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残明虎啸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绝四毋




第两百三十八章 祭奠
    “别以为平江侯只是巡抚沿海卫所就管不到你们,别忘了他还是兵部侍郎,兵部是没有管理权,只有调兵权,可他要是使用调兵权调你们去辽东呢,你们谁敢不尊就是给他杀人的借口,他这是在警告你们赶紧收手还来得及.....”

    常延龄更是没好气,这些人平时懒散惯了,他也想教训这些人,只是都杀了底下就乱套了,南直隶这样的武官并不少,若是都杀了那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啊。

    借着陈子强这次的立威,正好整顿一番南京的卫所未尝不是好事,南京守备历来都是魏国公兼任,若不是徐文爵声望不够,性子又不适合,哪轮得到忻城伯担任啊,也轮不到他来接任。

    常延龄明白自己性子耿直刚烈,很容易得罪人,掌权是根本没希望的,这次被任命应该是陈子强下了力气的,听说过这位喜欢正直的官员,所以才会有自己上位的这件事。

    那几个武官被常延龄的话吓的一哆嗦,暗叫道对呀,我怎么忘了这个了,看来不整顿卫所,补足欠下的官银是躲不过去了,一个个哭丧着脸回去翻箱倒柜去了。

    常延龄望着这些落荒而逃的手下,恨恨地骂道:“若不是培养一个将领要花费许多财力物力,还要花上许多时间,老子就先砍了这些蛀虫。”

    那边浙江也掀起退田退银的狂潮,陈子强重点在宁波附近狠下了一番功夫,随后就到义乌去了,这里是戚家军的发源地,他来这里不是为了治军,而是为了祭奠。

    这是大明第一次高官勋贵来此祭奠,虽说当年天启皇帝也曾下诏表彰过,可当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天启,连皇帝应该住的乾清宫都被养母李选侍霸占。

    朝廷中正忙于让皇帝正位,入住乾清宫,谁还会管辽东血战,虽然全军覆灭,但却给后金迎头痛击,留下惨重教训的四千白杆兵和三千戚家军。

    无论是明史还是羞答答的清史,都记载了那一战的惨烈,后金以十万骑兵对阵七千车步兵的明军,却付出近万人死亡的代价还攻不下对方,最后还是投降的汉奸奴才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上的大炮轰击明军的阵地,这才打赢了这一战。

    四千川军的白杆兵,三千戚家军无一人投降,除了少数人突围成功,其余的全部战死在辽东的浑河边上,两支大明军队的将领全部阵亡。

    特别是清史的满文老档中记载,打倒最后戚家军的最后残兵是被万箭齐发射杀的,后金军队甚至不敢上前短兵相接了。

    可见后人认为的大明军队打不过后金是无稽之谈,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是个笑话,大明输在天灾**上,不是输在军队能不能打仗的问题上。

    吏治**加上颗粒无收才是大明灭亡的真实原因,在将士们血战辽东之时,大明的皇宫竟然连皇帝都要被赶出乾清宫,这就是明末三大案中的移宫案。

    若不是外朝杨涟左光斗等人强力支持,勋贵中英国公张维贤亲自抬着天启皇帝强行闯宫,天启或许会像他老爹那样,登基一个月就莫名其妙的死去。

    “维大明崇祯十八年二月初八,平江侯兵部侍郎陈氏子强谨代我皇明皇帝以刚鬣牲醴之仪,致祭于白杆浙东两军七千英灵前曰:呜呼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第两百三十九章 李渔和李玉
    却说这事最先在浙江传颂,引出了一代才子李渔来,喜好戏曲的李渔感动之余,决定写一部反应此事的剧本传唱。

    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李渔从家乡出发,直奔义乌,访问乡民等人,也难免询问当地士绅,在义乌一住就是一个月。

    这天正要回家,迎面碰到一个年级相仿的士子打扮之人,神情风采让他觉得可亲,但却一看就知道这不是本地人士。

    细心观察后发现对方在做跟自己相同的事,好奇之下上前抱拳道:“兄台请了,小弟金华府李仙侣,草字谪凡,不知兄台是.....”

