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郭瑾愁眉苦脸的叹了口气:“你知道他干了什么?算了,你不需要知道的太细,你只需要知道张飞几乎是一个人打赢了这一战就好了。”
“张飞将军一个人打赢的?哎哟,那可算厉害。”
张德刚准备顺着皇帝的话夸几句张飞,结果皇帝瞪了他一眼。
“厉害什么厉害?他一个人厉害,把其他将军放在什么地方了?这仗又不是他一个人打,他打的是厉害了,其他将军怎么办?其他部队不要军功的吗?
子龙将军定下的计划被他一个人搅得一团乱麻,其他将军本来应该执行的任务也没了,仗是打完了,但是功劳几乎是他一个人的,他这也太霸道了一点!”
郭瑾很不高兴。
张德闭上嘴不敢说话了。
前辈教导——皇帝高兴的时候顺着说两句,皇帝生气的时候闭口不言,就当自己不存在,除非皇帝发问。
这才是贴身大太监的存活之道。
皇帝可是食人猛虎,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那可就是脑袋搬家的局面,所以务必要小心谨慎。
郭瑾的确很不高兴,而且是越来越不高兴。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对。
郭鹏做皇帝的时候,虽然张飞也是这个性子,各种闹腾各种撒泼耍横,但是从来没有违背过军事命令。
军事命令是怎么命令的,张飞就怎么行动。
他虽然喜欢打仗,但是没有坏过局面,都在控制之中,执行郭鹏的命令,不敢违背。
这一次,张飞有点失控了。
他违背了赵云的命令,自己出去打游击,乱打一气,虽然是打赢了,但还是乱打一气。
张飞的失控看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看起来是他鲁莽的性子造成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可是郭瑾任命赵云做统帅执行任务的。
然后赵云又给张飞颁布任务。
所以实际上等于是郭瑾在给张飞下达指令,要他按照指令办事。
但是张飞没有这样做。
他自由发挥,想到哪儿就打到哪儿,他是愉快了,但是这里头隐藏的东西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儿。
这让郭瑾深深感受到了他在军队里的威望不足,不足以让老将完全听从他的命令办事。
郭鹏的退居二线似乎让军队里一些受到束缚太久的人想要稍微宽松一点的环境。
这样想着,郭瑾想起了当年郭鹏亲自督办的魏宵案。
郭鹏打败袁绍成为实际上的天下第一诸侯之后,河北三州正在紧张的整顿之中。
当时有一个叫做魏宵的将军,是郭鹏的亲兵出身,非常亲信的部下,他奉命率领一部军队防御边疆。
那个时候是郭鹏建立军队的前中期,军队的规章制度都在细化和完善之中,战时和非战时的规矩刚刚颁布下去。
郭鹏规定军队将领不得擅自出击,除非遇到袭击,否则不能主动出击讨伐北边的鲜卑人,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定会被严惩,绝不姑息。
因为这是关乎到威望和指挥权的重要事件。
结果这个魏宵擅自出击了。
他派出去的哨骑在草原上游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距离驻军点比较近的鲜卑部落,看样子是准备南下袭击边关占便宜的。
魏宵觉得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于是立刻率领军队出击,仗打赢了,消灭了那个鲜卑部落,但是消息传来,郭鹏勃然大怒,下令斩了魏宵。
当时很多人求情,说魏宵立了功劳,不说奖赏,功过相抵总是可以的。
郭鹏不听,强令斩了魏宵,还要传首边关,以此震慑全军。
全军将领为之震撼,从此不敢有丝毫违背军规军法约束之举动,全都老老实实的听命令,不敢有丝毫逾越和违背。
事后郭鹏说,他斩的不是魏宵,而是一种试图挣脱军规束缚自由自在的趋势。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军规军法和组织度,没有军规军法和组织度的军队就是一盘散沙,根本不配叫做军队,也没有战斗力可言。
所以魏军要扫平天下,严苛的军规军法就必须要遵守,绝对不能放松。
军规严谨,军人们虽然表面上遵守,心里也在逐渐接受,但是人是有惰性的,总是会不自觉地寻求更加轻松的生活方式。
士兵如此,将军也是如此,他们也不愿意受到如此严苛的规范约束,也想要更大的自由。
他们会不经意间甚至是有意的尝试着挑战军规,试图得到喘息之机,亦或是挣脱军规的束缚,自由自在,给自己争取更多的余地。
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必须要严肃对待。
如果不能严肃对待,对于好不容易确立下来的军规的威严是极大的损害,想要重新树立,将会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成。
军规军法的确立,是从军队一开始建立就被确立的,是郭鹏治军的核心思想。
郭鹏不允许自己的军队和其他军阀军队一样自由散漫没有军人的样子。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有极高的组织度。
魏军战斗力强大的秘诀,就在于极高的、超越同时代所有军队的组织度。
组织度从何而来呢?
