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对付康居国这个上规模的拥有一些仆从国的国家,一万精锐和两万新兵显然是不够用的,起码也要三万人才能显示出魏帝国的怒火和发动战争的能力。
打仗也不能把西域军队全部调派出去打,所以这场战争理论上光靠镇西都护府的三万军队是不够用的。
按照就近调兵减少损耗的原则,郭瑾决定从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各抽调五千常备精锐前往镇西都护府参战,凑两万精锐出来。
接着就要从中央调兵了。
虽然距离远,但是郭瑾决定从中央调兵,调动精锐的中央卫军前往西域参战,以此彰显皇帝的意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帮他镇场子。
郭瑾决定抽调两万中央军的精锐骑兵赶赴西域。
并且决定让夏侯尚、夏侯衡和曹泰三人进入其中,成为参战军官去积累经验建功立业。
又考虑到这场战争的意义,就把在禁军里任职的曹真和关平也扔到了中央军里一起出击。
如此一来,就有四万常备军的精锐可以出击作战,基本上能让康居国举国上下大惊失色瑟瑟发抖了。
军队筹备的差不多了,郭瑾就下令中央骑兵快速出发,争取早日赶赴西域参战。
然后就是主帅的人选。
镇西都护府指挥使曹休是一个优秀的人选,也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建功立业,对西域的情况非常熟悉,也很有武略,唯一的问题就是资历太浅,年龄不大。
本次战争,郭瑾决定让之前参加过西域战争的老将关羽和张飞一并参战,增加军队的威慑力和成功率,那么曹休的资历就不够看了。
这可如何是好呢?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七十 一个大大的赵云杵在那儿
关羽和张飞是从护乌丸校尉时代就跟随郭鹏的老资格将领,至今为魏帝国服务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
他们的军衔很高,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在军队里很有些威望,对于一些刚刚进入军队的新兵蛋子来说,他们的存在无异于偶像。
但是他们因为各自的性格问题不被郭鹏用为一军主帅,职位提升不上去,就只能做小军区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赵云这样的大军总帅。
这样的有个性的老将是最让大家感到为难的。
一方面不适合做一军主帅,统合一大群不同地方的士兵和将军。
一方面资历又很老,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听从一个资历浅的小将的指挥。
当初曹仁可以统御关羽和张飞是因为曹仁的资历比他们还要深厚,战功比他们要高,这两人无话可说,只能俯首听命,换了曹休就不一样了。
其实郭瑾还是很看好曹休的,他觉得曹休是郭鹏一手带出来的,他的能耐足以指挥一支军队消灭掉康居国,建立更多的威望,成为魏军第二代军事将领里的领军人物。
但是西域战事肯定不能回避张飞和关羽两人,否则他们能闹上天。
那么就无法用曹休做主帅了。
眼下朝廷里资历比这两人还要深厚的老将寥寥无几。
曹仁退下之后,还真没有几个能和这两人比拼资历的能够做一军主帅的老资格将领。
这两人又的确是问题多多,难以统领。
关羽对待部下倒是优厚,很得到部下的支持,但是他不怎么擅长和同僚处关系,人际关系不好。
张飞也是毛病不小。
张飞这可是当年郭鹏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将军,号称没仗打就要死的老张,比谁都喜欢打仗,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
四年前北庭都护府刚刚立起来,还有不少眼皮子浅的试图对抗魏国,搞什么复国运动,明里暗里挑战魏帝国对西域的统治。
张飞可高兴了,一波钓鱼执法把他们收拾的一干二净,干的事情就和当年对付鲜卑人一样。
两年多的功夫,他砍了三千多颗脑袋,大大小小出击几十次,每个月都要打仗,彻底平定了所有试图复国的西域残余小国势力。
等西域小国的残余势力被他平复的差不多了,北庭都护府彻底安稳了,北庭都护诸葛亮开始力推发展经济了,张飞就闲不住了。
没仗可打,天天搁军营里晒太阳,闲的整个人都快不好了。
练兵很没有意思,战争演习也相当无趣,怎么打怎么觉得奇怪,怎么打怎么不对味儿。
没有那种杀戮的快感,没有那种刺激的感觉。
张飞不能得到满足。
于是他接二连三给郭鹏打报告,请求调到有仗可打的平州和漠州,再不济去云州和交州也好,总归有仗可打,继续呆在这些地方,是要疯掉的。
郭鹏哪敢让他去?
