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贰零肆柒
“大王,臣以为携一年之粮即可。”斗矢大声道。“东洲之谷一年两收,早则二月种下,六月收谷;迟则九、十月种下,腊祭前后收谷。
若是今年十月收粟后迁徙,明年六月种下,十月可收谷,收谷后可再种。即便开垦田亩不足,岛上乃无人之地,水泽山野皆可渔猎,次年东洲之谷两收,粮秣亦然无忧。若是其他县邑不愿,若敖氏可先徙往蓬莱。”
若敖氏师旅仍在,可这些师旅全被隔绝在沔水以西。大泽再次战败,最后一点骨血也葬送在了水底,族内剩下的不是女人就是孩童。斗矢为了续存若敖氏血脉,所以愿意第一个迁徙。
“我妫氏亦愿先往。”妫瑕说道。期思师也隔绝在陇西,生死未卜。
“我蔡县亦愿先往。”蔡赤接着道。但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十几个人一起附议。
“臣以为,”郦且再次发声。“舟楫有限,私人舟楫以外,其余舟楫以甲士多寡分于各县各邑,如何迁徙、何人迁徙,皆有县邑商议筹备。新编师旅亡失者众,故新编师旅以今日甲士数为准。”
但凡分好处,正朝都是以甲士数作为基准。这种分法让甲士少的县邑,比如鲁地就极为苦恼。鲁地丁口大约有八十万,占东地人口四分之一,然而鲁地甲士只占东地甲士的八分之一。
除了甲士比例少的县邑,穷县邑对此也很是苦恼。迁徙交由县邑操办,那就要本县邑出钱,如果一切皆有朝廷操办,见者有份,他们就能粘到富县的便宜。
鲁地朝臣正想反对郦且的提议,斗矢抢先叫屈道:“此不公也,新编师旅战死者多矣,岂能以今日甲士数为准”
“斗大夫之意,老师旅战死者不多”郦且看着叫屈的斗矢,冷冰冰反问。
“我并非此意。”斗矢忙道。“我以为,新编师旅战死者不少。若老师旅以昔日甲士数为准,新编师旅以今日甲士为准,士卒恐无战心。”
“敢问!新编师旅何时有过战心”郦且言语变得极为锐利。
复郢后楚国也有政治正确,那便是将旧郢、方城、汉中的百姓当成楚人,新编师旅也与东地师旅一同对待。可惜的是,经过秦国近五十年的统治,这些地方的百姓越来越像秦人。
秦末之际,楚国定都先是淮水下游的盱眙,再是泗水上游的彭城,而非旧郢的纪郢或者江陵。柱国共敖帅军攻克旧郢,那是东楚光复、立熊心为楚王之后的事情,不是共敖在旧郢振臂一呼,旧郢楚
第八十三章 何日
叹息声让人伤心,熊荆闻声怔了一会儿方回过神来。离开这片土地,划着舟楫前往数千里外的的岛屿,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可现实总是无奈,熊荆从卷城南下襄阳这段时间,作战司术曹又拿出了一个方案,即大翼炮舰的改建。曹掾景肥认为新炮舰一定能战胜秦人,只要新炮舰迅速改装,形成一定规模,然而在他与郦且看来,局面已无法挽回。
至于淖狡所说的扼守水道要点,提出这个办法的郦且对此已彻底否决。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不是阻塞的问题,不是战术的问题,也不是战略的问题。
眼下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楚国失去了战略主动,失去战略主动的结果将使秦国重获信心,他们将发动大规模的、迅猛无比的进攻,仅靠当下的兵力无从抵挡。同时,这种形势之下,盟友之间的信任也变得难以保证。墙倒众人推,齐国让人不放心,有些部落也让人不放心。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迁徙,而不是寄希望用什么办法力挽狂澜。按郦且的估计,今年秦国就会泰山压顶似的猛攻而来,运气好,楚国能守住淮水一线;运气不好,那就只能守住长江一线,等到明年,楚国便将亡国。郦且的判断熊荆不置可否,他的判断与郦且的判断有一些不同,他以为局势最少能维持到后年。
