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李率泰虽然兵败东海水师,可是他自己并没有死,而李家现在就是后金山海关的最高指挥官——山海关总兵。

    从山海关到到葫芦岛足足有二百多里,明军不可能把粮草辎重放在这么远的地方,所以要先在这之间找一个地方最为前进基地,绥中(明朝属前屯卫)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绥中这一带,从海边到山区也就六十里,这是一个非常适合骑兵突袭作战的距离。前屯卫是个小堡,不足以囤积大量物资,而绥中旁边的六股河虽然可以行小船,但是绥中是一个小村庄,没有任何的防御设施。

    军队的战术也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明军在新装备下,不能单靠所谓的单一战术就秒掉所有的敌人。战术在特定的地形和特点的敌人面前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动不动就单靠排抢或者勇气去打所有的仗,显然是如同做梦一般。

    现在,摆在郝摇旗面前的,就是扎营和建立一个稳定的囤积物资地的问题。

    明军现在的装备大约相当于拿破仑时期的武器装备水平,步兵的射击动作是根据名的“12个拍子的射击游戏”来制定的,就是说在这个标准的十二个动作的指导下,一分钟可以发射四发子弹。

    &nb




第491章 结硬寨还要打呆仗
    士兵可以睡觉,但是郝摇旗是睡不了的,他得在白天想出一个应对的办法。

    从昨晚上敌人的袭击手法上看,对方已经掌握了破解地雷阵的办法了,如果不想出一个稳妥的办法,今晚敌人可就要玩真格的了。

    为什么古代行军慢,不是人的脚力慢,而是每天宿营之前都需要建立一个带有防御功能的宿营地,以防敌人夜袭。这个营地本身就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营建。聪明的将军会提前派一营兵在前面提前建好,可是碰到敌占区,行军的速度就会很慢,尤其是对于农耕文明的纯步兵部队来说。

    明军现在的行军速度已经比老明军快多了,完全是因为从朱由检南渡开始就注重马车的使用,这一点非常关键。

    朱由检其实很想问一问许多穿明的人才们为什么对军队的改革不是从行军后勤这一点改起端着燧发枪的士兵和端着单刀的士兵其实行军速度是一样的。除非你有一支特别专业的工兵部队随行。而大明现在没有专业的工兵部队,他们只要后勤辎重部队,说穿了就是有一批马夫会驾驶马车。

    对于应对敌军夜袭的办法,第八军的参谋部已经吵翻天了。

    “军长,根据昨晚敌军的脚印看,对方全是骑兵,来得快去的快,咱们根本就追不上。”

    “何止追不上,在这大平原上,咱们连对方从哪发起进攻都摸不清。”

    “这个鬼对方到处连片树林都找不到,要不然我们也可以假设大量的栅栏和鹿砦。”

    “吵什么朝廷养你们这些参谋是要你们想办法的,不是让你们叫苦的。”郝摇旗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他打了二十多年的仗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可是以步兵进攻散骑的仗还真没遇到过。这也是朱由检领导下的明军第一次涉足到草原边缘,老师傅遇到新问题了。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大量挖壕沟了。”一个小参谋说:“我们可以在挖壕沟的同时筑墙,这是抵御骑兵袭击的唯一办法。”

    “这可是大工作量,你这建议会让每一个士兵都累到趴下的。”有人不同意。

    按照朱由检的治军标准,本来就是强调机动性的,为的就是降低士兵的劳累程度,好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能立刻投入战斗。如果所有的士兵都去强化工事,就等于是反其道而行之。

    “报告:昨夜有好几处驿站遭到袭击,通讯战士损失很多,进入的军情已经无法按时送达总指挥部了。”

    郝摇旗这边还没商量出对策,坏消息又来了。这个时代打仗,军情传递是以每二十里设立一个驿站来快马传递的。信鸽在短途传递中的作用并不大,所以主要的信息来往还得依靠马匹。但是这些行为在敌占区显然有很多缺陷。

    人类摆脱这些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要到拿破仑时代的1792年,克洛德?夏普发明一种传递消息的系统,这种系统包括一根直立的杆子,杆子的顶端固定着一根横杆,横杆的两端各吊一个安装在支点上的较小的悬臂。随后他又发明了一种“代码”,使这些臂处在不同的位置时代表不同的单词或字母。他提出,每隔约十英里的距离就立一根这样的杆子,每一台这样的信号机都用配有望远镜的官员来控制。

    “娘的,这仗打得真窝囊。把所有人都叫起来,挖壕沟。”郝摇旗的爆脾气上来了。现在他的第八军已经算是孤军深入了,直觉告诉他,今晚敌人肯定要对付他们,如果这个时候不干点什么,那么他们就会很被动。

    睡了半天的第八军现在没有得到后世每人一把铁锹的待遇,他们得用刺刀来挖壕沟。按照参谋部的要求,挖壕沟的土必须堆砌在两道壕沟的后面两丈外,这里是一道土墙。而且在壕沟内外都埋了数量不等的地雷,这样敌人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袭击,都不会立刻对营地产生大的破坏,营地里的军队可以很从容的调遣部队应对。