本身北庭都护府需要有威望的大将坐镇,震慑不臣,以确保当地的建设成果不会被心怀不轨之辈毁掉,因此张飞这种凶名赫赫之辈就应该放在那儿。
但是张飞不愿意啊,他要打仗,他想见血,他想要刺激。
他去到什么地方,就是战场霸王,本身资历还老,军队里就算是五虎上将也没几个敢对他龇牙咧嘴的。
他一去,郭鹏的和平时代练兵保持军队战斗力的政策就要打水漂了。
他往那儿一站,直接包揽所有战事,大包大揽,年轻的新人军官们那里还有独当一面沙场历练的机会?
现在局势不同了。
当年鲜卑政权实力强大,起码拥有十万骑兵的实力,而魏帝国建国之初骑兵只有七万左右,所以当时的鲜卑对魏帝国还是有威胁的。
郭鹏选择让张飞这个极具杀伤力的灾星在那儿挡着,让他自由发挥四处撒泼,还能给郭鹏拖延时间,便与让郭鹏尽快统一全国,定鼎中原,积蓄实力北伐鲜卑。
现在草原上没有能威胁魏帝国的势力,张飞继续在那儿,就是挤压新人成长的空间,扰乱郭鹏的练兵政策,那当然不可以。
新人将领光是军校教育是教育不出来的,还是需要更多的战场历练,战阵厮杀,只有厮杀,只有真实的战场才能培养优秀的军人。
于是郭鹏愣是把他放在北庭都护府晾了两年多,差点没把他逼疯掉。
直到郭鹏退位,张飞貌似又看到了希望。
郭瑾登基三个月,张飞上了六份陈情表,希望郭瑾把他调往平州和漠州,让他参与犁庭扫穴大战略。
他说他熟悉草原,当年草原上那帮鲜卑孙子就是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郭瑾看到张飞的陈情表,非常头疼,拿去问郭鹏,郭鹏一脸看到瘟神的表情,赶快让他把张飞的陈情表拿走。
然后郭鹏叫内廷的人带郭瑾去看那两年张飞给他上的七十二份陈情表,看的郭瑾嘴角直抽抽。
还真有这样除了打仗什么都不喜欢的战争狂人?
有鉴于此,郭瑾感觉这一次军事行动要是不带上张飞,张飞估计自杀的心都有了。
所以思来想去,郭瑾觉得这个主帅的人选必须要有很深厚的资历,要有足以统帅全军的威望,还要有足够的军事能力,至少可以对付一个康居国,不会失手。
这一仗是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仗,要是打的不漂亮,魏帝国的国际威慑力可就要面临危险了,郭瑾本人的威望也要受到影响。
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说真的,要不是郭鹏还活着,郭瑾实在不方便动手,他都想重新启用曹仁来打这一战了。
郭嘉看出了郭瑾的忧虑,眼珠子一转,凑到了郭瑾身边,低声道:“陛下,老臣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不知道陛下能否考虑。”
“奉孝公请说。”
郭瑾连忙看向郭嘉。
郭嘉抿嘴笑了笑,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某一个人。
郭瑾顺着他的视线看了过去,只见一个大大的赵云杵在那儿。
嘿!我怎么没想到?
论资历,赵云比关羽张飞还要更早一点加入郭鹏的军队,而且一加入就是亲兵,论资历,深厚的几乎可以和曹氏夏侯氏的亲族将领相比。
论威望,赵云跟随郭鹏征战多年,之后又担任中央卫军总帅,坐镇天下之中十三年,军务从无缺漏,定海神针一般的人物。
论战功,在郭鹏称帝之前赵云的战功不比任何一个将军低,郭鹏称帝之后要把赵云放在身边统御中央军,赵云才远离战场。
论亲疏,赵云出身亲兵不说,他的嫡女是郭瑾身边的贵人,沾亲带故,已经进入帝国最高决策圈子里的小范围血脉圈子。
所以无论怎么看,赵云都是成为这场战争主帅的最佳人选。
于是郭瑾满怀期待的看向了赵云。
“赵将军,你愿意带领大军奔赴西域讨伐康居逆贼吗?”
