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诸葛亮的做法是召开一场商业联合会议? 首先在它乾城举办? 把它乾城符合朝廷关闭标准的商铺的主人全部都喊到一起? 开了一个会。
诸葛亮和司马懿不一样。
司马懿比较在意做官的威严,他认为距离民众远一点,比较容易带来威严? 带来神秘感? 让民众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对他怀有天然的畏惧? 那么他办事就会轻松一些? 因为人们都畏惧他。
他很少当众露面? 生活方式是深居简出? 于是普通人都不了解他? 不知道他的喜怒哀乐? 以至于他带着警队一出现,大家都愿意相信他真的能干出那些事情来。
这种感觉就像是春秋时代,子产铸邢书向全社会公布之前那样,民众是否犯错,全看奴隶主贵族们的意愿和喜好。
奴隶主贵族表面上遵照周礼原则? 把周礼抬得很高? 实则不愿让民众知道法律条文? 以便自己从中牟利? 任意解释法律。
平民百姓不知道干什么就会被问罪,惶惶不可终日,束手束脚? 给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提供了便利。
郑国贵族子产认为这样的情况只会加剧奴隶主贵族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加剧社会矛盾冲突,终将引爆社会矛盾。
于是他决定进行自我改革,将法律条文铸在象征权力的金鼎上,向全社会公布。
识字的自然就明白,不识字的找识字的人去问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就都知道了。
自此,人们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事,以及该怎么保护自己了。
虽然很多权贵依然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但是他们任意解释法律肆意妄为的日子结束了,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司马懿从中汲取智慧,觉得子产固然伟大,但是前人的智慧也很有意义。
只要执政者不抛头露面不让民众了解、知道,民众就天然的畏惧执政者,那么当执政者下令,民众摸不清执政者的底线,自然不敢不遵循。
事情就办成了。
而且这也可以相当程度上遏制低级官吏摸清楚他的喜好,从而对症下药向他行贿。
司马懿为官清廉,不受贿,不请托,除了办公务不和官员们接触,也没什么朋友,身边办事吏员都不知道他的喜好,偶尔有人向他身边人打听他的喜好,身边人也是一头雾水。
司马懿凭借这样的方式驾驭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诸葛亮不同,诸葛亮非常乐于抛头露面,非常喜欢直接和平民百姓接触、聊天,谈天说地,天南地北无所不聊。
平民百姓有问题向他提问,只要他知道,他会亲自回答,耐心帮他们解释,帮助他们理解,比如法律条文的问题。
诸葛亮还会便衣到处走访,在下辖八个县中到处走来走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交谈。
并且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本身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常常来了兴致就焚香弹琴,悠扬的琴声传遍整个都护府,每个听到诸葛亮琴声的人不管多忙,都会暂时停下脚步,享受一段美妙的音乐。
又或者自己写文章寄给好朋友,再让好朋友写文章寄过来,隔着大山大河互相鉴赏,这边做着官,也不忘记自己文学上的爱好。
又或者用自己丰厚的俸禄买些羊肉猪肉马肉,出城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和夫人一起就地烧烤,舒舒服服的吃顿肉。
他处理政务的速度很快,所以就算兴趣广泛也不耽误他日常工作,虽然回不去洛阳和家乡,但是法定休沐日他绝对不会傻傻的待在官署里加班熬夜九九六。
年岁渐长之后,他逐渐学会了享受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加班加班再加班。
