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本科生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坤琳婶


第二百二十七章:杀高起潜以儆效尤
    历史上的火耗问题,一直到雍正朝施行火耗归公,才开始解决。火耗问题是地方官吏贪污的一大毒瘤,雍正就因为施行了这些政策才被人反对,反对的人还编撰了各种故事来损他的形象。

    其中有吕四娘、血滴子、改字篡位等等野史,被后世改变成了无数的影视作品。

    可是单纯的火耗归公只是把火耗费用转嫁给了官方承担,而要想降低火耗防止当然是发行良币,雍正没有发行良币,所有只能算成功了一半。

    银子是大明的流通货币,但它不是大明的官方货币。崇祯朝的官方货币只有一种一文钱的:崇祯通宝。

    朱由检发行新的银币和金币,等于是一下子发行了两种超大面额的官方指定货币。

    之前大家用银子习惯了,谁也没有觉得有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必要,反正银子用着挺好,还可以用剪刀剪一小块下来当零钱用。

    这属于典型的消费习惯问题,已经形成了上千年。

    “皇上,这新币如何找零”方岳贡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不亏是户部尚书。

    朱由检笑一笑,一挥手,王承恩又拿出一个托盘,里面是几枚不一样的铜钱。分别是十文、二十文和五十文面值,样式跟银币一样,只是大小不同。

    “新的银币叫银元,一个为五钱重,面值为一银元。金币为五钱的纯金,兑换依旧是十比一。”朱由检没有采用后世六钱二的重量,而是使用的五钱七,比正常的五钱银子要多。

    但是这多出的银子也不能白亏,朱由检采用了宋应星最新的冶炼技术,在银元里加铜同时外面镀锡,使银元吹起来响亮又浑厚。既能维持制造成本,还略微小有盈余。

    这是鉴别银元的方法:加了锡的银元声音尖,加了铅的响声很只有加铜的才会大而低沉。

    如果有人想造假,首先得有铸造技术,第二要有配方。如果真有人傻到用纯银,那他得亏死。如果他掺假,则银元就毕竟好辨认。以这个时代的技术,一般人想弄出来很难。

    而铜币,是对银币的一种补充,作为市面上的零钱使用,其价值本身并不高,最大才五十文,造假成本也高。

    按照这种面值,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就是四块银元。如果有大额交易需要,也可以采用小块的金币经行交易,数额一目了然。再也不用用剪刀剪一小块下来,然后用那种小巧的铜称去称重量了。

    发行溢价铜钱的同时,也节约了铜在民间的大量流通,大明是一个缺铜的国家,能省一点当然好。毕竟要想发展,是离不开铜的,比如万一朱由检想造一颗子弹。

    当然,如果买菜的话,一文钱还继续使用崇祯通宝吧,再去等价造出一个一文面值的铜板根本不划算。

    发行货币是每一个皇帝在位都会干的事,谁也找不出一个直接反对的理由。剩下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大面积的投放市场了。

    朱由检开了一个五十万两的朝廷采购计划,打算面向整个江南进行采购。

    史可法和方岳贡走后,朱由检把王承恩叫到跟前说:

    “这次的事情事关重大,可以说相当于一场战争,内务府的人如何管住自己的手脚,就要看你的了。”

    “万岁爷您瞧好吧!奴婢保证让他们变老实,谁敢伸手就剁他爪子,谁伸脚就砍他大腿。”

    现在的王承恩可以说是大明最廉洁的人了,他比包拯还廉洁。他现在吃饭都差不多都要舔碗了,一顿绝对只吃半碗饭,一碟青菜,还是个纯粹的素食主义者。

    这家伙已经把自己跟大明看作一体,是那种真正的与国同休,连朱由检都自叹不如。

    “你打算怎么做”朱由检很好奇王承恩准备用什么手段来管理那些最贪婪的太监们。

    “奴婢准备借用高起潜大腿上的每一片肉来用一用。”王承恩说的很轻松,但是眼神里的杀气太重了。

    “为什么是大腿上的肉”

    “因为他身上其他地方已经没有肉了。”

    “呕!”朱由检已经猜到王承恩要干什么了。

    也活该高起潜倒霉,这小子半年来被王承恩折腾个半死,全部交代了他所有的事情,包括他一个死太监在外面养了几房小老婆。

    光是抄高起潜的家,就在江南抄出了三十万两银子,王承恩自己在江南都没有这么多家产,能不恨他吗

    “让唐王朱聿键带队,以内府名义在各地设点兑换新币。你的人只负责收货,钱有他们支付,做到钱货分开结算。”

    “万岁爷,恐怕一下子没那么多人。”

    要想在整个江南全部铺开这么大的业务,一下子肯定办不到。王承恩提醒了一下朱由检,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地域那么广,是不可能



