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时间到了兴元元年六月下旬,康居五城全部陷落,被抓住的康居王公贵族不知凡几。
但是康居王和他的重臣们还没有被抓住。
根据这些被抓住的人的交代,康居王早几天就离开了城池,往西北方向的茫茫大草原跑了。
康居王怕了,觉得这仗根本没法打。
他的国民都崩溃了,军队迟早会崩溃,物资粮食什么的都非常匮乏,仗根本打不起来,已经没有希望继续抵抗了,所以直接带人跑了。
赵云连忙派了李典去追,觉得这或许是一个获取功勋的好机会。
结果李典没追到康居王,倒是遇到了带着被俘虏的康居王凯旋的张飞所部先锋军,被张飞裹挟着一起回来了。
当看到张飞趾高气昂的带着俘虏过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心情都是复杂的。
然后他们就听着张飞的大嗓门儿在那边炫耀。
他炫耀着自己是怎么打了一个月的游击,怎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高速机动,把康居人打到懵逼,怎么把当时对付鲜卑人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怎么体现英雄宝刀未老的状态的。
张飞一个人一支军队就把康居王的部署全部毁掉,转进如风,侵略如火,直接造成了康居的崩溃。
确认了这一点之后,包括赵云在内,大家伙儿的内心都比较复杂。
这一仗,等于是张飞一个人打出了状态,把康居人打懵了,剩下来整个魏军主力就是在给张飞不停的擦屁股,不停地抓人抓牲畜然后占领城池并且俘获康居国的军政要员。
虽然也能算作功勋,但是……这怎一个卧槽了得?
张飞带回来了五千多颗脑袋,说这都是他们的战功,还有一大堆俘虏,说是康居王和他的亲眷们,献给赵将军,请赵将军笑纳。
赵云的表情就非常不对劲。
但是毫无疑问,康居王室被张飞一网打尽了,上至康居王本人,他的儿子女儿们,妻妾们,亲属们,全都被张飞一网打尽。
审讯过程中,康居王表示自己想破脑袋都想不明白怎么自己一路往西北逃却一头扎进了张飞的怀抱里。
赵云问张飞他是不是事先有什么准备。
张飞说没有,他就是为了避免被康居大部队合围所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正好换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抓到了正在逃跑的康居王。
当时还没觉得这是康居王,就觉得大概是某个军政要员的部队,于是一个冲锋过去干掉了他的卫队,抓住了他们所有人。
然后才问清楚,得知这就是康居王,是逃跑出来的,说康居完了,他们没办法只能逃命,请上国将军不要伤害他们,至少给条活路。
张飞还以为是赵云他们大展神威把康居主力覆灭了,自己捡了漏,占了便宜。
还有这运气?
这特么也可以?
赵云就不太好确定自己该怎么给张飞解释这一仗是怎么打的。
他不知道该怎么告诉张飞他这一通乱打把康居国给打崩了这件事情。
或许是魏军太强了吧……
赵云很郁闷,全军将领都很郁闷,那些跟过来增长见识的小字辈们也很郁闷。
他们本想来见识一下前辈们浴血奋战的样子,并且自己也浴血一把,结果浴血不成,吃了一肚子灰,到处给人擦屁股。
现在满肚子都是火——针对张飞的怒火。
但是没办法,战争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野战没打成,魏军主力就打了几场围城战,还是很轻松就打完了的那种,最长的一次也没有打过两天,城池就陷落了,基本上是军政要员和老百姓一起抓住了。
因为张飞破坏游牧聚落的行动导致康居的牧民都往城池聚集,魏军一来正好包了饺子,一个都没跑掉。
之前几天那场本该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围城战,看那个架势,应该是康居王的老巢,本以为要打硬仗,结果城内的人忽然发现康居王逃跑了。
军队崩溃了,士气没了,整整三万士兵不战自乱,压根儿就没打起来。
魏军轻而易举的冲入了城池,把他们全都抓了俘虏,连带着城内的十余万居民和流民,全给包了饺子。
康居在政治意义上亡了国,在现实意义上也亡了国,从国王到底层老百姓,逃掉的真没几个。
这仗,只能说打的太轻松也太快了。
魏军压根儿就没有阵亡几个人。
前前后后算了算,魏军四万军队阵亡不过五百多人,受伤一千多人。
