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自有主张,你无须多问。记住,你是我的部下,过去是,现在是,将来
第七章 线索
天九刚刚离开,从一边厢房中走出一个俊朗的儒生,朝天王拱手笑道:“天王好手段!既然如此,我也该告辞了!你放心,我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兑现。”
说到此处,那儒生眼中精光一闪,心中暗道:“董宣武啊董宣武,这次只怕你无论也想不到,你真正的对手是我吧!”
“董爱卿,这里除了朕和信王,别无他人,你认为,这次刺杀你的人究竟是谁不必顾忌,直说无妨。无论是谁,朕都会为你做主。”
紫禁城,御书房中,天启皇帝满脸怒色,恨恨地问道。
“这个……”
皇帝话虽这般说,但是董宣武却不能不识好歹,真的将自己心中的怀疑对象说出来,会出大乱子的。
董宣武心里很清楚,这时他无论说是谁,对方都难以狡辩,会砸天启皇帝心中给对方留下灭亡的种子。
而且,他确实没有想清楚,是谁要用这非常手段来对付他。
以此次行刺的手法和准备来看,最有可能出手的当然是东厂、锦衣卫。
而且,按照军统暗中搜集到的情报来看,魏公公似乎的确对董宣武十分忌惮,不排除有出手的可能。
因为跟董家的中立势力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董宣武与魏忠贤都可以算做是帝党,是皇帝的人,皇帝的宠信是两人生存的根本。而两人已经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从长久来看,双方迟早都会撕开脸皮大干一场。
目前虽然魏忠贤势力比较大,但很显然,董宣武做事的能力比魏忠贤更强,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更重一些。如果魏忠贤再不有所表现,董宣武取代魏忠贤只怕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此时能够除掉董宣武,那么,事情就简单了,天启皇帝将不得不器重魏党,魏忠贤的地位会变得越来越稳固。
而且,从这次行刺的风格来看,也的确像是魏党的作风。
所以,在所有人中,最受怀疑的对象,当然是魏党。
但这些事情,董宣武能想得到,别人也能想得到。而实际上,在京城中明目张胆地行刺董宣武,成功的几率其实是非常之小。这一点,那幕后黑手不可能不知道。
这意味着,对方很可能是在打草惊蛇,故弄玄虚。其目的,很可能并不是真想杀了董宣武,而是为了引董宣武去对付魏忠贤。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与魏党仇怨最深的东林党人就有可能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不要以为东林党人表面上一口一句圣人大义,不欺暗室就真的行事那么光明正大。对于那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话,董宣武从来是不信的。
如果说魏党有动机,对他动杀机,那么,东林党同样也有动机对他动杀机。杀得了董宣武,对东林党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董宣武毕竟是皇帝的人,属于帝党。而东林党与魏党之争,说到底是相权与君权之争,是大臣与皇帝之间的争斗。这时候,若是能斩掉皇帝身边一条臂膀,无疑也是有利于东林党的。
而且,就算杀不了董宣武,能通过此事引起董宣武与魏忠贤彼此之间的猜忌,甚至内斗,对东林党也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东林党同样是一大怀疑目标。
除此之外,董宣武从当初平红缨会,到平灭倭国奸细,从北伐
第八章 银元(1)
董宣武点点头,笑着说道:“不错,的确如此!之前臣未曾向那些查案人员吐露此事,是担心人多口杂,将此消息透漏出去,让贼人有了防备,就不好了。
陛下请放心,董某在报官之前,已经藏下一只诸葛连弩,已经令人送到府中研究,应该很快就有调查结果。”
天启皇帝点了点头。
天启皇帝召董宣武紧急入宫,无非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当然是天启皇帝骤然听说董宣武刚刚回到京城,还没到家就遭人刺杀,不由得勃然大怒。
这是大明的耻辱,也是贼人对大明权威赤果果的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
天启皇帝当即下旨,下令朝中各重臣大力调查此事。同时下令召董宣武进宫,慰勉董宣武并商讨案情。
另一个原因,天启皇帝也想就当前朝中的局势,听一听董宣武的看法。
此刻见董宣武对刺杀案已经有了一定的线索,要追查出幕后之人,还需要时间。天启皇帝便下了一道密旨给董宣武,让董宣武与信王秘密探查此事。
天启皇帝对朝中那些大臣的查案能力非常怀疑。当年的梃击案、红丸案,这么多年下来,也没有什么结果。
