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这些年,北庭都护府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诸葛亮便扩大了屯田的规模,开始变得渐渐能自给自足,也能提供给城市足够的消耗了。
于是诸葛亮便专注于购买牛羊之类的牲畜以提供肉食,其他的不再需要从河西四郡购买了。
据说为此河西四郡的太守们还不太高兴,觉得财政收入减少了。
城池赵云也去看过,这些城池规模不大,按照内地的标准来看,连县城都略有不如,但是干净整洁,颇有章法,且城池颇高,防御力应该是足够的。
这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规划之下的北庭都护府的发展是非常不错的。
沿路居住,所有人口都在掌控之中,交通便利,也不用担心出了什么事情反应不过来。
为了更好地反应,诸葛亮还在每一座城池里设置多个烽火台,白天用狼烟,晚上用烽火,一旦遇到危险,立刻就可以用烽火传讯。
然后诸葛亮就能很快的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张飞走后,赵云和诸葛亮单独做了一番谈话。
“我听说你原先是陛下的内阁阁员,被陛下从内阁里外放而出,到了北庭都护府担任都护,是吗?”
“正是。”
诸葛亮恭敬的回答道。
“你做的很不错,我沿途一路走一路看,发现你沿着北庭大驰道和绿洲,沿途筑城,城中都是商家,城外则是农田,以城外农田支持城内商户,做沿途商旅、官员的生意,你的想法很不错啊。”
赵云很是赞许的点了点头:“陛下当初把你外放,应该是对你有深刻的期盼,北庭都护府一穷二白,被灭国的西域人对朝廷的态度不明朗,你能建设到今天这个地步,实在是不简单。”
“除却西域诸国的王公贵族之外,普通的西域民众所求和中原民众别无二致,不过是温饱罢了,只要能保证温饱,他们便不会闹事,更不会在意国家是否灭亡。”
诸葛亮的说法让赵云有些奇怪。
“此话怎讲?怎会有人不在意国家覆亡呢?”
“在下抵达了北庭都护府之后,发现西域诸国的民众和曾经中原的民众是一样的,生活清苦,所求不过温饱,可仅仅是温饱,西域诸国也不能给他们。
西域诸国在我魏重返西域之后,靠着沿途商路的税收,曾经一度暴富,在洛阳城大肆采买展示财力,可尽管他们如此富庶,国中民众的生活也从来不曾好过。
在下曾经和他们有过一些交谈,得知他们根本不在意自己是哪国人,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在下深有感触,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谁让他们吃饱,他们就愿意为谁纳税。”
赵云愣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深有感触般的点了点头。
“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前汉末,不也是如此吗?西域诸国覆亡的不冤,现在我知道太上皇敢于拓地千里的原因了。”
赵云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
“难怪陛下如此看重你,孔明,你做得很好,将来你必然可以重返洛阳,进入南书房,把你的才华用在治理整个魏国的事情上,区区一个人口不过五十万的北庭都护府,不能尽情展现你的才华。”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太上皇教导过在下的,在下只是尽自己的职责,不愧太上皇对在下的信赖罢了。”
“何须自谦?”
赵云叹了口气,会想起这些年来自己在洛阳城内看到的听到的一桩桩一件件,摇了摇头:“若是每个官员都能牢记你所牢记的,太上皇又何须对着官员大开杀戒呢?可是孔明,如你一般者,终究是太少了。
孔明,待你回到洛阳之后,也要牢记之前的官员所犯的错误,千万不要重蹈覆辙,我知道有些事情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你现在所坚持的。”
诸葛亮低着头。
“在下记住了。”
“那就好,好了,不提这些了。”
赵云笑了笑,开口道:“既然益德如此信赖你,那么这一次,给大军运送后勤的事情我就全部交给你了,你来做后勤总管,为我大军运送粮秣,不得有误,你觉得你能胜任吗?”
