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郭瑾沉默了一会。
“算了,你的确是不懂,可是……太上皇怎么从来都没有和我说过这个事情呢?咱们活在一个球上?真的吗?太上皇是怎么知道的?
说起来,太上皇真的知道很多事情,好多事情我都是不知道的,全是太上皇告诉我的,很多很多事情,匪夷所思,但是却又非常对,真是想不明白……”
郭瑾一脸费解的看着这本《格物学》。
“那……陛下打算怎么办?”
张德看着郭瑾。
郭瑾看着张德。
“还能怎么办?我答应了太上皇,不管学部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参与,不干涉,说到,就要做到,不然我又如何能做到一言九鼎呢?我是君,君无戏言,不能反悔。”
郭瑾把那本《格物学》放到了一边。
“这些事情稍微关注一下,告诉我就行,不要干预,不要涉及,太上皇要做什么,不能反对,只能支持,以免让太上皇不高兴,明白吗?”
“奴婢明白。”
张德点头应诺。
这件事情就被郭瑾放到了一边,郭鹏想要做的事情他虽然很在意,但是他不敢涉及太多。
什么光啊,什么力啊,什么折射啊之类的,很多东西他也是看的一知半解。
他懂数学,有逻辑思维能力,被郭鹏培养了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些他闻所未闻的东西,的确很难理解。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让郭鹏高兴满意是最重要的。
他还指着郭鹏对他满意,然后帮他后续分封兄弟们的行为背锅呢。
否则郭鹏对他不满,站出来说他不孝,他就要头大了。
所以对于郭鹏提出的要求皇室子弟隐姓埋名变更身份进入学校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的要求也被他认可了。
郭鹏要求皇室子弟,尤其是郭瑾的儿子们,到了年龄就要变更姓名住到皇宫以外,在专人保护下度过和普通学子一样的求学生活。
求学生涯之中,他们有必要在皇宫之外度过这段时光,以培养他们对于民间生活疾苦的理解,以及对民间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
这样以后不管谁当了皇帝,施政就不会搞得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实际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孩子们只有节假日可以回归皇宫,其余时间必须在皇城外度过。
郭瑾想起了郭鹏曾经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弟弟们。
甚至现在那个十六岁的弟弟郭珩还在皇城外居住,正在太学内苦读,为了通过考试而不眠不休的读书学习,日子过得非常紧张刺激。
想起自己曾经的苦学经历,还有如今这游刃有余的操控手段,他觉得这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要是没有当时的努力学习和后来的艰苦历练,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就把政务一手操控住,给他权力都把持不住,更遑论皇权。
反正皇室子弟在教育方面的事情全都是郭鹏说了算,他一概不管。
郭鹏能教育出他,他也不担心郭鹏会把自己的儿子们教歪了,接受他们皇祖父的教育,在郭瑾看来不是坏事。
跟着郭鹏学习,还能明白什么是君,什么是民,什么是黎庶,知道自己的立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
至少身为君的立场不能错掉。
屁股不能歪,屁股一旦歪了,不管才能多好,都是废的。
屁股一旦歪了,才能越高,对魏帝国的威胁反而更大。
郭氏是君,决不能失去君的立场,对于税收和土地必须死死的把持住,狠狠打击偷税漏税的集团,否则下场会连黎庶都不如。
郭鹏把军权财权政权等等一系列属于皇帝的权力全部都交给了他,自己只保留了一个专管教育的权力,他不能这点要求都不满足。
现在他比较关心的事情除了尽快稳固他的地位和权势之外,就是那位已经出去开疆拓土的兄弟郭珺做的怎么样了。
没人比他更在意他的兄弟能否站稳脚跟了,这是真的。
要是他的这位兄弟不能站稳脚跟,岂不是说明郭鹏的分封政策有问题,难以推行吗?
一旦这个政策难以推行,他不就是又要费心思对付自己的兄弟们了吗?
