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什么情况?难道出现了严重的敌对地区的口人陌生人出现,不应该直接上报官府吗如果这是在后世的北京,怕是要被北京“大妈”直接扭送公安局了吧。

    赵印选细想了一下原委,他忽然想到了一个事,就是当年南北对峙的时候,有大批江南的士子叛逃之后北上了。这些人据说其中的一大半最后又投靠了吴三桂。也就是说,在这浓浓陕西话的城里,江南话虽然稀奇,但是还是常见的。

    “小王,你去那边馍铺去买几个馍去。”赵印选把小王唤到一边,递给了一枚银元,然后仔细吩咐了几句。

    小王没一回就揣着一小布口袋的锅盔回来了,脸上带着典型的占了便宜的笑容说:“赵头儿,你丝不晓得呐,这一个银元啊,它阔以换一大车馍馍啦......”

    “让你打听的事打听清楚了吗”赵印选哪里管馍馍什么价。

    “嗯嗯,清楚的啦。那个馍店的老板说啦,这里的江南人都是当官的啦。不过都是当得清水衙门的官,肥差都是辽东人当着的,干活的都是陕西人啦。”小王一边用他的南京话说着,一边还瞅着大锅盔馍馍看稀奇。

    “清水衙门,这西安城的清水衙门都在哪”赵印选大概知道这些人都是一些什么官了。

    作为十五军的中高级将领,他们当初都在将军山上过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班的。当初大批江南士子叛逃是很轰动的事件,作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检不光没有阻拦,反而任其行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赵印选应该也能想得到,皇帝肯定是在里面安插了大量奸细的。

    多尔衮和吴三桂都不敢大量重用这些人也很正常,因为这些人本身就




第568章 反复无常埋下祸根
    朱由检到洛阳的时候十五军刚好全军出击,他并不知道战局已经对大明形成了一边倒的优势,他只是因为担心李定国一个人忙不过来,想到洛阳帮忙的。

    吴应熊在西安被号称皇帝的“禁卫军”给抓了,这事直接的后果就是陕西的官员和百姓集体倒戈。

    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中这块土地近二十年来已经几经易手,说到根子上,老百姓已经折腾不起,期盼太平。

    吴三桂在陕西压根就稳不了,因为他带的心腹在陕西就没有为当地人做出什么贡献。正史中吴三桂为什么最后会败还真不是他兵力的问题。

    民心已经不看好他了,哪怕他打出的是恢复汉人天下的旗号,也是沽名钓誉。

    如果是李定国从云贵起兵,绝对是另一副景象。可惜,李定国一代英才,被南明朝廷给拖累了。

    话说李本深知道西安陷落之后,他已经意识到大事已去,只能带着部队仓皇逃窜。靠他手中的那点兵马,想守住潼关又夺回西安,怕是白日做梦的,李本深索性来的干脆,直接绕过西安城向固原而去。

    而作为大周后期之秀的夏国相,带着他的一万多部下想趁乱夺回西安。

    曾英部也已经突破两处关隘,十万大军分两路浩浩荡荡地直扑关中,一路已经占领陈仓,一路已经过了子午谷抵达周至。

    而邓之荣的十五军前锋已经抵达渭南城,从时间上看,夏国相基本上已经没有机会翻身了。别说他短时间内打不下西安,就算能打下来,只怕前脚进城,后脚明军主力就到。

    这样的攻城没有意义,根本就是一个形式。

    洛阳,战役总指挥部,虽然李定国不在,但是留守的一些参谋还在接受和分析情报汇总。

    “皇上,目前陕西的战况就是这些。”夏完淳这小子一口气念完了所有的战报,条理清晰,让人听完之后像是一副完美的作战地图浮现眼前。

    “通知邓之荣,十五军和第十二军暂时接防关中,清剿敌军溃兵;曾英率第十军,第十九七军和第十九军攻占甘肃、宁夏;杨展部进榆林,攻占陕北。”

    李定国不在,局势又发展得这样快,朱由检也就顺手作了布置。或者说,李定国本身就只参与了此战中的一半,啃吴三桂这块硬骨头。

    “皇上,关于关中,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夏完淳提醒着。

    “你小子想说什么”朱由检眯着眼睛看着夏完淳。

    “皇上,我……”夏完淳瞬间知道自己多嘴了,这要是换一个多心的皇帝,估计就失宠了。

    “传朕口谕,让张煌言先接任三边总督,稳定局势吧。”朱由检知道夏完淳这小子的意思是替他师傅陈子龙谋差事,但是朱由检觉有另外打算。

    虽然吴三桂大军还在围困之中,但是西安的收复基本等于大局已定,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朱由检不可能窝在京城听别人汇报,以他的性子必须要参与其中的。

    李岩在京城,陈子龙在南京,现在把张煌言派到了西北,朱由检这算是稳稳地按住了全局。

    ……

    吴三桂没有想到他居然落魄到连军队都控制不了的地步。

    整个包围圈内的周军分成了三团,吴三桂带着王屏藩率领的亲兵为一部,算是铁杆反动派;方光堔和王辅臣的部下混到了一起,基本上算招抚派;胡国柱等人算是中间派,他们现在只希望吴三桂能想出一个解困的办法就行。

