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虎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绝四毋
这话传入这边,说话的人顿时满脸通红,他一个秀才质疑举人的功名,这被传出去只能被人当笑话。
边上的同伴见他受窘,马上反唇相讥道:“隔壁又是哪位高人,自己是什么身份怎么不敢提啊,在下不才也是生员,阁下恐怕连童生也不是吧。”
这大白天的能在花船上的除了士子只有商人,士子一般都高谈阔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厉害似的。
而徐尔墨的船上静悄悄的,显然隔壁认为他们是商人,或者闲杂的纨绔才是,故而想用秀才的身份笑话对方。
徐尔墨今天请的两个客人,是陈子强早就告知他注意的人才,虽文名不显,但却是铁骨铮铮的好汉。
这两位正是历史上江阴三公的另两位,江阴县训导冯厚敦,和江阴县典史陈明遇,阎应元因是北方人,还没到江阴县之前就被陈子强挖掘提拔,这两位是南方人,一直在江苏一代,陈子强见不到他们。
冯厚敦是镇江金坛人,字培卿,今年刚刚上任训导一职,也是进士出身的从七品官员,负责县里面的生员教育,正是秀才们的老师。
陈明遇就差多了,他不是官只是吏员,典史是一个县的刑名缉捕等头领,但又与普通的吏员不同,明朝的县典史不是地方委任的,而是经过吏部铨选出来的从九品官吏。
也要有举人的功名才能入选,典史类似于汉代的县尉,汉代以后县尉一职时而设置,时而废除,因为跟县丞同级,一个县里面不需要那么多官员。
故而到了明朝,明太祖全面废除县尉这官职,改为吏员来担任,这就是典史了,故而典史应
第两百一十二章 给郑成功找老师
山西大同,随着勋贵们的到来,许多产煤的荒山野地被购买一空,当然那时候无法勘探,所买的露天煤矿,可对于没有工业用煤的时代,那已经足够用了。
巡抚衙门的后衙中,老太监曹化淳现在就像一个富家翁,每日里笑呵呵的,谁也看不出这原先是跺跺脚,能让官场震动的人。
“子强呐,别转圈了,要我说长痛不如短痛,这事总要办的,英国公提早提出来也未尝不可呐,咱们不是还没明说嘛,这样他们还要跳出来,那就杀了就是,砍了他百十个脑袋,看看还要谁敢闹事。”
曹化淳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翘着兰花指悠闲地喝着茶,陈子强回头看着他,没好气地叫道:“老头子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吧,你以为就那些商人士绅我会在乎啊。”
“哦,那你愁什么啊。”
“你傻呀,还有些人明着是官员,背地里是商人的,这些人联合起来有多大的能量你知道吗,就一个郑芝龙就能把广东福建闹个底朝天。”
陈子强跺脚嗔目叫起来,曹化淳一激灵,这才想起来这位名为福建总兵的平国公,其实就是大海商兼海岛首领。
若说收取商税,郑芝龙每年要损失的至少是数十万两白银,对于普通来说都不乐意的,何况海盗出身的郑芝龙。
“这这这....那怎么办....”
“怎么办,凉拌”
陈子强没好气地瞪着他,曹化淳跟他对鸡眼,对了半天长叹一声道:“瞪我也没用,这事老夫不擅长啊,总不能让东厂的人去抓他的家眷吧。”
“家眷....”
陈子强呢喃着,突然眼珠子瞪大大叫道:“等等...老头你说家眷”
曹化淳吃了一惊,惊叫起来道:“小老虎你疯啦....他现在没造反,咱们抓了他家眷,不是要逼反他吗”
陈子强哈哈大笑,走过去拍拍他的手,笑眯眯地说:“老头啊,你提醒了我啊,咱们可不是强盗,用人家家眷来威胁,不过小爷可以利用他家的小子啊。”
曹化淳疑惑地望着他,知道他不明白,陈子强笑着解释道:“郑芝龙最出色的儿子叫郑森,今年二十岁了,现在应该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了,这小子可是忠君爱国的很哪....不对...老子得快一点,不然被钱谦益快了一步就晚了。”
前面还说的好好,后面他突然急起来了,搞得曹化淳莫名其妙,这事跟钱谦益有什么关系,好好地一惊一乍的,可这老头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陈子强。
“小顺子....快点...死哪去了....”
