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辰玖

    一说到自己的家乡,张老汉这抽风病一下就好了,他手也不搓了,腿也不颤了,满脸兴奋道:“太师大人还去过我们汤阴啊!”

    张斌是太子太师,可不是太师,不过这个也没什么要紧的,他也懒得去纠正了,而是点头道:“是啊,崇祯五年围剿反贼的时候去过,对了,汤河里还有水吗,我去的时候里面水好像就不多了。“

    张老汉摇头叹息道:“唉,水是有点,不过就跟山里的溪水一样,光够人喝,种地是不可能了。”

    张斌抬手示意他坐下来,随即又关切道:“不能种粮食你们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呢”

    张老汉下意识坐下来双眼怔怔的往着前方回忆道:“我们饿的没办法了就去山里刨食,什么野果、野菜、毒蛇、耗子,只要能吃的都吃,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了东西了,甜草根,厚树皮也煮着吃,熬了十多年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张斌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过去的事情就别想了,这里旱情还不算严重,地也够你们种的,以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了。”

    张老汉闻言,好像突然清醒过来了一般,他蹭的一下站起来,又嗖的一下跪到张斌跟前,激动的磕头道:“感谢大人给了我们地,给了我们粮食,让我们有了活路。”

    张斌连忙起身将他扶起来,温声道:“别客气,别客气,这地不是我给的,是户部划给你们的,你要感谢也应该感谢曹大人啊。”

    张老汉闻言,连忙转向一旁的曹珖,那架势,分明是想给曹珖下跪磕头。

    曹珖见状,连忙起身扶住张老汉,苦笑道:“老张头,张大人这是在谦虚呢,修筑铁路的事是张大人牵头办的,迁移饥民的事也是张大人上奏皇上提出来的,连东盛堂捐赠的粮食都是张大人去游说的,我就动了动嘴皮子让下面人重新将地划分了一下而已,这天大的功劳我可不敢抢。”

    张老汉闻言一愣,随即又迅速的转向张斌,那膝盖又有向下弯的趋势,张斌摇了摇头,半拉半摁的把他压回凳子上,这才微笑道:“好了,我这次过来可不是让人下跪磕头的,我主要是想看看你们过的怎么样




第八卷 第九十一章 安置试点
    张斌可不是无聊跑出来赚取名望的,他是来考察的,这次北直隶迁徙饥民只是试点,他这是在为后面的迁移做准备。

    这旱灾貌似还得持续十多年,受灾严重的地方肯定要向外迁移饥民,不然他们饿极了就会造反,他早就在考虑饥民迁移的问题了,这次他也是趁机试一试,他掌权以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迁移。

    这次试点还不止一种,有给饥民分配可耕种的田地让他们种田为生的,有修筑铁路招聘和培训铁路系统熟练工的,还有各种工厂征召专业匠户的。

    这张家湾是属于专门种田的那种,迁移过来的饥民都是世世代代务农的农户,这北直隶的雨水其实还不是很充沛,以后要迁移,肯定是向南方,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甚至是南洋等雨水充沛的地区迁移,他之所以到这里来考察主要是想看看迁移的效果。

    现在看来,迁移的效果很不错,至少老百姓满意了,他们眼中不再是痛苦、麻木甚至是绝望,而是充满了生机。

    这就证明,这次迁移很成功,至少目前来看相当成功,成功了就要总结经验,为以后更大的迁移做准备。

    那么,这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呢

    首先,当然是用对了人,事在人为,用一个毫不关心老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和用一个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干吏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这通州知州正是他的学生徐孚远,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正是他对自己学生的基本要求,这点,徐孚远做的很出色。

    当然,迁移这么大的事肯定不是他一个人努力就能成功的,比如,这个张老汉貌似就很不错。

    张斌看了看张老汉长满老茧的手,饶有兴致的问道:“老张头,认识字吗”

    张老汉红着脸,腼腆的道:“小人倒是读过几年私塾,字还是认识的,就是人太笨,连个生员都考不上,后面就慢慢息了读书考科举的心思专心种田去了。”

    张斌欣慰的点了点头,随即又问道:“家中可有文房四宝”

    张老汉连忙点头道:“有的有的,以前村里造黄册,修改鱼鳞图册什么的都是小人经手的,这文房四宝肯定得备着。”

    还会造黄册,修改鱼鳞图册,看样子功底还可以啊,张斌不由兴致勃勃的道:“去将文房四宝取来,写几个字给我看看。”

    张老汉闻言,不由惊讶道:“就在这”

    张斌微笑着点头道:“就在这,随便写几个字给本官看看。”

    张老汉却是畏畏缩缩道:“小人那点笔墨怎敢在太师面前献丑。”

    这时候,一旁的徐孚远忍不住笑骂道:“大人让你写你就写,你字还能写的比大人好吗,放心,没人指望这个。”

    张老汉闻言,连忙起身跑屋里搬出个小方桌,又取出文房四宝,随后便拿出笔和纸咬紧牙关,使出浑身解数,认认真真的写了一幅字,恭恭敬敬的递给张斌。

    张斌拿手里一看,他写的是一首诗,就是悯农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字的确没什么艺术感,就是工整,标准的科举体,写的相当工整。

