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迁徙是个头疼的问题!除了随县,汝水以西的沂邑江邑;汝水与颖水之间的繁阳寝县厥貉郔邑栎邑;颖水与濊水之间的阳夏苦县城父新阳新郪三桑鸣鹿訾毋干溪梓邑房钟,这些城邑都要迁走,丁口多达百万之巨。
百万人口迁徙便是后世也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在这个时代。且现在已是五月,即便秦魏韩三国大军九月出兵,也只有四个月时间。四个月迁移百万人到江东绝无可能,只能先迁至淮水之南,这会有两个结果:
楚军奇袭洛阳敖仓成功,秦魏韩三国不得不退兵,百姓返城,明年春种时敌军或许再来;
另一个结局就是楚军战败,敌军夺取濊水以西淮水以北的所有城邑,而后两军隔淮水相望,郢都处于秦军兵锋之下。如果是这种,迁至淮水以南的百姓不能返还乡里,又无田耕种,以当下的情况将饿毙不少。
一百万人,哪怕每月以一石粟吊命,一年下来也要十六万两千吨粟(1200万石)。将粮秣既希望于本国的不可能,三年才积一年之粟,减去不耕种的一百万人口,剩余两百万人每年结余的粟米只能养活六十万人。积累是一回事,将这些粟米调集淮水以南又是另一回事。
再则是楚国粟稻亩产本就低于三晋。在魏国,亩产一石半已是下田,亩产两石是中田,上田需亩产两石半以上。魏亩是百步亩,换算成熊荆所熟悉的后世亩,下田亩产当在148市斤,中田197市斤,上田247市斤。楚国农业火耕水耨,少有牛耕,产量能有魏国的八成那就要谢天谢地了。
真正的希望只能是敖仓,唯有夺得敖仓那四千多万石粟米,这一百万人才可能移民至江东,楚国当下的粮荒才能最终解决。
粮食重要,运力也非常关键。动用楚国所有的舟楫,一次也只能运输二十万人。从淮上移民至江东,最短的路径是从淮水转肥水,肥水至芦县(合肥),然后或步行或直接从施水至巢湖,再从巢湖东南的濡须水进入长江,这条水道大约六百里;
进入长江之后也不是沿长江而行,这个时代还有一条熊荆从未听过的胥溪运河,传闻为伍子胥伐楚所开。大概的路线是鸠兹(今芜湖)固城(今高淳)陵平(今溧阳)楚邑(原名荆邑,因避熊荆之名讳改为楚邑。今宜兴),之后入震泽(今太湖)。
震泽之后,又有越王勾践开挖的百尺渎。起于吴城(今苏州)经檇李(今嘉兴桐乡),于河庄山入钱塘江。从鸠兹到河庄山,全程约九百里。
如此从郢都到杭郢,全程加起来最少有一千五百里,往返则是三千里。也就是说一切顺利的情况下,理论上最少要一个月才能往返一次。如此遥远的路程,时间翻倍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且这还不包括淮上庶民运抵郢都这一段,也不包括到达杭郢之后,再顺着钱塘江至移居地这一段。
第三十章 桴育
越地荒芜,且楚国真正占有的是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以南固陵(今萧山)余暨(亦萧山)会稽句章诸暨鄞(今宁波)乌伤(今义乌)仍是越地,属越君开所辖。
浙江以北只有乌程(今湖州)长城(今长兴)长水(今嘉兴南)余杭钱塘于潜(今临安)平原(今海盐)檇李(今桐乡)柴辟陉武原富春(今富阳)姑蔑(今龙游)这些城邑。城邑看上去多,实际丁口不过十三四万,也就是两个小县的规模。
越地山多地少,但后世富春江一线,即富阳桐庐建德金衢盆地有耕地。莠尹孙余以为整个越地可承受移民十五万户(五人一户),再多就无田可授了。大江以南震泽以北倒是可以安置二三十万户,前提是围泽为田。只是这三十万户一二十年内别想收取什么田租。与淮上熟地相比,江东的田太瘦,越地很多田的泥土全是红的。
