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种种这些,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仿佛要把战争的细节教会天下人一般。

    在场诸人都知道阵型齐整的作用,也都知道步战缓步整队前行的好处,但是做不到。

    至于火药之物到底如何,上面也没有说一炸糜烂数十里之类的说辞,只说了如同惊雷爆炸可伤及一丈之内云云。

    在场众人即便不曾见过,也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魏击哼声道:“果不其然,这武器正是墨家众人穿阵而击的关键。”

    他手指轻指着图上楚军精锐集结拦截之地,说道:“若无此武器,墨家众人也不过如此,他们若与楚人精锐车广接战,楚人两翼席卷而来,他们也只能逃散了。”

    “按这草帛上所言,一齐投掷之后,楚人阵散,借势冲击一鼓而破,这才在楚人两翼席卷而来之前冲击到楚王面前。”

    “我若有此武器,也能够以区区数百之中直袭楚王,将其俘获!”

    在场众人,唯一能够与魏击相比带兵的,也就只有其父魏斯。

    武器在西河,乐羊非在安邑,魏击又是千年伐齐的三晋主帅,他这话说出,众人也不好反驳。

    魏斯




第二五五章 荆宋弭兵君心撼(十三)
    公子击闻父亲有弭兵会盟之意,心中更为不满。

    两年前自己为帅,与韩赵两家会于平阴,大破姜齐,筑京观三万,天下震动。

    可这样的武功,比起墨家众人以数百精锐夜袭楚营逼楚王成盟这件事,终究还是少了几分传奇色彩。

    如今听闻父亲竟有这样的意思,便起身道:“父亲,魏如今带甲之士数万,岂畏区区数百墨者再者,那墨者如何夜袭手段俱已写出,只要加以提防,难道还能够重蹈楚人之败”

    他又想到秦公子连的说服之词,说道:“如今良种稼穑铁器俱已革新,郑、卫、宋等中原之地,皆膏腴之土。如今弭兵,那些膏腴之土岂非再难得手”

    一旁的李悝起身道:“公子,君上岂是惧怕那数百墨者你可曾听闻墨家那名适之人所写的寓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墨家,狐也。晋楚,虎也。楚成盟弭兵,所惧者非墨,乃晋。晋成盟弭兵,所惧者亦非墨,乃楚。晋楚若弭兵,则齐郑卫鲁小国皆盟。”

    “墨家机械之法中,有标本杠杆之术,便是如此。如其言,一樽酒,可撬千钧之鼎,这等标本之术他们用的娴熟,实在是让人敬佩其贤其智。”

    楚宣王时候才出现的狐假虎威故事,早了几十年出现,并未改动原意,李悝用的情境也没有用错,正是此意。

    狐狸说,天帝使其长百兽。墨家说,天帝使其得天志,以天志来判断天下规矩对错。

    到头来,天帝是否存在那在其次,其余野兽看到的是跟在狐狸后面的老虎,而不是狐狸所说的天帝。

    公子击无奈重又坐下,魏斯遍问群臣道:“这狐假虎威之事,墨家假借天帝之名,却无人可以反驳。”

    “那些火药之类的守城利器,已经售卖给楚国,只说为了守城用,又说熊当已经盟誓终其一生,不兴不义之战。”

    “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公子击嘟囔道:“若是早日出兵,墨家便无机会假借楚人之威。”

    魏斯摇头道:“早日出兵又能多早我观墨家众人,只怕从一开始就不曾想要靠我们三晋出兵。他们只怕从前往商丘之时,就已经想到如何破楚人,以为他们‘利天下’之说!”

    “从四月围城,到六月破阵,两月之间,即便四月便出兵,可能赶往商丘击败楚人吗”

    魏斯叹息一声,将那几张草帛卷起,如今魏宫之中也有草帛存在,他也常使用,墨家的许多东西已经如润物之雨一般化入天下。

    李悝进言道:“墨家众人既在市井间如此传播,或过些日子,禽滑厘可能亲至见于王上,促成第三次弭兵会盟之事。”

    “我观墨家之言,大有传播铁器良种稼穑之意,他们既想利天下,弭兵也不妨。百姓利,则国强。一年两季,赋税倍增,民用倍足,士卒用命,武卒也可训练更多。”

    “楚人封君广众,难有作为,到底还是对我们有利。”

    魏斯点头道:“我也有此意。”

    “宋国墨者甚多,此国不必谈。”

    “韩武子伐郑,杀幽公,国人立其弟郑骀,誓报此仇,几年前负黍一战击败韩人,至此不休。”

    “墨家如此,郑人必盟。届时,墨家助郑人守城,待楚人来援,我们劳师远征困顿城下,岂能不败”