两人都认为秦人下一步攻拔的必然是大梁。大梁是座坚城,南城、北城都用混凝土建造,不像陈城那样害怕水浸。两城守军与秦人有着深仇大恨,投降是不可能的,他们只会死战不休。秦人如何攻下这样一座坚城除了用人命去填,熊荆实在想不到别的办法。
秦军攻拔大梁最少需要一年时间,拔下大梁才能从诸水攻入淮上,夺取寿郢,这又需要一年时间;第三年才能从长江、从淮南、从东海三路围攻旧郢和江东。可真的会这样吗
朝廷之上,避迁之议基本完成,大多数朝臣都对这个理论上可行的计划满意,同意由鲁阳君全权执掌此事,在下个月拿出一个更加详细的计划,那甲士数量分配国内的所有私有舟楫。
与此同时,楚越之外,楚国还要与巴人、赵人、魏人、齐人、韩人协商这件事情,毕竟彼此是盟国,抗秦一起抗秦,避迁一起避迁。不会建造渔舟,楚国可以派人教导;没有大章、铁料,楚国可以平价出售这些原料。
避迁这件事越人兴致最高,商议的最后他们提了不少有益的、技术性的建议。最让人哗然的是他们认为根本不要费时费力造什么渔舟,一艘独木舟足矣。若是一家几口,那就多造一艘独木舟,两舟用木板相连,木板上存放什器、牲畜、粮秣。
朝廷上那么多人,唯有熊荆知道越人真的不是在开玩笑,那些横渡红洋贩卖桂皮的马来水手就是驾驶着这样的独木舟,拖家带口的在波浪里出没的。
有史为证的记录里,吨位最小的一艘横渡太平洋的厦门号中式木帆船(福船),长二十一点零三米,宽五点七九米,型深一点五八米,登记吨位只有可怜的二十三点一三吨,船员连同船长一共只有七人。1922年建造完毕从厦门出发,经停上海、北海道函馆、阿留申埃达克岛,最终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港。
比厦门号吨位更小的是一艘名叫伏波2号的福船,同样建造于厦门,该船排水量只有让人无法相信的十二吨,与楚国渔舟排水量相仿。1933年从厦门出发,途径菲律宾群岛、帕劳群岛、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西部、中印度洋、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门群岛、圣克鲁斯岛、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夏威夷。
伏波2号走的不是北太平洋航线,走的是南太平洋航线。可惜的是,这条排水量只有十二吨的中式福船,1935年停泊夏威夷时被飓风损毁,最终没能完成横跨太平洋的航程。
楚人是平原部族,越人是海洋部族,习俗信仰的不同使得双方在航海上的认知天差地别。熊荆也就没有办法告诉朝廷上的大臣们,楚国的渔舟不仅仅可以沿岸航行到蓬莱,还可以横跨蓝洋,一直航行到东洲的暖城。当然,这些都是细节,真到了危机关头,只要能迁徙更多的人口,不说独木舟,木筏要用也要用。
襄阳城尹府,朝议确定了迁徙的国策,十数日后的咸阳,已经没有巍峨宫殿的秦宫,住在大幕里的赵政正看着眼前的将军。
这是一场军议。趁着战争中的间隙,赵政把远在齐国的王翦召了回来,王翦之外,还有李信死后暂时领军的裨将安契,正在攻拔武关道的老将赵勇,包围了南郑的蒙恬,正在进攻苴地的白林,又一次大胜楚军舟师的赵婴、杨端和、田朴,以及在楚国只是个卑贱的圉童、入秦已成齐军大将的圉奋。
这些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大秦最犀利的爪牙。冒着耽误战事的风险将这些人召回咸阳,为的就是整体修正秦国这架战争机器的方向,将其对准楚国的要害,用最有效率的方式作战。
十年来,与楚国的战争得到的最宝
第八十四章 攻守之势
最重要的是时间,抢在楚国迁徙之前攻入楚地,才能最大程度破坏迁徙计划,不然,大海茫茫,何处去寻蓬莱诸将中赵婴答应的时间最短,不过一年,蒙恬次之,王翦最长。x其余将军要么不敢开口,要么也是两年、三年。
“王将军怯矣。”单独召见的时候,赵政第一句话就抱怨王翦太怯。“赵婴一年可亡荆,蒙恬两年可亡荆,独王将军需三年。”
