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焦炭也是淮南那边焦化好送到这里的,以为太平府的矿脉还处于前期开采阶段,为了赶时间,所以基地就建在了这里。
高炉炼铁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是炼钢技术因为难度太大,总是失败。
根据朱由检提供的星点资料,坩埚练钢是能搞出来,但是产量太少了,显然跟高炉的铁水产量不匹配。这种办法生产的高碳钢可以制造一些工具钢,但是远远满足不了朱由检设定的需求。
而转炉炼钢则要吹氧,在目前没有动力源的情况下,靠人力或者畜力,吹氧的难度相当大。目前宋应星他们只建立了实验性的小转炉,就是这样规模的转炉,依旧困难重重。
而中国的铁矿中最难去除的磷,则需要平炉来解决。而平炉则需要煤气或者重油做燃料,这些东西,朱由检根本就提供不了。
后来朱由检总算回忆起碱性转炉,采用白云石高温烧成的熟料,混合焦油做成碱性的耐火砖炉衬,冶炼过程中吹入空气并加入生石灰。这样便使整个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
,被氧化的
第二百一十二章:遗留的伤兵
当朱由检再一次来到淮安的时候,这里失去了之前的喧闹,像是另一座城市。城内到处都是一些残肢断臂的乞丐,他们几乎挤满了小小的淮安城。
当初那些巴结刘泽清的盐商们,早已经不知去向,北上的运河也因为南北对抗而失去了繁忙,淮安成了一座似乎被遗忘的城市。
原来那些横行霸道的刘泽清手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街道上流浪的像乞丐一样的伤兵。
淮安,这座当初被朱由检制定的大规模的后方战地医院基地,成了一座收容伤兵的收容之城。
“街上的伤兵是怎么回事”朱由检的脸色非常不好看,能拧出墨汁。
程先贞苦着脸就要下跪,被主要瞪了一眼。最初的跟着朱由检南下的几个得力助手都知道朱由检不喜欢下跪。只是后来到了南京之后,因为皇帝的身份,朱由检也就习惯了大明的人动不动就跪的规矩。
“留下来的伤兵都是伤残后不适合继续当兵的人,按照兵部的规定,他们的抚恤很少。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也就无家可归了。”
从年初开始,大明一共就打了四场大战,其中三场都是朱由检亲自经手的。不管是睢州之战、凤阳之战、安庆之战、通山之战,都有大量的伤兵。
再加上山东送过来的,淮安自然就成了伤兵收容所了。
“送过来了多少人”朱由检虽然心情不好,但是对程先贞的态度好了一些,毕竟事出有因。
“一共送过来了一万三千六百多人,其中伤重不治的死了四千二百多人。剩下的大多就都留在淮安城了。”
程先贞的回答让朱由检着实吓了一条,大老远送到这里,死亡率还是这么高。不过换个角度再想,既然朝这里送,那肯定都是重伤员,加上沿途的颠簸,不死才怪。
朱由检在心里默默的盘算了一下,几场仗动用的总兵力加起来,超过一百万了。重伤送到这里一万多人,在冷兵器时代算是正常值。
“朝廷的抚恤是怎么发的”
“有劳动能力的,发二十两,断手断脚的发三十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发四十两。按照规定,要全部遣送回原籍。可是他们的原籍”
悲哀!朱由检首先想到这个词。但是对于朝廷来讲,这一万多人需要动用几十万两来安置,已经算是大开销了。二十两银子,也就是一个基层军官一年的军饷。
“先去看看医院。”朱由检头疼,他暂时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淮安的医院规模确实不直接把刘泽清的帅府给取代了,原来的各种建筑,也就成了医院的设施。
因为朱由检现在的后宫规模很南京太医院除了几个太医还在南京,其他的都被朱由检派到了这里。
“这里很不错,安静又有次序。”朱由检一走进这里,感觉像是回到了当初,很多地方都没有变动。
一大群年轻的护工三三两两的走来走去,她们已经不再惧怕人了,反而很招伤兵们喜欢。
“这些女孩子好像变多了。”朱由检发现这里的护工不止原来的数量,似乎到处都是。
“遵照以前的惯例,很多战后收留的姑娘也都送到了这里,人数增加了一倍。”目前医院的规模是程先贞最值得骄傲的,以前不管哪朝哪代,应该都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医院。
“开支主要从哪里来”朱由检看这么大的医院,开销肯定也不小。他好像也没有专门拨付过。
“药材的费用是兵部拨的,医生的俸禄是太医院给,至于这些护工,按照惯例医院管吃住,她们本来也算俘虏”
