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御炎
袁绍一定会来救,虽然结果怎么样不知道,但是眼下,粮食还够吃两个月的。
他采用了小斛放粮的策略。
用不给士兵足量的粮食的方法,将粮食消耗的速度减缓,这样还能再拖大半个月,前后加在一起总共可以坚持将近三个月,这三个月间,袁绍一定会想办法来救。
麹义是这样打算的,但是士兵们不一定会这样想。
郭鹏让嗓门大的士兵不断的往城里喊话,让他们放弃虚无的幻想,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投降,回家,郭青州保证不杀他们,放他们回家。
城内士兵的内心一天比一天浮躁不安。
正好,这个时候麹义用小斛放粮,士兵吃不饱,很不满意,心中也十分担忧自己的性命。
于是就有人开始宣扬城内粮食不够了,麹义要带着大家一起去死这样的谣言。
这样的谣言还真的挺有市场的,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军,忍耐了三天之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三月二十八日,县城内发生了十分剧烈的内讧,要投降的和不要投降的分成两派厮杀起来,城内一片混乱。
郭鹏闻讯,大喜过望,立刻抓住这大好时机,立刻引兵攻城。
曹洪身先士卒,率先顶着大盾杀上了城墙,带着数百士兵血战城墙,打开了城门,于禁率军杀入县城,一切遂成定局。
麹义在一片混乱之中带着亲卫浴血厮杀,以强大的意志带着少数亲兵杀出了城池,狼狈地向北窜逃,郭鹏派人追,终究没有追上。
不过县城内的袁军守军全军覆没,战死了三千多,剩下的全部都被俘虏了。
袁绍的青州攻略至此算是彻底失败了,失败的干干脆脆,还损失特别大。
尽管他本人正带着一支万人军队前进到了魏郡的清渊县,不过他很快就会意识到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三月二十八日当天,郭鹏收复鬲国县城,将袁绍的军队完全驱逐出青州境内的同时,袁绍也得到了郭鹏命令陈琳所写的那篇檄文。
那一篇讨伐袁绍的檄文。
这篇檄文拿袁绍庶子的身份大做文章,又嘲讽袁绍沐猴而冠。
明明是个庶子,却恬不知耻的打着袁氏的名号作威作福,将正统的袁氏继承人袁术视作无物,辱骂袁术,简直是无视嫡庶尊卑,胆大妄为。
檄文中还就袁绍的身世问题进行了探讨,大胆的提出了袁绍不是袁家血脉的说法,正好呼应了此之前袁术和袁绍打嘴仗的时候,袁术污蔑袁绍不是袁氏子孙的那个说法。
袁绍顿时被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窍,差点晕了过去,之后不顾一切的叫嚣着要打到青州把郭鹏的脑袋砍下来当球踢。
结果没过多长时间,三月二十九日晚,袁绍就在清渊县驻地见到了好不容易逃命逃回来的颜良。
&nb
二百四十三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趁这个难得的机会,郭鹏可以率军从容的荡平青州境内的黄巾军,完全将青州掌握在手里。
然后通过屯田政策,将青州建造成可以提供大量粮食的后勤基地大本营,之后可以对外谋取一些想要得到的东西。
如果郭鹏想要继续报复袁绍的话,也需要将青州巩固好,青州才是郭鹏的基本盘,青州不稳,一切都是虚无的。
所以郭鹏放弃了占据冀州一些土地和袁绍开战的想法,改为掳掠人口,摧毁建筑,打击袁绍的战争潜力的做法。
这些人口可以安置到青州各地,在那些缺少人口地广人稀的地方安置,以补充因为战乱和饥荒减少的人口,增加自己这边的战争潜力。
不仅如此,还摆出一副要进攻向袁绍统治的核心区域魏郡的架势,让驻军在清渊县的袁绍猝不及防。
袁绍也是真的猝不及防,这边刚刚得知战败的消息,那边又是接二连三的坏消息。
自己刚刚掌握冀州没有多久,就连着失败,不仅送掉了军队,还把两个郡国的人口给送掉了。
不仅如此,郭鹏居然还派兵向魏郡进军!