但是却灭了康居国两万多人,还把他们整个国家都给抓了俘虏,抓了几十万人。
这战损比,让赵云自己都有些咂舌。
最后只能归咎为张飞的一通乱打把康居国的军心民心都给打崩了,他们根本无法全心全意的抵抗魏军,除了慌乱还是慌乱。
一慌,战斗力自然就没了,群龙无首,一盘散沙,打出这种烂仗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关羽气的吹胡子瞪眼,好久没见的兄弟都没给他好脸色,搞得张飞莫名其妙。
但是张飞觉得自己不受待见的时间长了去了,也没当回事儿,自顾自的吹嘘自己的新战术是多么的凶悍绝伦,是多么的高效有用。
赵云是没办法了,军事战争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政治工作了。
整治工作也很简单,搞彻底毁灭。
只留下不会读写只能说话生产的工具人,有文化知识懂阴谋诡计的上层全部干掉。
康居的上层被赵云下令系数斩首,全部灭掉,只留少部分身份尊贵的比如康居王族之类的回去献俘。
任何有文字记录的东西全部毁掉,有特色的祭祀用品等等全部毁掉,建筑物全部夷平,把这片土地变回蛮荒状态。
所有缴获物品只留下正常的日用品,带有康居特色的也全部焚毁,从根本上把康居国存在的历史抹掉。
就和西域诸国一样,彻底失去传承和复国的希望,就跟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然后把俘虏们押回镇西都护府,交给曹昂处理,让曹昂去分配,顺便还能润泽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给他们增加一波劳动力。
曹昂、诸葛亮和司马懿都不止一次的叫嚷着缺少劳动力,难以建设当地修缮防务,现在好了,几十万人给你抓来,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
反正三大都护府你给管好,帝国的西大门你给看好,那就行了。
至于康居故地要不要占领,战前的会议上和战后大家的看法都是不要占领。
一来帝国补给线已经拉的很长了,没必要继续增长,那没什么意思。
二来,大宛故地本身就是个盆地,只要把盆地西边的险峻地势掌握好,把盆地关上,那帝国的西大门就关上了。
康居故地一马平川,特别适合骑兵奔袭作战,魏军骑兵朝发夕至,根本不需要怎么占领。
就算占领了,也不知道怎么守,为了更好的防守,说不定需要大量驻军,那会增加魏军的战略压力。
夷平,毁灭,彰显魏军勇武,把人都带走,就可以了。
郭鹏有句话说的是很好的,素来为魏军军界奉为圭臬。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留下一片被摧毁了基础设施的无人区,其他人想要占领,就要从头开始建设,就要投入成本,还要移民,迁移人口去居住。
这部分成本,魏国人是不想投入的,谁爱投谁投。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波投入到底有能不能等到成果,那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建设一个定居点的回报周期实在是太长了,长到了一般人根本不敢去涉足的地步。
连地主老财这种任务都不是很愿意去开辟荒地,觉得这太浪费时间了。
他们只要已经开辟好的肥沃的土壤。
仗打完了,魏军整顿一下,开始带着庞大的俘获人口和战利品向东返回镇西都护府,留下满地狼藉和一地尸骨。
为了震慑不臣,张飞还力主修建一座京观,被赵云认可。
魏军走的干干净净彻彻底底,只留下了一座可止小儿夜啼的恐怖京观。
这座京观就竖在那边,经受风吹日晒雨打,屹立不倒,很久很久以后都还能起到震慑人心的作用,向世人宣告魏军的赫赫武功。
魏军走了,把这片土地上属于人类的生机也给带走了。
这里成为了野兽的乐园,任何人类势力想要重新占领这里,都要花费不小的功夫。
这也算是魏帝国留给后来者的一颗隐雷——
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
魏军凯旋之后,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的哨骑们都悄悄的摸上去观看具体情况,然后看到了这骇人的一幕,当场被吓傻,还有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干脆被吓哭了。