后面的话程先贞没有说,其实意思就是没有钱,白干。这些在战争中失贞的女孩子,能活着已经算是幸运了,没有人把她们当回事。
这里是治疗伤兵的,自然不是盈利机构,朝廷也有责任免费给受伤的将士治伤。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还有谁会替朝廷卖命。
“跟太医们商量一下,制定一个等级出来。按照等级要求,凡是学会基础护理救治的护工,按照护工、护士、护师来划分。分别发五钱到一钱五的月俸,从户部支领。”
不给钱是不可能的,给太多朝廷负担不起,朱由检只能象征性的给个五钱银子意思一下。至于能拿多少,得看个人的本事了。护师一两五钱,也算不少了。一个普通的士兵一个月也就这个数。
朱由检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这些姑娘们大多数只能算是护工,抽出几个表现好的奖励一下,算是给她们一个人生的希望。
其
第二百一十三章:爱审案的阎应元
徐州这半年来非常的太平,自从高杰死后,整个徐州的驻军一下子降到了五万,而且还是分散在周围。
加上黄河改道这里的缘故,这里水量充沛,作物得到了滋养,徐州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丰收之年。五月夏收之后,许多人家居然有了不少的存量。
从三月开始,大量的江阴人自愿响应朝廷的号召,来到这里。这其中有官员,有人,更有百姓。
徐州周围荒弃的田地不少,尤其是下游一带,由于大河改道的冲刷,形成了大面积的荒田。大部分北上的江阴人,就在台儿庄和下邳一带的大河两岸开始开垦荒地,过起了日子。
身在徐州军司令的阎应元,其实并无执政之才,也无统兵的能力。加上年岁有点大,基本上干这份工作颇有些吃力。
徐州的政务大都是有徐州知府吴甘来在料理,而军中的事情,基本上靠陈明遇和钱氏兄弟在协助管理,总算是没有出现差错。
朱由检看到的徐州不像是一座大城,到像是一座其乐融融的偏远小县,没有一点前线城市的压迫感。
徐州城有些混乱,显得毫无次序,进入府衙的时候,朱由检看到一堆的百姓正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排着队在衙门里打官司。
本来是军政一把抓的阎应元,却干起了县太爷的差事。只见他端坐大堂,手拿惊堂木,“啪”的一声正在喝斥跪在堂下的事主。
“你说张三偷了你家的鸡,可有凭证”阎应元瞪着眼珠子,一副要吃人的摸样。
“启禀老爷,我家的鸡是白色的,很好认。”跪在地上的一人赶紧作揖。
“混账东西,你家的鸡如果是杂毛色,本老爷还好给你找出来。可这天底下白色的鸡不都一样,你让我怎么帮你认”
“我家鸡窝里就一只白鸡,张三家鸡窝里全是白鸡。今天早上才发现他家多了一只鸡,我让他赔我一只,他却抓了一只最瘦的赔给我。”
“哈哈哈!”衙门门口一群看热闹的百姓哄堂大笑。朱由检无奈的摇摇头,他觉得这事也不好办。
“本老爷以为,今天日落之后,应当把鸡放出来。它进谁家的鸡窝,那就是谁家的鸡。”阎应元捋了一下胡须,得意的说道。
“好!”百姓有人带头拍掌,一群人跟着叫好。阎应元坐在堂上有些得意。很明显,他非常沉迷这种审案的游戏。
朱由检搜寻了半天,就是没有看到在大堂看到吴甘来,索性就不先找阎应元,转而去找吴甘来去。
吴甘来一如既往的辛苦,正在城里忙着组织百姓防汛的事情。大夏天的,又是靠近大河,汛期可不是闹着玩的。
徐州现在虽然处于大河边上,但是它跟开封不同。开封的地势已经低于大河河床,一到汛期,只要打水越过河堤,开封就等于完了。
徐州城是迁徙过的,地势要高于大河,除非上游故意决堤,否则是淹不到现在的徐州城的。但是周围的田亩还是要做一些防汛的准备。
“吴甘来”朱由检远远的叫了一声,吴甘来一回头,惊喜的叫道:“黄总司令,您怎么来了。”
这一次北上,朱由检基本是易装出行,身处前线,他可不想大张旗鼓的暴露行踪。
吴甘来本想叫皇上的,看看周围的百姓,转口喊了一声总司令,反正现在大明的百姓对目前朝廷的军官称呼非常糊涂,因为大明现在有多达三种军制,混乱的很。
“怎么样,在徐州干的还顺利吧”朱由检对这个人还是很有期许的,吴甘来能干,肯吃苦,有特别善于基层工作。就是有点犟,不过这叫坚持原则。
“挺好的,就是这里的百姓不多,徐州本地的百姓大多数都南下躲避战事了,倒是江阴过来了几万人。”
朱由检也没想到江阴百姓这么给面子。一般的百姓,要让他们迁徙远离故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是这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人居然愿意过来。