郭琼虽然受封,但是还没走,显然也是有着观望局势的想法。
阿珺啊,你可千万不要掉链子啊,你可一定要成功啊。
怀着如此的期待,郭瑾认真的祈祷着他的兄弟马到功成。
或许是郭瑾的祈祷有了效果,郭珺已经成功登陆印度大陆。
途中虽然遇到海上风暴和险情,但还算是运气不错,命保住了,只是沉了几艘船,失去了一些粮草。
他的登陆位置在印度的东南部,德干高原东部较为宽阔的沿海平原地区。
发源自德干高原的数条河流从西向东汇入印度洋,给沿海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进一步使得这一代降水丰沛,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
登上这片土地之后,几乎是立刻的,那些跟随着船只在海上颠沛两月余的农业专家们就非常激动的告诉郭珺——这里适合发展农业。
假以时日,这里一定可以成为盛产粮食的沃土,一定可以填补他们的开拓进取所需,不需要朝廷长时间的输血。
啊,我知道,我当然知道这里适合发展农业。
但是,我来这里又不仅仅只是来发展农业的。
我要的是建立属于我自己的国度啊。
郭珺率领主力登陆之前,他们登陆的地方已经是魏帝国沿海商路的一个据点了,已经有海军士兵在这里建立小据点,管理小据点,并且随时等待着来自国内的商船靠岸、休整、补充。
郭珺的抵达使这里的管理者兴奋不已,他们非常热情的向郭珺讲述这一带周围的情况,以及郭珺非常在意的土著人聚居点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一带有不少人居住,也有不少人已经把这些土地开垦了?”
郭珺眼冒精光,很感兴趣的询问。
“是的。”
据点最高管理者、海军中层军官王海波向郭珺汇报:“周围这一带,方圆数十里之内,有十八个夷人聚落,咱们和其中三个交过手,把他们打了回去。
他们似乎觉得咱们出现在这里对他们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当咱们把他们打回去之后,他们就改变了态度,十八个夷人部落开始选择和咱们贸易,用他们的农作物交换咱们的兵器,还有一些小玩意儿。”
“他们都用些什么武器?”
“木棍,石头,还有一些像是弓箭的东西,以及一些打猎用的猎犬都能被他们放到战场上,铁器也有,但是数量很少,质量很差,所以打起来完全不是咱们的对手,但是咱们人少,不便追击。”
郭珺点了点头,又问道:“所以你和他们换了武器?”
郭珺看向王海波。
王海波挠了挠脑袋。
“换啊,为什么不换?多一点粮食,咱们吃的也好一些,他们这里的粮食和咱们的差不多,能吃,不瞒公子,我实在是吃不管那些海货,咱们这里开垦的土地数量又实在有限。”
“你不怕他们用换来的武器再攻打你们?”
“也担心过,所以一开始留了心眼,只给了刀,没给弓弩,结果他们没用武器打咱们,倒是去打那些没和咱们换武器的部落了。”
王海波似是嘲讽般的笑了笑:“然后打了败仗的部落也来和咱们换武器,换了之后接着再打,然后武器用光了接着再来换,换了再去打,特别有意思。
打到后来,甚至还有几个夷人部落邀请咱们的人去帮他们打,帮他们指挥,打赢了就送我们财物和战俘,咱们还因此得到了不少嘉奖。”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六十六 父亲到底承担了什么样的压力?
拿到武器之后直接去打内战?
这操作倒是新奇。
不过柿子捡软的捏倒也是人之常情,郭珺也没有觉得特别奇怪。
“这倒是有趣。”
郭珺笑了:“不给弓弩是对的,弓弩是咱们最大的利器,只要他们的弓弩射程不如咱们,就只有挨打的份,对了,我来这里有什么目的你是知道的,对吧?”