扯开嗓子的陈子强大声叫着,陈再顺嘟囔着从外面跑进来道:“五哥叫什么叫啊,九少爷这我都头疼死了,就知道叫...”
随着声音进来两个人,一个是陈再顺愁眉苦脸的,另一个打扮成士子模样,悠然自得的赫然是大明的皇太子朱慈烺。
若是有人认识他,这会儿会惊死掉,原来这次曹化淳来山西,朱慈烺软磨硬泡着崇祯好多天,终于越来越像陈子强一样不着调的皇帝,同意让太子化妆前来,美其名曰体验民情,把个陈子强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却无可奈何。
现在改名为陈烺的太子,被大家叫做九少爷,说是陈子强的远亲从兄弟,除了一起来勋贵们知道,外间是不知道这事的。
“小九啊,你给我安份一点,哥哥我现在有大事没空搭理你,再乱跑等我腾出手,你屁股蛋得遭殃了啊
第两百一十三章 郑鸿逵
却说从军中挑选出的骑兵,换马不换人,一路兼程飞驰而去,终于在郑成功拜师之前赶到南京,接到陈子强书信的吴梅村满上展开行动。
当天就约见在南京的郑鸿逵,这位崇祯十三年的武进士,因为是郑芝龙的四弟,很快被册封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可这是一个虚衔,故而他一直在南京城逗留,也是郑家在南京的代言人。
郑鸿逵见是大才子的应天府同知请他,急忙赶到约定地点,意外地见到,除了吴梅村外,还有两个雄赳赳的武夫。
他开始还以为吴梅村要对他不利,正戒备着,却听吴梅村笑道:“日渐兄勿要生疑,这两位是虎卫的骑士,千里赶来只为了令侄之事,请上座吧。”
郑鸿逵大吃一惊,竟是名扬天下的虎卫骑兵,难怪身上的气势如此骇人,一股肃杀之气,正是只有百战余生的人身上才能发出来的。
不过他也纳闷,郑家和自己从未跟虎卫有过交集,为何今日会找上门来,谁不知道虎卫身后那位是谁,用权倾朝野来说都不为过,自己和郑家恐怕还没那份量让那位青睐啊。
因而问道:“吴大人召见,说是小人侄儿的事,不知是那位侄儿能让虎卫千里奔波,实在是幸甚啊。”
吴梅村笑道:“平江侯听说令侄郑森要入国子监,让人送信给我,书信在这,日渐兄请看。”
吴梅村也不拖泥带水,直接把信递给郑鸿逵,他迟疑一下,还是接过书信,展开仔细观看,良久后长叹道:“平江侯真乃神人啊,从未见过我郑家之人,却能一语中的,说出各人的性情。”
原来此信是写给吴梅村的,里面详细分析了郑家兄弟的心性,对郑鸿逵是赞赏的,却对郑芝龙怀有疑虑,说其心性不定,极容易被利益诱惑,故而让吴梅村找郑鸿逵好好谈谈。
历史上郑芝龙投降满清,正是郑鸿逵坚决反对,帮助郑成功开创了抗清大业,这其中应该也是郑鸿逵年纪不大,如今才三十出头。
他是在福建出生长大的,到他略大时郑芝龙已经接受招安,等于他从小接受儒家的忠君思想,故而心向朝廷是正常的。
吴梅村微笑着点头,语重心长地说:“日渐兄在南京也呆了几年了,应该知道钱谦益学问虽高人品却不怎样,平江侯爱惜郑森是人才,故而为他寻找这位宗师,兄觉得如何”