“臣不知舟师之战,故不能如赵侯所言,一年亡荆。”王翦眼帘低垂,有些无奈。“亦不如蒙将军果势壮勇,半年破大梁,一年半亡荆。
臣窃闻之,大梁,坚城也。引水而攻,非一年不可拔;荆人兵虽少,然若灭之,士卒必以一当十,非数战而不能败,故臣需两年方可败荆人、亡荆国。臣老矣,年已六十,今我大秦将率多矣,请大王准臣返乡以度天年。”
王翦说到最后竟然请辞还乡,赵政有些惊讶的看了卫缭一眼,卫缭还看,道:“若大梁三月可拔,王将军几年可亡荆”
“三月可拔!”王翦闻言错愕。三个月大概只是掘渠引水的功夫,怎么能拔下大梁。那可不是楚纸糊的城墙。“若大梁三月可拔,亡荆亦要两年。”
“我舟师数胜荆人,兵卒数倍于荆人,巫器虽利,亦可破之,王将军为何非要两年亡荆一年不可”赵政困惑的问道,不明白王翦心中所想。
“荆人剽勇,荆王帅之,其可以一当十,若不能弊而劳之,不可赢论。”王翦答道。他最后一句让赵政失笑,都什么时候了,王翦还想着赢论。
“亡荆不赢论,可封侯,将军一年可亡荆否”赵政笑后再问。虽觉得这样与王翦对话不妥,但相较赵婴和蒙恬,他宁愿用这个从无大败的老将。
“若有六十万人,且三月之内拔下大梁,臣愿一试,一年亡荆。”王翦谨慎,前面加了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让赵政皱眉不已,这不是字面上的六十万人,这是六十万秦卒。
“将军怯矣。”带着失望,赵政示意王翦退下。等王翦出帐,他看向卫缭生气道:“荆人不过十五万,王翦为何需六十万人亡荆彼通荆否”
“王翦乃我秦人,岂会通荆”卫缭劝道。“四倍于敌,王翦慎耳。”
“慎”赵政有些不相信。“王翦乃由昌平君荐为大将军……”
“大王,蒙氏亦是由……”卫缭不好明说蒙氏是什么人举荐的,好在他不明说赵政也知道是谁举荐的。可惜李信战死了,李信死后,国中真正可堪大用的将率要么没有长成,要么就能力平平,让赵政和国尉府都不放心。
“当年荆王率军入齐,王翦虽入临淄,却慎之又慎,荆人还在五十里外便帅军速退。如若当时秦军大败,大秦亡矣。”卫缭说起了旧事。“去年李信中赵人之计大败,若非王翦用命,以少胜多大破齐军三十万,大秦亦亡矣。进退之间足见其才,大王灭荆不用王翦……”
卫缭一直瞩意王翦,他认为非王翦不足以灭楚。王翦用兵,素来让人放心,尤其是败退和以少胜多的局势。一名合格的将率,能打胜仗不叫会打仗,会打败仗才是真的会打仗。当世诸将,不过王翦、李牧、廉颇、项燕四人而已,活着的只剩王翦。楚王勉强能算,但这是因为楚王的年龄。据悉楚王年不满二十,假以时日,四十岁后会将是一代名将。
“彼要六十万甲士!”赵政一副肉疼的表情,此时秦国甲士全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万出头一点。灭荆不做赢论,要是打光了怎么办
“若非六十万甲士,何以灭荆”卫缭劝道。“臣闻王翦麾下齐卒有十万之众,如此,多十万人。王翦麾下二十四万,安契麾下十万,蒙恬麾下十万,赵勇麾下十万,圉奋麾下四万,此已是五十八万。白林麾下八万、齐褐麾下中尉、卫尉四万,可留驻南郑与关中。
赵婴之舟师大泽可战,然由大梁而下,诸水狭窄,荆人阻塞水道,已不可战。舟师只能出东海,由海攻荆地,以作牵制。
齐国使臣已至咸阳,大王温言相慰,许之以存国,齐人必不与我战;大梁若拔,魏赵数万人尽死,亦不可与我战;巴人驻守苴地,亦不可与我战;荆人连败,越人已不再马首是瞻,大王若能允素通我之驺无诸称王,彼必叛荆而伐诸越,越人亦不与我战;番君吴申亦可遣其返荆,允其为吴王,吴地必然大乱,吴人亦不与我战。
今势在我,我得多助,荆人寡助。齐人若退出具水一线,穆陵危矣,鲁宋之师必守;驺无诸为得越王之号攻伐诸越,会稽危矣;番君吴申与赵婴一同入荆,溯江而上,吴师乱矣。荆人可战之军,仅郢师、项师、鄂师、唐师等十二师,仅七万人。六十万甲士怒而击之,荆人必败。荆人一败,荆国亡矣。”
“七万人仅七万人!”赵政不敢置信卫缭口中的
第八十五章 何怨?
