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女重生之不争不羡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砚池洗笔

    以他的才学,也定能入阁拜相、有所作为、青史留名!

    端王妃这样想着,眼睛亮了一瞬,又很快黯淡下来。

    哪有那么多如果……

    就像此刻,哪怕是在梦里,他虽然衣饰简素,可束发的螭冠、腰间佩的古玉,无一不彰显着他的尊贵不凡。

    她嫁的,是这样一位夫君。

    他会有许多位佳人相伴,她虽然有正妻之名,实际上和那些女子没有多少区别。

    一生的荣辱,一生的悲欢,全都系于他一身。

    端王妃忽然就理解了,家宴上那些美人的争妍斗艳……

    可笑她竟想与他“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他们的地位相差悬殊,他若是有兴致,自然可以敬着她,可他若是不耐烦了,大可以冷着她。

    若是有那一天,她能做什么

    就像皇帝独宠徐贵妃的那些年,简皇后能做什么

    牢牢地把皇帝攥在掌心,二圣临朝,最后更是取而代之,能这样做的皇后,千百年来,也只有前朝那位女帝而已。

    端王妃突然觉得很难过。

    人人都艳羡她的姻缘,她起初也暗自得意,却是直到今夜才窥见了天家金碧辉煌表象下的内里……

    她眼下还只是不大理事的端王妃,大婚三年,也仅有一位侧妃有孕。

    她已经有些意兴阑珊。

    将来,待她做了皇后,后宫里会有更多美人,那些美人会为了怀上龙子或是加害别人的皇子而机关算尽……

    那个时候,宫阙深深,长夜漫漫,她该怎么熬呢

    端王妃这样想着,突然就落下泪来,她直直地看着端王,质问道“殿下,民间有只娶一位妻子、不纳妾室通房的男子,天家可有只娶一位皇后、没有三千佳丽的皇帝”

    天家可有只娶一位皇后、没有三千佳丽的皇帝

    端王垂下眼眸,避开了端王妃的视线,过了许久方才开口,他没有回答端王妃的问题,而是道“简氏的事情,你不要介怀……”

    “我需要子嗣……”

    “你身子不好……”

    端王妃愣愣地看着端王。

    她想,这果然是个梦境。

    倘若不是梦境,端王又怎会向她解释简侧妃有孕一事

    他需要子嗣,而她身子不好……

    这两句话该怎么理解

    是,他怜惜她身子不好,所以才亲近了旁的女子

    还是,他需要子嗣,而她身子不好,他便亲近了旁的女子

    端王妃没有深思。

    无论哪一种解释,其实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子嗣”二字。

    重要的是,他需要子嗣……

    端王妃执着地追问道“你当年求娶我,也是因为子嗣”

    话音未落,端王妃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蠢。

    她嫁给他的时候年仅十四,并不是最适宜生养的年纪,她父母的家族也都不是人丁兴旺之家。

    无论端王为什么娶她,都绝不会是因为子嗣娶她。

    果然,端王无奈地道“你怎会这么想……”

    后来,她再问他究竟为什么娶她,他没有回答,先是命人服侍她歇下,后来坐在榻边亲自为她盖了被子,还问她究竟有没有听懂他今晚对她说的话。

    端王妃次日起身后揉着额角,对于昨夜酒后的梦境,已然只依稀记得一二。

    她记得她梦到了端王,他们还说了一会儿话,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他们究竟说了什么。

