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回到家中,董家一大家子人,都正在府中等候他。

    如今的董宣武可不是当初那个纨绔子弟,已经俨然成为了董家的主心骨。可以这么说,董宣武现在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董家一族人的兴衰胜亡。董家人族人的命运已经和董宣武紧紧地绑在一起了。

    除了董家人外,在董家等董宣武的还有与董家关系极为密切,荣辱与共的几位有身份的老爷子,比如:徐光启徐老爷子,方有执方老爷子,张三丰张大真人,陈老夫子……等人。其中也包括郭、薛、刁三家的家主。

    董宣武崛起了,跟他从小玩到大的郭振朝、薛荣、刁德嗣也纷纷有了出头之日。

    如今,郭振朝因为董宣武的原故,被调入工部,任正五品的工部郎中。专门负责永定河畔那些新兴的工厂,手握实权。

    不要小看了正五品的工部郎中,那可是正正经经的文官。董宣武虽然已经官居正二品,位极人臣,可那是武职,跟文官的含金量,是没法比的。

    董宣武的文官现在仍挂在詹事府,名义上正六品府丞。

    除非以后董宣武真的有机会出将入相,转为文臣,否则,武将在太和殿上,永远是没有说话的份的。当然,像上次董宣武大闹太和殿的情况除外,那是皇帝下旨命董宣武上殿对质,才给了董宣武说话的机会。

    太和殿上那些敢大声说话的大臣,几乎全都是东华门外唱名之辈。即使魏忠贤魏公公把持内庭,嚣张无比,但在这太和殿上,同样也没有他说话的份。

    这就是身份,这就是地位。哪怕董宣武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高,木匠哥找他商量事,也得私下里跟他谈。不会直接宣董宣武上太和殿,当面奏禀。如果天启皇帝真的这么做了,就等于与天下读书人彻底撕破了脸面。

    工部郎中虽说只是正五品的官,但是却是除工部尚书,工部左、右侍郎后的实权人物。董宣武的老爹董舒昌现在也才是凭着董宣武的功绩,混上了吏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的郎中。

    正因为如此,不管郭家承认还是不承认,因为郭振朝与董宣武的关系,郭家在别人眼里都是董家天然的盟友。

    薛家、和刁家的情况相似。这两家的情况还不如郭家,薛家虽然有钱,但无权,直到了薛荣这里,也是靠这董宣武的缘故,才总算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现在五行卫的后勤基本都是由薛荣负责的。他在兵部也挂了一个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的官职。

    日后薛家在朝中的发展是否顺利,就全看董宣武的发展情况了。

    至于刁德嗣,他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文职,完全成为五行卫的一员,主掌军务统计处,是董宣武最信任的人。他的命运已经跟董宣武牢牢绑在了一起。

    他哥哥刁德益,董宣武也帮忙在户部给弄了一个正六品,勉强也能支持起刁家的门面。

    随着董宣武势力越来越大,原本围绕在董宣武周围的种种势力自发地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这次接着董宣武回朝,给董宣武压惊洗尘的机会,这方方面面的主要人物聚在了一起,进行了这么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nbs




第十章 影响力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十章影响力?“咱们现在的力量其实已经不小了,完全不必再顾忌东林党和魏党了。是时候将实力整合成一股绳。”

    刁德嗣接过话头,接着说道,“如果不这样做,我们手中的力量就显得太散,关键时候很难凝聚起来。

    就像这次五行卫的五个新营,一举就被东林党、魏党拉拢去了两个营,就连锐金营指挥使吴三桂,也似乎对咱们不太亲近了。

    咱们要是早点形成一股势力,东林党、魏党哪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蚕食咱们的力量”

    张宝转卖粮草、军火等朝廷严控的紧俏物资给女真人,无疑是以肉饲狼。虽然暂时可以获得巨额的利润,供养广宁的兵马,但是等到女真人的兵马强大起来时,最先倒霉的,首当其冲的依然是位于广宁的张宝部。

    刁德嗣点头答应,从他说服郭振朝、薛荣开始准备这场会议时,他就料到董宣武一定会对他有所处罚。

    “可是,编练那五营新兵的钱,可都是咱们五行卫拿出来的!即使到了现在,那些兵还都是由咱们五行卫养着,凭什么”刁德嗣愤愤不平地争辩道。

    董宣武开口劝说道。

    而结果反馈回来的消息几乎将董宣武吓了一大跳。

    既然如此,我们损失点钱财,替大明养着这支部队,又有什么关系”

    周东子,张宝的结义兄弟,也是张宝的心腹,曾经受张宝派遣带着一些弟兄来五行卫,学习五行卫新的练兵方法。辽东战事平息后便回到了张宝,并帮助张训练出现在的广宁军,在广宁军中也算是排得上号的人物。

