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吱呀一声,小院的门被打开了,一大群衣着寒酸的汉子怯生生地站在门口朝小院子里张望,他们似乎有些紧张的不敢进门。

    “刘五哥,快些进来。你们怎么来的这么早是不是赶了半夜的路啊。”年轻人转头朝门口一看立刻热情地打招呼。

    “张丛,快给他们拿凳子,娘子给客人们上热茶。”年轻人很随和,热情的态度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生分。

    “朱相公,我们赶了一个时辰的路就是来看您说的脱粒机的。上前天你派人传话说有这个东西,大伙都想要长长见识。这不,我们临近的几个村子都约好一起来。”唤作刘五哥的领着大家伙走进了院子东瞅瞅西看看,很好好奇。

    “你们,这东西是这样弄的。”年轻人摘下几个玉米棒子就丢进脱粒机的漏斗里,一边解说一边用手摇着摇臂,不一会,地下就掉了一地的玉米粒,一个完整脱粒的包谷芯就剥落了下来。

    “嘿,这东西好。”刘五哥看着惊喜不已,他跃跃欲试。

    “来,你来试试。”年轻人把摇臂让给了刘五哥。

    “啧啧,这个东西全是铁疙瘩啊,不便宜吧。”一个汉字摸着机器说。

    “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单独一家肯定是买不起的。衙门里建议你们一个村合起来买,或者是租用都可以......”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朝廷的扶农政策。

    又忙了半个时辰,当三台脱粒机被一群人抬走之后,年轻人才发觉自己还没吃早饭呢。

    “爷,您吃了饭再动身吧”女主走到年轻人身边,有些心疼地看着他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家。

    “不吃了,你看太阳都已经出来了,再不动身就赶不到了。”年轻人一笑,轻柔地理了一下女子掉下来的秀发。

    百姓的生活是清苦的,日子很平淡,而且平淡中还带着艰辛。女子站在小院子的门檐下望着啃着饼子,坐在没有车厢的木制两轮马车上的男人,眼角有些泪花。或许只有他知道,那个曾经穿习惯了绫罗绸缎的少年,是怎么样在三年时间变成了现在的摸摸样。

    大量的流民在




第495章 父子俩温情重归好
    朱由检站在一处山头上,仿佛山下就是一大片战场。马队的轰鸣声振聋发聩,似有一个坦克阵开过一样。

    大明尚赤的,哪怕是作为黑旗军的底子编练出来的特战十五、十六军,他们的旗帜和标识也是红色。从古至今,尚赤的朝代有汉、隋、宋、明。至于还有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

    明军骑兵头盔上红色的穗子很明显,上万骑兵奔跑的场景加上周围红色的旗帜,在这个时代足以让一个帝王骄傲,可是朱由检的心里却充满了失落。

    “如果是一万,不。哪怕是五千辆坦克,我足以统治这个世界。”朱由检心里感叹到。

    “坦克?你y可以用嘴吹出来吗”朱由检心里的另一个声音讥笑到:“别以为你造了一个小高炉就幻想着钢铁洪流了。且不去论技术发展了多少年,就是钱都够你攒多少年的。”

    “我就是说说而已。”朱由检自己苦涩地笑笑,幸好他现在面朝山下背朝部将,要不然会有人看到他的面部表情的。

    就算有了蒸汽机,那也离坦克还遥远的很。

    现实的问题是,明军对陆地的征伐,至少五十年内还要依靠马匹来解决。如果朱由检能再活五十年,恐怕他也够九十岁了。

    这就是大明需要马场的原因。

    “皇上,大皇子就在山下。”纪彪轻轻走到朱由检身边提醒了一下。

    “大皇子?”朱由检一愣,好几秒后才反应过来纪彪说的是朱慈烺。说实在的,他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个便宜儿子。

    “把他带上来吧。”朱由检想了想,还是决定见一见朱慈烺,再怎么说他也顶着一张当爹的皮。

    朱慈烺走的不紧不慢,既没有慌张也没有害怕,这显示出他的性子沉稳了不少。在见到朱由检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是复杂的,他甚至有想过扭头就走。

    “孩儿拜见爹爹。”朱慈烺走到皇帝身边,然后跪在地上深深一拜。

    “对我心中不满?”朱由检皱着眉头问,他听出来了,朱慈烺这是带着情绪来的。

    “孩儿不敢。”朱慈烺回答。

    “那你怎么不叫父皇?”朱由检问。

    “儿现在是庶民一个,只想当一个好儿子。”朱慈烺回答。

    “那好,那你就说说你最近都在做一些什么。”朱由检问。

    “儿子现在是信仰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员,另外还负责为确山马场运送过冬草料……”朱慈烺回答的很流畅,没有半点打盹。

