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王公公走之前总是说南京的皇宫人太少了,他说以前京城皇宫光是宫女太监都有好几千人。他让我劝劝皇上,说按祖制,应该招募一些太监宫女的。”熊丽静说。
“是的,不光有很多宫女太监,还有嫔妃好几十个呢。”朱由检迷迷糊糊的回答。
“按祖制,皇上是不是应该选秀了”熊丽静的脸色微微一变说。
“是啊!应该从民间选一批十几岁的小姑娘充实后宫,我想留多少个就留多少个。”迷迷糊糊中朱由检嘴角流了口水,他已经感觉不到是梦境还是现实了,大多数男人都渴望胯下佳丽三千,怕是这会他和熊丽静的对话已经让他产生了幻觉,感觉自己身处无数美貌少女的花丛之中,春心荡漾。
“哎哟!你干嘛掐我啊。”朱由检突然就感觉腰上吃疼,立刻清醒过来。
“你就是个大猪蹄子,以前你咋骗我来着,你说你只娶三两个就可以的,刚刚梦里又想着小姑娘了吧”朱由检一睁眼,就看到熊丽静那凶煞恶煞的样子,他已经预感到不好。
“我没有啊!你看我现在连三两个都没有不是。”朱由检赶紧辩解。
“你把那半老徐娘收了,为了大局稳定,这我能理解。可是你刚刚明明想着要开始选秀了。”熊丽静眼睛瞪得可怕。
“你吃醋啦”朱由检一乐,他从来都不相信天下有不吃醋的女人。
“说,你打算收多少个进宫”熊丽静逼问。
“作为皇上,当然是越多...越多越不好咯。”朱由检眼珠子一转赶紧说:“你看我都四十了,儿子也有四个了,这身体吃不消啊。”
“十个,最多十个。”熊丽静咬着牙说:“算上我一起。”
朱由检心里一乐,到底是大明时代,这么吃醋的女人还能容许他找十个女人,心里美滋滋的。
“你说的这个已经不是朕这个皇上一个人的问题了。战乱多年,死得都是
第572章 尼姑庵里的风流债
朱由检这个皇帝自带后世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休假。
据记载,崇祯自登位以后很少出宫,而且勤劳的很,是一个不懂休假享受的皇帝。显然,就算是如此,他也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
忙了大半年了,朱由检想给自己放个假,当然不是待在皇宫里逛逛后花园那么简单。
扬州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起码扬州有朱由检牵挂的人。朱由检还想去看看扬州恢复的如何,在这个时代,扬州相当于后世的深圳。
朱由检给自己配了一副茶色眼镜,时髦得走在扬州城的街头,远比刚刚流行起带眼睛的老夫子们更有吸引力。
这里离陈圆圆寄居的尼姑庵已经不远了,朱由检甚至都能看到刘宗敏开的面馆的幌子了。
“老板,好多姑娘看你在,是不是暴露了”新任贴身侍卫是大名鼎鼎的陈王廷,已经五十多岁,怎么看都像是朱由检身边的管家。
对,没错。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氏太极创始人,明朝四大武术家之一,1600年生人。
陈王廷接手这活是王承恩派专人去请的,朱由检只是提到过一句,就被王承恩牢牢记在心里。他来南京不久,还不习惯朱由检的做派。
像这样响当当的武术大家,朱由检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老陈,你咋能老盯着人家大姑娘看呢”朱由检折扇一摇,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嘴巴确是不饶人。
“我,我没有看。”陈王廷被皇帝说得百口难辩,他就是一个耿直加正直的人,哪里有朱由检这么油腔滑调过。
“你是不是能看出这条街上每个人的异样”朱由检知道自己玩笑过火了,索性跟陈王廷聊点专业问题。
“五丈之内,应该能看出来。”陈王廷谦虚地让朱由检惊讶。
“那你能不能用内力隔空伤人”朱由检问。
“皇,老板,我们是练拳的,不是练箭的。”陈王廷有点生气,他明显感觉皇帝是外行。
忽然间陈王廷眼角的余光看到一个小巷子拐角处有一脑袋露了一下。
“老板小心。”陈王廷快速闪了一下,用身子挡住了朱由检,而且他的动作看起来很自然,没有一丝刻意的感觉。
拐角哪儿的人影没有注意到朱由检这边,倒是被陈王廷看得仔细。
“有事了”朱由检发现陈王廷的表情微微以便于,他读懂了变化。
“拐角处有人在看这边,不像普通人。”陈王廷一边说一边轻轻一拉,朱由检就自然而然地随着他到了对方看不到的街边。
朱由检一听立刻给另外一个侍卫递了个眼色,侍卫一个闪身就消失在人群中。
大明皇帝走进了街边一个卖香火的小店迅速换成了杂役的打扮,和陈王廷一起急匆匆地朝庵里去。
陈圆圆哪怕是穿着素色的居士服依然掩盖不住她的颜色,精致的五官端是好看。陈圆圆有自己单独的一处小佛堂,处处显得安静,除了小阿珂来这里的时候。
“娘亲,这是我刚从老刘哪儿给您端的斋面,还热乎着,你快吃吧。”已经七岁的小阿珂长大了,身段快要抽条,明显比一般女孩子要高。光是从背影看去,就绝对是一副模特苗子。