    “况,鲁阳公、阳城君,皆勇力知兵,楚人随时可出兵……郑人又与楚人姻亲,有王子定,楚人焉能不救”

    魏斯尚未和楚王熊当打过交道,但从熊当此次北伐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此人必有称霸中原之心,而且所选的时机极好。

    若非墨家在商丘弄出这样的传奇,楚人这一次北上,从大梁出击逼迫卫人朝觐几成必然之势。

    三家分晋,刚刚伐齐,疲惫不堪。

    而熊当为了师出有名,虽然是为了避开战胜齐国之时的士气兵锋,但却对外可以宣称自己是个仁义之君:服丧之期不征伐,宋公死期正好三年,这才出征,外部也对此没有什么太多的质疑和诘责。

    楚人封君极多,县公又有势力,有些事应对起来也极快:若三晋围郑,被墨家守城阻碍,士气疲乏,阳城君与鲁阳公等县公定会抓住机会兴兵救援开战。

    再者,魏斯也听人说,鲁阳公曾以师之礼待墨子,而墨家又有弟子与阳城君之子交好,一旦有机会,此二人也绝不会错过出兵的机会。

    墨家这一次以传奇之战、火药骇人、煽动市井这三样并不沉重的砝码,撬动了整个整天的局面。

    听起来有些可笑的第三次弭兵会,竟似真的可能成功。

    晋楚两国争霸,是此时天下的两极力量,两国只要互相制约达成恐怖平衡,其余国家也都会纷纷加入。

    因为秦人被打的丢了西河只能退守,连函谷关崤关似乎这辈子都不可能见到;齐国田氏政权,姜齐势弱,又刚刚经历了大败;越人没机会染指中原;赵国对于三晋合力攻打中原自己连汤都喝不到的行径早已不满……

    种种错乱的局势,楚人被逼着成盟,那么魏人也就不得不盟。

    如今看来,墨家只是在造势,还没有正式派人朝见君主,这件事尚可再商议。

    既要商议,那就还要考虑不在安邑的其余重臣的意见,以示对他们的尊重,也属于是兼听则明,更是为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视。

    于是魏斯便道:“如此,便将这些整理出来



第二五六章 荆宋弭兵君心撼(完)
    或许,刚刚封侯,便称霸有诸国朝贺,这的确是件很风光的事。

    只是吴起看来,这样的风光,毫无意义。

    争霸的时代,过去了。

    因而当墨家信使先于魏侯将消息传遍天下大城的时候,在西河的吴起看到消息后,先是震惊于墨家的精锐穿阵之事过于传奇,随后便仰天长笑,慨叹天帝相助。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中原弭兵

    当然好!而且很符合他对魏国发展的战略构想,简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

    只要……把秦国排除在弭兵会之中,那么大势便定!

    况且,秦国又是墨子当年点名评论过的“好战之国”,而且距离又远离中原,根本不可能参加这场会盟,或者说这场弭兵会参加了也无意义。

    对吴起而言,这意味着只要中原弭兵会成盟,那么魏国的战略中心就会一直放在西河,全力压迫秦人。

    不用太久,吴起觉得十年弭兵足以,十年之内他就能压迫的秦人连关中平原都守不住。

    因为那些在沛县的细作,源源不断地将沛县变革和农业技术革命的消息传回。

    除了沛县,吴起知道这天下最适合新农业技术的兵制,就是自己的武卒。

    贵族战车与封建徒卒在吴起看来,毫无战力,而且完全不可能符合新时代的农业生产。

    魏国已经开始了土地私有制变革,开始了小农经济,阻力本来就小。

    那些沛县的铁器与农业技术传播到西河,原本计划的三十年压制秦人攻入关中的计划,完全可以提前十年。

    现在一年一熟,而且农具落后,牛耕技术也尚未普及,所以许多很多户才能养一半脱产武卒。

    如果农业变革完成,武卒的数量何止翻倍,到时候十万武卒,天下谁能抗衡

    在吴起看来,武卒一万,可敌农兵十万,若有十万武卒,天下局势将会大为改观。

    中原弭兵,魏人全力压制秦国,只要拿下秦国或者削弱秦国,魏人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赵国死地,只要卡住赵国南下的路,十年之后中原膏腴,皆属于魏,赵人便更加不敢妄动。

    这种大略构想,他已经心中有数,早在魏侯使者来临之前,便已经叫人准备了纸笔,将自己所想之事写在纸上。

    虽说在西河,纸张尚且昂贵,但是书写起来实在方便,而且也总便宜过丝帛。

    在他看来,大略对,才能够战胜敌人,成为天下至强。

    今日魏侯使者前来,赏赐之后又说明了目的,吴起便设宴款待,又让自家的亲信门客等人相陪。

    席间,门客多谈市井间传闻的那些“草人借箭”、“九数掘穴”之类的传奇,吴起却笑而不语。

    众人见其微笑,便问何故。

    吴起笑道:“这些事,是小略,倒是最适合市井流传,以为传奇故事。”