战争牵扯出移民移民牵扯出粮秣和航运,最后牵扯出农业。无田即无粮,无粮即无兵。次日一早,莠尹官衙内,早已遣人至江东勘察过的莠尹孙余一介绍完江东的情况,气氛就有些冷场了。熊荆虽然对江东的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做好了补全措施——西洲三谷以及海外贸易,可时间根本上来不及。
帆船还未下水,水手还未训练,两艘船最快也要年末才能出海。水手没有一到两年的近海适应期,熊荆是不敢让他们横渡太平洋的。横渡太平洋抵达北美大陆后,还要沿整个大陆南行——红薯产于墨西哥,玉米却在中美洲,土豆最远,要到南美洲。没有五六年功夫,不前赴后继接连派几批过去,恐怕难以找到这些东西。
三谷如此,远洋贸易同样也需要四五时间才能开拓出来。不比美洲可以做到一年往返,从长江口至红海的航路正常情况下需两年往返。且南洋岛屿众多,迷路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也不是没有捷径——在很多人所惊叹的波利尼西亚人以独木舟征服太平洋之前,马来水手已经纵横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印度洋上了。他们驾驶着由两艘独木舟绑并成的舫,吃着香蕉和椰子,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在东非沿岸兜售桂皮,被人称为桂皮商人。
如果楚国商船船队能在南洋遇到这些人,或以武力或以利益迫使他们臣服,那完全可以借用他们已经成型的航路,以及建立在印度次大陆东非海岸的简陋贸易站开展远洋贸易。这并非不可能,熊荆所看过的文献中,公元前二世纪,月氏被匈奴驱逐至中亚以后(约前174年),丧失黄金供应的印度(印度黄金产于西伯利亚,由中亚转运),不得不顺着马来人的航路进入东南亚水域,以求寻找新的‘黄金地’。
只是,再怎么找捷径,远洋贸易最少也要十年功夫,几乎和跨越太平洋寻找三谷时间同步。贸易并非获得巨量金银就好,还得用这些巨量金银从印度或者埃及购买粮食运回来才算结束。即便贸易没有波折——肯定会有波折,说不定还得打几战——也需要沿途贸易站的补给和支持,还要考虑商船建造的问题商船的运量问题。
时间!时间!时间!!
熊荆脑子里想的就一个问题:时间。这时候莠尹官衙里居然溜进来几只母鸡,这些鸡‘咯咯咯’直叫,鸡头侧着看着堂外府吏,不待孙余吩咐,府吏就把它们赶来出去。
此鸡为莠尹府所养?熊荆无意识的问。王宫里也有鸡,但更多的是飞禽走兽。
禀大王,正是。孙余揖道道:此乃鲁鸡,大王曾嘱臣养鸡养鹜(鸭),以为肉食。
鲁鸡?为了让士兵吃上肉,熊荆的想法是养鸡养鸭养猪捕鱼,只是这些都还没有结果。
然也。孙余道。鲁鸡比越鸡高大,又善孵卵,鹄卵亦能桴之,越鸡不能也。
鹄卵鸡桴之?熊荆似乎想起了什么,可却还隔着一层纸。
然也。孙余道:正月鸡桴粥,二十余日稚鸡出,一年仅此一次。鹜不善桴卵,故鹜卵多为鸡桴之。臣以为
等等等等!熊荆赶紧喊停。孙卿是说,鸡一年仅桴一次蛋?
大王?孙余看着熊荆讶然,他不是鸡人,只是听人这样说的。
召鸡人速召鸡人。熊荆坐不住了。你娘!一年只桴一次蛋,难怪没肉吃。
熊荆心里埋怨,其实这个时代一直到宋朝,鸡鸭鹅都是自桴,鸭鹅的自桴率很低,所以它们的蛋多由鸡代桴,东汉《风俗通义所谓的‘鸡伏鸭卵,稚成入水’,正是如此。宋朝之时,发明了‘以牛矢(屎)妪而出之’的人工孵蛋办法。牛粪会发酵,发酵的热力足以孵出稚鸭,除了牛粪,又有火焙之法汤火寻之法。
臣拜见大王。王宫有鸡人,这家伙长的就像只鸡。
鸡一年只桴粥一次?熊荆一开口就问。
禀大王,或有两次,然多一次也。鸡人不知大王未为何关心这种小事。
误矣!熊荆大声道。只要是蛋,只要受阳,只要温度合适,便能桴出稚鸡稚鹜,为何只能一年桴一次,一次又能桴多少小鸡小鹜?你等熊荆挥手指向众人,包括了莠尹孙余,一干人连忙揖礼。去造府取个温度计,有鸡桴卵时放进去测一下温度,然后找一个大瓮,按照这个温度在大外生火孵蛋,何必要鸡桴之?
