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这两年,在董宣武的照顾和帮助下,董家投资了多家工厂,董家的生意因此而急剧膨胀,利润直线上升,现在家产才勉强达到两百三十多万两。当然,这是不计算董宣武的资产在内。
董宣武几乎在所有的新兴工厂中都或多或少有股分,算起来他个人的资产恐怕早就超过了董家的总家产了。
这还是董宣武将其中不少投资,直接转到了五行卫名下的缘故。
至于五行卫的投资,不说资产总额,单单每年的收益便足足有近两百万两之巨。这还不算贵州部分的企业,相信贵州那边发展起来,其利润也绝不会低于京师这边。
正因为财大气粗,董家联合其他几大家族以及五行卫的投资管理部门,才敢说出包销两千万两国债的大话出来。
这份奏章一报到朝廷,顿时震惊了朝廷。
大明缺钱缺得厉害,大臣们一个个像是饿极了的猫,见到银子就两眼放光。现在突然有人说愿意以朝廷商税、农税为抵押,借给朝廷这么一大笔银子,谁会不同意谁要是不同意,那简直是与朝廷上下所有官员做对呀!
内阁大臣不敢耽搁,立刻送往紫禁城中。
“董家、郭家、薛家、徐家、胡家……这些家族,还有五行卫,真的有这么大的财力,能拿得出两千万两这么一大笔巨款”
魏忠贤接到这一份奏章,心中不由的一愣。不过,旋即瘪了瘪嘴,暗道:“管他呢,反正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日后就算是朝廷还不起,吃亏、倾家荡产的也是这帮子不开眼的家伙,关咱家何事
由他去吧!”
想到这里,魏忠贤也没有难为这封奏折,直接送到了天启皇帝的桌案上面。
董宣武早已经通过信王跟天启皇帝通过气,告诉他会有这封奏折,天启皇帝正等着这份奏折。
饶是如此,当他看到奏折上两千万银子国债时,天启皇帝还是吓了一大跳。
天启皇帝原以为,能借到一千万两银子已经顶天了,没想到,董宣武一下子就答应借两千万两。两千万两银子如果到手,能做多少的事情啊。
要知道,大明以前每年的税收收入,也才五六百万两。这两年因为永定河畔大量的企业涌现,导致顺天府的商税大增,每年也才多出一两百万两而已。
当然,五六百两的税收是指押解到京城国库的税收,而不是指大明全部的税收。
大明的地方官员在税收收上来后,会直接扣除来年的用度,然后剩下的才会上解朝廷。这当中,可操作的空间极大。
董宣武怂恿皇帝发行国债,也有借发行国债之机,趁机埋下监管地方官员的一颗种子,以便日后大举整顿各地吏治。
因为既然大明是以商税和农税为抵押,那么必定要成
第十三章 政(3)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十三章新政?现在,徐光启提出要兴修水利,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满朝大臣留名青史的好时机。尤其是大明的首期国债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国库将不再缺银子,借着兴修水利,让上下官员捞点福利,这也是应有之利。
只不过,徐光启在奏折中,要求重开河道监,这是什么意思这姓徐的是不是天天跟洋和尚混在一起,被弄坏了脑袋河道监是恶政,这早已经有了定论,徐光启旧事重提,究竟有几个意思
而且,这次全国范围内大修水利,徐光启还反对使用免费的徭役,要求趁着灾荒之际,充分利用流民和当地百姓的空余劳动力,给他们工钱,让他们为朝廷出利,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生存问题。
在分析了各地的现状和推广失败的原因后,奏章严厉的谴责了各地地方官员的贪婪和不做为,并且指出,民以食为天,如果大明再不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不能让百姓避免挨饿,那么,大明天下很可能会像汉末那样大乱,重履唐末农民起义的旧辙。
天启皇帝对各地推广高产作物的状况也很不满,而且董宣武早已经跟他通过气,天启皇帝知道有这么一封奏折的存在。
有必要这么做吗千百年来,官家使用民夫,什么时候给过银子能给顿饱饭吃,就算是很不错的了。
如果连续三年,某地的官员因为同样这个原因,被评为下等,将被无条件被革职,并且十年内不得启用。
醒悟过来的群臣顿时沸腾起来,一时间朝廷上,弹劾与争吵之声响成了一片,几乎每天,群臣都在太和殿中为此争吵不休。朝臣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上面来。
因为群臣们很清楚,历朝历代,治理河道向来是一笔大银子,看现在的情形,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两。如果让朝廷把这笔银子从地方官府预算中划拨出去,不再由地方官员们做主,那他们日后就只能看着人家吃肉,自己连汤都没得喝。
如果说河道监的成立只是为了防止官员们的吃相太过难看,那么,徐光启这一份奏折,简直就是要掀桌子砸碗了,让大家都没得吃了。