    “来,坐这慢慢说。”朱由检拍了拍自己旁边的大石头,他自己就坐在岩石是看着山下的训练。

    朱慈烺走了过去,选了一块靠近朱由检但是比皇帝矮一点的石块上坐下。纪彪在看到朱由检脸上的笑意之后,挥手让侍卫退离二十步开外然后眼睛看向了山下。

    一轮夕阳洒在山顶,金黄色的光芒盖住了一切,两个人在山顶上留下了长长的背影。远处,骑兵在一匹白色战马的带领下迎着夕阳驰骋。

    晚饭是父子俩在一起吃的,朱由检想起来,自从京城陷落,他和这个大明太子待在一起吃饭的次数掰着指头都能数得清。

    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这是严重不合格的。白天考了朱慈烺,他发现他居然不了解这个便宜儿子了。

    已经二十二岁的朱慈烺要比朱由检想象中有些,这小子变得沉稳,有担当了,他再也不是那个志大才疏,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傻小子了。

    “知道我这次为什么来确山吗”朱由检给朱慈烺碟子里夹了一块肉说。

    “儿子不知,应该是国家大事吧”朱慈烺会心一笑,他发现朱由检愿意跟他沟通交流了,这是他以前当太子的时候求都求不来的。

    在以前,朱由检从来不跟他说国家大事,而且总是拿他当替身当傀儡。太子这个位置根本没有自我,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挨揍。

    “辽东这一仗,我们缴获了一批种马,这可是好东西。也就是说,大明以后可以培育自己的战马了。”朱由检很高兴,而且还喝了不少。

    “恭喜父皇,天佑大明!”朱慈烺鼻子一酸,眼圈里有些湿润。这并不是他真的喜欢战马,而是这个事说明朱由检愿意和他分享心里的计划了。

    “朕自接手皇位之后,我们就缺马。缺马啊!被别人在屁股后面撵着打的滋味不好受,可是没办法,只能受气



第496章 史祥云巧书毛尖诗
    史祥云是一个小脚,典型的江南女子婀娜。小脚是不能出去做事的,而且小脚在普通人家过日子也是非常辛苦的。

    体力活史祥云肯定是干不了的,她每天的主要事情就是到离家五百米远的一个中学堂里当教习。

    大明的小学学堂逐渐成熟,虽然没有到能让所有适龄儿童上学的程度,可是也基本覆盖了重要的城镇。

    但是中学这个全新的事务还尚处于萌芽状态,说到底就是因为教员不够,尤其是理科教员,是严重缺乏。

    信阳是一个州,自然应该有一个中学学堂。史祥云是书香门第出身,文化水准自是比一般人要高,加上她也接触过南京理工科的一些初级知识,就被这所中学聘为教习了。

    但是这所学校里真正教授理科的人却不是她,而是一位来自南京某学院才毕业的大专生。

    此人姓杨名景铭,秀才出身,后考上第一届大专生。因为朱由检注重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原因,现在的理工科教习特别吃香,甚至到了各地为争抢一名教习互相告状的程度。

    此人一来便看上了美丽婀娜的史祥云,在多方打探到她是一位有夫之妇后任不死心,经常找机会和史祥云接触。

    奈何当过太子妃的史祥云岂会跟这种登徒子一般见识,为了不至于尴尬,史祥云每每寻机躲避。

    这一日下了学,杨景铭远远地尾随着史祥云,他准备去她的家一窥究竟。如果是个大户人家,惹不起那便作罢;如果只是普通人家,杨景铭觉得仗着自己的一个好前程,一定要把这么美丽的女人征服。

    史祥云一靠近小院的门就感觉不对劲,透过门的缝隙,里面就有两个人影快速地一闪而过。这种感觉她既熟悉又陌生,三年前不论她走到哪里,这样的人都会相伴左右。

    她理了理自己的秀发,鼓起勇气推开了院门,院子里其实还是老样子,只是在院门的两边角落里多了两个青衣打扮的年轻人。

    多出来的年轻人人不会去看史祥云,他们的眼神总是盯在不是焦点的地方,耳朵也不会听任何焦点的东西。这不会让任何人感到不舒服,似乎这些人站在身边也能藏在人群和视线之外。

    朱由检就趴在堂屋的冰凉地上到处游走,小皇孙骑在他的背上,手舞足蹈地一边乱动一边喊着“驾”。一个精致的木马其实就放在旁边,但是孩子更乐意骑在皇帝的身上。

    “和铀,你怎么能骑在爷爷身上呢”史祥云赶紧走到堂屋门口喊到。

    朱慈烺的下一辈排行是和字,按照祖宗规矩,史祥云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朱和铀,但是因为还是庶民的什么,尚没有向宗府报备。一个普通庶人骑在皇帝的头上,实在有违常理。

    小朱和铀看到自己的娘脸色,赶紧爬下了朱由检的背,他怯生生地本能想要躲开母亲的严厉眼神。

    “别吓到我孙子了。”朱由检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一大块奶糖,小心地剥开油纸,喂到孩子嘴里。

    “儿媳见过公公。”史祥云还是以家庭身份见礼,虽然贬为庶民不在皇家,可是亲情还在,父与子的关系还是没有断的。

    朱慈烺拎着一个茶盘走到史祥云身边,正好看到这一幕,便楞在原地。

    “把你们的好茶快端上来啊!”朱由检一瞪眼说。来到信阳不喝信阳毛尖,岂不是遗憾?