郭鹏亲自统兵万人在清河国掳掠人口,劫掠物资,然后亲自率兵向魏郡进军,大有一副要和袁绍决一死战的架势。
袁绍是真的慌了。
许攸和逢纪在这种状况下紧急开动脑筋,立刻向袁绍进言。
其一,调兵增援,巩固清渊县防线,摆出绝死一战的架势。
其二,写信给幽州刺史宗员还有兖州刺史刘岱,向两位刺史送礼,求救,请他们派兵支援自己这边,尤其是兖州刺史刘岱,可请刘岱出兵袭击青州,牵制郭鹏军力,迫使郭鹏撤军。
其三,写信给郭鹏,和郭鹏打嘴仗,拖延时间。
袁绍稍稍稳下心来,采纳了两人的计策。
派兵防守各个要道口,然后写信给宗员和刘岱,请求他们派兵支援,接着又写信给郭鹏。
袁绍在信里描述了一下当年在雒阳和郭鹏喝酒作乐的欢乐往事,又询问为什么自己派兵去青州帮助郭鹏扫平黄巾军却遭到这样的对待
袁绍要问郭鹏要个说法。
郭鹏接到信的时候很想发自内心的吼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但是转念一想,郭鹏发现其实自己可能比袁绍还要厚颜无耻,于是就没有吼出来,而是写了出来。
摆明了是抢占地盘居然还说是帮我平乱,睁着眼睛说瞎话,你袁绍是多么的厚颜无耻啊
就是个庶子,居然滥用袁氏名号,你袁绍是多么的厚颜无耻啊
你到底是不是你爹的儿子还不一定,袁术都说不是,我觉得也有待商榷,所以你袁绍是多么的厚颜无耻啊
也不来个滴血认亲就说你是你爹的儿子,你袁绍是多么的厚颜无耻啊
你怎么还有脸活着的我要是你我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我都为你感到羞愧!所以你袁绍是多么的厚颜无耻啊
最后来一句总结——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然后郭鹏把信送还给了袁绍。
袁绍一打开这卷竹简,看到通篇都是脏话,还有怀疑自己血脉身份的脏话,直接把整个帐篷里的东西都给砸烂了。
然后不顾一切的要出兵,要亲自抓到郭鹏,把他下到油锅里炸!
许攸和逢纪拼了老命劝,好说歹说才把袁绍劝住。
然后两人拿了郭鹏的那封信,一看,心说他们要是袁绍,估计也忍不住。
太坏了,居然逮着人家痛脚就往死里骂,往死里埋汰,换谁谁也得爆炸啊。
郭子凤,打仗用兵犀利,骂人也不含糊,这骂人的功力,真是相当的可怕了。
许攸和逢纪自此开始深深的忌惮郭鹏。
二百四十四 兖州是我的
比起戏忠和郭嘉,经验丰富的程立想的更多。
“现在这个局面,若继续打下去,袁绍占优,主公并不占优势,如果袁绍以此为要挟不愿退军,主公又该如何”
程立如此说道,似乎并不赞同撤军。
荀彧眉头一皱,刚要开口,就看到郭鹏直接站了起来。
“论用兵,袁绍自己心里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和我相比,袁绍只是胜在了四世三公的人望上,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优势。
我若与他相约退兵,就算他不情愿,他麾下的人也不会支持他继续打下去了,此战,就这样吧,这封信,我写。
但是我也会与他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退兵,他也要退兵,他若不愿退兵,我便不顾一切带兵杀向邺城,与他一同回忆当年我与老师卢公讨伐黄巾的第一战!”
郭鹏面色凶悍,一捶桌面,四名谋士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没有人持反对的态度。
于是郭鹏亲自动笔写了相约退兵的和平协定,并且在信件的最后威胁袁绍。
『将军若不愿退兵,郭某愿与将军会猎与邺城,共叙当年讨伐黄巾之首战!』
明晃晃的威胁,威胁的意味溢于言表,之前写的一切都像是废话一样,这最后一句才是真的。
你要不答应退兵,我便不顾一切的杀到邺城,杀到你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让你知道郭某人的名声不是白来的,不信的话咱们试试。
袁绍勃然大怒,摔桌子砸板凳,要率军与郭鹏决一死战,结果麾下众谋士众将没有一人支持的。
打了败仗的颜良,还有侥幸逃得一条性命的麹义,没有一人说愿意再战一场的。
一向主战的许攸和逢纪也力劝袁绍顺坡下驴收兵休战。
“此战我军损兵不在两万人之下,两郡国被严重破坏,已经到了极限,现在民众都希望平定战乱,不要继续打下去了,将军若再战,只怕冀州基业不稳!将军不要忘了,韩奋武还在邺城!”
最后劝住袁绍的是许攸的这句话。
袁绍一听这话,背后的冷汗唰地一下就冒出来了,顿时想起来韩馥是怎么被抛弃的,他又是怎么上位的。
根基未稳之时,如果贸然开战,自己和韩馥的地位怕是又要换一换了!