    张斌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对一旁的徐孚远道:“复斋,你这个里正选的很不错,如果其他地方的迁移也能达到张家湾这效果就算是成功了,你有空好好跟人家请教一下,把他怎么组织村民搬迁,分配房屋,打扫卫生,修葺房屋,清除杂草,耕地种田等等记下来,记详细点,以后就作为迁移的教材,每次迁移之前都要组织甲首和里正学习。可别小看这点事情,能把十甲一百余户安排的这么井井有条,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徐孚远郑重的点头道:“学生明白。”

    张老汉连连摇手道:“哎呀,不敢当,不敢当,怎么敢说请教,还教材,小人也就做了些分内之事而已。”

    张斌拍着他的肩膀赞许道:“老张头,你做的很好,真的,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能做好自己本分的官员已经不多了。“

    这的确是大实话,这会儿很多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脑子里想的根本就不是勤政爱民,而是贪赃枉法!

    张老汉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他对这点也深有体会,其实彰德府一开始的时候遭灾也不算很严重,奈何不管是知府还是知县都不管老百姓死活,所以他们苦日子都过了十多年了,从一开始遭灾苦难的日子就开始了。

    张斌突然又问道:“对了,老张头,你多大年纪了”

    张老汉老老实实的回道:“小人都五十有一了,万历十七年的。”

    五十一,在民间来说算是老年人了,在官场之中却不算什么,很多人都是五十多岁才窜起来了的,张斌点了点头,随即对徐孚远道:“复斋,过几年大规模迁移的时候你提醒我一下,给老张头先安排个知县。”

    徐孚远是恭敬的应了,老张头却是惊的又从凳子上蹦起来,知县那最少也是举人老爷才能当的官吧,他可是生员都没考上,当知县,那是做梦都没想过的事啊!

    他激动的哆嗦道:“这,这,太师,这使得吗”

    张斌并没有回答他,反而转头问文震孟道:“文起,你说使得吗”

    &nbs



第八卷 第九十二章 灾情蔓延
    京畿地区铁路网络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张斌好像对这个大工程极为上心,只要哪天奏折少一点,他便会抓紧时间在上午写完票拟,然后便带着二三十个护卫骑着战马到处视察。

    崇祯收到东厂的密报,对付张斌的心思也慢慢淡了,这张斌既然这么识趣,又不干预朝政又不干预军政,何必去收拾他呢,他现在可是被民间誉为岳飞般的大忠臣,如果自己收拾了他,这昏君之名恐怕会传遍大明甚至是周边所有国家。

    崇祯可不认为自己是昏君,他还想当明君呢,他认为自己还是很英明的,张斌这样的枭雄都被自己整治的服服帖帖,历朝历代还没出过几个这么厉害的皇帝呢。

    薛国观貌似对张斌这岳飞般的名声颇为忌惮,他没事也不敢去撩拨张斌,因为他不想再次被扣上“现世秦桧”的臭名,更不想好不容易换好的大门再被人泼满大粪。

    朝堂之上就这样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张斌不管事,崇祯和薛国观也懒得动管他,反正朝政、军政、官员任免都由他俩说了算,又何必没事找事去动张斌,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张斌也懒得管他们,能这样相安无事最好,太子朱慈烺虚岁都十二岁了,再让他们蹦跶三年也没什么,这对昏君奸臣只要不惹他就行,他正好趁此机会为以后迁移饥民和发展经济做准备。

    四月初,京城通往大沽港的铁路终于建成通车了,这条铁路全长约三百三十里,设计时速为一百里每个时辰,换算成后世的说法就是二十五公里每小时。

    这种速度,只能堪堪和战马的最慢奔跑速度相比,也就是说,你如果骑着战马,稍微抽两鞭子就能超过火车的速度,这速度,在明朝这会儿都不算快的,就更别说和后世的火车相比了。

    但是,火车有个优势,那就是不会有疲倦这一说,如果是骑着战马狂奔,跑个百里左右就得休息一下,不然,战马会受不了,如果连续狂奔三百里,战马非跑的口吐白沫不可,火车就不一样了,只要煤和水足够,连续跑几个来回都没一点问题,更重要的是火车的运力惊人,比如说,拉粮食,一万石粮,最少要组织上千辆马车,而且那速度还慢的惊人,用火车拉,一辆十节货运车厢的火车轻轻松松装下,而且一点都不影响速度。

    这其中节省的人力和物力简直无法估量,中间产生的利润也是无法估算,崇祯还认为东盛堂有点傻帽,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铁路,制造火车,这么久了还不收钱,岂不亏死,要知道,光是他们雇佣的劳力就数以十万记,每个月光是粮食都要消耗几十万石!