    果不其然,到了晚上,从村子的东面,敌人又发动了一次袭击。但是当几声牛的叫唤停息之后,爆炸声乍然而止。

    “外面什么情况”郝摇旗显得不慌不忙,营中没有出现慌乱,他这个主帅的心情略显轻松。

    &



第492章 浪淘沙凭吊山海关
    辽东的战局陷入了僵持局面,明军在东北的军事和政治推动都进入了一个缓慢的进程。

    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东北不像后世,大明立国三百年,也就只是实际控制辽东湾周围那么一点,还是犯人流放地。

    正史中满清固然有他不好的地方,但是清朝也是大中华的历史。清朝对东北以及某些地方的巩固还是有益后世的,这个不在这里讨论,只是就事论事地分析明军在辽东的困难程度。

    我们后世人经常说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热血,然而实际上大明的国力又恰好过于消耗在北方战线了。

    大明九边才是耗尽国力的罪魁祸首,多少年,多少人,多少钱是砸在九边上的。一直到后世,唯一留下的就是绵延的明长城以及华丽的紫禁城。

    而大明除朱棣之后的皇帝,眼光就再也没有朝南方瞅过一眼,他们几乎都忘记了他们的祖宗其实发家于南方。

    处理完东北地区的大政方针之后朱由检就需要返回南京了,因为东北不需要一个皇帝去坐镇,大明的重心其实是在江南。

    辽东半岛的金兵已经全部投降,金州也改名叫了大连。因为军事的需要,明军需要在这里沿着辽东湾重新休整官道。同时,大连港以及大连造船厂就正式投入建设之中。

    因为水师的作用在大明一系列的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明国内也没有人对朱由检大力发展造船业提出异议。

    当寒流南下,大雁南飞之时,朱由检就乘坐战舰航行在黄海之上。

    举目四望,整个渤海湾到处充斥着悬挂大明旗帜的海船。尤其是以明军典型的近海运输船为多,这些船只从登莱到辽东来回忙碌,以支撑整个东北的战事和开发任务。

    皇帝的舰队由九艘战舰组成,并且在旗舰上高挂龙旗。每一艘军舰路过的时候都需要降帆,所有船员列队行礼,吹响军号。

    一阵北方骤起,主帆被吹成了一大串巨大的球面,甲板上的水手不停地忙碌着。

    朱由检站在船首,身披明黄色披风,头戴金丝皇冠。此时的他已经彻底有了明君的气质,一派罕见的帝王之态。

    “郑爱卿,咱们饶着海岸去看一眼山海关如何”朱由检突然心血来潮。

    “皇上是想去看澄海楼?”郑成功看了看天,今天的天有些阴沉,他害怕下雨。

    “朕想念孙师傅了。”朱由检说。身在辽东几个月,朱由检不可能不回忆起几十年来在辽东这片土地上留下名字的一个个人物。

    纵观整个明末历史,有一半都在叙述辽东。提及辽东不得不说李成梁,李成梁凭借大明的军威扶持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这并不能从根子上彻底稳固大明对东北的统治。说到底,这种做法只适合领导能力强的时候,一旦在位的领导能力不强,那么游牧敌人又不是傻子,他们必然会起来。

    李成梁一手稳定了辽东,又一手培养了野猪皮。李死后,野猪皮就直接撕破脸皮,连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完全就不看在眼里了。紧接着杨稿败于萨尔浒之战,这个时候野猪皮还只是小露一手,或者说他离成气候还差一口气。

    熊廷弼的出世是拯救大明的第一次机会,熊廷弼首先看到辽东的土地很多,每年在八万兵额中用三分人力来屯田、耕种,就可以收获粟米一百三十万石,这本身就是一个用农耕开发辽东的好办法。

    熊廷弼认为,防护边疆以自守为上策,他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另外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掠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瞅准机会进兵剿敌。

    可惜,因为大明内部的问题连连,熊廷弼的这一策略最终算是胎死腹中,大明也就失去了最有效控制东北的大好机会。

    随后,在明军一泻千里,难民百万的情况下,孙承宗力挽狂澜,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

    &



第493章 超越时代的钢产量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致是蒸汽机的发明,但是工业化的前提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所在,没有装备制造,仅仅只有蒸汽机这个动力源,是形成不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而工业的装备制造,是以钢产量和煤炭产量的数据为支撑的。

    后世的建国初期,我们经常拿一些通用指标跟西方发达国家作对比,比如年钢产量,煤炭产量,发电量等。

    工业化的一个个的机械,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机械,全都是依靠大量的钢铁来堆积出来的。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到大明巅峰时期,年钢铁产量约为十五万吨,这个数据比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帝国还高。但是到了清朝,钢铁产量反而严重下降,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挨了揍之后才又重视起来。

    大明莱芜钢铁公司的二期扩建工程是大明今年在北方的重点项目,第一期工程就是对原来传统冶炼工坊的新技术改造,所谓的二期工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达到年产五十万吨钢铁的设计要求。