朱由检站在门口没有直接进去,而是很小心地停了下来。
“父皇,您怎么来了”小阿珂一转身就看到朱由检了,她有些惊喜。虽然她也经常会回南京,但是朱由检来主动看陈圆圆这还是第一次。
陈圆圆听见阿珂的话只是微微睁开了一下眼睛,随即又闭上念经。
“京城收复天下一统,我想来请你娘亲跟我一同回京城居住呢。”朱由检看着陈圆圆心里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他感觉自己和陈圆圆之间的感情像是一场梦,陈圆圆圆了内心的一个结,而朱由检只是借用了躯体品了一回美女而已。
论情,压根没有。
之所以后来两人渐行渐远,说到底两个人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陈圆圆更像是传统大明的上层名流,而朱由检只不过是未来的一个底层百姓。
如果不是朱由检一直忙着东奔西走,恐怕这两人之间更多的是矛盾冲突。
&
第573章 韦小宝勇救朱由检
第574章 崇祯维新机构改革
黄宗羲回来的太是时候了。
南京城内早就在热议皇帝什么时候会把朝廷迁到京城去;各地的皇族和一些还有爵位的勋贵也都在议论,看有哪些人会成为新贵。
这些舆情清清楚楚地反应在了一些新出版的八卦小报上面,甚至有一些勋贵刻意请了人替他们的子弟渲染功绩,捞取功劳。
可惜,众人期盼的好事一直迟迟未到,反而皇帝把李定国又安到了军事学院当了院长;大皇子也没有当上太子或者王爷,而是任了信阳知府,让人大跌眼镜。
大明在六七月里唯一值得热议的就是皇帝给一群西洋工匠做了安排。黄宗羲带回国的工匠分成两类,一类是高级工匠,被安排进了新成立的三个研究所,叫“中船重工七一零”到“七零三”;另外一大部分分配到了十个造船厂担任大工匠。
然,大明国内新起了一种言论,主流认为作为中央帝国的大明,是不需要发展什么造船的,尤其还聘请西洋人,简直是辱没了祖宗。像这样的小事,根本就进不到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安排西洋人是小事,但是跟西洋人和造海船相关的却是有一件大事。一个不出名的什么南海水师将军叫施琅的,却连续被皇上三次召见。圣眷正隆,且皇上把原属于福建水师的陆战队一个军的兵力,划拨给了南海水师;这还不算,听说还把黄宗羲带回来的年轻船员水手,一股脑全都调给了施琅。
难道说北方那么多立功的将军,居然顶不上一个小小的水师小将军内议论纷纷,颇有对朱由检处事不公的一些议论。
黄宗羲已经和朱由检谈论了半个月了,似乎意犹未尽,而且顾炎武这个略带愤青的青年,总是在朱由检召见黄宗羲的时候凑到跟前听议。
朱由检对这个事情见怪不怪,他早已经关照过,只要顾炎武、方以智、朱顺水、王夫之等人愿意来听他和黄宗羲的奏对,侍卫不得阻拦。
“皇上,臣在荷兰国还见到一种机构,荷兰人称之为股票交易所......”黄宗羲最近满面红光,他感觉自己这一趟欧罗巴之行像是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一样,他的脑袋被打开了一道大门,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新丝路和新想法。
朱由检端起茶碗,始终微笑着看着黄宗羲的演讲,在黄宗羲的身后,就是大名一众的年轻知识分子,他们或同意黄宗羲的看法,会跟黄宗羲争论得脸红脖子粗的。关键时候,朱由检会站出来纠正一下黄宗羲的说辞,还会延伸黄宗羲传达的新认知的一些拓展思路。
南京城里的人很少有人知道皇帝庭前最近到底在发生什么,普通的官员也只是以为皇上请了很多大儒在给他参政。
这样的会议每天都持续到很晚,在激辩中,这些人的眼界在慢慢打开,思想一点点解放,然后最终具体到一些具体的施政领域中,形成了一套大伙众议之后的新政。
这个新政,后人称其为“崇祯维新”。由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提出的新政谏言书,共三千六百字,史称“维新十一条”。
大明皇上朱由检连续下达颁布九道圣旨,全面推行新政。由新政核心人物组成专门给皇帝提供建议的政策研究室,彻底取缔言官制度。
朱由检的这次改革,没有学西方的从上而下的彻底性改革,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革。首先,大明的时候还不具备选举制,如果强行推行过于先进的制度,一定会遭到反噬。
崇祯维新的核心,只是改组了朝廷的机构架构,这一点黄宗羲现在已经具备这种能力,加上维新派得到皇帝的支持,相信能够成功。
第575章 朱由检的抢劫心思
把国内的却空转嫁到国外,历史上有那些皇帝在做