诸葛亮抬起头,有些惊讶的看了看赵云。
“在下不是兵部官员……”
“我是征西将军,战争期间,西域三府全部听我号令,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陛下赐与我的符节,你看看,总归没什么问题吧。”
赵云出示了皇帝郭瑾赐给他的全权处理康居战事的符节。
诸葛亮看了,抿了抿嘴唇,稍微一犹豫,便点了点头。
“将军但凡有所需要,在下必全力而为!”
“好。”
赵云温柔的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
可比张飞温柔多了。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七十五 关羽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多彩
兴元元年四月,赵云率领两万卫军铁骑和五千北庭铁骑一起抵达了镇西都护府治所、也是原来大宛国的国都镇西城。
镇西城原先是叫贵山城,延德十一年,皇帝郭鹏下令把贵山城改名为镇西城,意为永镇西陲。
之后,这里就成为镇西都护府都护曹昂和镇西都护府指挥使曹休的驻地。
赵云抵达镇西城没几日,关羽也按时抵达了镇西城,会和了赵云率领的主力,此次西征的军队也就全部到齐了,军事会议可以召开了。
关羽带着五千安南铁骑风驰电掣一般抵达了镇西城,速度极快,威风凛凛,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完全看不出他已经是个五十五岁的老将了,很有精神的样子。
这几年镇守安南都护府,杀掉了一批心怀不轨之辈以后,他也没事可做,除了操练军队之外就是操练军队,或者自己休息,又或者例行巡防,没什么大事。
不过和张飞不同,关羽耐得住寂寞。
他有读书的爱好,闲来无事,就喜欢泡一杯郭鹏赏给他的茶叶喝喝,靠在郭鹏赏给他的躺椅上读书,旁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个颐养天年的老叟。
读完了《春秋》,就开始读《诗经》,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老学究。
等纸张普及之后,关羽就很喜欢在纸上写字,一开始是抄录一些自己喜欢的字句,后来开始自己写文章,本只是写一些自己胡乱想到的东西,后来莫名的产生了写兵书的想法。
去年年末,关羽听说了活字印刷术和皇家刊印司的消息,得知有人可以通过写书获取名利,把自己的作品发行天下,顿时也起了心思,决定写一本兵书。
这很契合自己的专业,到时候放在讲武堂里给学子们学习,自己不仅可以因为战功名留青史,还能因为兵书被学子们永远记住。
这很让关羽期待,于是关羽咬文嚼字的开始准备写兵书。
不过心中有很多想法,落到笔端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述,好像一只毛线球怎么也找不到线头一般。
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全靠自己后天学习,识字,能读书,也能写字,但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到底还是需要学习的。
关羽有点高估了自己,于是创下了努力七天憋出六个字的强悍战绩。
经历这惨烈的一役,关羽认清了自己的能力极限,因为头痛不已暂且将雄心壮志搁置。
他顿时意识到在文化的战场上,自己可能并不会比黄巾乱兵要好多少。
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到处找会写文章的老学究,希望可以学习如何运用字词组句,进而写文章。
除了写书,他还很喜欢亲自去军营里给新兵进行识字教育,自己教他们识字。
写书不行,认字还是可以的。
关羽喜欢以一个教书先生的身份和底层士兵相处,脱下军装穿着儒服,拿着教士兵们识字,让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文化人,这让他感到满足,也因此他和底层士兵关系融洽。
所以关羽的日常生活也并非是那么的枯燥乏味,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多彩,比张飞好多了。
但是一到战事起,他就会披挂上阵,换回曾经的威风凛凛。
五千大军一朝出发,关羽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还是如三十年前那般强悍无匹。
大军抵达镇西城之后,关羽连儿子都来不及见,就立刻前往拜见赵云。
“子龙,好久不见了。”
“云长,久别了。”
赵云和关羽会面,故人重逢,不胜唏嘘。
曾几何时,他们一同在北疆奋战,经历生死,跨越三十年的长度,再次并肩作战,怎能不感慨呢?