也许那些大臣未必真的是没有本事查出根底来,只是这其中牵扯太多,没有人愿意冒着得罪人甚至灭门的风险真的去查罢了。
“朝廷差的就是像董宣武、魏忠贤这样敢于任事的人!”天启皇帝心中暗自叹息了一声,转移了话题。
董宣武可不知道,在木匠哥心中,他的地位渐渐已经与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摆放到了一块。
见天启皇帝改变了话题,问到他对当前朝堂的看法时,董宣武略一沉思,以久不在京城,不了解朝中状况为由,回避开了天启皇帝的问题。
现在东林党与魏党闹得不可开交,董宣武当然知道。但是他从心里来讲,真不愿意管东林党、魏党的鸡毛烂事。这倒不是董宣武怕这两股势力。
以前,这两股势力在董宣武面前,无论哪一股,的确是庞然大物,董宣武的确有些畏惧,不敢与这两股势力中的任何一股发生正面冲突。
现在不是,现在董宣武已经在贵州立稳了脚跟,京城中董家势力横空崛起,还有那些新兴的工厂做后盾,董宣武无论从哪方面讲,已经没有理由怕东林党、魏党了。
不过董宣武知道,大明的朝堂,就是个烂泥潭,无论是谁,如果陷入进去,再想抽身而出,就千难万难。
既然东林党与魏党对这个乱泥潭这么有兴趣,彼此掐得热火朝天、兴致勃勃,董宣武才懒得插入一脚。反正,他对魏党印象不好,对东林党人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两帮人中,没几个好货。
见董宣武不肯表露自己的想法,天启皇帝有些失望,信王却兴致勃勃地问道:“董兄,前一段时间,小王曾向董兄请教了一下改两为元、铸造银元的事宜,董兄却说此事重大,现在时机未到,万万不可鲁莽行事。
董兄,不知你所说的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何时才算时机成熟”
天启皇帝也抬起了头,眼中光芒闪闪,显得饶有兴致。
董宣武一听,就知道此事只怕是木匠哥的意思。
现在虽然辽东之乱、奢安之乱已平,但这两场仗打下来,几千万两银子都打没了,国库早已经空虚不已。天启皇帝估计是想通过这个机会,将天下间的银子收归国库,然后铸
第八章 银元(2)
天启皇帝跟信王一齐点了点头。
“可是,如果将这一百两银子,换成一百张纸,每张纸上写着‘抵一两银子’,陛下认为会有人愿意接受这些纸吗”董宣武接着又问道。
“怎么可能谁会用一头牛去换一百张纸,就算纸上写的是‘抵十两银子’也不成!”天启皇帝笑道。
“不错,大家不肯,是因为银子的确有价值,而纸张的价值远无法跟真实的银子相比。人人心中有杆秤,即使这张纸上的东西写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董宣武点头说道,“既然如此,信王为何认为现在铸造银元,分量明明不足一两,却可以当做一两使用呢”
“这……”这个问题,信王当然回答不出来。
天启皇帝眼神有些失望,开口问道:“依董爱卿之见,那么,改两为元,以银元代替银两之事,是多此一举,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董宣武摇摇头,答道:“当然不是,臣就知道有一种纸,上面写抵多少银子就抵多少银子,世人出门宁远带着它,也不愿带着散碎的银子。信王爷,可知那是什么纸张”
“银票!”信王叫道,接着又摇摇头,“不成,我朝不是没有发过大明宝钞,但已经被证明是害国害民的恶政,早已经被废除了。
难道改两为元会重演当年大明宝钞的旧事吗”
“不错,正是银票!当然,只有大明最有实力,而且最有信誉的那几家银号的银票,大家才愿意相信。
信王爷,你认为百姓们为什么不认可朝廷印制的大明宝钞,反而相信那几家引号印制的银票,这是为什么”
董宣武问道。
“这还不简单,手持那几家银号的银票,随时都可以去其柜台兑换出对应数量的银子。而手持大明宝钞,却不可能兑换出票值上标注的银子。
而大明宝钞不同。
一来,由于大明宝钞难以耐久,致使百姓不愿收宝钞。虽说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钞法,允许以旧钞向官府换新钞,但要缴纳工本费。
二来,官府只发不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极快,几乎是一日一价。跌到后来,全无价值。百姓们自然不愿意接受大明宝钞,更不愿意将大明宝钞留在手中。即便官府当初强令百姓必须接受大明宝钞也没有用。
洪武七年(1374年),由于当时我朝缺铜,于是太祖皇帝颁布了“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
洪武八年,太祖皇帝以中书省名义发行大明宝钞。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发行小钞五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较小。
永乐以后印行宝钞仍用洪武年号,且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