    “皇上,看来想让部队突围已是不可能了。您的早做打算。”刘玄初已经被吴三桂放了出来,但是王辅臣却被吴三桂砍了脑袋。

    “朕的家底都在这,离开了军队,朕去哪里”一生以军队起家的吴三桂受不了没有军权的日子。

    “只要皇上重新回到西北,何愁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刘玄初继续说:“依臣看现在军心涣散,我们已经失去了强行突围额时机。皇上如果再不决断,恐会



第569章 五百六十八章:天下初定人心逐利
    “你说什么吴三桂跑了哒”

    总指挥部作战室主任的嗓门高得把这一消息传遍了整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连地上的蚂蚁都被吓得一哆嗦。

    李定国只是皱皱眉,没有言语,而正好赶过来的朱慈烺听了也愣了半天。

    折腾了半天,这吴三桂一跑,功劳大打折扣。李定国此役等于是半截子功劳。而且陕西的战报早就传到信阳这边了,十五军自然是立了头功,甚至那赵印选都已经多次出现在捷报的重点名单之上。

    李定国有些沮丧,他感到自己已经很尽力了,可是这么大的战局,他分身无术。李定国不是一个庸才,所以他亲自指挥了信阳这一仗,却把最肥的,最容易立功的关中给忘了。

    朱慈烺微微苦笑一下,他也尽力了。为国他帮助了李定国完成了一个壮举,为己他失去了展露自己的机会。

    如果,如果吴三桂被擒,那这场仗一定会非常完美,朱慈烺和李定国皆如是想。

    “总指挥,皇上来了,就在您的营帐。”就在李定国准备上报战报的时候,意外的情况来了。

    “是不是很失落啊”朱由检笑看着李定国和朱慈烺。

    “父皇,儿臣没用…”朱慈烺在朱由检面前显得小心翼翼的,性子完全展露不出来。

    “朕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无非就是陕西的战事了了,天下太平了,以后没大仗打了,对不”

    李定国直接低下了头,他到底还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有一种被人偷窥心里的感觉。朱慈烺无非也是想借机跟在李定国后面,想在战场上表现表现。

    朱由检的事情,朱慈烺虽然不知道真相,但是有王承恩的帮忙,肯定是知道怎么做最有利自己。像李定国是朱由检最看重的军事将领这种事,是瞒不过王承恩的眼睛的。

    “皇上,天下太平是好事,臣怎么会盼望打仗呢。”李定国赶紧解释。

    要说这李定国归降大明,纯粹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份忠义,跟朱由检的的王霸气没一点关系。既然不是从心底的认同个人,他做事自然带着谨慎。

    他感念朱由检对他的重用,但是却无法让自己和朱由检的关系像李岩那样融洽,到底还是年龄和地位上的差距形成的代沟。

    “别说这些话,朕不爱听。天下这么大,大战还在后面,千万不要想着现在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不说远的,就说近的,准葛尔的巴图尔珲台吉手握二十万骑兵盘踞西北,对河套和陕甘三边虎视眈眈。这一仗,我朝何人能领兵”

    朱由检的一段话把李定国说得一愣。他只考虑过怎么对付吴三桂的十万骑兵,这还是天时地利人和都用上了才侥幸赢了。

    如果吴三桂这十万兵摆到平原上,李定国怕是几天几夜得愁死。

    打蒙骑二十万李定国心里咯噔一下,他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学习。

    “怎么,现在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朱由检一笑接着说:“这一仗缴获的战马超过十万,加上确山马场就在附近,组建三个骑兵军都没有问题。你们俩居然还不高兴,如果是朕,朕会忙得吃不好睡不着的。”

    “父皇您别说了,儿臣愿意继续留在信阳。”朱慈烺赶紧跪下。

    “你先在信阳知府衙门里做一做吧,马场的事多上心。至于定国,还是回南京军事学院好好研究一下军事指挥理论,继续隐忍几年吧。”朱由检这算是给二人定了调子。

    说白了,还是在警告他们:你们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不要太出挑了。

    朱由检为何要这样做,因为统一之后朝廷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分封。

    大明是封建制度,是一种中央集权加上分封传统的结合的制度。战争没有了,所有的皇族和有军功的有功之臣,都眼巴巴地等着看朱由检如何赏赐。



第570章 万里扬帆升旗归国
    施琅带着三艘传统大福船航行在淡马锡外海已经游荡了好几天了,这是南海水师目前远航的最远海域。

    因为暹罗国曾经朝贡大明,表示属于大明藩属国的原因,朱由检指派施琅可以率战船尽量南下,表面上号称是为了打击海盗,用意无非就是探查南海局势。

    今时不同往日,自郑和下西洋二百多年之后,这里的局势早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爪哇国、浡泥国和吕宋早已经被西洋人占据,要不是和中原大陆有连带关系,想占城、真腊、暹罗等说不定也早就被西洋人一一霸占。