“……”
赵云愣了一下,然后立刻反应过来,单膝下跪双手抱拳。
“陛下有命,臣自当遵从!”
“好!”
郭瑾很高兴,亲自上前扶起了赵云:“赵将军早年也是太上皇麾下一员猛将,后来为了镇守京城而不得不退居二线,孤一直都为此感到惋惜,现在赵将军能重返战场,孤也感到欣慰。”
赵云笑了笑。
“能为陛下征战沙场,是臣的心愿,也是臣的职责,臣必将为陛下讨伐康居逆贼,叫康居逆贼自缚双手,到洛阳向陛下请罪。”
“壮哉!”
郭瑾大笑一阵,非常高兴,立刻下达命令,让参谋台出具文书,授予赵云征西将军的职位,令他统领军队讨伐康居国。
做出决断之后,郭瑾又和众人商量了一些其他的细节问题。
比如派遣卫军右将军曹纯和卫军前将军李典作为赵云的副将,一同出击。
卫军左将军夏侯渊和魏军后将军郭栋也想出击,但是因为要留人镇守京城,所以不能全部出击,为了保证公平,郭瑾亲自主持抽签仪式。
最后曹纯和李典中签,和赵云一起出击,夏侯渊和郭栋气的把手里的签折断了。
郭瑾只好哭笑不得的说留守京城和出击打仗一样重要,只要赵云打了胜仗,大家都有功劳。
如此才稍微安抚住夏侯渊和郭栋这两个老资格将领。
之后,郭瑾着手派人四散而出,前往大军行军路上的全部途径郡县,让他们准备好大军粮秣,并且下令将西域和河西四郡的战略储备立刻往镇西都护府起运,不得有误。
事情办完之后,郭瑾前往泰山殿和郭鹏交流了一下这件事情。
郭瑾觉得对赵云有深刻了解的郭鹏应该可以给他一些妥善的建议,如果赵云有什么问题,现在还能进行补救,给他派一些得力助手之类的。
“子龙?”
郭鹏有些意外的看着郭瑾:“你让子龙带兵出击?”
“嗯,儿子以为,关羽和张飞两名将军资历深厚,若以曹休为主帅,则关张二将恐多有不服,曹休资历浅,难以驾驭二将,到时候战场上出现争端,就坏事了。”
郭瑾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七十一 郭瑾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得知郭瑾决定任命赵云为主帅出击康居,郭鹏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了点头。
赵云的能力的确是够的,身份也足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但是,问题不在军事上,而在政治上。
郭鹏并不知道郭瑾是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决定暂且不说,只谈军事。
“你说的有道理,云长和益德,两人都是凶悍的猛将,很不好统御,你换个年轻点的,他们两人可能真的不当回事,眼下,也唯有子龙才能让他们两个心服口服了。”
“所以父亲觉得赵将军可以?”
“自然可以,子龙也是我一手带出来的优秀将领,能力是足够的,没什么不可以,但是皇帝啊,用他,你要明白一件事情。”
郭鹏看着郭瑾。
“什么事?”
