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女重生之不争不羡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砚池洗笔

    语气波澜不兴,喜怒不辨。

    姜暮恭敬应诺,走到内室正中,聚气凝神,布起六芒星阵。

    星阵光芒渐盛,现出异世景象。

    ……

    阵中的景象始终围绕着异世的一名女子,铺述出她的一生。

    故事的开头很是欢快。

    泰宁侯府容侯爷的继室夫人生了位玉雪可爱的小姐,小姐在家中行三,家人便唤她三小姐。她的长姐是先侯夫人所生的大小姐,二姐则是贵妾杜氏所生。

    泰宁侯格外偏爱二小姐,可二小姐八岁时随生母杜氏回杭州外家探亲,受惊吓后劇然离世。

    泰宁侯痛失爱女,连带着对杜氏也生了怨,后来,他与嫡妻的关系便缓和了许多,对两名嫡出的女儿也多了些许关爱。

    容三小姐无忧无虑地长到了十四岁,说亲的年纪。

    泰宁侯府虽已不复显贵,但到底是开国勋贵,且家财颇丰。容三小姐虽才名不显,但据传她生得端秀可爱,又曾得过风华高洁的容大小姐亲自教导,想来是差不离的。

    最紧要的,容三小姐的胞弟容迟乃是帝师张太傅的关门弟子。

    在夺储之争中胜出了的三皇子端王是张太傅的外孙。

    若是能求娶到容三小姐,便和容迟成了姻亲,也就意味着有望为端王效力。

    从龙之功意味着什么

    所以,无论是高官、世家子弟,还是新科进士、军中新贵,登容府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京都城里的贵夫人们议论起这桩热闹事,俱都是不以为意的语气,却都隐隐带着酸味,认为无论是出身商户、性子木讷的泰宁侯夫人小沈氏,还是家世、资质皆平平的容三小姐,都是极有福气的。

    容三小姐的福气却远不止于此。

    容侯爷挑挑拣拣、犹豫不决的当口,端王亲自登门提亲!

    端王是什么人

    将来的大周天子!

    以容三小姐的家世、资质,能给他做侧妃已是行了大运,何况端王亲自提亲,求娶容三小姐为正妃!

    休要说旁人,便是容侯爷和小沈氏夫人也想不明白,端王究竟是看中了他们的三女哪一点……

    容三小姐自己也不明白……

    因端王已独身多年,所以这桩婚事办得格外急。

    懵懂的容三小姐,顶着沸然的议论和关注,带着耀眼的十里红妆,嫁进端王府。

    摇曳的红烛灯火里,容三小姐睁圆了眼睛看向挑开喜帕的隽雅男子,觉得恍如梦境。

    男子眼眸清亮,眼底似乎蕴着笑意,语气很平静“你这位新嫁娘……倒是很大方。”

    容三小姐怔怔地看了端王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是说,她不知羞……

    她的脸瞬间胀得通红,是胭脂也盖不住的娇憨。

    端王的眼眸就愈发地亮,他挥了挥手,屋里服侍的嬷嬷、丫鬟们都笑盈盈地无声退下。

    端王抱起新嫁娘,低声道“我本想等你及笄,可明日会有宫里的嬷嬷过来查看……”

    “不要怕,难受就告诉我。”