从军规军法里。
魏宵犯案时期,正是郭鹏打败袁绍、全军膨胀的时期,这一时期,军队里暗流涌动,有人明里暗里试图冲破军规的束缚,给自己松松绑。
但是他们没想到郭鹏如此凶悍果决。
当时的那种趋势这种被郭鹏拦腰斩断。
一颗人头震慑了全军军心。
此后十几年,一直到之前郭鹏退位,魏军都牢牢在他的掌控之下,不曾出过半点军规军法方面的问题。
可以说,正是因为郭鹏杀了魏宵,维护了军规的威严,军规才在魏军集体之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郭鹏本人的权威才会如此的巨大。
一个魏宵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某种趋势的缓缓抬头对于郭鹏的统治形成了挑战,他必须要那么做。
不那么做,放任自由,讲什么下不为例,那么很快就会出现下一例,立下功劳的将军们很快会目中无人眼高于顶,搞什么老子天下第一。
长此以往,军规就等同于没有了,郭鹏对军队的控制也将产生动摇,到那时再动手,就是针对军队的大清洗,死者会非常非常多。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现实。
郭鹏杀掉了魏宵,维护了军规,也维护了他自己说一不二的地位。
郭瑾意识到,随着郭鹏的退居幕后和军权交接,他的这种对军队的严密控制出现了一定的松动,而这种松动被一部分人注意到了。
于是,就有一部分军事将领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思想趋势。
他们觉得郭鹏退位了,可以稍微松一松,挑战一下军规,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回转空间。
郭瑾一定不可能像郭鹏那样严格的控制军队。
魏军的军规军法太详细,太严密,无处不在的军法官把军队管的严严实实,不让军队有任何逾越的可能,很难让人上下其手从中渔利。
他们虽然承认郭瑾是皇帝,但是绝对没有打心眼里把郭瑾和说一不二的郭鹏等同起来。
在他们看来,郭瑾绝对是一个弱势领导人,而不是一个强势的不可动摇不可挑战的帝王。
郭鹏说什么是什么也就算了,魏军是他建立起来的,他是魏军的主人,可以这样做,而郭瑾不过是一个继承者,难道能和郭鹏相提并论吗?
这种隐隐约约透露出来的深层次的挑战意识和不服气让郭瑾感到愤怒和不安。
他的权力和地位遭到了挑战。
尽管郭鹏为他的上位做了很多准备和让步,甚至把首阳山讲武堂堂主的身份都让给他让他培养亲信,但是他的威望显然没有超出首阳山讲武堂毕业生的范围之中。
这一波要是不能妥善处理,恐怕郭瑾从此以后都不能很好地掌控军队了,那些武将会接二连三的变本加厉的挑战他的权威。
他要是因为这些武将的资历和功劳而做出退让,只会让这些武将觉得他软弱可欺!
他们就敢欺负皇帝了!
掌控不了绝对的军权,还当什么真皇帝?
掌握不了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军们,他还当什么帝国的主人?直接把军权交还给郭鹏得了!
好不容易从父亲那边拿到了军权,好不容易成为帝国的主人,好不容易要一展拳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难道要在这里折戟沉沙?
难道要让父亲失望?
