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从步入曲阜开始,孔子的牌位没有横在路中间,道路中间甚至已经被清水洒道,黄土铺路了,就连孔府的家丁,也都跪在官道的两旁。

    这是一种标准的迎驾姿态,豪格再暴虐,也没脾气杀人。

    曲阜的城墙是紧紧包裹住整个孔府的,南北城门前都建有一座圆形的瓮城。孔府就坐落在曲阜城的中间。

    可以说这座城池就是专为孔府打造的防御设施,相当完备,可以说在没有足够兵力和准备的情况下,是攻不下这座城池的。

    洪承畴就跟在豪格后面,在他的心里,以为孔家是没那么容易屈服的。

    豪格没有遵守什么狗屁的规矩走什么南门的孔府正大门,他直接就来到了北城门。

    瓮城前是一大片空地,城门大开,一个穿着花哨礼服的男子领着好大一群人慢慢的从城里走了出来。

    豪格冷漠的看着,在他的身后,八旗兵严正以待,肃杀之气已经露出了獠牙。

    之间领头的男人急匆匆的走到场地中央,一个仆人赶紧拿出一把椅子,刚刚好放在男人的屁股底下,却有不曾挨着他的腿肚子,男人膝盖一弯,又恰好做到椅子上。

    “噗!”一个带着围裙摸样的老仆人抖开了一块白布,轻轻的铺在男子的胸前,然后系在男子的脖颈上。

    “剃!”男子就坐在豪格前面二十来步远,他的声音豪格听的清清楚楚。

    豪格弯下腰,爬在马背上,并带着微笑饶有兴趣的看着他。

    老仆解开男人的汉人发髻,一头乌黑的长发顿时散落肩头。汉子抬起右手,用食指在额头前勾了一下,轻轻的把遮挡住眼睛的头发勾到了头顶。

    “呲!”老仆拿着一把剃胡刀,顺着额头朝后划过,一缕长发飘从男子的双眼前面飘落。

    片刻功夫,一个光着大半个头,只留着后脑勺一撮头发的秃瓢就呈现在豪格的面前。

    男子站起身,抖落了胸前的头发,不带一丝眷恋,径直走到豪格的马前。

    扑通一跪,双手抱拳朗诵喊道:“孔府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恭请大金国肃亲王大驾光临。”

    紧接着,沿着城门口一溜排就出现了一大群搬着板凳的仆人。一群老少不同的男人们争相坐在板凳上,一大群剃头匠们拿着剃刀,非常熟练的开始了他们的手艺。

    “哈哈哈”豪格爽朗的声音响彻了整个现场。

    洪承畴带着的汉军全都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眼珠子掉了一地。

    孔府正厅,孔胤植殷勤的向豪格和洪承畴介绍着孔府的一切,生恐让这二位有不开心的地方。

    豪格品尝着孔府的香茗,看了看孔胤植和洪承畴的光头,淡淡的说:“本王从小就被皇阿玛教育,要熟读汉家经典。为此我日日不敢懈怠。

    我记得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今日我想请教二位先生,此话出于何处啊”

    洪承畴羞得脸通红,孔胤植却显得无所谓,接话就答:“此乃先祖所言,出自孝经的开宗明义章第一。”

    “哦,原来是出在这里。不知这句话是何意啊”豪格死死的盯着孔胤植,就等着看他如何解释。

    “天地君亲师,君为大。些许发丝,剪断正好了却烦恼。”孔胤植回答的没有一丝犹豫。

    “真是不要脸。”洪承畴在心里骂道,他回忆起自己投降的时候,至少还留了几分骨气。

    “我还听说:孔府有严规:僧侣、赘婿均不得入孔家世系族谱,对吗”

    “是有此规定。不过,臣还留有发辫呢。”孔胤植还是显得什么事没有发生一样,甚至还替豪格挪了一下有点远的茶碗。

    看着豪格为难孔胤植的样子,洪承畴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他起身,准备离开这个让他有些难受的地方。

    “洪先生这是要去哪啊”豪格继续用轻视的语气说。

     




第二百零六章:舆论
    民间传说,六月初六的太阳最毒。

    每年六月初六日,百姓们都会把家里冬天用的被子、厚衣服以及陈粮等等拿出来在太阳底下使劲的暴晒。据说这样可以杀死虫子,让东西不至于发霉。

    自从皇帝朱由检从湖广清剿了闯军之后,整个大明的精神面貌一变,以前笼罩在南京上空的阴霾渐渐有了飘散的感觉。

    史可法这个兵部尚书也终于不再上下为难,左右挪腾了。久不休沐的史可法打算在六月六这一天跟朱由检请个假,好好在家休息一天。

    人到一定年岁,总是习惯性的早起,像史可法这样自律性非常强的人,更是如此。

    虽说是休沐了,可是这天一大早,他还是按时醒了过来,并且还亲自上街买了点吃食,准备好好享受一下。

    “老爷,这是朝廷送来的邸报。”