    那人一怔,随即大喜,马上拱手作揖道:“竟是兰溪谪凡兄,小弟李玉,南直隶吴县人,草字玄玉,因闻平江侯壮举,顾来此询问当日状况,欲做一曲本子传唱,不意竟遇到谪凡兄,不知兄来此是.....”

    李渔少年成名,十五岁中五经魁而得到秀才的身份,当时江南各地读书人谁人不知,可他又是命途多舛,竟是连年考举人皆不能中第。

    可他又是幸运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名传青史的,他的大名在后世不仅流传在中国,更是传向世界,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中国第一个戏曲理论家,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而李玉在明末的声名并不逊色与李渔,中国戏曲有北词南曲的区别,李渔是南曲的一代宗师,而李玉却是北词的大师。

    两人不仅名字接近,连名号也接近,李渔被称为笠翁,李玉则号为一笠庵主人,他出身低微,父亲是大学士申时行的家奴,使得他不得参加科举。

    但李玉同李渔一样少年成名,不过他出名的不是文章经济,而是戏曲话本,此时的他已经写下多本戏曲话本流传坊间,同样喜好戏曲的李渔自然听说过对方的名声。

    大喜过望的李渔急忙作揖道:“竟是玄玉兄当面,兄年长仙侣一岁,叫小弟字便是,可不敢叫兄台啊。”

    世上的人总有一些不嫉妒别人,而是尊重对方的存在,这正是所谓的文人相重,就像李白遇见杜甫一样,对这名声不显的年轻人引为知己,大为看重。

    李渔遇见李玉,两人相谈甚欢,原本打算回去的李渔决定暂时不归,留下来跟李玉探讨剧本,两人如痴如醉竟是废寝忘食。

    最后李渔邀请李玉同归,回到金华府共同写这本戏曲,李玉当场答应,两人都出身贫寒,但李渔如今生活还算无忧。

    金华府的治所在婺城,李渔虽在三年前再次落第,可结识了当时任婺州司马的许檄彩,被他引荐给金华府知府朱梅溪,三人交情极好,互相欣赏,又做了许檄彩的幕僚,日子过得还不错。

    两人回到婺州时已是四月初,江南的春天温暖湿润,更是让人文思泉涌,已经有了腹稿的李渔,在和李玉探讨推敲后不久,两人就共同完成了剧本。

    可要想传唱必须有戏班啊,此时的李家班还没创建,江南最好的戏班都是有钱人家的家班,最出名的是南京城的阮大钺家的戏班子。

    阮大钺才华横溢,可人品却被士子们唾弃,他是魏忠贤一党的,崇祯登基后阮大钺就被革去官职,赋闲在家。

    阮大钺也是明末一代戏曲大家,他家的戏班演出的许多曲目就是他自己写的,即使是当时极为厌恶他的复社名人四公子,也对他戏曲上的



第两百四十章 弱鸡一般的魏国公
    一直被打压的魏国公一脉,后代基本上废了,虽说还一直担任南京守备,执掌南直隶军马,也不过是看在五军都督府无权调兵,和那是名将徐达的后人份上罢了。

    吴梅村思前想后,看来看去能入眼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怀远侯常延龄,可他是穷光蛋啊,这位耿直的侯爷跟他祖宗一样,不会克扣军饷,不会贪污受贿,哪来的钱财啊。

    另一位是诚意伯刘孔昭,可他在浙江,那是刘伯温的后代,家传耕读其实也没多少财产,哪里回去养戏班子啊。

    最后无奈的吴梅村,让家人送一封信给魏国公徐文爵,邀请他来给陈子强扬扬名,接到信件的徐文爵嘀咕着,他陈子强名气还不够大吗,用得着我去捧他的臭脚啊。

    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其母叫过他来说道:“孩儿啊,咱们魏国公一脉才是徐家的正朔,长子长房继承的爵位,可祖上就是跟错了人才会被分为两支的,四房以最小的弟弟,因为跟对了人硬生生的封了个公爵爵位,这难道不是个教训吗”

    徐文爵皱眉道:“母亲,四房再怎么说也是咱们同宗的血脉,咱们嫉妒他干嘛呀。”