首先就是刘彻。刘彻为了支撑对匈奴作战,直接派兵灭了夜郎国和滇国,收获金银无数,一下子就缓解了财政危机。这个事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自己没钱了可以抢劫。这种事可以干,但是不能说,古来有之。
环顾大明的周围,谁有钱朝鲜国肯定不行,太穷了。倭国难度有点大。
唯一的就是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很强,但是到底还是一个公司,不是一个国家,而且荷兰人现在正遇到麻烦事在。
朱由检为啥扩充南海水师,不就是垂涎南亚嘛!真得是为了那点贸易
不,不。朱由检想要的是当南亚的老大,抢了荷兰人,还有英格兰人来,还有色目人来,还有印度人来。只要不是当真的海盗,真得海盗那是见谁抢谁。
“皇上,咱们怕是打不过吧”黄宗羲心里发虚,他走了一遭欧罗巴,当然知道荷兰人的势力到底有多大,万一荷兰人那上千艘战船武装起来,不是开玩笑的。
“你知道一个公司和一个国家的区别是什么吗”朱由检问。
“臣不知。”黄宗羲摇摇头。
“公司是做生意的,它需要计算成本,公司的一切冒险行为都是为了获利,如果是一件完全没有收益的事,公司不会干;而国家是流氓,流氓靠得是脑壳发热,不计成本。”朱由检嘿嘿一笑。
“皇室的意思是抢了就跑”黄宗羲弱弱地问。
“孺子可教也!荷兰人的舰队敢追过来要债吗”朱由检心里其实也不知道荷兰人会不会学英国人把战舰开过来,但是他知道一点,现在大明的实力也不是来几艘荷兰战舰就能屈服的。在这场争斗中,如果荷兰人真得来了,恐怕也是半年之后的事了。
半年朱由检完全有理由相信半年之后大明可以拥有近百艘西式战舰可以和荷兰人抗衡。
在朱由检的谋划中,大明早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造船用的木料。大明现在缺的,就是对现有的几款西式战舰的定型工作,以及更加专业的流水线造船技术。
从英国带来的工匠,并非是为了帮大明造船的,他们完全就是来给大明培训造船技工的,而且还是一大批有了基础的技工。
只要工艺完善,大明大大小小十几个造船厂,几十个船坞,立刻就会像下饺子一样生产战舰。这些战舰再配备上几千名以及熟悉西式战舰操作的船员,就算比不上欧洲海上强国的规模,至少也能让荷兰人有来无回,捞不到半点好处。
所以,朱由检是铁了心要抢劫巴达维亚。也只有抢劫巴达维亚,才能给国内输血,度过目前的难关。
施琅在两个月前还以为自己一辈子也建功无望,可是当他护送黄宗羲抵达南京之后,立刻就官运亨通了。
他是一个典型的勇武汉子,吃海上饭的一把好手。朱由检告诉他,抢巴达维亚之后许诺他一个水师副总司令的头衔,然后施琅直接拜倒在地了。
郑森才是总司令,如果他施琅是副总司令,那么就代表他施琅只比郑森矮半级。虽然没有超过郑森,可是也够他施琅臭屁的了。这种机会难得,身为大丈夫,当然是干他娘的。
第三次召见,施琅就可劲地跟朱由检要船,要人。朱由检也够大方,大笔一挥,直接从各处划拨了
第576章 朱由检的勋贵出路
巴达维亚现在是就一个堡垒,而且还是欧洲式的坚固堡垒。
作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巴达维亚当然修得坚固异常。荷兰人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的石场运来巨石,从东爪哇的扎巴拉砍得柚木,从当地采集珊瑚石,并从中国招募来大批可靠又吃苦耐劳的华工,在废墟上建立起巴城的雏形。
巴城的主要建设工程,如运河与排水道的挖掘、房屋和港湾的建造、城墙及防护要塞的修筑大多由中国人承包兴建。华工熟谙制砖和砌砖工艺,令荷兰人甚为称道。
同时,作为维系地方殖民统治,荷兰总督采取了一些不体面的手段,比如在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绑架“移民”。运来了大量中国移民,中国人一旦获得能够自立的资产,便在巴城安家落户,并与被送到这里做奴隶的巴厘女子通婚。
华侨人口不断增长,而在巴城内的华侨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从流动小贩到固定摊贩,到零售商和批发商,形成了完整的商业网。
荷兰人自己从欧洲原来过来的并不多,荷兰总督把一切零售商业包括沿海贸易承包权交由华人甲必丹(首领)负责。他试图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通过任命华人甲必丹,对华侨社会进行控制和间接统治。
所谓以夷制夷,外国人在殖民地玩得也是很溜的。
朱由检现在要去攻打巴达维亚,未必就能获得当地华侨的支持。尤其是已经获得利益的甲必丹,他们能帮助朝廷吗
郑成功从厦门一路来到南京,走的是陆路,他怕水路太慢耽误了朱由检的大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