“子龙,是一个习惯在框架里办事的人,他很谨慎,你觉得他很擅长骑术,作战勇猛,能够统御骑兵充分陷阵就觉得他是个益德一般的猛将,其实不是的。
子龙非常谨慎,谨慎到了他去防守一座城池绝对能让敌人绝望的地步,他最擅长的并不是进攻,反而,应该是防守。”
“这……”
郭瑾觉得有些意外。
“你不要觉得我是在逗你,这是真的,子龙这个人,看似一口气的往前冲,勇猛无匹,实则谦虚谨慎,甚至有点谨小慎微,他不是那种充分陷阵的斗将,而是沉稳老练的守将。
当然这不是说他不能冲锋陷阵,而是对于他来说,不犯错比立功更重要,我当初带兵打仗的时候,每一次都会给子龙一个非常明确的作战目标,告诉他怎么做,怎么样算达成目标。
这样一来,子龙就能给你把事情做到极致,可是你要是不给他这个标准,让他自由发挥,他不如益德,我就让益德带一万骑兵在草原上,益德数年间砍了五万多鲜卑人的脑袋。
这要是换做子龙,应该是把边境线守得密不透风,不让任何一个鲜卑人进来,但是斩获就远远不如益德了,你让子龙带兵作战,可以,他能统御这些军队,但是你要给他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知道该怎么做。”
郭鹏说完,顿了顿,又说道:“皇帝,你要知道我为什么那么信任子龙,为什么把中央军交给他统御,就是因为他是个执行任务的天才,仅此而已。”
郭瑾听完,默默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
该怎么用赵云,该怎么给这场战争上个双保险,他已经了解了。
赵云出发之前,郭瑾在参谋台召见了赵云,在沙盘上和赵云推演了一边这场战争的流程。
郭瑾让戏忠和荀攸一起上阵,和赵云一起推演这场战争的流程,看看这场战争该怎么打。
然后让精于战术的荀攸告诉赵云,告诉他他第一个战略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战略目标又是什么,该怎么确保战略目标的确切执行等等问题。
荀攸是一个战术大师,这一点,是郭鹏发现的,荀攸非常擅长在战争期间规划战术,在大的战略框架内把战术的水平发挥到极致,让敌人绝望。
而与荀攸相比,已经不在人世的荀彧更加擅长战略规划,郭魏政权的早期战略规划之中,就有荀彧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气。
可惜……
不过时至今日,郭魏政权早已不缺战略规划人才和战术规划人才了,新人不断涌现,就算当时,郭鹏也并不缺荀彧一个人,他并非不可替代。
荀攸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大师,郭瑾需要他给赵云指导一下战术。
赵云打仗不需要别的什么帮助,他需要你给划定框架,只要有一个明确的框架,一步一步怎么做,他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郭瑾让荀攸把这个框架给了赵云,赵云明白了自己该做些什么,整个人的情绪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之前总是有种若有若无的紧张,现在,这种紧张已经被压缩到了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了。
所以临出发之前,赵云向郭瑾表示了感谢。
“陛下懂臣,知道臣的问题所在,才如此给臣帮助,臣感铭肺腑,定叫康居逆贼到洛阳城外向陛下负荆请罪。”
“临阵指挥,我当然不如子龙公,在此之外的事情,却是我要做到的,做不到,则子龙公再能运筹帷幕,恐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郭瑾笑了笑,握着赵云的手:“能为子龙公做到的事情,我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子龙公要为我做到的了。
这是我登基以来第一次发起战事,若不能全胜,于我而言,于魏国而言,都不是好事,我知道我本不该给子龙公施加压力,但是这一战意义非凡。
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上,都非常重要,我希望子龙公务必获取酣畅淋漓的大胜,则子龙公凯旋之时,我亲自带着可岚迎接子龙公,一起为子龙公解下战袍。”
赵云淡然的神色略微动容,抿了抿嘴唇,快步上前,而后转身向郭瑾下拜。
“为陛下、为魏国征战,是臣的职责,此战若不得全胜,若不能为陛下、魏国扬威域外,则臣提头来见!”
郭瑾哈哈大笑。
“子龙公快快请起。”
郭瑾伸手扶起了赵云:“子龙公是跟随父亲起兵的老人了,三十年前就在父亲身边做亲兵保护父亲,一直为父亲征战沙场,立功无数。
父亲不止一次对我说,能得到子龙公的效忠,是我们父子的荣幸,此番,惟愿子龙公大获全胜,凯旋之日,就是我为子龙公庆贺之日!”
“臣,遵旨!”