有的作者甚至直接指出:“保护不了贫民的官府,同样也不可能保护好士绅!今日的贪婪,就是来日的报应,烈火一旦燃起,天地同毁,玉石同焚。”
这封奏折是由薛荣所上,因为一直一来,他还都监管永定皇庄,永定皇庄现在在整个顺天府富得流油是人人皆知的事情,由薛荣来上这份奏折最为合适。
所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大明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徐光启的主意似乎也挺不错。反正给不给百姓工钱,给多少工钱,还不是朝廷官员一句话说了算,只要能利用这个借口要下银子,大家岂不是都生财有道了。
为了此事,东林党与魏党官员甚至并未在此事上彼此挑刺,枪口一致对准了徐光启等人。
奏折首先对大明年年的大灾表示了深刻的关切与忧虑。接着又对除顺天府外各地的高产农作物的推广情况做了概述,并对目前的情况表示十分失望。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而河道水利的建设也将一改以前由官府主导、全权负责的方法,转而通过一种叫“投标”的方式,交由专门的商团负责。负责建设的商人和河道监的官员将共同对个种河道水利工程的质量负责。
既然如此,那河道监的成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焦点则被引到了河道水利工程,是否可以交到商团手中。
第十四章 醉酒
明月万里照汉关正文卷第十四章醉酒?见《请大力推广高产作物奏章》果然收到了效果,董党当即放弃了要求河道水利建设改由商团投标参与,主导建设的要求。
但董党各官员仍然要求朝廷务必设立河道监,河道监官员无论是派文官也好,派太监也好,必须要对朝廷参与的水利工程质量负责。
也就是说,朝廷所建的水利工程质量如果出了问题,个州县的官员也许没有事,但对应的河道监主官只能以死谢罪。
以前侦查大队的战士们安全保护工作虽然做得不错,但是说到底他们还是战士,并不是真正的保镖,他们的训练主要是如何面对处理战场上的突发事件,完成任务,在城市中保护某个人,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专长。
董党做出这么一个大让步,朝堂众臣不好再争论下去。毕竟,同意成立河道监,并接受河道监的监管,虽然难受一点,但是各地官员毕竟多多少少还能吃点肉。
这是怎么回事
粮食生产是国家稳定之本,从目前的情况看,《请大力推广高产作物奏章》出来之后,京城附近各州县地方反馈回来的情况十分良好。
“吃干抹净不打算承认你自己昨夜做的事,你会不知道么你说,你让人家黄花大闺女以后该怎么办”
东林党之所以与魏党闹到如今这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一方面是因为东林党人太“独”,恨不能将所有权力都把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魏阉太不懂官场规矩,处处下黑手,逼得东林党人退无可退。
大明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中断了将近六年多以后,终于再次大举拉开了序幕。
还有,昨天跟老婆翻云覆雨,怎么想起来,似乎跟以前的滋味有些不同。
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董宣武是有名的二愣子,不要命的家活,真要把他给逼急,他真的能掀掉桌子,让大家都没得吃。
董党成立以后,一举上了三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奏章,都获得了朝堂的批准,并且都在有序不紊的进行中,这无疑给董党赢来了巨大的声望。虽然在朝堂的关键职位上,董党是无法与东林党、魏党相提并论,但也基本上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回来这么久,董宣武一直都在忙碌中,如今总算事情处理得告一段落,可以轻松一下,郭振朝二话没说,一定要拉着董宣武和一些以前的兄弟好好聚一聚。
他记得昨夜他明明是回到自己的房间,怎么这里……竟然是客房
好久没有玩得如此尽兴了,董宣武被送回董府时,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稀里糊涂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在惊叫身中,一把抱住李轻盈,把她按倒在床上……
hat什么哪尼
只要大明的元气恢复过来,那时候就算野猪皮真的再跳出来搞事,估计也掀不起什么大浪花。
处理好这些事情,时间已经到了二月中,董宣武轻吐了一口气。
鉴于各地河堤工程早已年久失修,朝廷预计在天启六年会拨出五百多万两银子,对黄河、长江及淮河的河堤进行修缮、加固,并视地形建立起若干水库,以减少洪涝、干旱灾害所带来损失。