他觉得虽然职责重大工作辛苦,但只要稍微掌握一些工作技能,也没有必要一天到晚都伏案工作不是?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真的聪明,是个处理政务方面的天才,无论多么复杂的文件他总是能很快找到关键点并且给予批示。
所以问题总是很快解决。
于是乎,诸葛亮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
不管是什么人,诸葛亮都会笑脸相迎,什么时候见到他,也不会感觉他有什么紧迫感。
只要在他身边工作,不管什么人,就很难焦虑的起来。
靠着这样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加上出色的政绩,北庭都护府上下对诸葛亮那是心服口服,就算财政部和刑部的地方分部首脑官员也和诸葛亮的关系处的不错,对他多有赞扬。
虽然不知道这里头是否有他的兄长在中央做官的原因,亦或是他的兄长和吏部尚书张昭关系匪浅。
但是官员们乐于和诸葛亮来往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常在私下里谈论,就算抛开诸葛亮身上的政治属性,单纯的从一个友人的角度评价诸葛亮,那也是一等一的。
【与孔明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北庭都护府财政部分部郎中、与诸葛亮年岁相仿的钱益是如此评价诸葛亮的。
他的这部分评价也得到了周围大小官员的一致赞同。
所以整个北庭都护府上下对诸葛亮得能力和人品都相当信任。
而这种信任是诸葛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水准表现积攒而来的。
平时或许还看不出来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可是一旦发生大事,立刻就会体现出极其重大的作用。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四百七十六 摇扇子的诸葛亮
诸葛亮平时积累的名望或许看不出什么作用,但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经济萧条的危机袭来,钱益得到中央公文之后,略一看,眉头紧锁。
他按照中央的吩咐将必须要关闭的一部分店铺的名单整顿出来,一看数量那么大,顿时头大如斗。
这么搞,会叫开办商铺的小门小户恨死他们。
所谓众怒难犯,他们就算做官,也不敢贸然触犯众怒,不然众怒之下,他们一定没有好下场。
中央倒是轻松,让他们办事,再把他们罢黜,事情办完 了,对民间也有了交代。
他们就完 了。
本身就是中央外派官员的钱益对中央某些臭不要脸的家伙的办事手法再清楚不过了。
他自己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自然而然想到了万事通诸葛亮,于是就立刻来找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聪明,在中央也有关系,其他人可以当炮灰,诸葛亮总不至于当炮灰吧?
钱益如此认定,所积极主动地和诸葛亮商讨对策。
“孔明,你看这个事情怎么办比较好?我观之,牵扯甚大,不仅会让官吏忧心忡忡,也会引起民愤,朝廷那边把事情推给咱们,显然是居心不良,咱们……”
诸葛亮早前和郭鹏商议过此事,此时郭鹏刚离开没几日,他心中已有准备。
略一沉思,诸葛亮就开口道:“不要想着朝廷会出钱,朝廷本身就有很多官员对于西北之事极为不满,商税节节攀升,他们尚且死咬不放,每年都有要求罢黜西北商业的奏表。
现在出了问题,他们更不可能让朝廷出钱救济西北,这样的官员在朝廷里实在是太多了,就算陛下一力主张,动用国库也是难事。”
钱益对此十分不满。
“鼠目寸光!贪心不足!那群察举出身的高官显贵就该全部罢黜!他们就知道从西北榨取税收!西北一旦有难,净想着落井下石!前汉凉州对洛阳离心离德? 我看不是毫无道理!”
诸葛亮摇了摇手里的扇子,叹了口气。
“眼下洛阳和西北之间的矛盾,并非前汉门户之见? 而是重农抑商之纠纷? 是政见不同? 门户之见好做,政见不同,难做。”
钱益紧锁眉头。
“那些农户辛苦数年攒一些钱开办商铺? 无非是想补贴家用? 虽说小商户税收不高吧,但也是要收税的,商税可一点都不低。
现在一旦出事? 直接让他们关了商铺? 不让做生意? 但是欠款还要还? 这样一来他们会如何想?还不是往死里埋怨咱们?”