袁绍怂了,思来想去,又给郭鹏写了一封信。
信里,袁绍说这一切都是误会,他只是好心,如果郭鹏不愿意,那他以后再也不派兵帮他扫荡黄巾了。
这次的事情大家就当是个意外,就当无事发生好了,大家各自回家,各找各妈,安心休养,共创美好未来,这样以后还能相约一起讨董,对吧
接着,袁绍还写信给刘岱,说一切都是误会,感谢刘岱的仗义相助,可以退兵了。
接到了袁绍的这封信,郭鹏不得不感叹,说袁绍也挺不要脸的。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袁绍也不愧是可以称霸河北的人,只可惜,他的对手比他更不要脸,他的不要脸程度也只够占据河北。
郭某人就不知道脸是什么。
不过事已至此,战争也就结束了,郭鹏首先退兵,袁绍探知郭鹏退兵之后,则安排大部队撤退,少量部队缓缓进入清河国,统计损失,好让他心里有个数。
郭鹏一点没客气,抢走的东西也不说归还,反正能带走的都带走了,带不走的都砸了,能掠夺的人口全部掠夺走了。
大军很快回到了平原国内,休整兵马,整顿战乱之地,然后安排这些被掳掠的冀州人口前往黄河南岸的乐安国屯田去。
可不能让他们留在河北,会逃跑的。
之后,郭鹏得到消息,说刘岱撤兵了。
对于这个趁火打劫的人该怎么报复,郭鹏想了想,没有动兵,而是写了一封信给刘岱。
信里,郭鹏说这一切都是误会,袁绍进攻他和他进攻袁绍都是误会,所以之前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没有发生过。
&
二百四十五 全靠同行衬托
关于军队的数量,郭鹏不认为多多益善就是最好的。
以目前来说,也要考虑青州的粮食产量能否养活那么多士兵。
没有粮食保障就扩军,难道不是自找麻烦吗
郭鹏就通过密探在冀州探知,袁绍因为着急扩军恢复实力,大量招募兵马,但是后勤跟不上,所以新兵有些就会饿肚子,也拿不到饷钱。
加上招募的新兵都没什么纪律,没什么规矩,军纪败坏,在军官的带领下一天到晚到处惹事,就知道劫掠黎庶,抢掠妇女和财物。
然后还有『志向远大』的,到处挖掘陵墓搜刮陪葬品。
完全就和土匪没什么两样。
或者说这就是这个时代军队的普遍状态。
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吗
可以,只要对方的军队比这样的军队还要烂。
或者说己方少数精锐的战斗力比对方少数精锐的战斗力更强,可以率先挫败对方的精锐,那么就可以取胜了。
简而言之,就是全靠同行衬托。
像郭某人这样专门设立练兵大营,把练兵当作首要任务来抓的军阀,还真没有,即使有,也是针对少部分起家精锐。
郭某人对普通士兵的要求都比较高,都在要求他们识字,对少部分精锐的要求就更高了,识字更多的直接开始传授行军作战的兵法和道理。
军营里有专门的机构,郭鹏视之为军校的雏形,对其相当的重视,在其中灌输自己的意志,通过教育,传达到手下军官的意志之中。
郭鹏不允许自己的士兵变成黎庶口中的兵灾,而他知道一支军队从成立开始所奉行的规矩将十分有意义,所以成军之初,郭鹏对军队最高的要求就是遵守军规军纪。
招募士兵进行训练,不仅训练战术战法,也训练军纪军规,要让他们做到令行禁止,以此为精兵的标准。
有这样的军队,就可以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目前兵员就这个数目比较妥当,等收复北海国和东莱郡之后,再扩编一些军队,整顿一批精锐善战的兵马,以青州为根基,问鼎天下。
郭鹏给每个县安排的县兵人数在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交给县都尉统领,每个郡国安排三千驻军,分别交给两曹两夏侯四名校尉统领。
其余的军队都在临淄县附近驻扎,作为精锐主力,这是他所安排的驻军方式。
军队平时都在大营之中,大营归于禁统领,于禁在非战时专司练兵,让军队不能懈怠训练,每日都要训练。
而其他校尉并不带兵,只在战时领命,拿着郭鹏授予的兵符从大营里找于禁带走训练好的军队,奉命出征,征战完毕士兵归营,将领上缴兵符。
郭鹏经常抽空去练兵大营观察士兵的住宿吃饭日常生活等等情况,和他们谈天说地,让士兵知道自己的存在,听到自己的声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