他们纷纷回去向各自的皇帝汇报此事。
说魏军的武力太强悍了,不是他们可以对抗的,还是退避三舍,不要和魏国人发生争端比较好。
否则一旦走到需要动刀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就糟了。
不过并不用他们那么敬业的回去汇报这样的事情,魏军已经递上了照会给贵霜帝国政府和安息帝国政府。
两国政府纷纷接到了魏军的照会。
魏军告诉他们,康居国已经被抹掉了,成为了一个不复存在的国家,这就是忤逆魏帝国、损害魏帝国利益的下场。
本身呢,魏帝国的脾气也不是太好,希望从此以后我们都和平共处,不要闹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来。
否则魏军会做出什么事情,我们也不知道,可能会非常可怕,难以收场。
这是按照赵云的意思传达的。
赵云从不说谎,他说的是真的。
张飞这家伙能做出什么,他是真的不知道,到时候一个不好给某个国家折腾的半死不活的,那也不是魏帝国的战略目标。
魏帝国在西线已经扩张到了极限,无法继续扩张,继续扩张也没有意义。
所以停步于此,没有进一步的领土野心。
控制住帝国西大门,把高原作为帝国西陲好好控制住,就可以了。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八十 霸权的确立
魏帝国已经不再需要扩张领土了。
魏帝国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固有领土消化掉,使之成为自古以来,就那么简单。
继续开疆拓土已经是没有必要的事情了。
再扩张,迟早超越帝国极壁,让魏帝国被西线毫无意义的领土拖累,并没有那个必要。
所以他们最好不要招惹魏帝国,否则魏帝国发怒,魏军发疯。
那会发生什么就真的只有老天才知道了。
安息皇帝和贵霜皇帝得到了魏军的照会,都觉得非常生气,非常憋屈,但是也非常恐惧。
康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数万骑兵放在安息和贵霜两国内也是相当重要的军事力量,真要打起来,未必能讨到好处。
魏军就用一支数万人的远征军,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就把康居国抹平了。
字面意义上的抹平了。
城池没了,被夷平了。
聚落也没了,也被夷平了。
一切能被用来生活和生产的设施都没有了,连农田都被毁掉了。
不仅如此,所有的房屋、水景、道路、桥梁,一切的人类产物都被毁掉,这里简直成为了一堆废土,一派末日景象。
就好像这里已经很久很久都没有人类生活过一样,所有生活的痕迹都被抹掉了。
魏军像一只来自上天的手一样,把这块土地彻底的抹平了。
任何人类政权想要在这里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建立聚落,都要从头开始,重走当年康居人祖先的路。
这让贵霜人和安息人感到非常的感伤。
但是野兽却仿佛很高兴似的在这里疯狂的撒欢。
狼群,老虎,熊等等猛兽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乐园,快乐的生活着。
很多哨骑都表示自己遇到了凶猛的野兽。
它们正在这里愉快的建立属于它们的野生亡国,在这里上演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他们认为,这里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活,只能交给猛兽去生活。
魏国人凶残的手段吓坏了不少人,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庞大帝国骇人的武力压迫。
这种武力压迫带来的恐惧感胜过了一切。
这一瞬间,三方面的实力失衡状态已经是确定的了。
贵霜皇帝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而为了获得安全感,他选择联络安息帝国的皇帝阿尔达班五世。
安息皇帝阿尔达班五世也感受到了一种名为唇亡齿寒的情绪。
他感觉到如果贵霜帝国完蛋了,他们也活不下去。
魏帝国的军事威胁过于恐怖,让他难以承受。
而且更重要的是,安息帝国本身还面对着罗马帝国的军事威慑。
东西两大帝国同时对着他们虎视眈眈!
