堆积如山。

    “勘验!”

    苏过身边走来一个人商人模样的白身中年男子,走到坛坛罐罐面前,开始查看,一连看了好几缸的成色,并且搅动之后,嗅了嗅气味,点头道:“上品。”

    苏过这才松了一口气,看向章授,和蔡卞打交道,苏过就算是拿着老爹苏轼的名头也落不下好。人家不搭理你,有什么办法

    章授至少还有个进士身份,看在章惇的面子上,蔡卞才给了章授开了这个口。

    章授躬身感谢道:“小子谢过世叔奥援!”

    “关系百姓,本官才给了你方便,仁和,你要记住,这天下的官员都在看你父亲。切忌不要落人口实。”蔡卞说完,对仓监道:“对价核买,没问题吧”

    仓监哪敢说个‘不’字

    趴在地上连说:“小人谨记!”

    蔡卞走了。

    章授等人才喘了一口气,这位给人的压力太大了。而章授看着苏过的脸色很不好看,顿时宽慰道:“贤弟,不用多心。蔡元度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对人没有恶意。只是平日里不苟言笑,让人感觉难以相处。”

    苏过却伸手扶了一把仓监,难过道:“家兄就是恩荫了家父的官爵,在河北当仓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

    仓监起身后,对苏过笑道:“公子不用感怀,平日里仓监这个职位还是很舒坦的,只有上官来的时候才难受些。忍一忍就过去了,再说了上官也不会每天都来。公子兄长是恩荫身份,至少有个文散官的爵位,比我等要好多了。上官也不会故意刁难。”

    苏过这才好了一些,他曾经也想过恩荫出仕,看到仓监如此低贱,就此断了念头。甚至他都想让兄长不要去做什么仓监了,不如回家种地。

    再说,颍州州衙。

    送去江宁的书信快十日了,李逵这些天哪儿也不去,就在州衙里读书。可惜,他想要清净,但却阻止不了有人来打搅他。

    “贤弟,人杰!”

    高俅在院



第177章 喊爹都没用
    做上了几万贯生意的高俅,并没有因为新晋成为大商人,而拥有大商人荣辱不惊的气度,也没有膨胀到无边无际。他却有种走火入魔惊醒之后的后怕之中,越陷越深,深怕一夜之间背负万贯的债务,这辈子都还不清。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够解救他于水火职中的话,这个人就是李逵。反正,高俅认准了李逵,,为了能够早日落袋为安,他整天缠着李逵。

    没错,这厮就是用缠这个字,差点让李逵暴起。

    没有觉悟到要被惨痛暴打的高俅反而一脸平静的对李逵道:“人杰,你要是想要动手,就动手。不过打了之后,你总该告诉我这笔生意最终能赚多少钱吧”

    “钱钱钱,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李逵被堵在茅厕外,憋的脸色铁青。

    这段对话是有味道的,而且味道很浓郁。

    可即便被熏得头晕眼花,高俅也没有任何退缩的意思,死活不让李逵痛快了。他霸占了茅房,而且从里面把茅房的门给堵死了,就是不让人进。这才好不容易堵住了李逵,有了眼下的对问:“有啊!有了钱,我就能回汴梁老家起大房子,甚至在城里买下一座宅院,光宗耀祖。”

    “然后呢”

    李逵铁青着脸问。

    “然后就是娶媳妇生孩子!”高俅觉得李逵有点不开窍,有钱,有面子,还有一座大宅院,不去媳妇生孩子,对不起死去的爹娘啊!

1...6263646566...2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