诸葛亮十分冷静。
“朝廷决策既然已经做出? 并且不是干脆罢黜西北商业? 想来已经是朝中有人帮西北说话了,在这个局面之下维持西北商业存在实属不易,我等不能奢求更多。
眼下,此事宜快不宜慢,越早解决? 就越主动? 而且不能强制去办? 否则惹人寒心? 将来不好收场,这毕竟不是他们的错,根本问题不在我? 而在安息。”
诸葛亮虽然不知道镇西都护府发生的事情,但是他也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转移矛盾。
先把本来就不属于魏帝国的锅甩了出去,甩给安息人,让安息人成为他们共同的敌人,方便诸葛亮凝聚人心来办事。
钱益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诸葛亮这一点题就让他想到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官吏们的情绪,而稳定官吏情绪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不用承担责任。
责任一旦甩掉了,官吏就无事一身轻,非常愉快,就能办事了。
“只是不知道安息何时恢复太平,何时再来西域了。”
钱益虽然对中央那群老朽十分不满,但是也知道问题真的在安息人身上。
如果安息人不来,中央就算投钱过来也没用,这是个无底洞。
没有消费,如何带动得了一地商业呢……
所以,该关的,必须要关,他必须要全力与诸葛亮协作。
诸葛亮决定利用自己的人望和威信,召集名单上的商户们共同商讨这件事情,与他们协商一个解决方案,最好利用对话与妥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
信誉这个事情对于商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失掉了信誉,商人的事业就完 了。
对于政府来说也一样,失掉了公信力,政府就只能用暴力办事了。
暴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该是最后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而且一旦用了暴力,公信力就很难再次凝聚了。
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对于暴力的使用,他始终非常谨慎,觉得能不用就不用,尽量不要让警队以一种暴力姿态出现。
否则警队也会失去公信力。
另一边,朝廷对于郡守、县令能否妥善利用警力也持有保留态度,所以才让刑部介入,给郡守、县令上一道枷锁。
诸葛亮由此认为不宜轻动警队,尽量去对话、谈论,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大家做一做妥协,不要做那种强行损害民众利益的事情,那对于官府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要吸取前汉之所以被魏取代的经验啊。
钱益表示支持,警队确实不宜轻动。
当然,他是觉得一旦让刑部牵扯进来,免不了诸葛亮事后的一阵麻烦。
不用钱益说,北庭都护府刑部的分部郎中孙不弃也不是很愿意在这种事情上和诸葛亮闹得不愉快。
他和诸葛亮虽然没有私交,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聚会上,他对诸葛亮的印象很好。
出于这种印象,以及诸葛亮背后的势力,诸葛瑾,还有张昭,那于公于私,他也更加愿意和诸葛亮合作,而不是对抗。
他当然也是想要回到中央去做官的。
随后,在商人联合会议召开之前,诸葛亮召集都护府内主要官员和中央分部的官员们在一起开了个简短的会议,会议上确认了不用暴力、坚持使用谈判磋商的手段达成目标的方针。
诸葛亮要求全体官员都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做好从今天开始直到危机结束都回不了家的准备。
钱益和孙不弃都表示支持诸葛亮。
有了中央重要部门官员的支持,诸葛亮的腰杆就更硬了。
于是官员们很快就这个问题达成了一致看法,决定按照诸葛亮的方案和需要沟通的商户进行沟通,把他们全部召集到了都护府。
一时间,整个它乾城内风起云涌,很多商户被叫到都护府内开会,且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聚在一起人心惶惶,躁动不安。
诸葛亮很快就出现了。
看到诸葛亮熟悉的身影出现,商人们都安静下来,等着诸葛亮的发言。
诸葛亮和往常一样手上拿着一把扇子,一脸的平静。
明明现在天气还挺凉的,但是他却始终拿着扇子摇啊摇啊。
整个北庭都护府的人们都知道诸葛都护不分寒暑手上都拿着一把扇子摇啊摇啊。
也不知道诸葛亮到底在想些什么。
扇子这东西,早些时候只是江南那一片比较盛行,北方还不怎么盛行,除了统治阶级用扇子当做彰显身份的礼器之外,民间不怎么使用。