这样一想,郭瑾就觉得这显然不是什么小事,这是一件大的不得了大事,是要严肃对待的大事。
郭瑾怀着怒火和不安,开始认真地考虑该怎么处理这种事情。
该怎么对这个资历深威望高功劳大的问题将军出手,以此震慑军队将领,从而让他们知道——
别以为我好欺负!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八十二 赵云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想要办大事,就要有好的帮手。
谁是好的帮手呢?
陆议。
郭瑾十六岁认识了十五岁的陆议,如今已经十六年过去了,他与陆议早已心意相通,互相之间非常了解。
办事的时候,他们可以互相配合的很默契,很有章法,郭瑾无论有什么想要做的,哪怕自己不说出来,陆议都能提前去办。
这让郭瑾感到非常舒服。
哪怕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卢毓相处都没有和陆议相处那么舒服。
所以在办事情的时候,他更喜欢和陆议商量。
无论是称帝之前,还是称帝之后。
对于郭鹏把陆议安排到自己身边这件事情,郭瑾一直都觉得非常庆幸。
如此有才华的人要是不能成为自己的心腹,必然会成为自己的心头大患。
于是他找来了陆议,把这件事情和陆议说了一下。
然后表示他要惩处张飞,以儆效尤,震慑军中老资格的将领,并且就此询问陆议有什么看法。
陆议有点意外郭瑾会和自己商量这件事情。
这种事情似乎不是他这个职位和层级的人可以去办的,真要商量,应该召开兵部和参谋台的联席会议,公开商议。
陆议的公开身份只是民政部下辖的一个司中的郎中,很低级的一个中央小官。
也就是挂着南书房侍读的头衔,否则群臣都会感觉新皇帝对自己的小团队是不是太苛刻了。
但是他一个民政部的行政官员也能对军事问题指手画脚吗?
陆议感到有些不安。
“陛下,臣只是民政部郎中,不便于对军事问题发表看法。”
这个表态让郭瑾觉得蛮舒服的。
真的,陆议跟随他很久,但是出身于江东敌对政权的经历让他时刻谨小慎微,比起那些没有规矩的人来说,他对待郭瑾的态度更让郭瑾满意,所以郭瑾更愿意和他相处、谈话。
就是这种对他尊重,对他有距离而又不显得生疏的态度。
皇帝是很苛刻的,是非常难伺候的人,陆议却能把握好其中的度。
于是郭瑾摇了摇头。
“在我这里,你不是民政部郎中,而是南书房侍读,我有什么问你的,你回答就是,不逾越,我也不是要你去办事,只是问问。”
“臣……遵旨。”
陆议放下了心,点了点头:“陛下要惩处张益德将军?”
“嗯。”
“可是,张益德是老将,资历深厚,在军中威望很大,此番还立了功,骤然处置,恐怕会引起军心动荡。”
陆议有些担忧。
郭瑾摇了摇头。
“张飞肆意妄为,不按照命令行事,此番打乱了子龙将军的任务部署,让很多将领没了功劳,大家看在他老资格的面子上敢怒不敢言,实际上,想要收拾他的人并不在少数。”
“陛下的意思是,军中同样有一股势力对张益德不满?”
“那是自然。”
郭瑾点了点头:“张益德十分霸道,任意夺取军功,仗着自己资格老,就不认真执行命令,肆意妄为,不仅我不满,其他那些将领肯定也不满,我要惩处他,一定会有人支持。”
“陛下如此说,倒也是对的,但是陛下,此事的关键点不在于张益德本人,而在于张益德是太上皇的旧部,陛下惩处张益德,太上皇那边……会不会……”
陆议看着郭瑾的脸色。
郭瑾抿了抿嘴唇。
“太上皇那边我自然会去交代,你不用担心,你帮我筹备一个惩处张益德的流程。”
“这不是难事,但是陛下,若要惩处张益德,最好,可以有人带头上表,言明张益德的过错,陛下刚刚即位,不应该直接明了的表示对太上皇旧部的不满。
这种事情,最好还是让太上皇旧部来做,这样可以为陛下转移视线,不至于让外人觉得这是陛下的意思,否则陛下的压力会很大。”
陆议给出了建议,让郭瑾稍微犹豫了一下。
他认为陆议说得有道理。
张飞毕竟是郭鹏旧部,元从老将,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地位很高,声望很大。
贸然处理,而且还是自己直接出手,很容易会让朝臣和武将们感觉自己这样做是在打击军队里的太上皇旧部,好为自己人腾出空间。
这种情况一旦把持不好,就会造成军队里太上皇旧部的集体不安。
树立权威是有必要的,但是造成军队老将的集体不安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郭瑾并没有打算清洗军队里的郭鹏旧部,只是要杀鸡儆猴,让这些人清楚的认识到时代变了,从而乖乖的待着,别有异心,等他们逐渐老去,自然而然会实现新老交替。
到那个时候,军队里自然就是郭瑾的学生们当家做主,他的地位自然安稳。
可是现在若要强行对张飞下手,也不是不行,凭借皇帝权威,强行杀了他又如何呢?