    端王妃这才知道,自己有酒后不记事的毛病。

    她想,酒后失仪不雅,自己今后须得戒酒。

    可后来,容皇后常常饮酒。




第一百五十九章 倾盖如故 五
    次年,简侧妃顺利诞下一子。

    因简侧妃幼时患疾损了心智,所以那孩子满了周岁后,便被送到萧侧妃院中教养。

    萧侧妃闺名萧芷,出身清贵,乃是前任首辅萧老大人的孙女。

    正是端王妃在家宴上一见忘俗的青衣美人。

    论起来,端王妃是端王的正妻、二公子的嫡母,在二公子不宜由生母教养的情况下,应由端王妃亲自教养方是正经。

    可端王却以端王妃身子尚未大好为由,把二公子送进了萧侧妃院中……

    对于端王的这一安排,端王妃是很满意的。

    扪心自问,她无法做到对自己所生的长子和简氏所生的次子一视同仁,故而在她看来,由学识渊博、品性高洁的萧氏教养二公子,实在再好不过。

    她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则未必。

    端王府的后宅,最不缺的就是又空闲又有心生事的女子……

    对于为二公子择养母一事,府里难免议论纷纷。

    有人称赞端王体恤正妻,同时暗贬端王妃没用,打着身子不好的由头,掌管中馈、应酬往来俱都差强人意,如今更是连教养庶子这样的分内小事也不做,以至于端王不得不亲自费心处理!

    也有人隐晦地点出,非是端王妃不想教养二公子,毕竟大公子占嫡又占长,且是端王亲自教养的,虽然二公子的生母是皇后的侄女,可二公子无论如何也越不过大公子,既如此,端王妃把二公子带在身边教养,既不必担心养虎为患、日后威胁到大公子的地位,还能借教养二公子之机向皇后邀功。

    如此推论,端王妃不仅不会推拒教养二公子一事,恰恰相反,她还会积极争取。

    可最后,端王却把二公子送进了萧侧妃院里……

    究其缘由,大概是因为端王妃学识不佳,委实当不起教养二公子之责。

    很多人都觉得这番议论有理有据。

    甚至还基于这番议论,生出了新的议论……

    道是端王之所以不辞辛劳亲自教养大公子,亦不过是假托端王妃身子不好之由,实则是担心不学无术的端王妃把大公子给养废了……

    流言沸沸扬扬,身处舆论中心的端王妃却不以为意。

    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多不怀好意的议论。

    出嫁前,母亲很少带家中姐妹出门应酬,偶尔出门,她不仅融不进那些高门小姐的交际圈子,还要承受她们不屑的目光和议论。

    就因为,泰宁侯府是靠着商贾银钱支撑门庭的,就因为,先后两位泰宁侯夫人都是商户女。

    所以,那些自矜身份的夫人们和她们的女儿便天然地看不起她和她的母亲、姐妹。

    甚至,不仅是外头的人,就连她的父亲,言谈中也屡屡流露出对她母亲的轻视,要求她和苏州沈家的人保持距离,以免沾染上他们的商贾做派。

    她懵懂无知的时候,对父亲和世俗观念深信不疑,深深地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难过。

    可后来,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也注意到有些嘲笑她的夫人、小姐们总是穿着半新不旧的绸衫,戴着成色普通、甚至是空心的钗环。

    在容府,母亲总会提前为府中的主子、下人们订衣衫,她的衣衫、首饰都是从京里最好的成衣铺子、银楼定制的,每遇生辰年节,沈家亲戚还会特意给她送来苏州、甚至外邦的时兴衣饰,例如,有一年泉州甘家有位小姐在及笄礼上穿了双珍珠串的绣鞋,甘家那位小姐出尽了风头,这件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在她过十岁生辰时,沈家表兄便送了她一双珍珠绣鞋!

    她便瞧明白了,那些看不起她、看不起商户的所谓高门,内里早已朽败不堪。

    倘若没有沈家,容家的光景比那些人家更差。

    穷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败家后人们,更可笑的是,那些无能的败家子们不思进取,还眼高于顶,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

    从那时起,她就不怎么在意旁人的看法和议论了。

    那些人再看不上沈家,沈家依旧富甲天下,那些人再看不上她,她也做了端王妃。

    所以,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只是,她可以不在意旁人的议论和看法,但难免有些在意端王的心意和做法……