“是,下官知道。”
王海波点了点头。
“那就把你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周围的地形图也给我,你的据点暂时被我征用为大军驻地,我要把这一带的夷人全部扫平,然后就在这里附近筑城。”
郭珺指了指脚下的这块土地:“这里,以后就是我的国家了,你现在帮我一把,之后我会给你回报。”
王海波愣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
这位公子不是来这里体验生活的,这位公子,是来这里建立国家的。
建立一个属于他的国家,海外封国,从此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种以前的大家族开枝散叶,让族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居住的味道在里面。
只是隔得有点远就是了。
从魏国直接到这种地方来,那可是好几个月的路程。
皇帝陛下把他封在了这里,他能打下多大的土地,他就是多少土地的国君,或者说——这片土地的皇帝,他打下来的土地上,他就是一切。
这不比在洛阳做个闲散王爷要好?
看着正在有条不紊的登陆上岸安营扎寨的军队,王海波咽了口唾沫。
自己这三百多号人就能把这方圆五里的小据点经营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里的土著夷人的战斗力实在是一言难尽。
所以,如果郭珺这一万人的军队稍微发挥的正常一点……估计一百个夷人部落都不够他收拾的。
“时间紧迫,我带来的这些船只还要返回去重新帮我运送粮草和军械来,我所剩余的粮草只够我支撑三个月的,船队回来最快最快也要四个月,所以我必须要以战养战。
要是不能尽快夺取足够的粮食度日的话,这支军队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这些夷人别的不值得我在意,但是粮食还是需要的,王海波,你就给我带带路好了。”
王海波点了点头。
“是!下官明白!”
郭珺的行动很快,三两天就完成了军队大营,建造了一个简易版本的大本营,给军队准备了一个过得去的驻地。
选择的驻地位置地势较高,不容易被发大水影响到——
王海波解释,这一带离海边近,大部分是平原,地势较低,降水颇多,不做好防水准备的话,很容易就给水淹了。
根据王海波数次轮转接近一年的驻扎经验来看,这一带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越往海边走地势越低,越往西去则地势越高,周围几条河流都是西东走向。
所以驻军也好,筑城也罢,一定要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城池也要做好内部排水和外部排水工作,需要好好的设计设计。
不然一场大雨就能把城池给淹了。
郭珺听他这么一说,赶快让还没有扬帆起航回去的船只带信回魏国,告诉郭鹏,给他派一些靠谱的建筑专家来。
建筑专家不到位,他实在是不敢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建造的一座城池对于他的西蜀公国来说意义重大,不能随随便便拍脑瓜。
他不像郭瑾,跟随郭鹏身边学习多年,掌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本领,堪称郭氏家族里的懂哥。
但是他在治蝗一线辛勤的工作过,深深地了解一个专业人士对农业生产的帮助有多大。
所以郭珺特别尊重专业的、懂技术的人才,认为专业的懂技术的人才才是一切。
于是在航海的时候,他非常尊重航海方面的专家,虚心请教,在行军和安营扎寨的时候,又特别注意请教那些随他而来的带兵军官。
郭鹏为了更方便他掌握军队,交给他的军队里没有军司马以上的中级军官,全都是军司马一级别的中下层军官,全体军司马直接向郭珺本人负责,听从郭珺本人的号令。
对于这样的安排,郭珺还是高兴且放心的。
他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虽然读过兵书,接受过军事教育,也在首阳山讲武堂历练过,但是终究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辈,论及实战经验,完全不如这批东南兵团里厮杀出来的军司马。
他们可都是真刀真枪和山越贼人干出来的军功,一个个手上至少有十个首级的功劳,都是刀口舔血的强悍军人。
和山越贼人在深山老林里互相杀戮,拼死交战,一点一点的把数量超过百万的山越贼人彻底荡平,为扬州增加了超过百万的人口,这份功劳之大,足以让东南兵团的每一名士兵都获得美好的生活。