“总司令肯定在想为什么江阴人愿意来这吧”吴甘来笑着说,他好像一下子就猜中了朱由检的心思。
“我之前也奇怪的很,但是后来听到不止一个人说,才相信的。江阴人以前送阎司令一个外号:阎王爷。”
“怎么取这么一个绰号。”朱由检皱眉头道,一般取这绰号的,都不太好。
“你错了,江阴百姓认为:阎王爷是最公平的,谁干了坏事,阎王爷一查就明明白白。我是头一回听这种解释。”
&n
第二百一十四章:水泥墙
朱由检这次来,本来就是为徐州防守做战术预备案的。
“有什么难度,什么需要”
既然要让人家干活,当然要问问对方的需要,遵循一下对方的看法。
“徐州临水,容易被淹。其二:城池不够完备,军械不足。其三:防守地域太广,全部守住难度太大。”
朱由检明白了,阎应元肯定也想过为什么朱由检要找他来。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在历史中的名气,可是人都不傻。
被人利用,总得想清楚自己有什么值得利用的地方吧。能跟陈子龙,黄道周这样的一起卖身给皇上,阎应元接着又被重用到徐州军司令的高位,他当然要想一想自己身上有哪些闪光点的。
就算他自己不想,周边的人也会替他想一想,这是人的正常反应。
想来想去,阎应元觉得自己除了年纪老点,浑身上下还真没有什么闪光点的。无学历,不是进士出生无背景,就是一个小县城的看守所所长无能力,混到五十多了,才九品官。
怎么就能一下子当司令的甚至手下不少绯言绯语,看不起他的人多的事。好在阎应元这人情商高,为人好又不爱玩弄权术,在徐州城跟百姓打成一片,官当得稳稳当当。
“谈一谈你们的设想。”对于徐州,朱由检不想过分插手,既然交给阎应元,索性一切让他去想办法。
阎应元一拱手对朱由检作了一个请的姿势:“请总司令移驾司令部。”
司令部,一个巨大的沙盘摆在大厅中间,朱由检看到,方圆五十里的山川村镇,都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看来阎应元是花了心思的。
“这是司令部文职参谋们制作的,还是总司令提过我们才开始摸索。”
“这是徐州防御预案”朱由检惊讶的看到这沙盘和现在的徐州有些不一样,很多地方都很明显是防御工事。
“是的,这是预案,但是没有钱修,只能做个模子。”
“快给我讲讲。”朱由检兴奋地说。
“这是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屯兵徐州,派关羽守下邳以作策应。
所以,单守徐州是不守不住的,如果把兵力都分散到徐州周围也不行。只有找一两个重点位置和徐州一起相互呼应,才能坚守。”
“呼!”朱由检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按照阎应元的设想,徐州将要花不少钱,而且工程巨大。因为现在的徐州城几乎是一座新城,连城池都还只是打了个框架子。
难怪整个江北三镇都不站而降了,以这些军阀的尿性,就算打不过也不会一夜之间全降,除非都是刘泽清那样的怂瓜软蛋。
在江淮打野战,徐州守不住,谁还能打得过后金鞑子不投降死的更快。说当兵的不怕死是真的,既然当了兵那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活。
可是要说当兵的都愿意送死,那就是胡扯了。送死的事你怎么不去干谁的命不是命。
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怕死的。但是这些人转身打大明,说明多数人不是因为怕死。
“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构建防御工事当然要时间,更要钱。
“一年时间,最少二十万两。”阎应元咬咬牙。
“我给你带来了一万工程兵,并且押运了整整二十万担水泥,正在来的路上。”
水泥毕竟不是粮食,它只需要多挖几孔窑的事。从去年年底到上个月,三万工程兵就没干别的事,烧水泥,学营造。
积攒了大半年的存货,基本上都被朱由检一股脑拉过来了,还顺便调了一万工程兵。
“水泥是何物”阎应元和一屋子人都疑惑不解。
“此物可替代黏土,既可做青砖接缝,也可自成一块。硬过坚石,营造时间快过青砖。”
“尽有此物”大伙显然是不信的。
“去,把范老根叫进来。”
范老根和车大锤都是作为前锋随朱由检一路北上的,工程兵的大军都还在运河上呢。听到皇上喊他,也是心里忐忑的慌。
“给阎司令他们在这院子里砌堵墙,让他们看看水泥的用处。”
朱由检指了指院子里的空地,顺便努努嘴,意思是就看你的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