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根据郭鹏的教导,郭珺还知道要想彻底征服一个部落群体,就要消灭掉这个部落群体全部的上层,只保留最底下的下层人。
部落上层群体有文化知识,有很多鬼心眼儿,想要搞点什么小动作,那是防不胜防,与之相比,下面那些小鱼小虾不仅能贡献劳动力,还没什么反抗的意志,简直是完美的工具人。
所以但凡是被捕捉到的部落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郭瑾都会杀掉他们,一个不留,然后筑起京观。
凶悍绝伦的京观极大地震慑了人心,也树立了郭珺强大的威望。
一波征服之后,整个沿海地区的方圆百里之内,除了野兽,已经找不到任何夷人部落,找不到任何敌人,全部夷人部落都被征服。
于是郭珺暂时就没有继续发起军事行动。
开拓是一方面的,巩固才是最主要的。
他来这里不是抢劫,不是抢一波就走,而是为了扎根生存,有充分的生存需求。
所以他要求军队监视这四万多俘虏在魏军营地里来来回回办事情,比如修建更加牢固的有防御力的军营。
又压迫他们在其他地方修缮道路,砍伐树木,以身做诱饵捕捉野兽杀死,或是洗衣服之类的杂事。
凡是有试图逃跑、抵抗的,就地格杀。
在他残酷的压迫手段之下,军营很快改建完成,变得很严密,很适合大军驻扎,一个初步的人类聚落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而从军队驻地抵达海边据点和其他不曾发现的地方的道路也在火速的开辟之中。
不断的砍伐树木,从密林中开辟一条一条的道路和适合种植粮食的良田。
身为郭鹏的儿子,郭珺不能说完全不像他的父亲,或者说,在开拓进取这个方面,郭珺和郭鹏是无比的相似。
这边拿下了四万多俘虏开始搞建设,那边又派人深入内陆地区寻找、发现那些夷人部落。
找到一个就标记下来,找到一个就标记下来,然后不断的扩大探索范围,不断地标注地图,以此增加探索率。
探索之后就发起突袭或者正面强袭,用极其微小的代价攻克这些部落,将他们彻底摧毁,强夺他们的财物、粮食、人口,把他们打为奴隶,为自己服务。
就像是在做探险游戏和抢劫游戏一样,郭珺发觉自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有点乐在其中的样子。
那些夷人土著完全不是他的对手,当他带领精锐的军队前往讨伐的时候,土著夷人的抵抗总是显得非常脆弱,一戳就破。
与此同时,郭珺对于当地的气候他也有了相当程度的认知。
感觉到了当地气候的温热、潮湿、多降水,发现这里的确非常适合那些需要大量降水和高温的农作物的生长。
它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长环境,可以大量的生长、收获,只要耕种规模上去了,收获也会相当巨大,到时候就能摆脱对魏帝国的输血依赖,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体制。
所以郭珺也在不断的要求部下们尽快开垦农田,建立农庄,把这些荒地全部变成良田,也要把那些部落已经开垦完毕的农田变成自己的农田,并且连成一片。
当然,跟随而来的江南防疫专家也多次警告郭珺,说这里也很容易发生疫病,所以军队里的防疫条例必须要做好,做完善。
比如不准喝生水,吃生食,晚上睡觉要点艾草驱除蚊虫,发现病患立刻隔离治疗之类的,这是绝对不能松懈的事情。
郭鹏和郭珺谈过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郭珺深知魏军开拓江南之初所遭遇的疫病难题,以及魏军后来的应对手段等等。
出发的时候,就有江南魏军里的防疫专家跟随前往,周全的考察了他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危险,警告了郭珺。
一旦在这里发生瘟疫,那可是一个绝对的死局,所以任何问题都不能懈怠,尤其注重病从口入,不熟悉的东西绝对不吃。
在这样的防备之下,魏军保持了相当的健康程度,并没有上规模的发生水土不服现象,只有零星几例发生了这样的情况。
总体来说,他的根据地的建设还是相当成功的。
有了这个根据地,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郭珺就搞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小聚落,一万魏军奴役着四万的当地土著,正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不断的建设。
兴元元年三月初,郭珺也终于在被他称为【东来城】的新据点内得知了郭鹏已经正式退位的消息,现在魏帝国的皇帝是郭瑾,他的兄长。
年号不再是延德,而是兴元,今年,是兴元元年。
郭珺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心中复杂的情感。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六十八 找到大银矿了
郭瑾给郭珺送来了一整艘船的赏赐物。
有钱有粮食有吃的穿的还有用的,很多东西。
就算郭珺自己不想要,拿去赏赐给部下也是可以的。
跟随他一起创业的部下们,要想留住他们在自己身边,必要的支出是很有意义的。
大家都是来自富庶的魏国,家乡远在中原,忽然间要离开中原定居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心里没点想法是不可能的。
所以厚待军队、部下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树立威望,厚待部下,让他们到最后都不好意思、不舍得离开自己。
郭瑾不仅给郭珺送东西,还写了信告诉郭珺,说他需要的东西自己会准备好,随后送到,现在送来的是身为兄长的一点心意。
这个意思就非常明确了,生在帝王家的郭珺怎么会不知道呢?