    “邸报怎么送我这儿来了”史可法感觉奇怪。大明发行邸报的机构是通政司,这是专门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专门对朝廷的政务做上情下达的工作。

    最近朱由检这个皇上心血来潮,把通政司并入了内阁,并委派了新的通政使黄道周,整个内阁以及朝廷的文书全部就交给了通政司来处理,并且还为此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印刷作坊,使用铅字活版印刷,使印刷速度提高了很多。

    一般情况下,邸报是给地方官吏通报朝廷最新政令的,史可法这种中央高官自然是不需要收邸报的。

    出于对工作认真的态度,史可法还是打算看一看这份东西。

    只一眼,史可法就感觉到了不同。这份所谓的邸报,跟他以前见过的有点不一样:首先,这纸张变了,变得灰了一些,不在是那种泛黄的纸。其二,这份邸报有点厚,不在是奏折那种折叠的样式,而是几页很大的纸张。

    史可法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醒目的名词:大明日报。日报,这是什么东西

    再往下看,史可法发现名字旁边有一行小字,印着当前的日期:崇祯朝乙酉年,壬午月,甲午日,晴。

    史可法基本明白了,这东西是一天一份的,看来以后会每天都有。对于朱由检闹出的新鲜事物,他已经见怪不怪了。

    接着往下看,一个大大的标题首先映入眼帘:论师。史可法很好奇,这种不伦不类的文章显然不是朝廷的邸报,更像是一篇著作。

    文章把老师的重要性着重宣传了一番,中间搬出了孔子的过往,最后号召所有人都应该向孔圣人学习,当一个好老师。

    史可法心情很好,起码今天的心情不错。以他对朱由检这一年的了解,能让朱由检同意在这种东西上夸孔圣人,可以说很例外了。

    这是朱由检正式推出新闻行业的第一份报纸。报纸这东西,不是说办就能办的,首先你得有阅读群体。很多写这个的东西,就说印刷一百份,一千份之类的。

    在这个时代搞版面去印刷,估计一百份的价格不会比一万份便宜多少。这个时代的文人那是惜字如金的,出的文章都是短篇,能出一个诗集也就两枚铜钱厚。

    你要是敢出一本百万字的,估计得倾家荡产。光是写文章的稿费都是一笔大开销。著名的明书案中,庄廷鑨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想一想,一千字三十两啊!发财了。此处省略一万字,哈哈。

    就不用说印刷费用了,那绝对不是一般人出得起的。更别说能大量刊印发行了,在大明,能印刷成文字的,都很弥足珍贵。

    但这份邸报,却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公开售卖,而且价格还不算贵,大约等于一个肉包子的价格。

    在定价这个问题上,黄道周是请奏过朱由检的。朱由检认为:一个包子的价格刚刚好,底层百姓节省,宁愿啃馒头也舍不得吃包子,他们是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的。

    识点字的讲究个面子,又害怕落在人后,哪怕不吃,也会省出这个包子钱买,有钱的不在乎这点,就算不会看,也会买一份。

    南京城里的人,其实关注点根本就不是老师这个职业,他们最高兴的是听到有人夸孔。

    儒生们看来,只要皇帝夸孔,就等于朝廷尊濡,这是儒生们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第一天的大明日报销量不错。

    第二天,报纸延续了前一天的话题,深挖了孔府的传承,把整个孔府的来龙去脉,暴露在公众的视野。

    这个一个八卦话题,而且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八卦,绝非低级趣味。但是照样是利用了人的低级趣



第二百零七章:为读书人找出路(一八年教师节特别章)
    孔府的事情在舆论下暴晒了几天,整个江南爆发了一场口水大战。

    此战的核心战场就是新鲜出炉的大明日报。

    由于大明没有禁止除官方以外的报纸创办,东林的主力军复社,也迅速的创办了属于他们的报纸,并且在内部免费发行,并且取了一个非常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名称复兴报,主持人是复社大佬:张采。

    复社缺钱吗当然不缺。所以,除了复兴报作为主要舆论阵地之外,他们还花了大笔钱财,在大明日报不断的发表文章。

    大明内部斗争的核心力量,一下子从隐藏在民间的状态转移到了台面上来。

    所谓的党争,一直以来都存在朝堂之上,民间真正知道的并不多。而东林党以及复社,也并非全都是坏人,如果非要说明朝是被东林祸害的,其实不如说是被内斗搞垮的。

    历史上的南明,大多数的复社成员在清兵南下时仍坚持武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在松江起兵,黄淳耀、侯歧曾领导嘉定军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都不屈而死。明亡以后,一些著名的复社成员又遁迹山林,顾炎武、黄宗羲等总结明亡教训,专心著述,杨廷枢,方以智、陈贞慧等则削发为僧,隐居不出。