    东坡说过:淮南茶以信阳第一。绿茶之王的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效。

    “青山叠叠复重重,到处峰峦馥郁同,云绕碧枝香千里,银针雀舌沐春风。”朱由检揭开茶碗盖,立刻就闻到一股清香,显然这喝茶还是在原产地更佳。

    史祥云一愣,她原本以为皇上是不会作诗词的,却没想过原来皇上还挺懂行。

    恰在这时,小院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不合适的声音传了进来:“史家娘子在家吗”

    当一个探头探脑的大脑袋伸进门缝,一声猥琐的声音传来,史祥云的眉头皱成一团,朱慈烺的脸色铁青,连带着朱由检的脸色都是黑黑的。

    杨景铭被纪彪一只手就给拽进了小院,差点没跌了个狗啃屎,倒是学院里每日里注重的体育锻炼帮了他的忙。

    &



第497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等纪彪在朱由检的耳朵里嘀咕了一阵之后,朱由检才斜眼看了一下躺在地上的杨景铭。这家伙和史祥云的关系,已经查了个底朝天了。

    “听说这位杨教习说自己在信阳是个人才啊”朱由检不紧不慢地咂了一口茶水说。

    “那是他自诩的,信阳是一个英才辈出之地,岂会有人自称。”知州头顶冒汗,他自知自己没照顾好旧太子和太子妃,恐怕要惹皇上不高兴了。

    “既然是人才,那就应该放到朝廷最需要的地方。我听说大别山里有许多孩童没有学上,不如让这个才子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朝廷需要他,大明也需要他嘛!”

    知州听完朱由检的话怜悯地看了杨景铭一眼说:“皇上说的极是,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去最艰苦的地方发光发热,一辈子温暖别人。”

    杨景铭被抬走了,史祥云心里还有些忐忑,她虽然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也难免担心这件事让皇上对她产生不好的印象。

    “你对朝廷现在的教育制度怎么看,有什么弊政?”朱由检看着史祥云问。

    “父皇加强数理格物之学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因为教员的严重缺乏,加上朝廷科举制度的逐渐废弃,百姓家庭的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将学习进行下去,不管是蒙学还是中学,每年开学都有许多学生中途退学,甚为可惜。”史祥云说。

    大明不可能以法律来制定教育法,逼着孩子上学在这个时代条件是不成熟的。朱由检的野心大,但是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因循而至,仅仅三五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大规模的人才的。

    后世的洋务运动开办洋学堂开始,借助大量派遣留学生计划,到整个社会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中间也足足经历了五十年。

    而大明的理工学科却完全是由朱由检一个人带出来的。这需要的时间按正常思维计算也要比那个时候要长。好的是知识结构的量比后世要少很多。

    “如果以凭证作为职务的准入门槛,会不会逼迫这些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朱由检想到了文凭。科举制不是一样是在考文凭吗

    “这样的话,蒙学显然太低,而中学似乎又有些高了。”史祥云的意思是小学毕业生太年轻,中学毕业生年龄又太大。朱由检现在创办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六年制。

    虽然可以同意学生跳级,但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时间都要十二年。大明连文盲都没有扫清,想玩全高中毕业?好高骛远了吧!

    但是,如果把中学分开,显然需要增加一倍的教员。这是一个教育制度中的疼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你们随朕回南京吧,朝廷现在需要人手。别再窝在信阳了,出来给朕帮忙。”朱由检用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

    史祥云心里一喜,回南京就等于是回到皇族身份,至少朱慈烺再不用这么辛苦了。

    “爷爷,南京有糖吃吗”朱和铀奶声奶气地问。

    “叫皇爷爷,皇爷爷给你奶糖吃。”朱由检逗了一下小孙子说。

    ……

    南京。

    熊丽静已经身怀六甲,快要临盆了。朱由检出去了好几个月,倒是把熊皇后累了个半死。

    大明朝廷隐忍了三年,就是一直在积蓄教育,几乎三分之一的财政都砸到了教育改革上。原本打算办预科班的各个学院,硬生生地让朱由检咬牙挺成了第一届专科生。

    而相对的,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见到效果。

    三年过去了,不管是这一届的专科生还是传统的举子,大家还是盼望着朝廷的科考会在什么时候举行。

    朱由检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六部的改制。可是一涉及到顶层结构设计,朱由检就想到了黄宗羲,这家伙已经走了一年多了,也不知道到了哪儿了。

    第一届专科生被朝廷分配到了基层,但是因为多年对人才压制的原因,这里面有许多年龄偏大的人才,不管是经验还是能力,都足够担当重任的。
1...113114115116117...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