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最后一个名
“当然,墨者是懂天志的。所以墨者将我们所懂得的天志,写于草帛之上,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看到。”
“不会墨者所用的文字,就看不懂。看不懂,就不能掌握天志。不能掌握天志,就不能称为贤才。”
“所以,想要成为贤才,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早有墨者领头道:“自然是学会墨者的文字。”
他们这么一说,适又将道理讲的明白,很简单的推断,民众们纷纷称赞这个说法。
适又拿出几本编纂的书,都不算厚,加在一起有十余本。
“这一本若是看懂了,可为司星,测量冬夏天时。”
“这一本若是看懂了,可为工官,熟悉百工之巧。”
“这一本若是看懂了,可为农正,精通稼穑之学。”
“这一本若是看懂了……”
他一本又一本地拿出,说的也越来越张狂,但也无人反驳。
反正都是一些技术性的官吏职位,墨者和适,都有这样张狂自信的资本。
“墨家巨子曾说,美女不需要出门,上门求亲的人就会拥挤不堪。这几本书,便是学问中的美女,也是利天下的美女,更是成为贤才的美女。”
“所以,墨者会将这些书本放在沛县和大城巨邑之中。有志于学的,可以看;有利天下之心的,可以看;有想成为贤才以出仕的,还可以看……”
他说的唾沫横飞,人群中沛县的民众自然相信,而那些各怀目的的人,也是各有所想。
魏人间谍焦禾已经在墨者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对于适说的唾沫横飞的话,深信不疑。
甚至于那几句吹嘘,也是深信不疑。
焦禾心想,墨者并未吹嘘。
就稼穑之事来看,普天之下能比墨者更为了解的,怕是没有。九数之学,一些乡校中聪慧的孩童,也能熟练背诵九九歌,这若在别处,已算贤才,可在这里却不过孩童。
他也知道墨者的文字书写起来简单,方正有骨,正适合在草帛上书写。
一两年的习惯,加上原本的文字功底,焦禾已经熟悉了墨者的书写方式,虽说直白如同村语,但却鲜有歧义。
尤其是他学了不少字之后,真的可以不需要别人教授,就能看懂墨者的一些关于天志的简单文章,甚至他已经知道了庄稼生长到底需要什么。
焦禾觉得,墨者可能真的只是为了利天下,所以将很多本该私藏的东西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草帛上。
他这个间谍,只觉得要比其余的间谍更惬意,却也更忙碌。
很明显,他知道无法说动那些墨者中的大贤,而自己想要知晓的那些东西,又根本不需要费心打听,只需要做好很简单的事就可以——学会墨者的文字、熟悉墨者的写文方式。
知道了方向,便无比惬意,可每天也过得极为忙碌,恨不能把每天时间都用来学习……
焦禾觉得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少求学之时,每天都不疲倦,每天都要学新的事物,每天晚上都会不厌其烦地诵读文章。
原本他想,他知道自己即便认同墨者的义,也不可能去施行墨者的义,但是自己将来回到魏国后,却可以把在这里学到的墨者的术都传授出去。
但是现在看来,自己回到魏国,恐怕要做的只需要教授那些墨者的文字……因为墨者把那些技术都明明白白地写在纸上,传播天下的巨城大邑,自己知道的那些……恐怕当不得传授技巧的夫子。
想到这,焦禾苦笑一声。
原本以为自己做生间,可到头来发现自己不过是做个学文字的学徒……而且似乎只有这么做才能将自己的任务完成的更好。
焦禾觉得,自己怕是自夏至今,最为无趣也最为安全的一个间谍。
听着适的那些话,他心中也是有所触动,甚至有所心动。
如果……有一天魏侯也用墨者的这种方式选贤,自己熟悉墨者的文字,也可以比别人更知晓墨者所谓的天志,自己或许会成为魏国的贤才。
&nb
第一六五章 禹圣故法泗水清(八)
焦禾觉察到墨者异动的时候,墨者已经控制住了沛邑的局面。
义师和墨者驻扎在城内,控制了大部分的街道。
那些以准备挖水渠的名义集结在一起的民众,分发了武器之后出现在了沛邑城外。
守城的士卒早已经被墨者控制,除了留出了南门外,剩余的城门全部关闭。
守卫城门的,是墨者最精锐的成组织的备城门之士。