但是这样做就太容易让人以为自己是等不急要清洗太上皇旧部了,太急着想要掌握军权,甚至挑战太上皇的权威了。
到时候军心不稳是小事,郭鹏误会他是大事,别的都无所谓,关键在于郭鹏对他的信任,他的统治法统,是郭鹏给他的,他不能让郭鹏不满意。
于是郭瑾点了点头。
“伯言,你说的是对的,这件事情不能由我亲自出手,至少不能由我来发起。”
“陛下英明。”
陆议随手一个马屁拍上。
于是,郭瑾很快做出了决断,下令嘉奖征西军队,就地赏赐军队牛酒,然后下令他们凯旋,回来搞献俘仪式。
献俘仪式结束之后,再杀他一个出其不意!
这件事情必须要认真对待,必须要严肃处理,宁可扩大不能缩小,否则遗祸无穷!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新帝上任也要烧几把火。
正好,这第一把火就从军队里面开始烧!
维护军规军法的同时,也要树立起他郭瑾在军队里说一不二的地位。
老家伙们,时代变了,现在,我才是那个说话算数的人!
郭瑾决心已定。
只是,谁来带头发起对张飞的攻击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张飞地位高,这个人选一定要非常合适,否则弹劾不动张飞,还会落得一身腥气,成为笑柄。
人选范围自然是确定的,就是此次的西征诸将,因为只有他们拥有对张飞最直接和最合理的愤怒与不满,提出弹劾也是众人可以预料和接受的。
而西征诸将之中,要说地位足够、身份足够、说话分量重,还能弹劾动张飞的,实际上并不多。
曹休和曹纯是亲族将领,地位的确特殊,但是这两人的资历都没有张飞深厚,年轻也小,他们要是敢于动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有人在背后指示。
关羽和张飞关系密切,估计不愿意这样做,不然还真是奇怪的事情。
李典的身份地位和资历远不如张飞,弹劾不动,还容易招致白眼,估计不愿意做。
小字辈们更是如此,想都别想,他们要是越级弹劾张飞,这背后主使是谁,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样算起来,只有一个人合适做这件事情。
赵云。
赵云的身份地位和资历都在张飞之上,还是本次行动的主帅,张飞直接违背的是他的命令,他来弹劾张飞,是够格的,是非常合适的。
虽然他和郭瑾有姻亲关系,但是赵云素来公允,有贤名,他主动出手,不太容易被大家认为是郭瑾在背后主使。
也不会有人愿意相信是郭瑾在背后主使,更容易让人们觉得这是赵云对张飞不尊帅令的反制行为,是赵云出于对自己权威的维护而进行的努力。
郭瑾的嫌疑会小很多。
从更深一层次的关系来说,郭瑾认为这样做,会让赵云的声望受损。
因为张飞毕竟是你的部下,你弹劾部下,弹劾多年一起奋战的战友,这样的行为会让大家感到意外、担心,甚至是寒心。
不管张飞是不是犯错了,你弹劾了他,就有了弹劾其他人的可能。
从此以后,赵云好好先生的处境就没有了,一如现在的郭嘉。
而这正是郭瑾需要的。
赵云本来就资历深厚,是太上皇旧部,元从老将,一身荣誉,位高权重,这一次远征获胜,更是声威卓著,在五虎大将只剩三人的情况下,他在军队里的威望迅速攀升。
他将迅速超越张辽、于禁,成为皇帝之下军中第一人,还是职业生涯没有污点的第一人。
这怎么能行?