郑鸿逵抬头展颜一笑,大声说道:“这天下有几人能得到平江侯的青眼,小侄愚钝,竟有此造化,鸿逵岂敢辜负拳拳之意,这就回去让他退出国子监去湖南。”
“好,难怪绣虎每说武将痛快,情愿跟军将们嬉闹,也不愿跟文人士子交往。”
吴梅村这是借陈子强的名声,抬高武将的地位,这种惠而不费的做法是文人惯用的,他也不能免俗,其实这已经是商人的手段了。
郑鸿逵却是听着顺耳,舒心地笑道:“下官也是久闻平江侯大名啊,听说他还擅长武技,不知何时能见识一番啊。”
武人一般都见猎心喜,见到两位虎卫的精兵,自然想起传言中陈子强善战之名,故而感叹一番罢了,可听在虎卫士卒的耳朵里就是想要试试了。
只见那两人同时踏上一步,抱拳道:“我等乃是虎卫老卒,将军若是想见识主将的功夫,不妨咱们来试试,像我等这样的主将可以同时对付二十人而不败。”
郑鸿逵倒吸一口冷气,眼前这精兵一看就是高手,绝不是普通军将能胜得过,可他们却说陈子强一次能对抗二十个,虽是不信
第两百一十四章 和郑森的对话
当晚郑鸿逵就带着郑成功过来,当然现在他叫郑森,二十岁的郑森可是很崇拜陈子强的,没大他几岁,就把鞑子打的龟缩回辽东,就是平定西北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这对武将家族出来的年轻人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即使他现在读书考科举,但血脉里还是向往着沙场秋点兵的气概。
吴梅村见到他之后相当满意,这年轻人一看就正气凛然,不像虚伪的人,说话条理清楚,彬彬有礼的,刚强中带着文人的儒雅。
“你就是郑森吧,听说今年该满二十了,可有表字”
吴梅村温和地问道,他其实知道郑森字明俨,就连他的小名福松也知道,这是借故搭话,好更好的交流而已,毕竟之前两人没有交集。
郑森恭敬地作揖道:“回吴大人的话,晚生八月份的生辰,半年后就该行冠礼了,六年前童生试时,先生说既要科考就当取字,故而取了个明俨的字。”
自从当年陈子强行冠礼后,许多富人家也开始重拾这被元朝抛弃的礼仪,现在不仅士大夫家有冠礼,富贵人家也跟上了。
这都得益于陈子强日渐高涨的人望,一次次的胜仗让他闻名天下,自然也成了许多人效仿的对象,何况他当年是皇帝亲自行冠礼,甚至给他加冕。
这其实也是陈子强这些年在宫中任性,却极少被人弹劾的理由之一,天子亲自加冕成为了标志,那是王公的待遇,既然皇帝都认可了他是殿下,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吴梅村笑盈盈的说道:“既有表字那为兄叫照文人交往称你为明俨了,咱们不论官阶,既然绣虎看重你,咱们就平辈相交如何”
郑森急忙行礼道;“这如何使得,大人既是父母官,又是士林前辈,晚生区区一个秀才,如何敢和大人称兄道弟的。”
吴梅村哈哈大笑,指着他说:“你这样子啊,若是见到绣虎就完了,他可是混不吝的,你不知道吧,除了在他岳父和兄长面前这小子能规矩点,其余的...哈哈哈....”