水银温度计造出来了,但主要用在医疗以及工业生产上,从来没有用在农业上。熊荆一吩咐,孙余立马点头唯唯,大王生而知之的传闻此时已变成定论。
江东多池泽,可以多养鹜。熊荆来了兴致。鸡鹜半年即可食,又不费粟米。
臣敬受命。孙余深揖道。以火烤之法桴出稚鸡稚鹜后,臣自当遣人售于市。
豕如何?无意中解决鸡鸭桴卵问题的熊荆趁势问起了猪,孙卿说江东之地贫瘠,何不养豕?豕粪当可肥田。
这,孙余是农业大臣,养猪怎么懂得,他只好道:请大王召豚尹。
豚尹?鸡有鸡人,猪有豚尹,熊荆从来没有细细考量自己治下的官员职权。召豚尹。
豚尹和鸡人一样,也是从王宫苑囿里奔出来的,见到熊荆便是深揖,臣谒见大王。
不佞问你,庶民之家,养豚豕有何难?今日熊荆不在大司马府,来过莠尹府后本是要去造府造船厂,现在只因为养鸡养鸭养猪的事情耽误。
大王如此问话,豚尹真不知道该怎么答,贸然间他只想到两条,遂答道:禀大王,庶民之家养豕之难一在产豚,再则是豕食人矢。五口之家矢不多,豕多难养也。
食矢?熊荆微怔,不是狗吃屎吗?
然也。豚豕尹道。豕养于厕下,食矢为生。昔年朔人献燕昭王以大豕,曰养奚若。此豕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故无人便,豕不可多养。
豕难道不食草?熊荆闻言有些泄气,他记得猪是吃饲料的,当然也有吃猪草的,怎么两千年前的猪全吃人矢?
或有食草之豕,然豕不可养于圈外。豚尹道,豕入于野,当成野豕。
割草回来难道不行?熊荆追究道。农村的孩子牵牛吃草外,还有割猪草的家伙。
臣不知也。豚尹如何知道两千年后的事情,答的有些茫然。
产豚如何?熊荆又想到喂猪最好是红薯藤,可惜现在没有红薯。
产豚乃因母彘难孕。豚尹表情有些尬尴,大王年幼不懂男女之事,不解释说不明白,细细解释又违礼。豭豭不济也。
不佞懂了。豭大概是公猪,猪是阉割之后喂养的,母猪全靠公猪配种,如果公猪太少,或者公猪不给力,母猪自然生不出小猪。
去,召马尹。熊荆一挥手,又让跟着的寺人去召马尹。
臣谒见大王召鸡人豚尹时,苑囿已经是鸡飞狗跳了。寺人又来召马尹,犬人芋尹几个早就在苑囿里等着。
不佞问你,那件事如何了?熊荆看向马尹,话语很含糊。
禀大王,已行之。马尹是明白人,大王一说那件事,他就知道是指什么。
可行否?熊荆追问。
禀大王,可行也。马尹神色不再凝重,脸上更有些笑意。已有十数匹马孕之。
恩。熊荆点头。两人说的是人工授精,黄河以南气候炎热潮湿,公马无心交配,母马很少受孕,既如此,那就人工操作,王宫里有冰室,低温冷藏可保存数日,有这数日功夫,一匹公马可以给方圆百里内的母马配种。
豕可如此否?熊荆问道。
豕猪怎么能跟马比?马尹没好气的看了豚尹一眼,无奈答道:或可。
豚尹说母彘难孕乃豭不济,你以此法试试。熊荆吩咐道。
第三十一章 巡视
桴了个小鸡小鸭给熊荆带来的成就感只是一瞬,哪怕是马匹人工受孕也不能让他提起神来。即位三年,征战三年,楚国亟需休养生息,以将新技术全面普及,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国力。只是这个时代的战争本就是一年接着一年一役接着一役,不把你打垮秦国绝不会罢休。
此刻,他似乎也感受了赵孝成王的那种煎熬。以廉颇的说法赵国倒不是粮秣不济,而是耗费太大,同时秦人又是不死不休的性格。他们毫不在意一场战役的输赢,他们追求的是全面战争的胜利。如果像一战时期英法认为的那样,几个月后战争就会结束,那就要被彻底拖死。
楚国虽然不断获得胜利,却正被秦国一点点的拖垮。粟价奇高物价飞涨士卒疲惫百姓困苦,即便没有战败,楚国也会因为饥荒发生暴乱。真不知这该死的战争如何才能结束?
