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前岁大饥,去岁宋公又修宫室,城中存粮无多。存粮无多,便守不长久,即便想要三晋来救,又哪里来得及”
禽滑厘闻言,也叹息道:“是啊,这样的道理,先生是懂的,可是先生却无力去做啊。前岁大荒,许多人死于饥馑,可惜那墨玉、地瓜、鬼指等物没有早些出现,若是早些出现,顶过此荒不说,众人手中也能多些粮食,也能守得久些。”
墨子一听那几个奇怪的词汇,以为是楚国的一种粮食,听禽滑厘这么一说,知道必然是一种可以备荒救荒之物,或是已有的但是没听过的音译,或是楚地的某种作物。
他心思不在这,也就没多问。
楚地的预言与宋国不同,当年楚国令尹睡了自己亲表妹,表妹生下娃之后扔到野地里遮丑,结果这娃被老虎喂奶长大,起个了谷於菟的奇怪名字。
中原各国对此名颇为不解,实际上很简单。楚人管喂奶的奶叫谷,管老虎叫於菟,所以这名字极为奇怪。
可若意译,就是吃老虎的奶长大的孩子。
墨子以为又是一种於菟与谷的故事,心中只是略微奇怪了一下,便又考虑如何守城、如何与墨者商谈防止胜绰之类的事再发生。
禽滑厘却是听过六指讲起那些新谷米的事,知道这事重大,又道:“那地瓜土豆,亩产十石。楚人出兵,必然缓慢,若是种子足够,抢种一番。若是宿麦再可收,粮食未必不够!”
这番话终于引起了墨子的注意,他见多识广,知道世上绝无什么谷米是可以亩产十石的,亩产十石,那就是将近亩产四百多斤,放在如今的亩数上是个连墨子都震惊的数量。
他立刻问道:“这墨玉、地瓜什么的,你是在哪里见到的”
只是一句话,禽滑厘顿时愣住了,问道:“先生不知道”
墨子慨叹道:“当年小儿辩日,仲尼说世上的学识是无尽的,正是如此啊。这几种谷米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过。尤其是那墨玉,难道还和我墨家有关”
这话说完,禽滑厘便明白过来,那个适,根本不是先生的弟子,甚至是不是墨者这都是个需要考虑的事。
这人在那里做出了许多事,又借用了墨家名号,难不成是要做什么不可告人之事
可转念一想那孩子的话,这墨者有什么好装的墨者有天志、有巨子之令,有规有矩,正如墨子所言,是不是、规矩量。冒充墨者可是要冒着巨子一令便履及火海的觉悟的,不装也罢。
他心中不能决断,就将自己白日里听到的那些事一一复述了一番。
墨子一直听着,时不时颔首称赞,偶尔拍手以为启发,更偶尔的时候皱眉似乎对一些做法并不认同。
这故事过于精彩,禽滑厘讲了好一阵,一直讲到了宿麦、木制的撒籽器等等他或是亲眼所见或是听说的事后,问道:“先生,这个适既不是你的弟子,他这么做,难道要对我墨家不利”
墨子记忆力极好,禽滑厘这么一说,他便想到了半年多前的事,那个双眉秀丽的鞋匠之子。
禽滑厘问他认不认得,墨子笑道:“这孩子啊……我还真见过,还夸过他一句璞玉可雕。”
当即又将那次刺柏树下的一些言论复述一遍,墨子叹道:“当时我就想,他一个鞋匠之子,怎么会知道那些事如今看来,竟是我看走眼了。”
禽滑厘又道:“先生不知。那人在村社间做出好大事,名传数丘。百余人听他宣讲他所说的墨家之义。既然先生不曾教他,那他难道真的只靠听说,便悟出了这墨家的大义还是说,他是别家之人,想要对我墨家不利”
又想到听来的适做的那些事,无论是
第三十三章 鬼神不罚欲初生
禽滑厘见墨子睹物思人,又说出从未听过的人老之憾,感叹着先生的年纪,不由心伤。
他哪里知道墨子在半年前就生出过一次年老之憾,那次生病后弟子质疑鬼神之事后,他就明白自己必须在死去之前将天志明鬼与利天下兼爱非攻融会贯通。
可时间越来越少,墨家的这些事他又必须亲自处理,实在是有些力有不逮。
禽滑厘并不知道这些,心说既然先生这意思是要收那个叫适的人为弟子,就又说起来这件事。
墨子却摇头道:“此事不急。按你所说,这个适也是个心智坚韧之辈,当年你叛儒归墨不也花了数年时间彷徨犹豫吗这人啊,就算是仲尼复生,怕是也要花上几年才能让他变心。”
“事有轻重,此时的第一大事,是齐国公孙会之乱后,一众墨者分不清大义小义、被俸禄和优渥享受所腐这件事。先忙完这些事,空闲去他家问问他平日的为人,他的家人总是最了解他的。”