适还在那里侃侃而谈,他谈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给那些小吏听的,到后面也不是给那些民众听的,而是给那些隐藏在沛邑之内的间谍、有能力游走他国的商人听的。
原本只是一场看似公平的选贤,因为墨者根本不重视那些“贤才”,竟生生被弄成了一场宣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天之下众人平等”等等极端思想的集会。
很多选贤的想法,需要实践让人更清楚地认知,也需要适用自己的口舌将内部隐藏的许多规矩讲清楚。
就在他准备讲最后一条规矩的时候,摹成子冲着那些坐立不安的小吏们挥了挥手,吹动了胸前的木哨。
几乎是同时,早已经做好准备的墨者剑手忽然间抽出短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那些在摹成子名单上的小吏全部抓获。
人群短暂的混乱中,适站的高高,喊道:“不要慌乱!墨者为利天下,除天下之害!你们又没有害天下,惊慌什么”
摹成子的凶名在沛邑早已传遍,即便乡亭并不属于沛邑,可是沛郭乡内的不少人也居住在沛邑之中。
加之那些被墨者在乡亭绞死的人还挂在城外,围观民众见到墨者忽然动手,不免紧张。
可正如家长需要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样,适平日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看上去人畜无害,又在沛邑有足够的威望。
他这么一喊,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现在,我说清楚选贤的最后一条标准:凡犯禁、违令、出法、害天下之人,不得参加。”
“墨者以害天下之罪名,宣布禁止……等人参加这次选贤。”
他将那些和巫祝有勾结的小吏的名字念了一遍后,不用说罪名,就问众人道:“你们可知道为什么他们害天下”
民众或是亲身经历过、或是亲耳闻听过墨者对付巫祝的罪名,这些掾吏和巫祝勾结,本就是沛邑内人人皆知的事。
适若是在两年问,或许没人敢回答。
可如今,墨者剑手在旁、身后又有城队列的墨者或是义师,众人哪里还有不敢
“勾结巫祝敛财!”
“私吞公田!”
“授田不均!”
“偷卖赋车!”
各种各样或是确实知道、或是自己猜测的罪名,就这样叫喊出来。
适听了一阵,说道:“既然这些罪行大家都知晓,那么墨者立下的这些人不能参加选贤的规矩,难道是不对的吗”
“对!”
“对得很!”
众人吆喝起来,几名小吏脸色苍白,只有一人尚且支撑,忍不住问道:“适!墨者凭什么抓我们”
适笑道:“因为你们害天下啊。”
那小吏或是为了掩饰自己言语中的惊慌,大笑道:“我不听闻这天下有这样的罪名!你们墨者不是讲求万民约法吗不是讲求唯害无罪吗你们凭什么抓我们”
适摇头道:“你们没有犯罪,没有悖法,只是因为害天下,所以墨者要惩罚你们而已。以利天下的名义,这样的事我们又不是第一次做。”
那小吏怒吼道:“难道王公贵族们害天下,你们也会这么做吗”
这个问题适早已经解释过,这时候又解释了一番,随后说道:“你们没有悖法,所以处置你们的不是法,而是墨者的利天下之心。你们有什么仇怨,尽可以对着墨者来,我们并不害怕。”
他这话说的,没有丝毫的色厉内荏。
马上宋国就要大乱,三晋的心思放在与楚争霸上,数年之内没有任何一支力量能够威胁到在沛县的墨者。
他退到后面,摹成子面无表情地上前,几名墨者又押送着当初的三名巫祝,将小吏之中与巫祝勾结敛财的人一一指认出来,可谓确凿。
至于处理的方式,有上次巫祝事件作为先例,很多民众都已经猜到了墨者的处置方式。
果不其然,摹成子念出了这些小吏侵吞私分的财物后,念道:“以上钱财,均按他们平日放贷之息收取,数量如下:……”
“其田产、产业、金玉等,如不能补足,则前往矿山挖掘铁矿,以偿还万民之债。其家中幼童、确认不知情者,免除劳役。其知情者、其享用过钱财者,一并前往矿山劳役。或至死,或还清。”
“家中奴仆、僮、隶、赘婿、卖身者,皆先由墨者管辖,一年后为其谋生路。”
他说完,那几个小吏还要喊道理,摹成子心道道理早已讲得清楚,你们的道理我可不愿意听,适说了许多嗓子已哑,他也未必愿意说。