关羽也见到了有段时间没见面的张飞,谈了几句话,赵云就召开了正式的作战会议,相关人等一应俱全,全部加入了军事讨论之中。
主帅赵云,副将曹纯、李典,还有曹休,关羽,张飞等老资格将军,以及曹真、关平等小字辈新人。
关羽在军事会议上看到了长子关平,面带许可之色,朝着关平微笑点头,关平心中惊喜,但是碍于场合,也不能和父亲亲近。
那边赵云已经开始商量进军的事情了。
曹昂则作为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把当地的情况全部告诉赵云。
“就我等了解,康居国没有固定的王城,康居王夏季在一处居住,冬季又会换到另外的地方居住,其下有五个小王,称为康居五王,皆听其号令,随其征战。
现在的康居王不是当初的康居王,当初的康居王在打了败仗之后就被国内的造反者杀死了,现在的康居王是后来打败其他对手上位之人,实力比较强,并非弱者。
康居国擅长使用骑兵,骑兵规模比较大,牛羊马等牲畜很多,较为富庶,曾一度是贵霜国的附庸,不过贵霜国内乱之际,康居王摆脱贵霜国的控制,贵霜国亦无能为力。”
曹昂很显然是个合格的镇西都护,把中亚地区这一块的政治军事情况都给了解的一清二楚,给赵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我记得贵霜内乱是延德九年十年的事情,现在结束了吗?”
赵云询问。
“并未结束,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这一次贵霜南北内战颇为激烈,贵霜之主平叛不利,地位岌岌可危,其国内局势不稳,所以康居趁势摆脱控制,而贵霜之主也毫无办法。”
曹昂回复。
赵云点了点头。
“看来这一战贵霜国首先是无能为力的,那安息国呢?”
曹昂笑了。
“安息国和娄摩国似乎又起了争端,据咱们的探子回报,两国正在边境处交兵,如果咱们和康居国交兵,安息国自然是无力干涉的。”
“哦?如此算来,此时出兵讨伐康居国反而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赵云颇为意外:“安息国和贵霜国都无力插手,我军若速战速决,则可以一举平定康居,造成既定事实,让这两国有心干涉,却无力回天。”
“正是如此。”
曹昂笑道:“陛下选择的时机让在下也觉得相当精巧,此时用兵,康居外无援兵,只能孤军奋战,而其兵马没有骑兵三宝,装备姐远不如我军,一旦开战,我军必然势如破竹。”
赵云很高兴。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我若不能取胜,叫康居国王在洛阳城外向陛下负荆请罪,则枉费了陛下对我的信赖!”
赵云站起身子,一拍桌案。
“诸君,此番用兵机遇千载难逢,值此关键时刻,我等必勠力同心,一举平定康居国,生擒康居王,献与陛下!”
“生擒康居王!”
诸将一同高声喝道。
随后,赵云开始分配任务。
“此战,以有和康居军队交手经验的张飞为先锋,以曹纯为副先锋,你等二人领兵五千当先出发,探路、找寻康居军队主力。
小股部队可以歼灭,但是遇到大股主力则不可恋战,必须立刻后退,会合主力,绝对不能与之交战,你可明白?”
赵云拿出了自己的调兵令牌递给张飞。
张飞大喜过望。
“我知道了!”
一把接过令牌,张飞就一溜烟的跑了出去,曹纯一愣,立刻紧随其后赶了过去。
赵云郁闷了一会儿,继续分配任务,任务分配完毕之后,赵云就下令立刻开始准备进军,兵贵神速,不能给康居人足够的反应时间。
西域之地,商旅众多,耳目众多,魏军大举进兵的消息肯定已经被这些商旅得知,他们说不定正在紧赶慢赶的回到自己的国家把具体的消息送回去,让自己的国家多做准备。
所以这个时候就更要抓紧时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赵云的判断没错,魏军大举进兵抵达镇西都护府的消息根本瞒不住中亚诸国和诸多势力团体,他们纷纷得知魏军从西域而来,在镇西都护府集结,人数大约数万。
魏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当年消灭大宛国和打退康居军队的战绩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中亚诸国纷纷胆寒,畏惧魏军,畏惧魏国。
之后数年以来,魏军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偶然有些小的行动也不是针对中亚诸国,没有灭国战争的倾向。
但是这一波,似乎是有战争的倾向了,否则数万魏军大举前往镇西都护府集结是为了什么?