    容三小姐不敢与他对视,她咬着唇偏开头去,轻轻点了点头。

    成亲前,母亲和嬷嬷已教过她这些。

    只是,知道是一回事,经历又是一回事。

    羞涩与期待,痛楚与欢愉。

    直到这一刻,她才真真切切地觉得,自己嫁人了,嫁给了大周最尊荣的皇子。

    夜幕深深,端王妃方昏昏沉沉地睡去,待她醒来,惊觉已是日头高挂。

    寻常人家的新妇,次日晨起应向夫家的尊亲们敬茶,俗称“认亲”。

    她是天家媳妇,则应入宫觐见帝后。

    她焦急地唤人服侍她起身,端王神清气爽地进了屋,告诉她不必着急,他已提前递过折子,帝后准了他们下午入宫觐见。

    端王妃这才放下心来,她坐在西洋镜前梳妆,忍不住从镜中打量坐在榻前小桌边翻书的端王。

    他容貌清隽、举止高雅,看起来很年轻。

    不像她精神萎靡的庶兄,不到二十的人看着已很是沧桑。庶兄仅长她四岁,端王则长她十余岁,她原本还有些担心,端王看起来是不是很老……

    不过,他虽然看起来很年轻,但又不同于寻常的年轻男子。

    他的气度沉稳内敛,就好像,他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事情……

    端王妃就想起打听到的关于他的传闻。

    他曾经出京治水,还曾经在刑部观政、亲自断案,的确是去过很多地方,经历过很多事情。

    她从前连想也不敢想,自己会嫁一位这样厉害的夫君。

    她愈想愈开心,无意识地轻轻扬起了嘴角。

    这时,端王突然放下书册,看向西洋镜。

    端王妃心中一惊,收回视线、敛了笑意,规规矩矩地端坐着梳妆。

    她忍不住琢磨端王适才的眼神。

    那眼神,委实算不上和煦……

    昨夜,他看她的时候,眼底还有隐约的笑意,今晨则是一派清冷、不辨喜怒。

    她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委屈。

    新婚燕尔,如果他很满意她这位新夫人,那么,看她的时候应该有笑意吧

    就像她,不过是从镜中看着他,心里便觉得很欢喜。

    他眼中没有笑意……

    端王妃没有继续想下去。

    即便他对她不满意,甚至厌恶她……

    她也没有任何办法。

    既然没有办法,还不如让自己过得舒坦些。

    她就宽慰自己,自己到底是他亲自登门求娶的正室啊……

    她还想,只要她努力做得更好一些,让他不必为后宅琐事烦心,为他生下嫡子嫡女。

    那么,他对她也会越来越满意的。

    那个时候,端王妃很满意自己的姻缘,盼着他们能相敬相亲、白头偕老。

    唯一的小缺憾,是她的夫君沉默寡言、不苟言笑。

    她希望自己能读懂他的心思。

    多年后,容皇后轻易便能读懂皇帝的心思,却觉得兴致索然。

    相敬相亲,白头偕老……

    她少女时的绮梦早已破碎。

    她只希望,自己能早日解脱。




第一百五十六章 倾盖如故(二)
    年轻的端王妃盼望着为端王绵延子嗣。

    她很快便得偿所愿。

    大婚不久,端王妃便诊出了身孕。

    皇帝大喜,朝野瞩目。

    端王更是重视非常,亲自过问端王妃的饮食起居。

    有人欢喜,便有人愁。

    愁的,是一众各怀心思观望着这桩婚事的夫人们……

    容三小姐何德何能,有资格做端王妃!

    天家规矩繁琐,端王府的人情往来干系重大……

    她们原本都等着看应对不暇的容三小姐惹出祸端……

    若容三小姐没有做端王妃的本事,自有能者取而代之。

    到底是,人算不如天算。

    她们没等到容三小姐闯祸,容三小姐已有了身孕。

    容三小姐的这一胎格外金贵,她养胎的时候纵然偶有礼数不周到的地方,皇帝尚且不会见怪,又哪里轮得到旁人说三道四

    至于她顺利生下这个孩子后……

    地位更加牢不可撼!

    夫人们自不会轻易放弃。

    她们也想看看,是端王妃的命硬,还是她们的手腕厉害……

    最简单的法子,是送侧妃进端王妃。

    女子孕期不宜与夫君同房,这个时候为端王献侧妃,名正言顺。

    虽然端王无意纳侧妃,可简皇后径直下了凤旨!