    年产五十万吨钢铁,这如果放在后世也就是一个小厂的水平,后世的莱芜钢铁年产两三千万吨,比都不能比。不过,在原矿开采没使用机械化之前,这五十万吨已经算是这个时代莱芜钢铁生产的极限了。

    朱由检的打算就是让每一个钢铁基地先达到这个生产极限再说,不管是马钢还是莱芜钢铁,从劳动力的使用率上,最多也就是这个规模了。秦始皇修陵墓动用了七十万人,折腾那么多年也就是一个封土堆而已,如果是后世,恐怕两千人修一年都能搞定。

    莱芜钢铁二期,已经完全摒弃了土高炉的技术进入到小高炉时代。因为条件所限,这儿的炉体只有区区可怜的十立方米。而且因为没有选矿设备,入炉矿石品位也不高,暂时的生产水平也就比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要高一点,但是因为可以大量生产,所有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朱由检这是第三次来莱芜,这里已经大变样了,巨大的厂房已经显现出了工业化的迹象,生产区和生活区的有序排列显示这里已经是一座像模像样的企业。

    生产车间的温度很高,虽然朱由检离得还很远,但是热浪依旧扑面而来。宋应星站在车间内,睁开这干涩的眼睛瞅着铁水的颜色。他的眼睛已经变的很小了,眼睛泛着淡淡的血丝红色,除了眼珠里面能看到有些湿润,眼睛周围都快干得裂缝了。

    “老宋,你能不能把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出休息一个月”朱由检担心地看着宋应星,他很害怕这个老头一下子离开大明,虽然历史上宋应星能活到 1666年,可朱由检觉得自己用他用的有点狠。

    “皇上,这炼钢之法是大明最需要的技法,臣一刻都松懈不得。等我老得干不动了,臣就求皇上赏一座小院,回江西养老去可好”宋应星咧嘴笑了小。

    “钢的技术发展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朕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持续研究了。以后对炼钢技术的研发,需要钢铁公司自己投入资金。

    倒是配套的大型制造设备需要纳入研究项目了,比如说扎钢设备,拉丝设备,运送矿石原料的轨道交通等等……”

    朱由检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大型装备的名称,把宋应星听得一愣愣的。《天工开物》本身就是一本带有营造方法的书,宋应星实际上对机械制造也不陌生。

    如果不是手上没有合适的人,不是为了培养年轻人,朱由检也不会把蒸汽机和一些基础机械设计项目交给年轻的搞。

    说真的,蒸汽机在有原理图纸的指导下真的算不上什么高难度的东西,倒是炼钢是实打实需要一步步研究的。现在基本的钢材出来了,当然要对重工业立项了。

    &nb



第494章 太子爷困留信阳州
    中原腹地,秋日里的信阳州一片黄色的景象。东北部的田地里,冬小麦已经冒出了小芽,大地还是以土黄色为主的颜色。十月初的天还不算冷,但是每天清晨的空气里总有一丝寒意让人想要留在被窝里不起来。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家的年轻人都会和找理由和自己的新媳妇温存一会的,但是在这个不大的小平房里,年轻的小伙子还是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习惯性坐起来摸索着穿衣起床。

    “爷,再睡会吧”一个非常温柔又好听的女子声音从另一头的被窝里传过来。

    “今日要去确山马场里检查过冬草料仓库,路途遥远,要去点动身。”年轻人说话间就已经穿戴好了,但是他的动作和话语都很轻,生怕吵着屋里的人。

    “那我也起来给你做点吃食,你好呆着路上吃。”女子一边说一边也离开了被窝,在她的身旁躺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孩子睡得特别香甜。

    这是一对儿二十出头的年轻夫妻,都长的很美,只是这家境在这信阳州里只能算是中等。三间平房带一个前院,一间是堂屋,一间住着丫鬟和奶妈,一间住着主人两口子;另外还有两间小厢房,一个是厨房,另一个住着一个男仆。

    在小院最外面的角落里有一个马棚,里面停着两匹有点瘸腿的老马。从马的形制上看,这两匹马都像是上过战场的战马,但是因为这两匹马都受过伤,只能沦为普通畜力供人驱使了。

    男主人的动作显然是惊动了外面的仆人,还没等他出门走到院子里,一个老仆已经在忙碌着挑水,扫地以及干些杂活了。

    “爷,您什么时候动身,我好给您套车。”老仆其实年龄不大,只是可以留着胡子把自己显得很老,但是他的眼睛却很凌厉,一看就不是好惹的角色。

    “今儿就在家吃了饭再动身吧,早上有霜,给马背上盖一床棉被。”年轻男子吩咐。

    “哎。”老仆回答。

    屋檐下挂满了黄橙橙的玉米棒子,小院的中间,一台衙门里最新推广的玉米手动脱粒机摆放着,像是一个专门给客人掩饰用的小场景。在机器的旁边,还有一大堆散放的零件码成一排,年轻男子趁着还有点时间,就走到零件旁边开始拼装一台还没完成的机器。

    还没一炷香的时间,小院的门就被人敲响,门外有一些闹哄哄的声音。

    “张丛,去开门。”年轻人继续手中的活计,顺便吩咐着。
1...112113114115116...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