    其母气的抓起拐杖照着他屁股就是一棍子,恨声骂道:“娘这是嫉妒吗,这是在教你做人要看风向,平江侯如今如日中天,正好他又需要咱们勋贵帮衬,不趁着机会帮衬一把,难道眼睁睁的让机会溜过去,你这猪脑袋啊。”

    徐文爵这才明白母亲的意思,尴尬地讪笑道:“娘我知道了,儿子这不是一时没转过弯来嘛,这就去一趟吴骏公那里,跟他合计合计。”

    魏国公家不缺钱,可以说富得流油,把持着大明南直隶管理军权两百多年,盆根错节的不知捞了多少外快,还能缺钱就怪了。

    到了吴梅村那一合计,徐文爵认为自己这回大方了,直接出手五千两银子,并让家人拿着自己的拜帖去阮家,叫阮大钺府上的戏班子来排演这场戏曲。

    阮大钺是巴不得呢,一知道戏曲的内容,激动的忙叫来家班的人员嘱咐道:“这戏一定要演好,演好了老爷有赏,这是三千两白银,到时候叫座了都赏你们。”

    回到家中的徐文爵得意的向母亲炫耀,自己花了五千两银子呢,气的其母都不想跟他说话了,把他赶出屋子恨恨地骂道:“烂泥扶不上墙的东西,五千两银子就只得炫耀了,也不想想北京那些勋贵,因为平江侯一年能赚多少银子。”

    山西的炼煤早就传到江南了,谁不知道陈子强拉着勋贵一起赚钱,这是典型的有福同享的例子了,可自己这儿子竟然守财奴成这样,不得不感到悲哀。

    特别是几天后阮大钺那边传来消息,他出了三千两银子当做奖赏,这可把徐文爵羞死了,这才羞答答的去问母亲,在拿多少银子去合适。

    这回再次被他母亲臭骂一段,既然已经给了现在再加,那不是更丢脸了,与其这样不如另想办法补救。

    这话让他纠结了一番,幸好的妻子出了个计策,让他以魏国公府的名义,号召勋贵们一起来出力,这才让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南直隶演唱的戏曲如火如荼,很快就扩散开来,陈子强此时正在浙江平阳县见郑芝龙,他是巡抚沿海,可两广和福建不在此次巡抚范围,本来不



第两百四十一章 与郑芝龙的谈判
    “哦....陈大人请说,下官有过则该,无则加勉嘛....”

    郑芝龙有些不乐意了,心想着莫非你陈子强想分一杯羹,还是想收了我的水军改编成真正属于朝廷的军队。

    要说这福建水军,跟其他地方的不同,虽然福建还有原来的沿海卫所,可那些基本上名存实亡了,目前大明最强大的水军就是郑芝龙的船队,可这明面上是大明水军,其实就是郑家的私军。

    原本就是跟着郑芝龙当海盗出来的,老大被招安了,底下自然也跟着来,那些不愿意的除非回家去当小地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郑芝龙可不是善茬,你要是继续去当海盗,谁知道你日后会不会壮大到威胁他郑家的地位,想老实呆着没问题,想出海没门。

    郑家的船队配置齐全,可大明从嘉靖以后几乎再没建造过战舰,水师最强大的武器是火器,也是最费钱的武器,朝廷由于重视北部边防而忽视沿海海防,连战船的火器都无法配备齐全,郑家的水师配备,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银子配备起来的。

    郑芝龙当然不乐意了,兵部每年拨下来的银两还不够他三分之一的花在水师上面的开销,你现在想收了福建水师,那他的银子不是白花了。

    再说他是海岛出身招安来的,若是没了水师护身,谁知道朝廷会不会卸磨杀驴啊,朝廷不是没干过这事,虽然不是皇帝的意思,可底下执行的文官常常阳奉阴违,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偏偏还有许多文官支持,皇帝也无可奈何。