他知道自己改变不了,所以也没有想着要改变什么,只是……只是心情稍微有点复杂而已。
怀着复杂的心情,郭珺写回信给郭瑾,向他表示祝贺。
并且在书信中正式向他称臣,以臣子的身份向帝王恭贺,祝他万寿无疆。
郭珺觉得郭瑾需要的可能就是这个。
父亲的时代结束了,兄弟的时代开启了。
魏帝国和西蜀公国之间不再有父子关系,而是具备了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
兄弟之间就和父子之间不同了,该做的改变就必须要做出。
当然,与此同时,他的时代也开启了。
兄弟是皇帝了,他怎么说也是个国君,怎么说也是可以在一地叱咤风云的人。
兄弟在国内大展拳脚的同时,郭珺觉得自己也很有必要展露一下自己的拳脚,以显示自己也是郭鹏的儿子。
于是乎,郭珺也开始了第二轮的殖民征伐。
在没有遇到足够强势的、拥有足够多人口的本地势力之前,郭珺觉得军事征伐是很有必要的。
一旦遇到了拥有一定势力的本土势力,比如人口超过十万的大聚落,郭珺感觉自己就很有必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去对付他们。
他手上的兵力不是无限的,郭鹏给他的投资就是一万人,而可以增加兵员数量的人口想要抵达这里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他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兵力投入。
所以,他需要用点特殊手段避开和大势力的正面交锋,而要采取弯道超越的手段和大势力交锋。
比如王海波这群人之前摸索出来的,用先进兵器换取信任与合作,然后挑唆几个势力之间进行搏杀,从中渔翁得利的办法。
兵力有限,一味地军事征伐并不能获取胜利,战国纵横家的手段才是王道。
郭珺接受过纵横家学说的教育,知道这一手改天换地的本领该如何施展。
这片土地,正是给他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
不过在没有发现大型政治势力的情况下,军事征伐还是主要手段,眼下他的目标是攻伐深入内地之后发现的七个人数或多或少的部落。
大概加起来能有个三四万的人口。
这批人口再给抓过来奴役一下,建设一座城池的人力就该齐聚了,接下来,就是等着魏国国内的专业人士前来指导了。
等国内的筑城专家们抵达之后,郭珺就能着手建设他想要的城池了。
总是住在军营这种地方也不是个事儿。
短期还可以简单的应付一下,长期必须要有一座可靠地城池用来遮风挡雨,规避风险。
城池才是一切的根本。
郭珺开始大展拳脚的时候,郭瑾在洛阳城内得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郭鹏从延德六年开始就派驻到倭岛上探索金银矿产的探索团队火急火燎的从倭岛归来。
他们火急火燎的赶回了洛阳城,向新皇帝郭瑾汇报,说他们在倭岛上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
具体多大还不清楚,但是就目前勘探到的矿脉,已经是十年都无法开采干净的巨大矿脉了。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矿脉,尤其还是银矿这种贵重金属矿。
按照目前的估算,每年采个几千斤乃至上万斤的白银应该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只要人力物力和运力跟得上,他们可以源源不断把白银送回魏帝国。
郭瑾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为兴奋,立刻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正在搞教育改革的郭鹏,郭鹏得知以后愣了一会儿,露出了笑容。
“上天待你不薄,阿瑾,为父探索七年探索不到,你一登基,就找到了,如此一来,在你做皇帝的时候,应该不用担心没有钱用了。”
郭鹏随后建议郭瑾派遣更多的人去勘探开采银矿,然后运输更多的白银回来做储备金,然后做好发行银币,推动货币改革的准备。
“铜钱笨重,价低,大宗交易往往极不方便,绢布丝绸价格高,能用来进行大宗交易,但是本身脆弱易毁,并不保值,一旦遇到大型灾祸,容易血本无归,不利于民间商业发展。
若要更好地推动商业发展,收取更多的商税,则推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是必须要进行的事情,你要尽快储备数量足够多的白银,制作数量足够多的银币,然后把白银和粮食挂钩。”
“为什么一定是粮食?”