大王请看。混凝府府尹陶述捧着一个盛着波兰特水泥的陶盆,这是刚刚从一桶水泥里舀出来的。水泥细度此前已由熊荆规定,必须在01毫米以下。
很细了。摸着陶盆里的水泥,熊荆能体会到水泥的细度,捏遍前盆也没有硌手的粗粒。能否更细一些?他还是不满意。水泥,到底是越细越好。
禀大王,再细则需再磨,费钱也。陶述答道,他完全能够体会水泥不是烧出来的,是磨出来的。这样已经很细了,再细,恐怕就不是现有设备能够做到的。
一吨需钱几何?熊荆问道。手指弹了几弹,在寺人端过来的铜盆里洗手。
以水磨之,所费不贵,一吨可在千钱以下。陶述答道,他见熊荆有些不相信,又道:水泥煅烧与冶铁无异,唯生料熟料需细磨。水磨多费水力,不废人力。司会以为以十年计,水磨营建之费每吨三百钱足以。
三百钱?熊荆知道这是固定资产摊销,但不知混凝府的水磨一年能出多少吨水泥。
于芦县城西北鸡鸣山建水磨有十,每日可磨生熟料八吨,每日产水泥三吨。陶述说道。
每日三吨,一年便是一千吨?熊荆吃了一惊,居然有这么多水泥,但他很快又觉得这太少太少,后世一个小水泥厂一天的产量就是两千吨,自己一年才一千吨。不够用。
熊荆最开始的语气是惊讶,陶述正有些自得时,他却来了句不够用,场面一时非常尴尬。
大王以为一年当产几何?工尹刀眯着眼睛,他也觉得水泥产量太少。
最少万吨。熊荆想到那几座要建的城市,粗估出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多是少的数字。
禀大王,臣以为五千吨足以。封人纠进言道。混凝柱建屋之法,臣已按大王所授之法试之,以此法筑城,筑四十里之城只需水泥三千吨。
三千吨?熊荆看着他,三千吨足以?
筑城足以。封人纠很认真。大王所授,乃以钜铁为骨,以混凝柱为架,再以砖石填补之。大小城池三千吨水泥足以。筑城之后,城高四丈八尺,宽四丈,墙内有两层藏兵之所。
封人纠说的是后世的框架房,三米高一层,三层便是九米,再加上女墙的高度,那就是四丈八尺。框架间砌的是红砖,最底下一层外侧砖墙需要厚一些,第二层第三层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熊荆对建筑不甚明了,他不清楚封人纠是怎么算出来的。
那需要钜铁几吨?他饶有兴趣的再问道。
钜铁多矣。混凝土中只有两成是水泥,其余是沙子石子。钢筋就是钢筋,掺不了别的东西。臣估算以为当需六千吨。
六千吨?熊荆想了下,也没觉得太多。毕竟是一座周长四十里的城市。
大王,臣以为若不建藏兵之处,水泥钜铁可少之。封人纠谏言道。
如何少之?熊荆边走边说,前面就是封人纠带人建造的单间框架房,当然,一层曰房,两层曰楼,这已是楼。比王宫都还要高一等。
臣以为建藏兵之处,需多一层楼面,两层便是两层楼面。城高四丈八尺,共有三层楼面。若能减其二,水泥钜铁之耗费最少可省一半。封人纠道。
省一半?熊荆不太相信的看着他。复又再想框架结构房(这是他最为熟悉的混凝土建筑),越想越觉得有理。框架结构房有多少层就要浇筑多少层楼面,可城墙的只要一层楼面就够了,干嘛中间还要隔两层?就一堆混凝土柱,柱与柱之间再浇一些横梁,最顶上浇一层顶楼即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