后来郭鹏大军南下消灭江东孙吴政权,从江东带回了不少东西,也带回了不少风俗,比如使用扇子的风俗。
江东气候比北方更热,夏日则酷暑难耐,扇子作为引风遮阳的好工具就得到了士人们的热爱,江东士族广泛使用扇子避暑。
当然说起这扇子的广泛使用,魏帝国如今名义上地位最高的大臣——司徒蔡邕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早年在江东避祸十年,养成了用扇子的习惯,回到北方之后也没有拉下这个习惯。
他虽然没什么权势,但是地位很高,是文坛宗师级领袖。
接待客人的时候他总是手持一把羽扇摇啊摇啊,很快就被一群附庸风雅的人给模仿,配合着魏帝国攻占江东的历史潮流,这个习俗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盛行。
再往后郭鹏把扇子定位为大众消暑用品,除特制礼器之外,小体型羽扇、毛扇则允许民间自由生产、消费、使用。
于是直至如今,盛夏酷暑时节人手一把扇子摇啊摇啊,已经不是什么稀罕得事情。
但是像诸葛亮这样不分寒暑总是拿着扇子摇啊摇啊的人,还真是不常见。
照理说诸葛亮成长在江南荆州,习惯用扇子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可他在寒风瑟瑟的时候也拿着扇子,平时外出也是扇子不离手,这就不免让大家浮想联翩。
这是个什么情况?
有人询问诸葛亮,诸葛亮也是笑而不语。
而且诸葛亮在思考的时候习惯性地会摇扇子,身边人都知道,只要诸葛亮开始摇扇子,那就是他在思考问题的对策。
他总是能思考出妥善的对策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身边人一看到诸葛亮在摇扇子,心里就莫名的安定,因为这就意味着诸葛亮在想办法。
等扇子一停,那就更有底了,这意味着诸葛亮已经想出办法了。
现在诸葛亮就在摇扇子。




东汉末年枭雄志 一千四百七十七 所以诸位,真的有人比我更能解决问题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
诸葛亮一摇扇子,所有人就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仿佛一种奇妙的法术,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愿意相信诸葛亮能为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是害他们。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很多人就做不来,不仅做不来,还想都不敢想,比如司马懿,他就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和一群老百姓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这不扯呢吗?
但是诸葛亮偏偏就可以。
他不仅能谈笑风生,还能通过谈笑风生解决问题。
“今日亮把诸位请来,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有一件天大的冤枉祸事要告知诸位,还请诸位做好准备。”
商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集体懵逼。
什么叫天大的冤枉祸事?
诸葛亮缓缓摇着扇子,叹息道:“诸位都是城中商户,有办酒肆的,有办旅店的,还有销售粮食、蔬果、肉类的,也有专门与异域商人做大宗货物买卖的,这些,亮都知道。
诸位这生意,不是和咱们本国人做,而是和外国人做,赚的也是外国人的钱,这自然是好事,可是诸位也应该明白,这生意能做下去,主要是因为源源不断的外国客商。
但是诸位可曾想过,有朝一日外国客商忽然不来了,这些带着很多钱来魏国到处购买商品的客商他不来了,不买东西了,那诸位的生意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众人还是面面相觑。
一个办酒肆的小商户主人举起了手。
“诸葛都护,您有什么事情就直说吧,咱们准备好了。”
一群商户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一双双眼珠子死死盯着诸葛亮。
“好吧。”
诸葛亮停止摇扇子,开口道:“诸位主要的客户来源国有两个,一者贵霜? 二者安息,现如今,贵霜安然无恙? 安息……在与娄摩国的战争之中惨遭败绩? 国都沦陷? 危在旦夕。”
商户们齐齐愣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好一阵子没人说话。
忽然有个脑袋转得快的商人举起手。
“诸葛都护? 您的意思,是不是说安息国战败了,没了? 所以他们的客商也就……没了?”