禽滑厘问道:“先生,之前胜绰的事,不是说的很清楚了吗”
墨子苦笑道:“那胜绰昨日还问我,自认有理,也不知道在项子牛手下听过一些杨朱的学问,振振有词。”
“他说,他是靠一身的本事换来的俸禄,难不成墨者就该吃粗米穿短褐若是如此,他宁可不当这什么墨者。又说,他的本事虽是我教授的,可我也没资格操控他的选择,人都应该自己做自己的主,就算墨者也不该由巨子做主。”
“这样的想法啊,不只是他一人,很多人都这么想。学成本事了,却还要穿短褐吃粟米,几人愿意”
禽滑厘不明白这件事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的地步,墨子心中却清楚。
在这之前数年,即便将胜绰召回、剥夺其为官的权力,众弟子也没有什么怨怼之言。
但在去年墨子那场病之后,事情终于不可控制。
很多人是只是为了行天下大义,有些人则是因为相信鬼神喜欢这样所以才行天下大义。
这两种看似一样,但却完全不同。
在墨子去年那场病之前,这两种人根本看不出区别。
真正行义的人,在行义,遵守墨家大义;学会了本事却相信这么做是因为鬼神喜欢的,也在行义,也因为鬼神喜欢所以遵守墨家大义。
生病之后,很多人已经确信鬼神或许根本不存在,否则若论明鬼,天下谁能比得上子墨子真诚
既然墨子都没有得到鬼神的庇护,那么谁还去信鬼神喜欢这样做呢既然鬼神并不能庇护,那自己为什么还要遵守墨家大义呢
墨子明白事情的根源,所以他急于理顺自己的道理,将其融会贯通,想要堵住这个漏洞。
禽滑厘还不知道这件事引发的信仰崩溃问题,所以他认为适这件事是和马上要进行的墨者大会一样重要。
“先生,我在想,适这人正好是胜绰的反面。有本领,却不用来换取丰厚俸禄,即便不是墨者却依旧行墨家大义;而胜绰这样的人,身在墨家却不去遵守墨者大义。难道这不是个机会吗可以让此人令那些人蒙羞!”
墨子心想,看来禽滑厘对这个适很满意,便道:“此人是真是伪,尚需再查看。不急于一时,但可以将他不是墨者却依旧坚守墨家之义的事,说出去。等这边的事理顺了,再去处理适的事。”
禽滑厘应声道:“弟子知道了。”
…………
远在滨山弄石头的适,并不知道墨子已经返回宋国,更不知道自己墨者的伪装马上就要被揭穿。
此时他正和村社中的几个男人,赶着一辆牛车,车上拉着几块可以做磨盘的石头。
用赢来的黄金买的工具,做磨盘的石头很好弄。
大石头,画上墨线,打出楔孔。拿凿子敲一圈的孔,塞进去木头用水以涨,很自然就能裂的整齐。
如果有铁制工具甚至不需要木楔子去胀,手上稍微有准,只要十七八个孔,石头准能齐齐断开。
断面整齐,甚至不需要刻意打磨。当然石磨上用来将麦粉赶出来的凹槽还是要仔细刻出来的。
商丘地处河南,虽然黄河这时候还未改道,但土地肥沃肥沃。土既丰腴,便很难找到合适的石头,也只好来这么远拉几块回去。
正常来说,冬季是演武的时间,此时的村社自治程度很高,加上需要履行封建义务,必须演练。
只不过宋国也不想着崛起,宋公更是被一个个封臣逼得想要上吊,国内乱的厉害。
外部被齐、楚、三晋夹在中间,不崛起还好,一崛起必死,完全没有破局的机会,只能朝晋暮楚混混日子。
与其演武引起别国警觉,还不如做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只求成为各国争霸的砝码,南北依附。
冬季演武这种事都已经很少组织了,适这才有机会组织人来打石头。
这一次的拉石头之旅,适也是考察一下此时的人口密度。
经过半年多在村社的积累,以及这一次拉石头之行,他越发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人少、地多,不需要搞什么精耕细作,主要矛盾也根本不是土地兼并导致的底层活不下去。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四个字:地尽其力,而绝对不是均田土改,搞错了主要矛盾是成不得事的。
这时候一个井田村社农夫手中的土地,与人口爆炸后一名小地主的土地差不多。
井田的百亩份地,是一种工具落后条件下的“人尽其力”,再多也种不过来。
产量不需要太高,一亩地能产一百二十斤,如果九州一统,加上这些种子和退火生铁工具的使用,造就一个盛世易如反掌。