    他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利润,光是粮食这一项利润就高的惊人,现在铁路沟通的河南和陕西两个行省还有上千万人口,地里不产粮食,他们总要活,就算只有一半人口需要买粮食吃,那一个月也是两三百万石的粮食,而这会儿福广的粮食一石还不到一两,转运到河南和陕西,二两银子都是便宜的离谱的价格,这中间的利润一倍都不止。

    当然,老百姓一般都出不起钱,买不起粮食,不然他们也不会饿的造反。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没钱没关系啊,很多东西都可以兑换粮食,比如瓷器、比如煤炭、比如木材,这些都可以换粮食,当然,换取粮食的时候这些东西的价格也比福广沿海要便宜的多,这样东盛堂又可以多赚一笔。

    &



第八卷 第九十三章 巴蜀惊变
    成都城,大明西部有数的雄城,有内外城墙两道,外城墙高约两丈,内城区高约两丈五,城外东南北三面都被锦江环绕,西面也开出了与锦江等宽的护城河,出了名的易守难攻。

    此时,张献忠就在成都城的东门外,看着高耸的城墙,眼中直冒精光。

    这成都城真不错啊,雄奇程度远超武昌城,跟襄阳城比都差不了多少,更重要的,这里远离长江主干道,官兵的战船根本就过不来,如果能拿下成都城,足以依此称王了!

    他早就让手下进城查探多次,城里的情况他基本上了若指掌,这次,他就是来拿下这成都城的。

    不过,他并没有将手下两万大军全部带过来,这次,他只带了百余精锐手下,他甚至连盔甲都没穿,也没拿什么武器,就这么空着手,悠哉悠哉的走向城门口!

    他这是来寻死吗

    当然不是,他这是准备偷城,因为四川巡抚邵捷春还有那么几把刷子,这家伙组织了上万屯卫固守成都,他手下就两万来人,率军硬攻,基本上没什么希望,唯有智取。

    这会儿,他是一副商户打扮,带着带着大概三十余车货物,他手下的上百精锐则大多伪装成了推车的苦力,只有少数人拿着腰刀充当护卫,这种商队在大明西部很常见,因为这会儿到处都是流民和饥民,如果不带点武器,搬运的货物十有九会被流民或者饥民哄抢一空。

    这么大一个商队自然早就引起了城门守卫的注意,不过,这些守卫注意的并不是这帮精壮的汉子,而是他们推的车,或者说车上的货物。

    这么多车货,肯定有油水!

    这时候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远在巴山和秦岭之间的反贼会跑到成都来偷袭,他们只想着捞点“入城费”,一般经验老道的行商都会有眼色,进城的时候都会给城门守卫一点孝敬,不然,让你把所有货物全卸下来,一个个袋子打开,慢慢的查,玩死你!

    张献忠偷城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种事情自然轻车熟路,他大老远就陪着笑脸疾步走向那城门口的小旗官,还没走到人家跟前,他便掏出一张路引和一个钱袋子,那架势,明显就是个常年在外奔波的老行商。

    那负责守城门的小旗一看那鼓囊囊的钱袋子,眼中立马露出贪婪之色,这么大一袋,估计有好几十两吧,这次真是赚大发了。

    他笑眯眯的伸双手,一把接过钱袋子往怀里一踹,然后又打开路引看了一下,感觉没什么问题,这才微笑着问道:“湖广荆州府过来的啊,车上什么货”

    这路引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他在湖广肆虐了那么久,不知道攻克了多少县府州城,知县知州知府的大印也不知道抢了多少,开个路引就跟玩一样。

    这路引并不是关键,那袋银子才是关键,这家伙要不是收了钱,态度哪里会这么好。

    张献忠内心一阵鄙夷,脸上却是陪着笑,点头哈腰道:“就是些大米和鱼干什么的,都是吃的。”

    那小旗忍不住卖弄道:“湖广那边河多湖多,这旱灾对你们没什么影响吧,听说你们那边的粮食和吃货便宜的很,你这几十车货怕能赚好几千两吧“

    张献忠这个烦啊,老子赚多少钱关你屁事啊,这次老子要把蜀王府端了,几千两算个屁啊。

    不过,表面上他还是陪笑道:“我们湖广遭灾的确不是很严重,粮食和吃货价格还算可以,不过,荆州到这里远隔千山万水,跑一趟也不容易,就赚点辛苦钱,让军爷见笑了。”

    &n



第八卷 第九十四章 用卿恨晚
    四川巡抚邵捷春中了反贼张献忠的调虎离山之计,率军前去救援夔州府,导致成都城防守空虚,被反贼轻易拿下,蜀王朱至澍一家也因此遇难,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蜀王这一系对老百姓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对皇室正统却是出了名的恭顺,历代皇帝都对其赞誉有佳,贤王之名早就传遍天下了,这一下被反贼给干掉了,崇祯那脸上简直就跟被抡了一板子一样,火辣辣的,脸都没地方搁了。

    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四川巡抚邵捷春肯定要革职查办,押回京城问罪,问题谁去接替他剿灭反贼呢

    崇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斌,因为每次张斌都能旗开得胜,打的反贼屁滚尿流,派张斌去,肯定没有问题。

    但是,很快,他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朕,难道就只能靠张斌吗

    他这心里不爽啊,又要压制张斌,每次有事又得依赖张斌,这不是脑子有病吗!

    他可不认为自己脑子有病,所以,他决定,这次不用张斌!
1...206207208209210...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