吴梅村因是想到陈子强的笑话,不由得捧腹大笑,戏谑说道:“他叫当年的韩阁老老韩,那可是他恩师的朋友啊,为了这不仅被懿安皇后责备,有一次被卧子听到,被喝令趴着狠狠地揍了一顿板子,可他转眼又忘了,隔几天又叫方阁老老方,那小子也是绝了。”
郑森听得都愣了,还有这样的人,特别是这人还是自己崇拜的对象,想想有点哭笑不得,边上的郑鸿逵也是惊讶的瞪大眼珠子。
吴梅村一看就知道郑森在想什么,笑道:“你们别误会了,绣虎的性子是不拘小节,但大节从来不亏,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嘴上那样咋咋呼呼的,心里其实极尊敬那些阁老前辈们,不然当年他还不认识刘宗周,一听刘大人犯言直谏被捕,他马上赶到诏狱去救人,那可是锦衣卫的地狱啊,进去的人谁见过完整出来的,可刘大人第二天完好无损的出来,这才是大丈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啊。”
“不错,福松啊,平江侯是武人的性子,不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
郑鸿逵马上接着说道,郑森点点头道:“侄儿知道了,平江侯是徐阁老的关门弟子,岂是奸邪之辈,徐氏一门皆是端方君子,教出来的弟子也同样是忠君之人。”
此时的郑森已经进入国子监了,见过钱谦益一面,还没被收为弟子,可钱谦益已经流露出愿意收他为门下的意思,只等着他主动求拜师了。
郑家豪富世人皆知,钱谦益应该就是看上郑家的银子,才会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郑森青睐
第两百一十五章 北上的郑森
郑鸿逵叔侄回去后两人商量上了,在吴梅村那并没有匆匆下决定,这事可是大事,关乎郑森日后的功名,自然不能草率。
“四叔觉得此事可行否”
郑森凝重地问道,吴梅村虽然没多说别的,可他还是在话里听出了其他的意味,至少陈子强认为郑芝龙把家族利益摆在朝廷之上,已经让他不满了。
郑鸿逵同样也听出了味道,他虽是武将,但毕竟在那样的家里长大,见惯了尔虞我诈的海盗商人,对于玩心计也是在行的,故而吴梅村没有遮掩,婉转的说出来。
“森儿觉得家族重要还是国事重要”
郑鸿逵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要说这人啊,能成为名传千古的民族英雄,并不是偶尔的,必定是从小三观正确的人才能做到。
郑森听到叔父的反问,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无国何来家,四叔这话问的好没道理,大丈夫岂能因小家而忘了大家,侄儿虽愚钝,却也从小苦读诗书,岂能连这道理都不懂了。”
“好....不愧是是我郑家好儿郎,我郑氏一门前有五姓八家的荥阳郑氏诗书传家,后有浦门郑氏的孝义流传,被太祖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家,虽说与我等不同宗,可一笔写不出两个郑字,岂能让他们专美于前,福建郑家该迎头赶上才是。”
郑鸿逵大声说道,虎目微微泛红,那是激动所致,这侄儿他从小就看好,允文允武,刚毅果敢,还加上酷爱诗书,一改郑家海盗商人的作风,大有君子之风。
郑森也被乃叔的话所激励,郑氏在历史上大名鼎鼎,正是以孝义著称,元朝时浦门郑氏六世祖拒绝投降,携家带口的迁徙朝鲜,这是朝鲜郑氏的始祖。
明成祖时朱棣篡位,还是郑氏族人郑洽追随着建文帝远走福建,当然这在当时是禁忌,外人并不知情,这是后世挖掘出来的遗迹,可郑家人口耳相传,如何不知道。
为了这浦门郑氏在祭祀祖宗的祭奠典上,从那时起就把敲响二十六声钟声的规矩改为二十五声半,那半声就是为了纪念郑洽的,从族谱上勾去郑洽的名字,只能这样宣示他还是郑家子孙。
郑森乃问道:“四叔认为侄儿当北上,放弃国子监的名额”
“不错...区区一个名额与忠孝节义相比何足道哉。”
郑鸿逵慨然答道,郑森确实果断,见到叔父如此说,立刻点头道:“侄儿明白了,平江侯能为生民立命,我郑森为何不能。”
事情定下了,第二天郑森就去了国子监退学,监中教喻同学感到奇怪,问其原因,这事不好告诉别人,可他又不擅于骗人,纠结了良久,迟疑地说道:“森被岳麓书院吴院长看中,欲收为弟子,故而欲远行北上拜师,因而不能在此读书,望见谅。”
他想着其他事不能说,拜师却是可以的,毕竟日后拜师后人人皆知,也无法遮掩,可没想到此言一出,人人惊呼:“娄山先生,这不可能....”
原来这吴道行在江南也是大名鼎鼎,郑森虽说来南京读书,可久在福建,不知其名气之大不亚于钱谦益,故而原先还迟疑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