    当然,更有一些最终投效了鞑子的,例如吴伟业、侯方域等,但是他们也代表不了大多数人。

    黄道周忐忑的拿着最新一期的日报,递到朱由检的面前,现在的日报,除了报道一些必要的政务、政令之外,舆论方面已经全面被张采他们碾压了。

    朱由检看了一眼,神情没有什么波动,首先就问:“怎么样报纸现在赚钱了吗”

    “每日少有盈余。”黄道周本以为朱由检会发火的,结果什么事都没有。

    “保持下去。但是不要赚太多,作为大明的官方主要报纸,不能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但是也不能大量亏损。”这是朱由检制定的基调。

    “可是,再这样下去日报都快没有内容可写了。”黄道周有些纠结,之前的话题被压的死死的,虽然造成了一些影响,可是暂时没有看出一点有利的局面。

    “不要心急嘛,一篇文章是扳不倒一颗巨树的,但是它可以让巨树松松土,咱们从土里面挖点树根出来。我先帮你想个话题。”

    要在江南真打一场舆论战,朱由检估计自己会亏死,而且还落得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既然如此,索性就不要贴钱进去找不自在。

    在言论自由的时代,官方报纸历来都占不到大便宜。朝廷对于那些人来说,做好了是本分,做不好就是过分。

    朱由检总结过东林和复社的区别。如果说儒家的目的是控制皇权,想进一步的巩固自己一家独大甚至直接成为国教的目的的话,那么东林纯粹就是儒教的一个急先锋

    复社不同之处是:复社属于典型的年轻人的盲目崇拜。说到底,就是大明对人太好,这帮子人整天吃饱喝足了没出发泄,要找事做。

    江南富庶,这些人家境一般都不错,中了举,朝廷还每个月发钱养着。各种好处不断,又不用干活,整天也不想京城纨绔们那样斗蛐蛐、玩鸟什么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泡妞以及八卦时政,以此显得自己比别人聪明、高贵。

    “王承恩,去把黄宗羲请到这儿来。”

    黄道周站在一边,正准备退下去,却被朱由检留住了。

    黄宗羲这几个月过的小心翼翼的,生怕出一点差错。不过,太子对他的态度是越来越好。起初还觉得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后来发现这人一身的学问,尤其是两个师傅,都是当朝的大学士,太子立刻就明白了朱由检的用意。

    可是不管太子对黄宗羲多好,他自己心里始终有些纠葛,尤其是他的两个老师,却有点在渐渐疏远他,这让他有些不解。

    “黄宗羲,朕想创办一批学校,你看此事可行不”朱由检笑嘻嘻的看着黄宗羲。

    黄宗羲纳闷了,皇上想创办学校,不应该问内阁吗最次也应该找大学士们问啊,毕竟所谓的大学士,不就是皇上的高级幕僚嘛,干嘛问到他这里来了。

    “皇上,臣臣不知。”黄宗羲吞吞吐吐的,最后还是老实的什么都不说。

    朱由检看了黄宗羲一眼,有些了然,心想:还是年轻了点。

    “嗯,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黄宗羲一头雾水,皇帝大老远把他叫过来,就问了这一句话

    “黄道周,你怎么看”朱由检当着黄道周的面问了黄宗羲一个模棱两可的话,黄宗羲没有听出意思,可是黄道周这个五十岁的老狐狸当



第二百零八章:办小学
    在崇祯十八年这中间几年的风云人物中,能以大儒著称的,无非“二周一钱”。王铎充其量就是个书法家,而像后来所谓的三大儒: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此时都还是小字辈。

    钱谦益这个人,朱由检是半信半疑的,此人有点沽名钓誉,不过算不上良心大大的坏。

    而对于刘宗周,朱由检基本是不报希望的,一个迂腐到骨头渣子里的老夫子,你还能指望他什么

    朱由检把黄道周用到日报主编加御用笔杆子这个职位上,就是想竖立一个能跟江南复社抗衡的标杆,起码要从文章上不能示弱。

    刘宗周最近特别的生气,作为大学士的他,居然比不了他一个弟子受宠。而跟自己齐名的,却被他经常看不顺眼的黄道周,当了一个小小的通政使,却天天坐着一辆豪华马车招摇过市。

    生气是一回事,可是跟皇帝的合作还是有必要的。教书育人,一直都是儒家觉得自己最拿得出手的看家本事,祖师爷孔老夫子都是以师长的身份闻名于世,他身后的弟子们又如何能拒绝这个名誉呢!

    朱由检这一次没有把办学这件是拿到朝堂上朝议,而是用日报发了一片通告,准备以内库的银子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就是江南的每一个县,创办一所蒙学。并征集百姓们的意见。

    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事情,皇帝做点好事,居然要问百姓们的意见。谁能有意见起码人对办学这种事是不会有意见的。

    所以,刘宗周在听到学生黄宗羲的汇报之后,也就没打算再撺掇张采和朱由检对着干了。
1...6667686970...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