在他们面前,郭珺觉得自己除了身份高贵一点,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
所以他非常注重听取大家的意见,召集大家一起开一个军事会议,然后商讨要做的事情。
不过虽然是听取意见,可是郭珺牢记着郭鹏交给他的驭下之道。
必须要自己做出决断。
无论怎么愿意广开言路,怎么发扬民主风格,最后的决断权,必须自己掌握在手。
必须要自己做出决断才可以,否则,必然会大权旁落。
这些军队受到魏军军法的束缚,本身纪律良好,知道一切行动听指挥,郭珺需要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但是决断必须自己做出。
不能交给别人做出决断。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郭珺就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但是在最终做出决断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做决断,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有异议。
如此树立自己的威望。
并且军事行动进行时,就算自己不懂兵事,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也不能不随军一起征战。
他出发之前,郭鹏抱着他告诉过他——为父最早上战场的时候也是个纸上谈兵之辈,数次战场历险之后才得到了宝贵的战斗经验,战斗经验必须要自己去经历才能拥有。
听,是听不会的。
去冒险吧,去经历险阻吧,跨越无数的艰难险阻,你的未来就在你的手上。
当时他心潮澎湃,觉得自己也可以走上郭鹏的道路,成为一代开国君主。
但是当他真的看到黑压压一片一万人的军队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震惊了。
一万人,有那么多吗?
排列在一起,一眼望不到头,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不足以形容。
他听说魏帝国随时可以动员起一百多万军队作战,就觉得一万人不过尔尔。
可是当一万人站在面前的时候,他才明白兵法上所谓的【万兵驱驰】到底是什么道理。
一万人,恐怖如斯!
一万人,拥有山崩海啸一般的力量,任何一座城池面对一万人军队的攻击的时候,都不敢说自己一定可以抵抗住,一定可以完好无损。
带领一万人作战,掌握这一万人的生死,拥有一切的抉择权,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好沉重的压力!
父亲他……一直都是承担这样的压力走到皇帝的位置上的吗?
不,不止如此,父亲打天下的时候,手上军队几乎达到六十万,战后不断裁军才裁到了三十万的规模。
父亲到底承担了什么样的压力?
父亲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压力之下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一万人的目光就差点把郭珺给压垮了,更别说三十万、六十万!
郭珺根本就不敢想象自己建立一个数十万人口的国家的未来,自己要为数十万人负责的未来……
那该是何等的重担?
而现在,父亲身上肩负着八千万人的重担!
郭珺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直到此时他才发现,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多么伟岸高大的巨人。
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国家的父亲到底是何等惊才绝艳的绝世英才。
郭珺不再迟缓,他要加快速度行动,否则他会被父亲甩在身后甩得远远地,再也看不到父亲的背影。
不过尽管如此,就算他顺利建立起了西蜀公国,他也觉得自己根本追不上父亲的脚步。
郭珺通过询问王海波,询问出了当地土著人口数量,以及他们的武器装备还有战斗力等等,以及各自的方位。
他比较意外的发现,根本不需要大军全体出动,大概出动十个百人队就差不多可以横扫整个海岸地区的夷人了。
事实也是如此,郭珺挑选了十个百人队,首先一起扑向了一个距离海军据点最近的夷人部落。
大概有一两千的人口,可战斗兵员数量也不多,两三百的样子。
居住地破破烂烂,很有原始风格,但是也开始了农耕文明。