所以适把那些种子起了古怪的名字,就是为了骗一个鼓吹的“康乾盛世”这样的评价——“盛世”不源于统治者圣明之君,而源于新作物和技术,编了名字那就是墨者造就了盛世。
这种贪天时地利为己有的手段,他是娴熟的,也是思虑过的。
这时候要成事,还是要走墨子曾走过的路子。
依靠纸张和知识垄断某国的基层官吏,善于借用贵族与国君的矛盾,让国君以为墨者是手中利剑,但墨者前期也借助国君的力量生存,在必要的时候反刺一击。
形成一种国君独夫、贵族封君、基层官吏和底层自治村社三种力量平衡的局面。
国君想要集权,第一敌人是贵族,对抗贵族就必须借助底层的力量,要借助底层的力量就需要大量的基层官吏,基层官吏和贵族是死敌但也绝对不喜欢绝对王权。
一旦铁器牛耕和新耕作技术普及推广,贵族的
第三十四章 少长毕至群英萃(一)
桑生见不到戴氏家主。
如那些说宋国人的笑话一样,躺在树下休息、有风吹过极为怯意,便想国君的享受也不过如此。
村社中人总把问题想得简单,但简单有时候多少有效。
适心怀野心,所以不可能把种子交给贵族换个小小的地位。
桑生心怀野心,所以想要把种子交给贵族去换个小小的地位。
野心这两个字,不同的人写出来是一样的。
野心这两个字,不同的人想到的是不一样的。
桑生的野心,在戴氏院落的门口转了几圈,就被人轰走,不准靠前,看似破灭。
戴氏既没有当年祖先子罕那种亲民的态度,又不像是如今郑国国相驷子阳那般装作亲民。
大权已揽,谁还亲民除非脑袋有病,否则亲民甚累。
子罕亲民,那是因为当时大权未揽,如今三姓共理宋政,所要揽的已经不再是民心,而是士人底层贵族之心。
此民非彼民。
饶是如此,院落外守门的人,也没有动手殴打桑生。
这几日墨者汇集商丘,戴氏虽已不屑亲民,但还知道深浅,不愿意在墨子面前做出一些墨者不喜欢的事,所以早已下了禁令。
桑生暗暗咒骂了几句,心说你们这些守门的也不是什么贵人公子,还不是和我一样
又想,难不成这牛身上的虱子便比猪狗身上的要大难道公家贵族谷仓中的老鼠,就比粪坑中的要厉害
越是这样想,越恨不得自己成为牛身上的虱子、谷仓中的老鼠。
于是豁出去了,在大街上大喊:“我有宝物献上!”
声嘶力竭地大喊了几句,引得街上众人旁观。
守门之人瞥了一眼桑生,大骂:“还不快滚你一土里刨食的,捡了一块马粪也当宝物”
衣衫褴褛之人,不可能身负宝物,这是简单而且正确的推论。
此时以玉为重宝,但凡识玉的人,能穿成这样
识玉之人,即便不富不贵,也不至于被晒得乌黑,像是那些从楚地买来的南方奴隶一般,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宝物的人。
桑生心急大喊,终于停下来一辆马车。
车上人身穿华服,半身戎装,应该是刚刚射猎回来,看到有人在街上乱喊,心中好奇,就停了下来。
桑生终于看见了个驾车出行的,赶紧跑过去跪下大喊:“我有宝物献上!”
那小贵族心中不屑,但见这人也不像傻子,伸出留的很有气质的指甲指了一下桑生,说道:“跟着车。”
这车没有进入戴氏之门,而是转到了另一处街巷。
桑生跟在后面狂奔,心说富贵近在眼前,这时候可不能落下。
等进了院落,那小贵族收拾了一番,才问道:“你有何宝物”
桑生急忙将那几枚玉米和花生献上。花生也还罢了,但玉米卖相极好,宋国与越国相交之处,多产黄玉,玉米的模样确实喜人。
桑生这半年也和适在一起学了不少,说话做事也不再如以前一般,手舞足蹈地将村社的见闻一一说出。
“公子,我说的句句是真。那些种子收获极多,适那人说若有此物,必可亩产数石。”
这小贵族一听,忍不住接过那几枚种子细细观看,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若这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自己将这种子献给家主,必可提升自己的地位。
他不是没有小块封地,但是他也读过《左转》,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自己藏私根本不行,肯定会被家主要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