郭瑾询问。
“因为人不能没有粮食,到了灾荒之年,家财万贯比不过手中有粮,粮食才是最硬的硬通货,阿瑾,你记住,不管你用什么做钱,必须要和粮食挂钩,粮食才是根本。”
“如此……儿子明白了。”
郭瑾表示已经明白了郭鹏的意思,然后下令,从内廷东厂内调派足够多的专业人手奔赴倭岛大银矿,前往开矿,增加银矿的开采量。
又下令亲信卢毓奔赴倭岛,担任白银转运使之职,全权负责银矿开采和转运的工作,确保开采出来的白银可以最大限度的转运到魏国来。
怀着激动的心情,郭瑾期待着来自倭岛的更多好消息——
根据前来汇报消息的人说,不单单是银矿,还有小规模的铜矿和金矿,若是开采到位,每年能给魏帝国带来数量极大的收益。
小小列岛,支离破碎,结果却找到了那么多贵重金属。
如此开采下去,不用一年,就能把之前七年郭鹏为此支出的成本全部收回,开始盈利。
这让郭瑾非常高兴。
本来因为大运河和大驰道这两大工程而显得财政有些紧张的魏帝国因为这个巨大的收益,忽然变得有钱了起来。
这笔财富的增加,让郭瑾的底气足了不少,之前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现在有想法了。
大运河和大驰道的支出,依靠延德十年郭鹏从天下豪强庄园里掠夺的财富可以支持下去,可是想要做点其他的事情,就略显不足。
现在有了银矿的巨大收入,郭瑾被束缚住的手脚就得以获取自由。
他固然可以把发现大银矿的消息作为好消息公之于众,宣扬自己上位的合法性与注定性。
但是比起这些,他觉得还是实打实的功绩比较有意义。
实打实的功绩更能让人们感受到他作为皇帝的存在感。
他是皇帝,他不是提线木偶,不是郭鹏推到台前的橡皮图章。
他有自己的意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是听从郭鹏的吩咐去办事。
但是依然活着并且担任司隶校尉的程昱总是让人们有这样的想法,而他并无法扭转人们的这种看法。
这让他感到无奈。
于是,他想到了证明自己存在感的最好方式——发动战争。
魏帝国的四周的确没什么敌人了,就算有,也被打服了。
漠州和平州的犁庭扫穴战略是以积累小胜变成大胜的模式,几十上百的斩首并不能激励人心,常年累月的战争模式已经让人们习惯了。
交州和云州的战事也并不激烈,多是类似于犁庭扫穴的战争进行方式,经常捷报,但是斩首数和战利品的量也不大,不能激励人心。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战争,只是教训那些不听话的土著。
对方根本不是一个国家,体量不同,打起来也没什么意思。
打到最后也就是开发多少多少土地,获得多少多少可以做工的奴隶罢了。
哪有灭国之威来的酣畅淋漓?