他们会耕种土地收获农作物,并且还有采集和渔猎等多项生产行动,生产方式多种多样。
基本的生活习俗和一些汉人村落没什么区别,就是其他方向差得很多,比如穿着,行为习惯,语言等等。
郭珺也没觉得什么不好的,左看看右看看看不出什么名堂,便一挥手,千人军队一拥而上。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六十七 郭珺的成长很快
这些夷人的防备心理还是挺强的。
他们隔着老远就发现了进攻过来的魏军,然后迅速通知了部落的人们,试图进行抵抗。
但是他们的抵抗能力太差,战斗力太差,战斗人数也不够,面对一千人数量的魏军,惨败。
他们用木棍、石头,还有少量铁质的不知道是什么种类的兵器抵抗魏军,衣着破烂,只有少数人身着皮甲一样的装备。
面对这样的抵抗,当然,战斗没有任何悬念,郭瑾甚至觉得出动一千人有点小题大做。
这些军队还不是那一千名东南兵团的老兵组成的,而是少量老兵做骨干拉起来的新兵部队,刚刚经过完整的训练还没来得及杀人见血的。
这一波让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杀了人见了血,初战告捷,士气大振。
魏军一举把这个夷人部落推平,杀掉了近一百个试图抵抗的夷人士兵,就征服了这个部落。
征服这个部落一点都不难,打败了他们的军队之后,就把从上到下的部落居民都给俘获了。
他们的首脑穿的最为华丽,身上有很多黄金白银的佩饰,看不出来还是个土财主,被郭珺一刀斩首用来立威,吓得整个部落的人尖叫不已。
然后凡是衣着比较华丽的全部干掉,一个没留,剩下一群破烂衣着缩手缩脚一看就没什么财富的穷鬼。
这群人到还没有被区别对待的价值,因为人数较少,凡是抓到的全部都被当做苦力去工作了。
而整个部落的牲畜、粮食、财富全都被郭珺搜刮一波,纳为己有。
还不错,收获颇丰。
郭珺初次感受到了抢劫和征服的快感,感觉有点上头。
军营的整顿工作,还有道路的维修工作,伐木以及一些搬运工作等等。
就在军队的监视下进行。
这些建立据点的先期准备工作都被安排上了,抓住一群就要开始工作,刻不容缓——
郭珺迫不及待的想要建立起一个配得上自己身份的驻地,也就是一座城池。
以此为据点,才能进一步向外扩张。
在他看来,没有城池就没有安全感,就没有立足之地。
抓捕苦力的行动还在继续,郭珺觉得这不仅可以获取大量苦力,也是很好的练兵之所,于是就非常果断的搞起了车轮战术。
他让这些新兵蛋子们在老兵军官的带领下轮流去攻打夷人部落,自己也跟着一同前往,亲自尝试指挥,并且加入战斗。
他也挥刀杀人,建立战功,积累作战经验。
第二个要进攻的部落人数多,近万人,可战之兵约有两千多,那就派一千人去打。
第三个要进攻的部落人数少,两千多人,可战之兵数百,那就派三五百人去打。
郭珺自己穿着郭瑾为他特制的厚实皮甲,顶着头盔,手持雪亮的环首刀,加入战局,在亲兵的保护下亲自冲锋陷阵,把自己学到的战阵之术和武术全部用在了战场上。
挥刀枭首,大力劈砍,砍掉他们的头,斩断他们的身子。
土著夷人们装备差,普遍没有盔甲,没有合适的防御性的装甲,也没有多少铁质兵器,打起仗来就和国内早期的那些黄巾乱军差不多。
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上严密整齐的魏军军阵,毫无战斗力。
郭珺组织指挥了七八场小规模战斗,开始渐渐熟悉了一千人的指挥方式,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战斗经验,产生了不少军事上的感悟。
然后继续带领军队进取。
亲自指挥的军队从一千人提升到两千人,接着是两千五百人。
没用多久,郭珺就非常轻松的荡平了这沿海据点周边的十几个夷人部落,扩充了魏国人的势力范围。
还抓到了超过四万名俘虏,亲手斩杀夷人超过五十人。
很短的时间内,郭珺就从一个没有杀过人的战场菜鸟成长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战场勇士,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威望。
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在军队里的威望,他还会亲手斩杀那些被他打败的部落之主。
那些部落之主被打败之后,往往没有被阵斩,而是被俘获。
郭珺不需要他们活着,他们活着只有无穷无尽的麻烦,死了才行。
所以郭珺就会在全军面前亲手斩杀他们,砍断他们的头颅,在军队面前展示自己的勇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