    像当年倭寇的领袖汪直投降,说好了朝廷赦免他的罪行他才愿意回来的,可还不是被一个小小的巡按御史抓捕下狱,连招安他的总督胡宗宪也无可奈何,眼看着他被斩首示众。

    当然郑芝龙和汪直不同,郑芝龙虽然也当海盗,可他没有聚集倭寇攻击大陆百姓,而是在海上称霸,拦截那些海商求取利益。

    但毕竟也是盗匪啊,大明从来不缺一些所谓的正义之士,他要是没了军队,想弄死他的人多得是。

    首先沿海的那些大海商就时刻想着他死,好从中牟取利益,没了他郑芝龙,他们就不用每年上缴过路费保护费了。

    再者郑家豪富谁人不知道,眼红的人多了去了,那些贪婪的官员巴不得抄家,从中搜刮一笔横财呢。

    听到郑芝龙的语气,陈子强马上明白怎么回事了,哈哈笑道:“郑大人莫不是担心陈某对你不利....哈哈哈....放心吧,陈某虽然不满你阳奉阴违,可也知道你的无奈之处。”

    见陈子强开门见山的把自己小心思都说出来,郑芝龙讪讪地问道:“侯爷既然敞亮,那请说说吧,下官错在何处啊”

    “郑大人明为福建总兵,暗地里还是做着海商和海盗吧。”

    “侯爷是明知故问...”

    郑芝龙现在不生气了,明白陈子强只是就事论事,他也不愿意做恶人,淡淡地回答着。

    陈子强笑呵呵地说:“咱们这是先把话说开,自然要把前提说清楚了。”

    “您请说”

    “大明暗地里做海商的人不少,不仅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有,就是处于内陆的江淮地区也有不少,应当说整个南直隶的富豪,没几家没参与的是吧。”

    陈子强含笑问道,郑芝龙也不迟疑,点点头回答道:“确实



第两百四十二章 商税的争议
    “此言当真”

    郑芝龙瞪大双眼,豁然站起身来问道,陈子强正色的点头道;“陈某以一世名声作保证,郑大人可愿相信”

    “相信....如何不相信...其他的人话郑某人不一定信,可你平江侯的话郑某信。”

    郑芝龙斩钉截铁的回答,此时没有一丝的犹豫,他是真的相信陈子强,自从儿子被弄走后,他可是花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去了解这位。

    得出的结论是,此人看似不羁,但确实做到了一言九鼎,从未对自己人刻薄,也未让投靠他的人失望过,连王朴那逃跑将军现在也混得风生水起,他怎会不信。

    陈子强走了,满意的带着愉快的心情走的,同时写了一道密折给皇帝,也给内阁上了一道奏折。

    不同的是给皇帝的是说郑芝龙的事,给内阁的是说浙江水师的整顿问题,浙江原本就有备倭卫九个,这是包括了嘉兴,浦门等隶属于南直隶的卫所,还有一个其实属于内陆卫所,只不过也被冠于备倭的名字。

    真正属于浙江沿海管辖的卫所是六个,分别是定海卫,磐石卫,金乡卫,海门卫,绍兴卫,临山卫,下辖千户所近二十个,内陆十一个千户所。

    其中最前沿的舟山两个千户所,三江沥海各一个,其余的略往里缩,属于内海性质,那四个确实外海,战略地点重要。

    陈子强建议六大卫所转变职能,其中定海卫和海门卫金乡卫三个全部作为训练水军基地,其他三个作为建造战船的基地,把后勤补给交给内陆的七个卫所。

    这样整个浙江就成为大明水军的基地,上可以支援山东,下可以支援福建广东,浙江作为中心点支撑起两头来。

    他阐述了浙江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都是最适合作为水师基地的地方,如今的海上争霸看的是南海,广东福建作为最前沿,也是和西洋人接触最多的地方。

    而山东的水师的主要是要针对辽东,作为东江镇的后援,并且建议东江镇更名为辽东水师,日后收复辽东后就地驻扎辽东,这样大明一共成立五大水师。

    最重要的是他建议朝廷可以重启港口通商,收取外商的赋税,这封奏折到达后,第二天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回轮到南直隶背景的官员,纷纷叫嚣着与民争利,怒骂陈子强奸臣误国,皇帝应该立刻下旨严惩不贷。
1...5253545556...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