正因为如此,当朝堂传出《请重修各地水利奏章》的幕后主使实际是董宣武时,众人不约而同的收起了反对的声音。
各地官员纷纷到顺天府请那些种植高产作物经验丰富的老农回去指导百姓种植,并且提出了许多保障、奖励措施诱导百姓种植。
新成立的河道监归属到工部门下,以工部侍郎徐光启为河道监主官,主持整个大明
第十五章 平妻
那……那昨夜之人是谁难道是翠袖
虽说董宣武早就答应过翠袖要娶她过门,但是现在翠袖年纪尚小,才刚满十六岁,太早经历人事,对她的身心并不利。
而且万一有了孩子,她身子没有完全长开,也是件极为危险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可不能跟后世相比,女人生孩子,特别是身子没有长熟的女孩生孩子更加危险,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在少数。
也罢,如果真的是翠袖,既然做了,就索性把翠袖收入房中吧,反正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会是彩蝶吧,虽说彩蝶那丫头长得也不错,不过董宣武早说过会放她出去嫁人,而且,周通那憨货似乎也对彩蝶那丫头有些想法,如果真的是她,董宣武真不知这张脸该往哪里搁。
或者,是房中其他的丫头除了翠袖与彩蝶,董宣武这院子中还有两个丫头。
想到这里,董宣武心中更是忐忑不安。
酒后乱性啊,这句话果真是没有说错。
事情已经发了,现在只能想想解决的办法了。
董宣武定了定神来,问道:“好娘子,昨天我被那几个兄弟灌得酩酊大醉,模糊中就记得回到家中,与娘子你行了那周公之礼,其他的什么都不记得。
我错了,以后我绝不会再喝这么多酒。
不过,你也要让我知道,昨夜若不是你,究竟是谁呀”
“是谁你真不记得”李轻盈盯着董宣武问道。
“真不知道,若是知道,为夫又何必问娘子你呢”董宣武满脸无辜,“再说,出了这种事,以娘子你的宽宏大量,总不会不让我把她娶进门来吧
即使她不愿意,也可以赔她许多银子,为她准备一个好前程,这些也不是我做不到的。我又何必向娘子说谎”
李轻盈叹了口气,说道:“若是普通的丫鬟,你这样处理也就罢了。轻盈嫁入董家也有一年有余了,可惜肚子不争气,一直没有什么动静。
帮夫君娶些妾室,为董家留后,也是贱妾该尽之责。
只是,这个人,你不该动她,很难善后啊!“
董宣武心中一突,听李轻盈这么说,显然昨夜之人并非府中丫环中的任何一个。而且此人,还很有地位。
难道是……
董宣武心中忽然想起一人,顿时老脸一红,心中暗道:“没那么巧吧!如果真的是她,那这件事还真的很难处理,我以后也真的没脸见人了!”
李轻盈白了董宣武一眼,说道:“你想到了不错,就是她,孙府的孙小倩,你老师的孙女。你说,这件事该怎么办
也怪我,昨天夜里跟二叔夫人说话,回来晚了些,孙姑娘也正巧借宿书房。而你又恰巧……唉!”
李轻盈愁眉不展,长长叹了一口气。
“啊”没想到真的是孙小倩,董宣武心中发了愁。
这个时代的女子可跟后世大不相同,后世的女孩,贞洁观念早已经淡了,跟几个男人滚过床单,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这个时期,礼教思想对女子的束缚还是很严重,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讲究三贞九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
孙小倩又是孙家的嫡系孙女,孙家乃是儒门名家,家教严格,断不会让门楣受半点玷污。
就比如海瑞杀女(注1)之事,在董宣武看来,只会觉着海瑞这人心太狠,对自己五岁的女儿也下此毒手;不过,在当时的人看来,却是彰显海家门风的一桩美谈。
这事如果传扬出去,除非孙小倩嫁入董门,否则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问题是,董宣武想要把孙小倩娶进门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董宣武已经娶李轻盈为妻,而孙家身为名门望族,顾及到孙家的体面,孙家的嫡孙女绝不可能嫁给别人做妾室。
这意味着,除非董宣武绣了李轻盈,改而迎娶孙小倩,否则,这门亲事,孙家很难答应。
孙家嫡系的孙女嫁入董府做妾室,那岂不是说孙家
第十六章 怀春
对啊!请皇帝赐婚,这方法既能保全孙家的体面,又彰显了荣耀,孙家没有理由不同意。
董宣武眼睛一亮,猛地一拍额头,这个法子,他怎么就没想到
好一位贤惠的妻子,难怪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啊!
董宣武心中暖以涌动,伸出猿臂,情不自禁地一把揽住李轻盈,轻声在她耳边呢语:“轻盈,在我心中,你永远是最重要的。我的幸福,就是和你温暖的过一辈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