第二百二十八章:外甥金圣叹
    八月中,南京一连下了几天的小雨,小雨过后,天气一下变得凉快起来,季节从炎热到秋意正浓,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www

    礼部尚书钱谦益的府邸最近非常热闹,江南各地的学子都不约的慕名前来,不管是不是钱谦益的学生,都会特意想登门拜访。

    当然了,钱大人的门不是随便谁都能进的,大多数的人连一个拜帖都是送不进去的。

    众多的学子喜欢聚集在尚书大人的府门前守候,到底是为了守候钱谦益还是为了目睹柳如是,那只有这些年轻人自己才知道。

    朝廷公告的九月大试之期已至,南京城内来了好多的人,大伙自然就喜欢扎堆凑一凑热闹。

    既然扎堆,人难免会玩一些对对子之类的文字游戏,钱府门前的大街上,此时正有一群学子围在一起对对子。

    “这位兄台,请问户部尚书钱大人的府邸该怎么走”一个三十多岁,不修边幅,踩着一双破草鞋,背着一个破木书箱的年轻人朝身边的一个学子问路。

    大伙扭头一看,就知道这人肯定是哪一个乡下过来赶考的学生,看他的穿着,显然不是什么富贵人家的公子。这种人,在江南作为主场的科考中,一般都得不到什么好名次。

    江南信奉的照样是出身门第,寒门子弟鱼跃龙门是有,但是毕竟是稀罕物。

    “想进钱大人的门”一个跟落魄书生差不多年龄,穿着绫罗绸缎,风度翩翩的贵公子问。

    “是的。”书生回答道。

    “想见柳如是”众人一起看着他。

    “是的。”书生看来很老实,一点都不懂得隐晦。

    “哈哈哈!”众人大笑,皆因为这个人太可爱了,说话简直就是冷幽默。

    “你答对这道对联我们就告诉你。”翩翩贵公子用折扇一指旁边的一副字,轻蔑的说道。

    “这老翁舍得几文钱,斋僧布道,加几年阳寿足矣。胡为乎,使金童玉女引上天堂呀呀呀,玉帝也嫌贫爱富”穷书生看了一眼对联,轻轻的念了出来。

    “哟!认识的字儿还不少呢。怎么样,没难住你吧”贵公子啪的一声打开折扇,故意摇了摇,显得自己有才,对于这种难度的试题很无所谓。

    “有点难。”穷书生琢磨了一下,显得有些吃力。

    “那就别打听钱府了,还是早点回家的好。”贵公子用扇子推了推穷书生。

    “我且试一试吧:那婆子偷尝两片肉,破戒载荤,打两个嘴巴够了。”穷书生一口气念出了一半,看着大街上的一处小吃摊。

    众人随着他的视角一看,只见一个婆子正在吃肉,还真是打了两个嘴巴子。

    “还有呢”众人兴致大起,都好奇的盯着穷书生。

    “又何必,差马面牛头拿归地狱,哈哈哈,阎王乃重畜轻人。”书生又念完了后联,然后转过身就朝钱府走去,因为他已经发现了钱府的匾额。

    “这人谁啊好像挺有才的。”人群中有人赞扬了一句。

    “有才又如何他能把拜帖送进钱府,我就赌十块银元。”贵公子显然是不服气的,被一个乡下人比下去,心里哪能痛快。

    “此话当真”人群又热闹了起来,最近南京城里出了一种新钱,成色样式都很漂亮,大伙争相兑换,那出手比拿银子可有面多了。

    只是可惜那兑换的火耗费用有点高,大伙又有点舍不得兑太多,一般人兜儿里放个一两快银元就不错了,平时还在使用散碎银子。

    “当然作数,你看他已经走到钱府大门了。看看,他正在跟门子交谈,门子的脸色明显是看不起他嘛!咦,他刚刚对门子说了什么怎么门子没有要他的拜帖就让他进去了”

    贵公子现场直播了穷书生进钱府的过程,还没等他说完,一群人立刻围住了他,并且上下其手。

    “你们别抢啊,我只有两块,真的只有两块。”贵公子一边挣扎,一边解释。

    钱府内,柳如是正在沏茶,而招待的客人却正是那位穷书生。

    “人瑞,这一路可还好为何还穿着草鞋呢,这天都凉了。”柳如是关切的问着书生,显然他们之间并不陌生。

    “舅母,我云游江西两个多月,总算是能赶上大试,哪里有空买鞋啊。”书生咂了一口茶,像是回自己家一样随意。

    “你舅舅说你对占卜之术甚为精通,这次可愿为舅母看一看面相”柳如是说完,居然显得颇为严肃认真。

    一般人看相,不过是闹一个安慰宽心,尤其是柳如是这样的才女,她要是相信



第二百二十九章:科举考试
    一十八年秋,大明原本的春闱科考,被当今圣上改在了今年的秋闱时间举行。www

    今上为了不拘一格择取人才,特意下旨曰:考试内容不拘于四书五经的九本书,文体不限于八股。

    各朝各代对科举考试的科目都在不断的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大明只设进士一科。

    而大明科举也并非是没有改变过,只要皇帝需要,随时都可以更改。很多人会以为皇帝没有权限更改科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就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崇祯十五年浙江会试一科中,由于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张煌言虽考文举,但仍须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在考试时,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张煌言便“慷慨好论兵事”。