    “却不知道墨家这一次穿阵而击,依仗的不是这些小聪明小策略,而是三件事。”

    “只是这三件事,颇为无趣,并不适合在市井间流传。”

    “其一,墨家之阵法,正合我用兵。阵型齐整,始终以多敌少,整队不乱,三十步冲击尚可维持阵型,此商丘五步盟最大的依仗。”

    “其二,火药之物。若无此物,按草帛上所说,只怕楚人车广精锐接战之后,楚人便可能从两翼席卷,以至墨家精锐被围。他们人数稀少,又少弓弩,一旦天明,战车冲击,纵然都是些死不旋踵之辈,又岂能支撑”

    “其三,宣义鼓动,士卒用命。世人皆知墨家苦极,并无赏赐,连死后都要节葬,他们何以死不旋踵那些沛县义师,不过是农人,又缘何如何勇猛”

    “此三件事,方是这次五步成盟的根基。”

    “只不过,此三件事无趣至极,市井间反倒是更喜欢那些草人借箭之事。若无那些有趣之事,墨家名声倒也不至于快速传遍天下……”

    “适此人与列御寇杨朱等人的争辩,我也曾读过,于宣传鼓动或是搏名天下事上,墨家无出其右者。”

    “数年前,安邑知晓墨家名声的,寥寥无几。现如今,安邑市井,谁人不知道磨坊不知麦粉不知烈酒不知草帛不知青出于蓝不知墨家利天下之说”

    “以至安邑游士,多有舍弃家业,前往沛邑求学的。墨家数年之内,只怕数量更多,皆赖此人之力!”

    想到这,吴起又慨叹道:“惜胜绰等叛墨,不能为君上所用,却去投靠了公子连……公子连之心,虽说不可不防,在我看来却也是一场空罢了。”

    “待他能回雍城的时候,秦只怕已失关中,只要我于西河,赵韩宾从而秦人惧怕!”

    或有亲信门客问道:“君既猜测安邑于君不利之谣言,皆出自胜绰等叛墨,难道这样的人是可以用的吗”

    吴起大笑道:“缘何不能用我当年在鲁为将,击败项子牛,斩杀极多齐人。只可惜齐侯不能用我,若我离鲁,齐人用我,难道我就不能将领齐兵斩杀鲁军”

    “如今胜绰之辈,于西河倒也无用了。但其才用于别处,便又可以有一西门豹之邺!”

    魏侯使者知道吴起与李悝曾经想要聘用那些叛墨,今日却忽然说出这些人于西河无用的话,不解其意。

    便问道:“当年您说他们有大用,缘何如今又说无用”

    吴起笑道:“今天下善射者,以伯昏无人为最强。今天下善用戈者,以楚之鲁阳公为最强。如今有一敌于百步之外,选此二人接战,是选伯昏无人呢还是选择鲁阳公呢”

    那使者也知道此二人之名声,伯昏无人乃此时天下第一射手,市井之间的名声犹如当年楚之养



第二五七章 庶贵商政民意足(一)
    中原诸国的君主为商丘之事震惊、为弭兵之约而决断之际,这件事的幕后推手适,却对这场弭兵会毫无幻想。

    所谓的弭兵平衡,要么是两国都内部撑不住打不动了,要么就是一种力量平衡之下的暂时安宁。

    如今来看,只能是后者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很快就会被楚王被政治谋杀、楚国继承权危机这件事而打破。

    三晋现在可以与楚弭兵,墨家从中做搅屎棍,也能够促成中原的恐怖平衡的和平。

    然而楚国一旦出现继承权危机,这种力量平衡瞬间就会被打破,魏韩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很可能即刻撕毁盟约:因为郑国这个此时亲楚仇韩的国家,会因为楚继承权问题放弃前怨,反水亲晋。

    适现在所作的一切,都只能加速楚王的死,因为他之前埋在贵族与王权之间的楔子,加上他与楚王的那次密商,造就了楚人多传言:楚王要变法。

    变法,是楚王的催命符。而墨家那一套财富源于劳作,贵族都是蠹虫的理论,更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适对之后的一切都充满信心,于是对于此次弭兵会也就毫无信心。

    只是,墨子已老,他需要给墨子一个年迈之时可以看到的希望,也希望墨子最后的一点幻想就此破灭:依靠道义和平衡政策以及一个精英组织做搅屎棍维系的和平,根本不可能长久。

    这对墨子很残忍,因为这是他一生追求的劝说君王非攻理念的彻底破产。
1...104105106107108...3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