要想立威,要想真正确立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好的莫过于拿一个不听话的国家开刀,以此证明自己同样是一个尚武的皇帝。
魏帝国文武双举并立,不仅重视文举,也重视武举。
文武官员是两条不相干的平行线式的晋升法则,这也就注定了魏帝国不仅对文治重视,对武功也一样重视。
郭鹏在位期间办了太多的大事,把自己文治武功的业绩推向了高峰。
然后在最为荣耀的时刻光荣退休,留下不败传说——他戎马一生,未尝一败。
这是他威压天下的重要原因,他在世人眼中就是无敌的。
只要他活着一天,就没人敢挑战魏帝国的正统。
可要是他死了呢?
郭瑾知道自己不能和父亲相提并论,但是文治武功上,怎么着也要向父亲致敬才是。
他不能只是专注于文治,武功上,他也必须要有能拿的出手的战绩。
讨伐西域姑且不论,他自己亲自主导的战争必须要有那么一两次。
武力强横永远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基石。
武力不强横,一切都白搭。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六十九 郭瑾需要军事胜利
帝王想要获得历史的承认,文治武功两方面就必须要两手硬,都能拿得出来,如此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成为一代有为之君。
郭鹏是不用说了,文治武功两手都非常硬,别的不说,光一个变革察举为科举的选官模式就足够他被后人吹爆了,更遑论纵横天下没有败绩这一点。
所以郭瑾时刻都感觉自己亚历山大。
但是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文治上,郭瑾眼下有了推动货币改革这一项政绩。
只是这一项政绩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白银储备和积累,短时间内不能奏效,所以暂时看不出来。
另外大运河和大驰道在郭鹏统治时期开始,但是会在他的统治时期内结束,所以功劳也算他一半。
等于他躺着不动,萧规曹随,三大文治功勋他就能拿到手里,奠定兴元一朝的政治功勋,奠定他这个魏帝国第二代皇帝的存在感。
所以在文治方面郭瑾并不会感到紧迫,他的政治地位已经比较稳固,并不值得担忧。
问题在于武功方面。
郭鹏强势帝王的身份的确立和权力的巩固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战神的人设,他强横无匹的武力奠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权力基础,他强到令人绝望,所以他的权力也大到令人顶礼膜拜。
郭瑾没有这个基础。
武功方面,不去自己争取,不去真金白银的付出,真刀真枪的干一场,那就不能建立武功,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勋和军队对自己的认可。
他需要军事胜利,不说很多,至少需要那么几场值得史书记载的重要的军事胜利,以延续世人对郭家皇帝的看法,证明他也是个强悍的武力帝王。
郭鹏留给他的四个大州的犁庭扫穴的武功实在不能算做他的武功。
他要另起炉灶,才能建立属于他的武功。
可是周边排的上号的敌人的确已经被郭鹏全部干掉了,一个不剩。
前汉年间留下来的危机四伏,到眼下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这奠定了郭鹏的威望,却也让郭瑾觉得寸步难行。
思来想去,他想起了延德十三年年初曾经在朝廷里造成一定影响的康居事件。
也就是当年郭鹏平定西域的战争进行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延德八年和九年发生的西域平定战役,当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魏军围攻大宛国的时候,康居国曾经支持过大宛国抵抗魏军,还出动三万兵马帮助大宛国战斗。
当时那三万军队被魏军张飞所部打的惨败,主帅的脑袋都被张飞砍了下来,以此瓦解了大宛国人的战斗意志,间接摧毁了大宛国。
现在大宛国早已不复存在。
延德九年,大宛国就成为了魏帝国的镇西都护府。
首任魏帝国镇西都护府都护曹昂已经任职镇西都护府都护近四年,任期即将圆满,即将归国。