所以很难得的,两个素来没什么合作情绪和必要的国家,甚至还有一些领土和贸易争端的国家,他们默契的放弃了所有争端,维持现状,携手共进。
在这一刻,他们的心贴在了一起。
心连心,感觉他们的命运也相连了。
多余的话不用多说,两国几乎是立刻就开始了政治军事同盟协定的谈判,用非常快的速度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合作协议。
比如贵霜遭到魏国攻击的时候,安息帝国要出物资协助,必要的情况下派兵支援,协同作战。
与此相对的,安息遭到罗马帝国攻击无法应付的时候,贵霜也会出物资出人帮助他们战胜罗马。
这个协定刚签署,安息帝国就请求了贵霜帝国的协助。
表示他们对抗罗马对抗的十分吃力,罗马大军压境,他们是在是应付不了,急切的需要物资的援助。
他们一口气请求了粮食、弓矢、长矛、战马的协助。
贵霜皇帝本来不想给那么多,但是觉得协定刚签署就要拒绝,实在是太没有面子了。
刚签署就拒绝,这个协定不就等同于废纸吗?
于是就给了一些。
同时表示自己也在经历叛乱,给不了太多,让安息帝国担待着点儿。
安息当然要担待着点儿。
他们本来没想到能得到意外的帮助,甚至还可以背靠贵霜对抗罗马,不必担心东部边境。
于是阿尔达班五世放心的调动了东线的部队往西线驰援,及时的缓解了西线的压力,稳定了战线。
如此一来,他们一度稍稍遏制住了罗马帝国的攻势。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罗马帝国的攻势变得较为锋锐,且作战机动灵活,导致前线将领纷纷报告说应对起来十分困难。
罗马军队的骑兵大为活跃,到处袭扰安息军队的驻地,甚至还有那么几次成功偷渡到了安息军队的后方,伏击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线,焚烧了他们的粮草和军用物资。
这种往年只有安息军队能办到的事情,罗马军队居然也办到了。
这就很难受。
安息军队甚至一度陷入了缺粮的困境,战斗意志十分低落。
罗马军队则趁机加强了攻势,在前线以强大的步兵力量给了安息军队重创。
安息军队步步后退,逐渐让出了第一道防线,被迫向后方纵深的第二道防线转进。
而在此之前,意识到罗马军队的强大攻势不好抵抗,部分将领提议皇帝阿尔达班五世放弃第一道防线,直接转进到第二道防线以拉长罗马军队的补给线。
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可以逼迫罗马军队放弃深入进攻,因为那对于罗马的后勤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主动放弃还能减少军队主力的伤亡,对于保存实力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阿尔达班五世拒绝了他们的建议。
阿尔达班五世要求他们死守,说帝国的领土一寸都不能放弃,要让罗马人知道帝国的土地是用血换来的。
是用我们的血!
又不是你的血!