    施琅是知道皇上有西洋战舰的,可是就是不配备给南海水师。而且,他这次从广州出发的时候还知道大明的主力已经北上,几乎整个郑家水师全去北方捞功劳去了,唯独就他施琅还在南海打渔。

    五年过去了,施琅除了肃清南海一带的海盗匪患之外,就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战绩。

    人还是一些招安的海盗,船依旧是这些破破烂烂的旧式福船,就连手上的武器,都是缴获的土炮。要不是他施琅能力强,怕是连大股海盗都不敢招惹。遇上荷兰人,还被揍了好几次,幸亏水师的船上没有值钱得东西,荷兰人又不敢真的跟大明正式开战。

    每一回被荷兰人揍,施琅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好几次施琅都打算叛逃荷兰人的,可是他忍了下来。没别的,就因为他晓得中国人的老祖宗有一条计策叫:韬光养晦。

    “皇上一定是在韬光养晦!”这是施琅给自己心里施加的一条信念,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有好船不给他用啊。

    半个月前,从广州传来军情,说皇上已经收复京城了,这可是好消息。同时,跟着好消息一起送过来的,就是朱由检勒令施琅南下淡马锡准备接应黄宗羲。

    这才有了施琅从占城一路率船南下到达淡马锡外海,不然他是极不愿意来的。

    “总兵大人,兄弟们已经吃了半个月的鱼了,能不能找个地方弄点野菜,改善改善”一个撸起裤脚,裸露着上身,长得凶神恶煞摸样的随从正在想施琅诉苦。

    “说了多少回了,我现在是南海水师指挥,你咋记不住呢”施琅也是很无语的,他手下所谓的南海水师,完全就是一大票文盲,因为语言问题,这群人到目前还把官职的名称搞错。或许在这些琼州岛上的人眼中,总兵那才是最牛的将领。而水师称呼,不过是陪陆军玩的陪衬。

    “前面有船,还挂着大旗子呢。”施琅正舒服地吹着海风,忽然就听到最前面那艘船瞭望哨上的哨兵在大喊大叫。

    “快,告诉前面的船,赶紧升帆准备逃跑。”这是施琅的第一反应,有些狼狈和窝心。

    有大旗子,那说明是西洋人的船,大旗子就是国旗,别管是西班牙还是荷兰人,他施琅都打不过。大明的船只现在还没有悬挂国旗的习惯。就算是在陆地上打仗,大多数时候扛旗子的也是扛着某营将军的姓旗。他施琅船上现在挂着的就是一个三角形的“施”字。

    “好像是两伙人在打仗。”中式福船升帆慢,施琅也不是个胆小怕事的,他当然要拿出千里镜来观察敌情。

    “是一支西洋人的舰队在打海盗。”前船那边看得更清楚,所以旗语已经传了过来。

    “海盗是什么人,看得清吗”施琅赶紧问。他其实不希望这伙海盗是明人,好歹大家都是一个祖宗的,谁愿意看到这些人被洋人揍。

    “不像是咱们明人,海盗里面有一艘荷兰战船,是那种武装商船。”过了一会,更具体的消息传了过来。

    “是不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打起来了让他们看清楚点。”施琅来了兴致,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两伙子西洋人在海上打仗,过瘾啊!这个时代,不管是西班牙人还是荷兰人,他们远洋都是海盗,英国人更是全民海盗。唯独中国人老实,最后连郑芝龙也不老实了,都是被逼的。

     



第571章 鼓励纳妾的朱由检
    大仗结束小仗不断,尤其是流落在各地的溃军,至少超过十万,形成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所谓“溃军不如寇,逃兵即为贼!”

    大明国内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剿匪和安民,这种事一般至少需要半年到两年内才能真正肃清。

    好在南京班子的办事效率很高,在朱由检回到南京的时候,各种措施预案都已经放在了他的案头,有些可以当场用印的,比如安民告示,救济钱粮的发放等;有些需要朱由检亲自审核的,比如官员的派遣。

    后世百万大军过江之后,随着大军而去的就是南下干部。朱由检记得有一部电视剧《南下南下》就是专门反应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大明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是需要把江南的官员派遣北上。

    如果不是蛰伏好几年才发动北伐,恐怕朱由检现在得去求东林党或者大开恩科来吸纳这么多的官员才行。为什么皇帝对士大夫宽容,就是因为天下的事皇帝一个人干不了啊,真正管理天下的,是士大夫。

    好在朱由检在这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推进,几次的行政人才培训以及多方位的人才补充,加上连续两年的各学院的培养,朱由检这才敢于说有足够的官员储备来安定天下。许多故事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只注重军事进攻,恨不得一年就把天下统一。这种热血情节怕是只想等着第二年再烽烟四起吧。

    社会最害怕的就是无政府状态,那是妥妥的动乱。

    一整个五月,朱由检都是忙得晕头转向,要不是他还每天坚持回后宫睡觉,怕是自己都不晓得还有个皇后搁在后宫呢。

    这一天朱由检交完“公粮”,两口子就躺在床上聊心事。熊丽静用手指在朱由检的胸膛钱画圈圈,似乎有些意犹未尽。
1...133134135136137...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