    不过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那些曾经在五行卫呆过的人,实际上已经被五行卫深深地影响了。

    就比如,水淹七军,英雄末路前的最后辉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未必不是穷凶极恶者的丧心病狂。有多少无辜百姓因此而葬身鱼腹

    可是周东子还在犹豫之中,他不愿意帮助张宝对付五行卫,也不愿意帮助五行卫对付张宝。

    “既然这样,事出有因,这件事我就不再追究了!不过,以后绝对禁止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那又怎么说得准,如果有一天……”刁德嗣有些不服,低声说道。

    周东子不忍看到当初带他出道的大哥泥足深陷,无奈之下,才与董宣武联系,希望借董宣武的影响力,逼张宝停止与女真人的交易。

    难道你忘了周东子的事情吗”

    恢弘壮阔的三国,天下群英各展奇谋,争斗不休,留下不知多少脍炽人口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看到,东汉末年数千万人口,因为这些权谋,西晋初年,已经剩下不过几百万人口了。

    董宣武明白刁德嗣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是他一时没有想到的,所以也没有在这件事上多做纠缠。想了想,董宣武又说道:“至于那五营新兵,当初其实与朝廷有默契,本就是给朝廷编练的,朝廷要收回兵权去,理所当然。”

    郭振朝、薛荣、刁德嗣三人先斩后奏,组织了这次会议,实际就是这种意志的体现。

    “当初我们创建五行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大明。这支军队无论在谁手中,我相信,他们的枪口一定只会指向外面,不对对准我们。

    周东子认为,上次辽东大战,大明并不是真的把女真人打服了,野猪皮只不过意识到他与五行卫的巨大差距,不过是在卧薪尝胆,并试图建立起一支能够与五行卫一战的火器部队,与董家军再决雌雄。

    还好,董宣武这处罚并不算重,只是非常伤脑筋。不过这对已经习惯使用阴谋诡计的刁德嗣而言,还是算不得什么。



第十二章 开诚布公
    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木匠哥的人直接进来,就比如熊廷弼。可以想象,如果熊廷弼这种对董宣武怀有善意的人加入到董党中来,成为决策群之一,那么,木匠哥对董党的疑心会减小很少。

    而且,正是因为有熊廷弼的存在,即便董党日后有什么考虑不周的地方,传到了皇帝的耳中,也多了一条熊廷弼这么一条沟通的途径。

    毕竟,熊廷弼也是董党的决策者之一,董党当初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策,熊廷弼也有参与,他清楚其中的原委。这些事情由熊廷弼解释起来,效果远远比董宣武自己解释更有说服力。

    熊廷弼果然是熊廷弼,虽然他没有董宣武那样那么多后世的经验与眼光,但是凭着智者的直觉,就判断出董宣武实际上是在挖朱家的墙角,他与皇家的矛盾迟早都会爆发。

    宣武非但邀请熊老大人加入新建之大明复兴董事会,还会邀请我恩师孙承宗也加入大明复兴董事会。

    可是有一点,老夫以为你应该明白。

    不错,宣武也不敢保证日后与皇家就不会发生冲突。如果真的有一天,陛下决心要除掉宣武,那宣武也绝不会坐以待毙。

    不要急于否定,你放心,老夫今天对你说的这些话,其实没有任何证据,完全是老夫对你的一种感觉。

    老夫欠大明皇家的命,老夫还便是了,犯不上搭上子子孙孙。

    以前如此,现在你邀请老夫加入你董党,目的也是如此。

    “老大人请放心……”董宣武开口刚要解释,熊廷弼却摆摆手,打断了董宣武的话:“宣武啊,对于你,老夫当然是信得过。老夫相信你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我大明,否则,老夫也不会尽心尽力,任由你驱使,为你做事。

    当年老夫将兆琏交给你,那么,他的路该怎么走全由他自己决定,老夫绝不会再利用他来对付你,即使以后你与老夫真的成了敌手。”

    不过,你想过没有,现在你与陛下之间没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将来你与陛下之间也不会有冲突。

    宣武既然决定这么做了,就不害怕我们要做的事被陛下知道。

    董宣武胸中扬起了惊涛骇浪,他以为他瞒过了所有的人,小心地将资本主义的那一套引进到大明。他心里很清楚,除非日后朱氏皇族肯妥协,要不然,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大,封建**统治迟早会被推翻。

    熊廷弼紧盯着董宣武看了半晌,摇头说道:“宣武啊宣武,老夫发现越来越看不懂你了。

    不过,现在,我依然邀请熊老大人加入未来的大明复兴党,老大人,你可敢答应”

    话说到如今这地步,董宣武也不好藏着掖着了。

    熊廷弼抚须大笑起来,大声说道:“好小子,你既然有这样的胆量,老夫岂会不答应”