这样说着? 这个商人自己都露出了惊悚的表情。
其余的商人们也都接二连三的露出了惊悚的表明。
他们脑袋不笨? 能把生意做到这个时候? 维持到这个时候? 多少有点小聪明? 开店做生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件极其考验技巧和耐力的事情。
所以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诸葛亮所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顺势而为。
“倒也不是说没了,但是国都沦陷,安息遭到重创,很多权贵富户被劫掠,其中有多少是来到咱们这儿购买商品的? 吾等不知道? 大败之下人心惶惶? 到底还有多少人有钱有需求来咱们这儿买东西? 那也是真不好说。”
诸葛亮又摇起了扇子:“所以诸位,亮把你们喊来,就是为了告诉你们? 安息战败,损失惨重,客商很有可能大量消失,诸位的生意,可能就没得做了。”
诸葛亮一说完 ,底下的商人们齐齐大惊失色,然后便互相交谈起来,言辞之间都是掩饰不住的焦虑和恐慌。
“坏了坏了,这可怎么办?”
“我家生意才刚刚好转一些,怎么就不来了?”
“他们不来了我家的东西卖给谁啊?我才刚刚进了很多货,这人不来了我卖给谁啊?”
“我家还欠着官府的钱啊!他们不来了我怎么还钱啊!这可怎么还啊?”
“完 了完 了,这下可完 了啊!!”
见着底下乱作一团,诸葛亮朗声道:“诸位,诸位,安静一下,安静一下,听我说!”
诸葛亮很有声望,他出言,商户们虽然惊慌失措,但出于对他的信任,还是安静了下来。
“我知道,诸位有很多都是勉强经营,家中钱货不多,生意也不算好,收益也不多,还欠着朝廷的钱,要不了多久,咱们这的客商人数大大减少的时候,诸位的生意定然是做不下去的。
到时候,诸位没法继续经商,还欠着朝廷的钱,家里除了土地房屋就没有别的,日子过的紧张,还要挤出钱来还给朝廷,这日子啊,真的很难过下去。”
诸葛亮一席话说的商户们纷纷颓丧不已,低着头,捂着脑袋,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
一个焦虑不已的中年商户站起身子朝诸葛亮行礼。
“诸葛都护,咱们整个北庭都护府的商户都知道您无所不能,只要是问题,您总能解决,现在您把咱们喊过来,是不是有办法了?”
这中年商户的话说出来,所有人都满怀希望的看向了诸葛亮。
的确,诸葛亮素来以能解决问题的形象治理北庭都护府,对于北庭都护府的人们来说,一旦出事,诸葛亮就是唯一的救星。
依靠他,准没错,他不会辜负大家的信任。
果不其然,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点头。
“办法不能说没有,但是对于你们而言,这个办法可能稍微有些过火,而且,亮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能接受,毕竟这世上,问题总比方法多。”
“您请说。”
中年商户迫不及待的想听诸葛亮的解决办法。
诸葛亮停止摇扇。
“办法是有的,但是这样的事情并非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而是安息国战败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无法干预到,只能被动承受,非常无力,所以无法挽救诸位的生意,当下唯一的办法,便是主动关闭店铺,及时止损。”
诸葛亮的声音非常洪亮、清晰。
场面凝固了片刻,那个中年商户眼中的希望完 全消失,一下子坐回了椅子上,捂着脑袋重重的叹息。
“诸葛都护都没办法的话,就说明真的没办法了,完 了。”
其余人也都是一样的颓丧。
诸葛亮要是都没有办法,那就是真的没办法,诸葛亮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那就是真的解决不了。
不知何时,北庭都护府的人们已经形成了这样的看法。
诸葛亮本人对此倒是不怎么认同,总是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一定有比他更能为大家解决问题的人。
比如那位让诸葛亮仰慕不已的变革者。
但是真正能比诸葛亮还能解决问题的人,北庭都护府的人们是没有见过。
所以他们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诸葛亮看着这愁云惨淡的一幕,无奈的叹了口气。
“诸位,亮知道你们为了经营商铺都是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基本上借了朝廷的钱,自己也出了很多钱,还有不少人和亲属朋友借钱,的确是出了很大的力。
1...671672673674675...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