洪武二十二年前后,纸币时贬时升,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只能换铜钱五百文。
永乐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钞一百贯。
永乐五年米一石值钞三十贯。
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到一石值宝钞伍拾贯。
宣德七年(1432年),宝钞一贯只值铜钱5文。
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宝钞已不能通行,即使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正因为如此,到了正德年间,朝廷才会废除了大明宝钞。此后,朝廷再未发行大明宝钞。”
信王对此颇有些研究。
董宣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的确如
第八章 银元(3)
董宣武点点头,说道:“的确如此,不过难,非常难。实不相瞒,宣武当初提出改两为元,铸造银元的想法,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想要恢复宝钞制度。
不过这其中太过凶险,以大明现在的形势,是不可以施行的。”
“董爱卿,你总说大明的形势不允许其施行,可是究竟要怎样的形势,才可以施行”天启皇帝有些忍不住,问道。
董宣武暗叹了一口气,说道:“所谓改两为元,其实是将货币原本可衡量的价值加以虚化。以便于以后货币价值再定位。
所谓铸造银元,其实是取大明宝钞和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中间状态,用不足额的货币替代足额的货币。
这两种改革,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蕴含着巨大的利益。如果管控不好,不但会打击大明残存的最后一点国家信誉,而且还会让大量底层百姓失去最后一点生活资本,被逼着不得不铤而走险。
信王爷,容宣武说一句大不敬的话,殿下这么急于想要改两为元,铸造银元,无非是想借此机会,从民间搜罗财富,贴补国库。
什么时候朝廷政局稳定了,国库有足够的富余,朝廷也不需要通过改两为元、铸造银元等手段从民间剥夺财富,充实国库之时,时候就到了。就可以改两为元。”
董宣武不敢直接指责天启皇帝,所以只能指责信王爷,虽然他明明知道信王爷其实并不支持皇帝现在就进行改两为元和铸造银元的改革。
信王爷鼓了鼓腮帮子,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他总不能说,那个想要搜刮百姓钱财的人,其实是天启皇帝吧。
“陛下,微臣这么说,是有道理的。”董宣武又接着解释道,“虽然现在我大明比前几年情况要好一些,当是整个大明的形势仍旧不容乐观。
小冰河时期并未过去,冬天一年比一年来的得早,来得冷。
这两年,顺天府虽然大力种植高产作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那仅仅是顺天府这一块地方而已。出了顺天府,陛下请看看,山东、河南、河北、关中、陕西……哪里不是灾害连连,百姓难以果腹
陛下不必看别的,只看每年逃灾来到京城的百姓,就知道百姓的生计何其艰难。
这时候,陛下如果下令改两为元,铸造银元,除非陛下能够保证银元与银两之间的足额兑付。否则,最终受损的,绝不是那些官绅富豪,一定是那些最底层的百姓。
那些官绅富豪有权有势,也有足够的方法,不但可以转嫁、避免损失,而且还会从中牟利。
大明的百姓已经够苦了,再承受不住一点点冲击。此时若是贸然施行改两为元,铸造银元,是要出大乱子。”
董宣武苦苦相劝,极力反对天启皇帝以搜刮民财为目的货币改革。
天启皇帝看了信王一眼,信王会意过来,诉苦说道:“去年奢安之乱已平,朝廷已经不再向百姓征收新饷。
可是,无论是辽东,还是四川、贵州,要恢复战乱之后的民生,都需要大量的银子。除此之外,还有各处的灾需要赈济,这些都需要银子。
若不是去年、前年内库有所盈余,而且还有皇家债券借来的银子还暂时可支撑着,朝廷真不知该从何处弄银子。”
董宣武明白过来,难怪天启皇帝这么急于想要铸造银元,完全是被钱逼的啊。
如果能够铸造银元,一枚银元如果顶一两银子的话,银元的银子能有一两的五六成就算不错了。这样一来,银子一出一进,朝廷获利匪浅,如过加上内库的银子,这一连下来弄出个千把万
第九章 董党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九章董党?董宣武在皇宫与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谈了很久,回到董府已经是黄昏时分。
朝廷虽然给董宣武营造了定武伯府,但当初定武伯府尚未造好,董宣武就出征川黔,所以,李轻盈、白牡丹、翠袖等人还是居住在董府董宣武原本的小院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