冲着那几名墨者点点头,立刻冲上去几人卸掉了那些小吏的下巴,或是用麻绳勒住了嘴。
等待在附近的墨者立刻将消息传递到那些等待着抄家核算的同行那里,远处哭声一片。
附近的民众已经见过一次,又知道墨者做事不会殃及到他们,不知道谁人带头喊了一声好,
很快,叫好声响成一片,与远处的哭喊声相得益彰。
等众人安静下来后,适道:“墨者既要利天下,又要依法
第一六六章 禹圣故法泗水清(九)
君主的各种变革,都是以能得多更多的赋税为准。
宋地的制度相当混乱。
有授双倍田的,因为没有堆肥、深耕等技术,需要两块地一块撂荒,另一块耕种,以作轮流。
这种双倍田的,将撂荒地也征收什一税,因此被称之为什二税。
有单份田,征收什一税的同时,又要参加井田制下自己私田数量的公田劳作,九户而一公,也算是什一税,因此也是什二税。
还有原本的麻税、帛税等等古怪的税种。
贵族封地之下的农奴还需要为贵族承担一定的劳动义务,打仗的时候也需要作为徒卒被征召,履行军事义务。
非贵族封地之内的农夫,则要承担让他们相当不满的税和赋,还有包括喂养军马、乘车牛之类畜生的劳作,让他们苦不堪言。
土地是谁的
这是一个怎么都说不清的问题。
天子、公爵、侯爵们说这些土地按照礼来说是天子的。
天子分给诸侯、诸侯分给大夫、大夫分给士、士再分给农夫耕种。
所以农夫要为上级履行各种义务,名义上就是以土地来换取的。
土地到底是谁的
如果是周天子的,那么墨者这么改私亩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墨者是讲求道理的,尤其是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更要求讲道理。
土地是谁的问题,在墨者内部早已经有了定论、财富从何产生也完全有了统一的意见。
只不过这道理暂时不需要给民众说明,而是需要慢慢地灌输……
民可以使乐成、不可使知始,用在这里不算完全错,民众对于私亩的要求不是一天两天了。
只不过私亩需要铁器牛耕为支撑,最好还是以十户一组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如今铁器已经出现,宋国马上大乱,墨者兵锋正盛,这时候不做这种变革,日后机会更少。
沛县名义上不是墨者的,仍旧是宋公的,所以赋还是要收。
但是,这一次墨者前往商丘守城,要的就是赋和税的支配权,所以这赋到最后仍旧不会交到宋公手中。
贵族以军事义务获取封地,墨者实际上也是用义师来作为军事义务,换取一整块封地。
只不过因为宋国经常挨打,很难打别人,所以又符合墨者“非攻、拒不义之战”的理念,这里打了一个小小的擦边球。
如果税和赋保持不变,沛邑的民众已经亲眼见到了墨者在稼穑事上的改革,因此对于这种摊赋入税的变革极为支持,这很显然对他们有利。
不谈那些其余条件,单单是墨者想要从贵族的私亩中征税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民众支持。
很简单的算法,再愚笨的农夫也可以知晓:税赋总量不变,贵族的私亩征税,也就意味着税赋也由那些贵族承担一部分,分到其余田亩上的就少了。
这种事,就算到战国末期在一国之内做起来都极为困难。贤名的平原君,就因为征自己家亩税的事,和征税者翻过脸。
再者,这涉及到私亩制度之下,那些租农的租税问题。一旦从贵族的私亩上征税,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从租农的手中征税,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很容易被煽动起一场叛乱。
墨者必须保证五个条件,才敢做这件事。
其一,天下局势有变,君侯的目光数年之内不会放到沛邑。
其二,墨者的军事力量足以镇压可能翻脸的贵族。
其三,墨者对沛邑足够熟悉,有足够的可以丈量田亩的“士”作为基础官吏。
其四,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承认贵族私亩不分田的情况下,保证贵族私亩上的租农不会反叛,而是会主动加入到墨者这边,一同逼迫贵族售卖无人耕种的私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