有些消息灵通人士试图找寻熟悉的汉人商户了解一下情况,但是汉人商户也纷纷表示自己不清楚这个情况,不知道大军到这里来是为什么。
但是商人的消息最灵通,嗅觉也最灵敏,他们本能的就觉得要打仗了,所以纷纷返回镇西都护府内,不再外出。
山雨欲来风满楼,战争的味道弥漫在中亚地区上空,久久无法消散。
贵霜皇帝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当时是兴元元年的五月初。
他得知消息之后大惊失色,还以为魏国是趁火打劫,得知他们正在发生内乱的消息之后想来干涉一下分分好处。
他这也是做贼心虚,当时魏军收拾大宛国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防止魏国干涉中亚局势,所以打算捕捉魏国的使臣和魏国翻脸,并且派兵打退魏军。
结果就爆发了内乱,并且时至今日还没有彻底平定,已然还有人在叛乱,内部也相当不安稳,这个时候万一魏国横插一脚,扶持一个什么人来和他唱对手戏,问题就大发了。
所以他十分紧张,派遣了很多探子到边境打探情况,了解具体的讯息。
费了很大的功夫,贿赂了很多当地人,然后才得知魏军的部署方向是向西的,目标应该不是贵霜,也不是贵霜旁边的安息,而是他们北边的康居国。
这样一确定,贵霜皇帝忽然想起了当年康居国曾经出兵帮助大宛国抵抗魏军的消息,顿时乐不可支。
好啊好啊,只要不是来找我麻烦的就可以,这个时候魏国人要是来找麻烦,那就真的问题大了去了。
所以想来想去,贵霜皇帝决定保留少量部队警戒北方,自己还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南方平叛战争之中,争取尽早把那些叛贼全部杀掉。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七十六 卡拉卡拉皇帝把目光投向了东方
还真别说,贵霜帝国这场绵延四年之久的大叛乱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平息。
对方是一地的实际掌控者,位高权重,实力并不弱小,相反还有点强悍,且基础雄厚。
而贵霜帝国对于南方领土的控制已经相当有限。
所以这场叛乱实质上等于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斗,而不是皇帝和逆贼之间的战斗。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时候开辟第二战场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而且要是魏军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贵霜帝国搞不好真的要终结了。
无独有偶,安息帝国此时正在忙于和罗马帝国的边境摩擦,更加没有应对来自魏国的军事威胁的准备。
当初魏国攻打大宛国的时候,安息帝国并没有想要和魏国人争雄的打算,所以并未介入,他们只是想垄断中亚商路而已。
他们主要面对的敌人就是罗马人,罗马人嫌他们赚钱太多抽成太重,所以屡屡派兵来打,搅和的安息帝国疲惫不堪,也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内乱,毫不停息。
这一次,不知道罗马新人皇帝,那个被他们称作卡拉卡拉的家伙到底犯了什么浑,居然又一次亲自带领禁卫军杀了过来。
他在边境搞军事演习,顺便搞搞摩擦,一副老子要和你干仗的样子。
看起来,他是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
出征的时候他的车架都是黄金装饰,战旗也都绣了金边,整个人就好像是富贵战士一样。
一边展示武力,一边展示财力,以此打击安息军队的战斗意志。
不过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仇怨很深。
罗马军队还曾经挖掘了安息皇陵,所以安息帝国与之有不共戴天之仇。
两军一旦对垒,一定是天雷勾动地火,互相之间能把脑浆都打出来。
事已至此,大战已成定局,安息帝国的全部精力都在西线,东线是无论如何都要稳住的,绝对不能有失。
一听魏军往东线集结,像是要干仗的样子,就赶快派人去打听消息,探听情况。
最后的判断出来魏军的进军对象是康居国而不是贵霜,当然更不是他们,于是安息人松了口气,继续回西线和罗马军队激情对线去了。
看情况,随时转变为中门对狙。
卡拉卡拉这一波操作主要是为了积累军功威望,顺便消耗一下中亚地区的那些军头们的实力,然后满足一下禁卫军的战利品需求,给自己的生命周期充个值。
长期不打仗,禁卫军老爷们会非常生气。
皇帝们花钱买来的只是皇位的暂时使用权,时间有限,随时都要充值,一旦不充值了,就没有使用期限了,就要被皇位的真正主人教育。
所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本身就是一种充值行为,只有充值才能变强,只有充值才能有美好未来。
这一点,公元三世纪的罗马皇帝们是最早体会到的。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通过他派到魏帝国的使节写给他的信件,他得知了魏帝国的部分情况,略微了解魏帝国的政治现状和权力模式,对于那位皇帝的权力感到非常吃惊和眼红。
那位皇帝简直就是个说一不二的超级政治强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人敢反对他,而且全国人民都向他纳税,整个魏帝国没有一个军头,全都是他统治的政府在直接管理。
他是怎么做到的?