因为远赴西陲做官,从无到有建设镇西都护府,劳苦功高,所以曹昂的任期一旦结束,肯定会回到中央出任一个职位,到时候必然成为郭瑾的左膀右臂——因为是娘家人。
而且小的时候,郭瑾和曹昂的关系也不错,至少比和曹丕还有曹植等人的关系好。
为了让他回到洛阳之后有一个更好的前程,成为自己的得力帮手,郭瑾也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时间段来一场战争。
收拾康居国,让中亚诸国别因为中原帝国换了皇帝就产生什么不该有的想法。
给曹昂积累一些战争方面的功勋,方便他回调中央之后出任高位。
郭瑾自己也需要用这场战争奠定属于自己的威望,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橡皮图章。
综上所述,这场战争其实是非打不可的。
怀着这样的想法,郭瑾找到了郭鹏,向郭鹏提出了这件事情,希望得到郭鹏的指导和认可。
“你觉得这样可以,那自然可以,只要把后勤准备好,不要因为路途过于遥远而使得军队补给不足就可以,确保军队后勤永远是战而胜之最重要的方式,这一点,素来是为父克敌制胜的法宝。”
郭鹏笑了笑:“你刚刚登基,的确需要通过一场战争来立威,只要你觉得可以,那自然可以,不要犹豫,不要担心,魏国的军队不会辜负你给他们提供的军粮、军饷。”
得到了郭鹏的认可,郭瑾心里有底,觉得这场战争的确是可以进行下去的了。
于是在兴元元年三月中下旬,郭瑾前往参谋台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召集了参谋台全部的参谋人员,并且喊上了兵部、卫军将领等一系列相关人员一起开会。
“开门见山吧,孤素来不喜欢兜圈子,诸君,孤决定对康居国用兵,以惩戒康居国数年前胆敢对天朝上国用兵而不知反省之事。”
郭瑾开门见山,毫不犹豫:“延德九年初,孤奉太上皇之命统兵征伐西域,节节胜利,一举突破至大宛国,当时,我军胜券在握,不曾想康居国王不识好歹,居然出兵救援大宛国。
当时,现在的北庭都护府指挥使张飞将军率领骑兵一万大破康居军队三万,歼敌两万,把康居军队彻底打败,康居王胆寒,闭国境自守,不再进犯,但是一直都没有遣使告罪。
他们似乎想要把这件事情当做从未发生过,对我军造成的伤亡也没有任何补偿和解释,当初我军刚刚攻克大宛,已经是强弩之末,后勤无力,无法问罪康居,如此一来,竟已过去四年。
四年来,康居没有任何认罪道歉赔礼的举措,就当没有这样的事情,我国需要时间,需要发展,所以无暇问罪抗拒,但是这不是不问罪康居的理由,但凡敢于对我魏动兵者,必须要为此付出代价!”
郭瑾一拍桌案,满脸怒色:“不叫康居王来洛阳负荆请罪,孤愧为魏国皇帝!诸君,你们以为呢?”
群臣诸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露喜色。
只要有战争,就有他们的功勋,就有军队的赏赐,大家都有好处。
魏军作战节节胜利,不曾失败,大家只是感慨战争太少,敌人太弱,没有足够的功勋可以领。
自延德十年大叛乱之后,魏帝国已经有数年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以至于军队改制都已经完成了。
当初的将近六十万常备军经过不断地精中选精,现在只有三十万绝对精锐的常备军和按照人口户数计算的非常备军。
这个军制已经按照新的规定运行数年,已经运行的比较成熟,现在正是需要一场战争来验证新的军制能否适应国家需要的时候。
现在难得有了战争,他们又怎么会阻止呢?
推动都来不及!
一群人立刻表示陛下圣明,这个时候正是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就算老皇帝退位,新皇帝也能带领魏国继续强大的时候。
所以发动一场战争是非常必要的事情,否则难保西域贵霜国安息国不起一些奇怪的心思。
郭瑾需要战争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严,对康居国的战争就是最好的机会。
于是上下一致,发动战争的条件已经完全达成,大家都非常支持这场战争的发动。
接下来就是战争的各种细节了。
比如谁当主帅,谁管后勤,调动哪里的军队负责进攻等等。
镇西都护府只有一万常备军队,兵役制度下的流动戍边军队有两万人。
1...627628629630631...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