对于阿尔达班五世在对罗马的军事行动上多次失误造成大量损失的事实,前线将领都十分恼火,但是总要遵命。
阿尔达班五世不是什么简单角色,他继位时间不久,也就两三年。
他也是通过皇位继承战争用军事和政治手段击败了自己的兄长夺取皇位的,他的兄长因此被驱逐到了巴伦比亚地区苟延残喘。
但是在对罗马的问题上,他始终不能摆正姿态,始终不能认识到罗马军队的实力更强一点这件事情,以至于多次边境摩擦都吃了亏。
前线将领的建议被他拒绝,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拒绝了前线将领出自具体现状的正确提议。
于是在一阵苦战之后,安息帝国的军队还是不可避免的后撤了——无论是战略预备队还是国力,安息帝国都远逊于罗马帝国。
只是二者之间过长的交通补给线限制了罗马军队的发挥而已。
和庞大的罗马帝国相比,安息帝国只能算一个地区性中等强国。
所以在这场战争里,卡拉卡拉皇帝依然没有出动帝国东方行省所能承载的最多规模的罗马军队。
罗马帝国留有余力,卡拉卡拉皇帝只是带着禁卫军和少量当地军队作战,并未全力以赴。
而安息帝国已经应对的非常吃力,并且损失了大量军队和大量财富。
对于统治已经极不稳固的安息帝国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于罗马帝国来说,这场战争的顺利进行已经极大地增强了卡拉卡拉皇帝的个人威望。
他一路征战获取的巨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禁卫军的需求,让禁卫军的大部分人队卡拉卡拉皇帝极为满意。
甚至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之后,卡拉卡拉皇帝的命令比禁卫军首脑奥佩利乌斯·马克里努斯还要好用。
卡拉卡拉皇帝的个人权威通过这场战争极大的增强了。
所以卡拉卡拉皇帝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场刷威望的战争。
在安息军队全面后撤的档口,他放纵军队大肆烧杀抢掠获取财富,许给军队更大的利益许诺,填饱军队的胃口,让军队更加有战斗意志。
然后驱赶难民向安息帝国的纵深前进,准备继续寻找安息帝国的主力进行决战,试图一举击溃安息帝国的主力。
安息皇帝阿尔达班五世被迫亲自前往前线,稳定前线军心,顺便抵抗卡拉卡拉皇帝的进攻。
安息帝国国势衰微,贵霜的局势也不见得就多好。
贵霜帝国南部的叛乱还在顽强的继续着,贵霜皇帝十分恼火,不知道多少次的亲自出征,决定要在这一次彻底解决掉叛军。
不能再一次被魏军威胁了。
贵霜和安息各有各的麻烦事儿的同时,魏军已经结束了战争,回复了和平。
虽然对于此次参战的大部分军队来说这一战打得十分憋屈就是了。
但是没人可以否定,张飞的活跃的确让魏军用非常小的代价和非常少的时间拿下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同时很顺利的消灭了康居国,夷平了康居国,树立了魏帝国在中亚地区说一不二的威慑性霸权。
这一霸权的确立让魏帝国的西大门非常安稳,整个西部边疆都获得了安定。
并且,在后郭鹏时代,郭瑾初登帝位的这个时刻,也成功的树立了属于自己的权威。
这对于郭瑾来说,意义重大。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八十一 郭瑾感到愤怒和不安
这一战获胜,郭瑾在各种意义上的压力都会骤然减轻。
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压力都会骤然消失。
人们对于初登帝位的他的各方面能力的怀疑和担忧,都会随着这场军事战争的胜利而缓缓消失。
赵云的政治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于是赵云在镇西城内写了请功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希望尽快让郭瑾知道这件事情。
他很清楚郭瑾对于这场胜利的需求有多大。
赵云公平公正的论功行赏,把张飞放在了第一位,然后原原本本的把张飞的作战经历告诉了郭瑾,让郭瑾以此断定该怎么嘉奖张飞。
亦或是作出某种惩处。
以及该如何安抚那一群一脸欲求不满的骁将。
张飞是爽了,可其他人很不爽,总不能再起战端吧?
怀着如此的想法,赵云把这个皮球踢给了郭瑾。
六百里加急之下,二十多天的时间,捷报就从镇西都护府传递到了洛阳城,正在首阳山讲武堂举办活动的郭瑾得知了这场大战获胜的消息。
一开始是惊讶,觉得不该那么快,但是仔细想想魏军那么强,那么快应该也是有可能的。
于是他立刻当众宣布征西之战获胜,康居国被平灭的消息,狠狠的振奋人心——
让首阳山讲武堂里的学子们高声欢呼,为他们的君主欢呼,为他们忠诚的对象欢呼。
然后郭瑾才知道这场战争的始末和其中的一些细节,最初的高兴和轻松很快就化作了满满的无奈和郁闷。
张德看着皇帝打了胜仗还愁眉苦脸,就觉得奇怪。
“陛下,大军打了胜仗那是开心的事情,陛下怎么愁眉苦脸呢?”
“打胜仗我当然开心,但是……但是这个张飞啊,真是叫我犯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