    萧氏教养二公子固然比她教养合适得多。

    但,论起来,庶子的教养乃是嫡母之责,她在意的是,端王做这样的安排前,并未与她商议。

    不过,在意又如何

    她和端王不是寻常夫妻。

    无论他肯屈尊与她商议,还是自有定夺……

    她只须顺从、配合便是。

    这不是她期许的姻缘。

    可是,也不是过不下去。

    就像母亲,就像长姐,这世上有几个女子的姻缘是称心如意的呢

    端王妃这样想着,心境越来越平和。

    后来,她身子渐好,掌管中馈逐渐熟稔,应酬往来也逐渐滴水不漏,端王府后宅祥和,两位公子俱都康健聪慧。

    世人议论起端王妃,多称赞其妇德嘉懿。

    一切都很平顺,也很美好的样子。

    又两年,端王妃再次有孕并生下一子。

    幼子养在端王妃身边。

    端王妃满心欢喜,又时常觉得愧对长子。

    长子幼时,她未能亲自看顾他。

    幼子两岁时,皇帝薨逝,端王持遗诏即位。

    端王妃便成了容皇后。

    她穿着绣工繁复的朝服、戴着明耀精致的凤冠,一步一步走上白玉高阶。

    高阶之上,金銮殿前,新皇戴着九毓珠冠牵起她的手,对她低语“今后,有劳皇后了。”

    她看向他的眼睛。

    他面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清亮的眸中盛着她的倒影。

    相伴数年,她忽然就感觉到了他心底的愉悦。

    与他并立在高阶之上,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臣民和疆土,她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他的抱负和责任。

    他背负了太多,可他看她的时候,依然是全心全意的、愉悦的。

    她忽然就理解了他。

    她轻轻地回握住他的手,决心不再计较过往的那些琐事,努力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皇后。

    后来,容皇后偶尔会想,倘若长子没有死,她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和缓许多。

    可是,长子死了。



第一百六十章 倾盖如故 六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即位后政事繁忙,简太后亦因过于哀恸以至卧病在床,故而容皇后身着孝衣,亲率众皇子和宗亲、潜邸嫔妃们为先帝守灵。

    跪灵的宗亲、嫔妃们,前来哭灵的勋贵官员和命妇们,所有人关注的重点不是棺椁里躺着的先帝,而是在一处守灵的三位皇子。

    皇长子的样貌集帝后之长,清峻端雅,气度则与新皇如出一辙,沉稳大气,这样一位钟灵毓秀的少年,任谁见了也不敢等闲视之。

    三皇子则生得极似新皇,又因是皇后亲自养在身边的,举手投足间便有了皇后行事和缓的影子,白胖的幼童板着小脸一丝不苟地随着长兄完成各项祭祀礼节,一派伶俐可爱。

    庶出的皇次子立在嫡出的两位皇子身后,随了其生母的长相虽俊美无匹,神情举止中却隐隐透着几分拘束,因着那拘束,他一等一的容貌也黯淡了许多。

    俗话说,三岁看老。

    不动声色的打量后,人人都不免在心中暗叹皇后娘娘当真好福气。

    育有这样一位嫡长子,容皇后的中宫地位稳若高山。

    心中有了计较,众人应对皇后时便愈发地恭敬。

    皇后知晓这恭敬从何而来,她看向长子,满心的与有荣焉。

    可那自豪不过持续了三日,随着皇长子猝然倒在先帝的棺椁旁戛然而止。

    后来,每每回想起长子夭折的那一日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容皇后的记忆都很模糊。

    她只记得,长子纯孝,至晕厥时已在停灵殿足足跪了三天三夜。

    话虽如此,倘若果真三天三夜不阖眼,铁打的人也扛不住,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

    当时她心疼儿子,隔几个时辰便会特意嘱咐宫人伺候长子在侧殿小憩。

    长子极为自律,回回不过略闭闭眼便回主殿。

    所以,甫见长子晕厥时,她心里其实并不怎么惊慌,她认为长子仅是过于疲累,好生休养几日便会复元。

    可她错了。

    大错特错。

    太医院的老医正抖着手一遍遍地为长子请脉,又是掐人中、又是把参丸、救心丸之类的灵丹给他喂了个遍。

    榻上,长子的气息却仍渐渐地弱了下去,直至微不可闻。
1...7778798081...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