卡拉卡拉皇帝感到非常震撼,感到十分不解。
之后的一些信件里,他得知曾经的魏帝国和他治下的罗马帝国差不多,也是军阀林立的分裂状态,但是这位皇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他暴力的扫除了全部的障碍,用强大的军队和高超的才能消灭了所有军阀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然后设置自己的政府管理每一片土地。
为了更好的管理土地,他到处修路,把帝国的道路修的四通八达,道路所能延伸到的地方,他的政府就能管理到。
这是何等恐怖的统治力。
天下财富真正的属于他一个人!
卡拉卡拉觉得自己的口水都要滴下来,感觉自己正在不断的吃柠檬,酸得要命。
越是了解魏帝国,越是清楚这个国家的政治现状,他就非常酸,酸到不能自己。
不行,不行!
他可以,凭什么我不行?
他也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用暴力扫灭了全部的敌人!
他能,我不能?
我们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他能,我也能!
为了积累威望,锻炼军队的战斗力,首先就从安息帝国开始吧。
卡拉卡拉皇帝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他很有自信。
不仅是因为对自己的自信,还有,就是因为他最近得到了一个有趣的、聪明的、年轻的军事参谋官。
一个来自于魏国、出身高贵且聪明异常的军事参谋官。
这个参谋官来自于遥远的魏国,跟随着魏国的船队而来,他来到罗马之后,凭借惊人的学习能力很快就掌握了部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表述能力,学习之快令人咂舌。
几个月以后,他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希腊语和拉丁语跟卡拉卡拉皇帝交谈了。
他们谈论了一些军事问题,因为当时卡拉卡拉皇帝已经开始准备讨伐安息帝国了。
他表示自己很感兴趣,请求随军见识真正的战场,卡拉卡拉皇帝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于是允许了他的请求,让他跟在自己身边参加这场战争。
本来只是一时兴起,卡拉卡拉皇帝绝对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居然还有军事上的天赋和才能,只是稍微跟在身边学习了一阵子,就基本上看懂了罗马军队和安息军队的双方态势。
然后开始尝试着提出意见。
卡拉卡拉皇帝身边的专业参谋官都感到很荒谬,但是卡拉卡拉皇帝偏偏很信任他,尝试着采纳了他的某些建议,发起了某些行动。
在他的建议下,卡拉卡拉皇帝连续几次按照他的战术设置战场,成功的打击了安息帝国的精锐骑兵,获得了不小的战果,还斩获了安息军队的一名大将。
而这,只是这个年轻的军事参谋官的牛刀小试而已。
很多专业参谋官都感到震惊,为这个年轻人明锐的思维和惊人的洞察力感到震惊。
这位年轻的军事参谋官给了他极其不一样的感官。
而且作为一个魏国人,他和这里的任何势力都没有关联,纯粹的外人,纯粹的中立,完全可以被他任用,成为他的绝佳助力。
1...630631632633634...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