这严重触犯了封建帝王的利益,触碰到了封建帝王的安全线。
就算他是赵可岚的父亲,和皇帝有姻亲关系,素来忠诚,老实可靠,郭鹏也非常喜欢他,但是这身份地位和声望未免也太高了一些。
高到了让郭瑾感到不安的地步。
没有理由的不安,就是不安,就是发自内心的不安。
必须要削弱他的声望,坏他的名声,让他的部下都不能倾心归附他,这样才能让威望不足的新皇帝感到宽心,感到舒适。
所以,让他对多年战友张益德亲自下手,就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郭瑾还记得郭鹏为他分析什么人可以用什么人不可以用的时候所说的那些话。
帝王对待臣下,是有方式方法的,用人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他的才华多高,而是他是否有威胁。
这才是帝王用人的第一要义。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三百八十三 关羽被自己的儿子说教了一顿
赵云能用,也必须要用,不用不足以度过最初的动荡期。
所以最初的动荡期中,卫军的统领权的确是掌握在赵云手里的。
但是,必须要有方式方法的去用赵云。
不能为此给大将松绑,让大将获得自由。
那么局面就危险了。
正好,这一次好好操作一番,说不定能一箭双雕、一口气完成郭瑾的全盘部署。
大时代里,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才是那个唯一的弄潮儿,是可以引领天下风尚的。
但是如果皇帝有实权,还很聪明,那么皇帝才是那个唯一的弄潮儿,其他所有人的风头都不应该也不能盖过皇帝——只要他足够聪明。
其余的人只能居于其下,无法更进一步的发光发热,因为唯一的太阳就是皇帝自己。
张飞很明显不懂得这样的道理。
凯旋的路上,他不断的和身边的朋友炫耀自己的军功和战绩,表示自己是那个最牛逼的人,康居国什么的根本就是渣渣。
他的“朋友们”要么强颜欢笑,要么翻个白眼转身就走,实在受不了张飞如此的嘚瑟。
你说你抢了大家的功劳就算了,你小心翼翼的做人,大家能忍也就忍了,毕竟你资历深厚,你牛逼,惹不起还躲不起?
可是你偏偏跟我们玩炫耀的,你是嫌我们柠檬吃的不够还是怎么的?
逮到一个人就炫耀自己的战功,逮到一个人就问他自己是不是非常牛逼,是不是大魏最强悍最能打的将军,这让其他将军非常不爽。
张飞如此嚣张的行为,终于连他【兄事之】的关羽都看不下去了。
关羽的年龄比张飞大,当初和刘备一起起事的时候,他就对关羽【兄事之】,也就是把他当哥哥看待,很多年之后的现在也还是如此。
很多话其他人不方便说,关羽却可以说,并且可以说很多。
张飞别人的话不一定听,关羽的话还是能听进去的。
“益德,有些话我不得不说,你别觉得我说话难听,这些话说了,对你有好处。”
大军野外休息的时候,关羽把张飞拉到自己的营帐里与他私下里谈话。
“什么话啊,仲兄?”
张飞一脸拎不清的样子。
“什么话?你自己心里不明白吗?这场大战子龙是怎么规划的,是怎么给你命令的,你不知道?”
“知道啊,但是那些康居人太没用了,我就五千人,居然可以纵横驰骋毫无压力,他们一万多人都拦不住我,我要是不打他们,就对不起魏军的威名赫赫啊。”
张飞一脸的理所当然:“而且我不是打赢了吗?”
“你是打赢了,其他人呢?你觉得其他人到这里来只是纯粹喜欢康居的山山水水,过来踏青游玩的是不是?他们就不要军功不要赏赐的是不是?你一个人搅黄了多少人获取军功的机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