    夫人们看到凤旨上列于首位的昌平伯府简七小姐,立时便明白了,这道凤旨是为谁下的……

    对于端王纳侧妃一事生出的纷纷扰扰,端王妃一无所觉。

    在端王周到的安排、嬷嬷侍女们妥帖的照料下,她安心地养着胎。

    出阁前,她曾听年纪相仿的小姐们议论起她们的姐姐、小姑姑们嫁人后是如何地小心谨慎、如何地操劳不易,不曾想到,轮到她自己,嫁做人妇后竟比待字闺中时过得更怡然无忧。

    就仿佛,端王府是没有任何喧嚣纷扰的世外桃源。

    可端王妃心里清楚,不是这样的。

    端王府的纷扰,比寻常人家多得多。

    她能怡然无忧,是因为有人为她遮风避雨。

    可她想做的,是能协助端王的王妃,而不是躲在他身后不禁风雨的莬丝花。

    靠自己得到人们的尊敬。

    就像大姐姐的母亲和她的母亲,先后两位泰宁侯夫人一样。

    端王妃抚着孕肚,温柔低语“孩子,母亲会让你骄傲的!”

    次年,端王妃诞下麟儿。

    天子重赏,满朝来贺。

    这个孩子既是皇帝期盼的皇孙、端王期盼的长子,也是端王妃的荣光。

    孩子名唤,李奕榕。

    待端王即位后……

    “李奕榕”三个字会载入国史。

    到那个时候,大周后世的帝王和万民,谁也不会忘记,大周曾有一位容皇后。

    寻常百姓家里,也有鹣鲽情深的小夫妻,会把妻子的姓或名嵌进儿女的名字里。

    高门大户素来不屑于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做派。

    至于李奕榕……

    世人对端王长子的名字没有生出半分非议。

    一方面自然是因为端王势大,谁也不想逞一时口舌之快埋下祸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取名之人是张太傅。

    张太傅是什么人

    天子帝师,当世大儒,清流文臣,他取的名字,世上有几人够格非议

    士子们推敲起来,一致认定“容者,盛也”,“榕木如广厦”,“榕”之一字,既从了皇孙辈取名所循的木旁,又蕴有胸怀宽广、茁然昌茂之义,兼之淳厚古朴,委实是个极好的名字。

    和英王之子、皇长孙名中的“棣”字相比,更是有云泥之别。

    总而言之,若是把“榕”字理解为端王对端王妃的缱绻情思,便是糟蹋了张太傅的深远思虑!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那个时候,端王妃并没有精力琢磨长子的名字。

    她甚至没有足够的精力亲自看顾长子。

    端王妃到底年纪小,养胎又格外精心,孩子长得好,端王妃生产时便遭了大罪,出双月子后身子仍未复元。

    小儿多夜啼,为了端王妃能静养,端王决定亲自照拂长子。

    正院的嬷嬷、侍女们议论起来,语气里都满是艳羡,道是世上再也没有端王妃这样好福气的女子。

    端王妃淡淡的笑,心里很想孩子,却担心辜负了端王的心意,更担心过病气给孩子,最后什么也没有说。

    如此三年,端王妃身子渐好。

    大公子亦到了开蒙的年纪。

    大公子不仅生得端秀可爱,而且敏慧过人,端王为他聘请的每一位师傅都惊叹连连。

    端王妃想到自己进行时愚钝蠢笨,看着天资不凡的长子,满心都是骄傲和欣慰。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儿子和她不大亲近。

    大公子虽然早慧,却到底年幼,难以理解母亲的苦衷。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陪伴着他一天天长大的人,是父亲,以及乳母和小厮们。

    刚懂事的时候,他思慕母亲,曾巴巴地一日三回去母亲住的正院请安。

    却不是回回都能见到母亲……

    父亲教他,与人相交,应“闻弦音而知雅意”。

    他就想,母亲大概是不愿见他。

    那他不去叨扰母亲便是。
1...7576777879...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