赵云领下郭瑾的命令,手持皇帝虎符前往军营调兵,整顿军队,整顿沿途所需要的一切口粮、物资,以及行军公文。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两万中央精锐铁骑以一人双马的模式一路狂奔,浩浩荡荡向西而去。
赵云作为中央军的总帅,一直以来都负责镇守京城,把京城镇守的固若金汤水泄不通,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魏帝国的定海神针一类的人物。
这一次他出征而去,留下中央军群龙无首,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统兵人选。
于是在赵云离开之后第二天,郭瑾身着铠甲,手持天子剑,前往中央军各大军营检阅部队,赏赐军队肉食、酒水,巡视军营。
然后郭瑾下令中央卫军四将军有事直接上表给皇帝,他将为四将军开辟中央军奏事绿色通道,有什么问题直接写奏本递给皇帝,皇帝亲自帮他们解决这些疑难问题,他们完全不用担心。
郭瑾没有另外设立一个临时的卫军将军来代替赵云行使卫军将军的权力,而是自己化身为【卫军将军】,自己亲自处理卫军的军务。
卫军四将军中负责留守的夏侯渊和郭栋将直接听命于郭瑾,向郭瑾奏事,不用绕道任何地方,直接就可以向他传达请求。
郭瑾不动声色的顺理成章的把卫军军权掌握在手里,直接给卫军的将军们下令办事。
不过,这还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郭鹏感到忧虑的事情,郭瑾并非没有考虑到。
事实上在郭嘉提出赵云这个人选的时候,郭瑾就考虑到了问题所在。
郭鹏曾说过,中央军这个大团体除了皇帝之外,不适合设立一个总的话语权代言人,否则很容易走上罗马帝国的老路。
罗马帝国的老路是什么,郭瑾也知道,禁卫军把持着皇帝人选的资格,谁给他们的好处多,他们就拥立谁做皇帝,搞得皇帝不像皇帝,国家不像国家,吃枣药丸。
所以中央军不需要卫军将军,甚至连前后左右四将军都不应该是实职,最好只设立一个虚职,徒有其表,没有实际事权。
真正的统兵权应该直接下放到校尉一级别,将军级别的统兵者应该只在战时有统兵征战的权力,其他时刻就该是个吉祥物。
校尉人数就太多了,一盘散沙,不可能全体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可以威胁皇帝的势力,就算在政治危机时期也难以聚成一股力量影响朝政,面对皇权只能顶礼膜拜。
郭瑾的军事威望不足,不该设立中央军的实权将军威胁自己的皇权。
郭瑾深以为然,选择赵云做主帅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危机和机遇的存在,于是他利用赵云带兵出击的机会,直接和卫军四将军建立了联系。
接下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第一步,把卫军将军虚职化,第二步,进一步把四将军虚职化,把实权下沉到校尉一级别。
非战时以校尉直接统领卫军、对接皇帝,战时再让自己属意的将军掌握实权,统兵出战。
他觉得郭鹏设立起来的【战时】和【非战时】的理念非常好,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贯彻落实,他面对一些年龄岁数功劳资历都远在他之上的前辈武将们还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但是郭鹏推行了【战时】和【非战时】的理念之后,他想要动手就简单多了。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七十二 把握下层,拉拢中层,架空上层
其实在眼下,中央卫军的团体内已经贯彻了【战时】和【非战时】的概念。
包括赵云在内的卫军五大将军,除了有一些经济上的权力和监督上的权力之外,基本上和军队是没什么关系的。
郭鹏搞出了军衔和军职的概念,把军衔和军职分隔开来,有些武将只有军衔而没有军职,就不掌握兵权。
只有在行军作战的战时,才有具体的权力下放,让将军领军职带兵作战。
其他几大军区是这样安排的,所以这几大军区在郭瑾看来只要拥有轮换驻防制度和军衔制度,就能很好地掌握,他们根本翻不了天。
日常的统领权和指挥权的分离可以很好地控制几大军区的行动,不会闹出什么无法收场的事情出来。
但是中央军却并非如此。
因为中央军的特殊需求和当初设立中央军的时候那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郭鹏为了奖励功臣、安抚人心,也是为了更好的震慑天下,在中央军设立了五个实职将军位。
卫军将军这个总帅的职位,还有卫军的前后左右四个将军位,一共五个将军,都是军职,而非军衔。
常设将军拥有统领权,也有战时指挥权,地位比起地方军的统兵者要更高,而且夜游职位带来的便利,对于郭瑾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郭鹏后来不断的和群臣争斗,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促成了第二波的学术下移,开创了科举时代。
1...628629630631632...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