    你把老夫等人拉如你组织的董党,等若是将陛下的眼线拉入了董党,董党的一举一动,都将摆在陛下的桌案之上。日后万一你与陛下发生了冲突,你将何以自处”

    如果熊廷弼将他话中的主角董宣武换成资本主义,那么,他的判断几乎是完美无缺了。

    董宣武抬起头来直视着熊廷弼,眼中熠熠生辉:“熊老大人,宣武能够保证的,只有董宣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大明万千百姓的福祗,绝不是为了我董宣武个人的利益。

    昨天夜里,董宣武之所以跟郭振朝、薛荣、刁德嗣三人谈了那么久,很大程度上是想说服三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把熊廷弼也纳入到董党中来。

    而且,老夫几乎可以断言,虽然老夫并不知道宣武你想做什么,你的所做所为究竟是对是错,但是,终有一天,你与皇家一定会起冲突。”

    &nbs



第十三章 政(1)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十三章新政?送走熊廷弼时天空中已经洋洋洒洒下起了雪来。

    春雪兆丰年,但是董宣武却高兴不起来。

    时近二月,应该是燕飞柳青的季节,但北京城中依然看不到一点绿色,这意味着天启六年这一年同样也将是一个大灾之年。

    虽然经过了这好几年的努力,高产作物的推广,成绩依然并不理想。

    顺天府的百姓已经基本接受了这些高产作物,也因为此,顺天府的百姓基本也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高产作物在其他州县的推广却十分艰难。除了少数富户种植作为一种菜肴,其他百姓却不为所动。

    这其中,有既得利益者刻意的阻挠,也因为百姓不了解这些新的高产作物,不敢种植。

    一般的百姓,吃饭活命全都靠那一亩三分地。虽然如今年年收成不好,当总归能收回来一些,交完田祖和朝廷的税赋后,虽然剩下的不多,填不饱肚子,但掺杂上些野菜,至少也能保证一家人不被饿死。

    如果改种那些新的高产作物,不说从官府购买种子要一大笔钱,那些贫苦百姓根本拿不出来,而且,一年下来万一没了收成,那来年一家人就要活活饿死。

    所以,任凭官府将高产作物吹得天花乱坠,百姓们根本不为所动。

    世上哪有亩产一两千斤的作物,骗鬼去。

    官府的话,往往要从相反的方向去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官府若是肯说实话,母猪也要上树了。

    这是老百姓们千百年来总结经验与教训,形成的最朴素的真理。

    望着飘飘洒洒的漫天大雪,董宣武长叹了一口气。

    整整三年了,三年的时间,这些新的高产作物依然在大明这块土地上没有推广开来,要这个遍地贪官污吏的官府为百姓做一点事怎么就这么难啊

    董宣武不相信,他在顺天府做过的事情,其他的州县就不能依样画葫芦,执行不来。

    唯一的解释只有两点:贪婪,人心不足蛇吞象;和对百姓的漠视与不做为。

    这次回京的路上,那些官员对于推广高产农作物的态度让董宣武十分惊讶。

    那些高产作物的种子,所有的费用,包括运往各地的路费,都是由皇帝内库补贴的,根本不用百姓花一文钱,可是出了顺天府,百姓们想要种植这些作物,居然还是要花大价钱购买。

    董宣武记得,这些高产作物真正在华夏大地推广开来,还是在清朝。正是由于这些高产作物的大举推广,大清的人口才会急剧地膨胀,达到了后世的四亿多人。

    董宣武不相信,大清能做到的事情,放在大明反而就做不来。

    难道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每隔数百年,就必须要用鲜血清洗一遍,才能暂时压制住那些官员的贪婪与冷漠么难道那些官员真的不知道,他们的肆意妄为,最终也将给他们自己也带来灭门之灾

    “不能再等了!必须要以强硬的手段逼那些官员为百姓做些事情。否则,一旦再有什么战乱,弄不好天下还是会风云四起。”

    董宣武自言自语,一种紧迫感在心头升起。原本他以为他在顺天府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其他州县稍微用点心,这些作物自然就会渐渐推广开来,缓解小冰河时期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大规模减产危机。

    可是,现在董宣武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大明地方官员,已经烂透了。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非但不会主动去做事,



第十三章 政(2)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十三章新政?所谓包销,就是由专门的商团负责销售这些国债,如果销售不出去,那么没有被销售出去的部分国债将会由商团一力承担。

    这样,朝廷就完全不用担心国债的销售问题。

    当然,商团的运营也是有成本的,所以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董舒昌在奏章中承诺,董家与几个家族成立的商团,可按总国债的金额的三分来收取费用,也就是每卖出一百万两的债券,商团收取三万两白银。

    那么两千万两的国债,这意味着商团足足可以向朝廷收取六十万两白眼。

    六十万两呀,董宣武未出现前,董家的总家产也就只有六七十万两白银。
1...96979899100...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