    所以说,皇帝对科目制定本身是有很大权限的,儒家也没有大到直接控制一切的地步。

    只能说到了崇祯朝,由于崇祯初期过分相信东林的煽动,过分打压其他势力,东林的影响力被崇祯自己无限放大,导致后来不管换哪一个人上台当首辅,都是跟东林有牵扯。

    这一次的科考,朱由检就下令更改了科目。尊前制,学唐制而设:明经、明法、进士、明算、格物、策问等六个科目。

    其中,明经、明法、进士等三科由钱谦益和黄道周出题明算、格物、策问由朱由检和方以智出题。www

    这种安排,满朝大臣照样也找不出大的反对意见。朱由检的执政策略就是在有基本的框架下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钱谦益和黄道周都是当世大儒,由他们出一半的题,就算有人反对也只是少部分声音。

    自从朱由检羞辱了黄澍那个搅屎棍之后,言官的意见在朱由检的眼中根本就起不到一点作用,谁如果再找不出理由的瞎反对,朱由检就会用“金黄浆”招待他。

    后面三科是皇帝本人参与出题,这就更没有人敢说什么了。皇帝那是天子,天子是大于一切的,谁敢直接说自己比天子强

    六科分三次考,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每一场考两科,每一科考一天,第一科考明经,第二科考明算,如此把文科和理科交叉考试,最后一科考策问。

    金圣叹虽然是钱谦益的外甥,但是钱谦益也的确没有泄题。在这一点上,钱谦益的人品还算不错。

    八月九日一大早,天还没有亮,金圣叹就提着灯笼来到了江南贡院的门前。

    江南贡院,是大明规模最大的一处考场。其间仅考试号舍就有两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可接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四百五十亩。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大明各省贡院之冠。

    从卯时一刻开始,贡院的大门就已经打开。各省考生都找到自己所在省份的区域,并且发放考号。闪舞www虽然一个省的考生是集中在一起的,但是他们的考号却是和其他省一起混编的。金圣叹是吴县人,自然是排在了南直隶的考生区域。

    今年的考生,全都被告知不用携带炊具或者饭食,这是一大改变。以前考试的时候,考生因为要在考舍里待三天,每个人就必须带炊具或者凉食进入考场。

    从贡院门口开始,在经历了严格的搜身,查验之后,金圣叹还算顺利的进入考场。

    金圣叹曾经来过贡院,自然不算陌生。但是这一次再进来,却发现有一些不同。

    首先,让所有考生最深恶痛绝的茅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每次考试,考生最怕的是被分配到距离茅厕最近的考舍里。如果不幸被分到了这里,他将直接面临三日的“毒气”笼罩,其中滋味不可言喻,传说有考生直接在第二日昏厥的。金圣叹发现现在的茅厕全都建成一排,中间有一条四四方方的水沟,每隔一炷香时间,都会有一股水流冲刷,带走污物。

    其次是考舍,每一个考舍里面都布置了一个软垫,软垫的长度刚好跟挡板一样,方便考生坐或者躺下。

    考卷发放之后,金圣叹看了一眼经题的第一题题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金圣叹一笑,他大约能猜到舅舅也就这个水平,在野的时候总是喜欢埋怨在朝时又喜欢拍皇上的马屁。

    当金圣叹很轻松的答完两道题



第二百三十章:学子闹事
    阅卷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尤其是明数和格物两科,朱由检几乎找不到能帮忙阅卷的人。闪舞www

    大明开国以后,对数学的研究几乎是停歇不前甚至对比前代还有所下滑。后来连倭国都根据宋元数学遗产发展出了微积分,但是大明近三百年,能成为数学大家的却寥寥几人。

    大明,“偏科”的太过畸形了!

    实在是无奈,朱由检只好把宋应星兄弟招回了南京,好歹这两人也算是知名人士,朝臣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

    如果朱由检去调理工学院的优秀学生帮忙阅卷,只怕又会是一场无妄的口水战。

    凑一凑,勉强凑够了五六个人,朱由检自己都亲自加入了阅卷之中。

    好在这两科的试卷审阅难度不大,大片大片的白卷不说,胡说八道的还占有一大堆。这种简单的题目本身答案也很简单,不像文科那样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1...7374757677...1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