避迁于蓬莱,这与燕赵之人避迁于塞外,与蛮夷为伍有什么不同没有任何不同!商代夏,夏人避迁于草原,今日成了匈奴;周代商,商人也曾避迁塞外,今日箕子之朝鲜;如今秦代周,燕赵避于塞外,楚人避于蓬莱,他日会是什么结果即便不是匈奴,也不过是另一个箕子朝鲜罢了。
这样的结果不是齐人想要的,也不是魏人、赵人、越人想要的。遣使入秦是一种必然,哪怕秦国无信,可各国又能如何秦人国再无信,也许会看在现在自己示好投诚的的份上——关键是现在自己还有价值,齐国还有十万士卒,魏赵驻守着大梁,巴人握有巴蜀,百越虽有损失但损失不大——趁着自己还有价值示好投诚,将来总不会太过薄待自己吧
田假就是这样想的,他不知王绾所言真假,但如果魏人、赵人、越人、巴人,如果他们真的都遣使入秦,心里肯定是这样想的。天下富饶安逸,避于塞外也好、迁于蓬莱也罢,各国贵人都很难再承受筚路蓝缕、与蛮夷无异的生活。
大廷之上,田假没想到这么多人比自己先来一步故而有些发怔。王绾见此含笑,而后再道:“齐使以为如何”
“臣、”田建看到王绾看着自己,王席上的赵政也看向自己,还有左右的秦国朝臣也看向自己,这些目光让他背上冒汗。他极力镇定自己的心神,想把事前准备好的那些恐吓之辞说出来,然而可惜的是,他嘴张了半天,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齐使亦可离秦而去。”王绾猜中了田假的心思。“然则,齐使须知我大秦舟师数败荆人,即墨东西皆海,恐齐使尚未入即墨,齐国已亡。”
“呵呵、呵呵呵……”王绾说完,廷上的大臣们顿时欢笑起来,看田假的眼神越发鄙视。齐人和魏人秦国是吃定了的,吃不定的是楚人和赵人。
“丞相当知,弊邑东迁之后,弊邑也缺粮啊!”田假诉苦道。他一诉苦,廷上朝臣笑声更甚,连赵政也呵呵笑起。齐人这是服软了。
“正是齐国缺粮,方要齐国献粮,不然,齐国如何取信于我大秦”王绾说道。“前次齐国可嘉公主被荆人所掳,此乃齐国与荆人二五耦也。齐王如此欺瞒大秦,轻视寡君,今日却要寡君准其居于潍水以东,呵呵……”
“可嘉之事,实乃荆人侯谍所为啊!”秦人翻起了旧账,田假额头布满了汗珠,他终于明白为何其他人都不愿赴秦,独独要他这个国相赴秦的原因。
“齐国公主失于齐国境内,此乃齐国之责。齐王未曾为此事谢罪,却来议和相盟……”卫缭也开口说话,这件事是他的弟子王敖办的,他对齐人的怨恨至今未消。“我闻荆王不曾与诸国公主合床,既已绝婚,齐国便应将公主送至咸阳服侍寡君。”
“然也。”王绾也道。“齐国应将公主送至咸阳……”
“此事恐臣无法办到。”田假苦笑。“楚王虽已绝婚出妻,然各国公主皆不愿返国,彼等滞留郢都,愿为楚王之妾……”
“恩!”王席上赵政正想着齐国公主的容貌,没想齐国居然无法将公主送来。
“此事、此事……”田假忍不住擦汗。“此事寡君亦是无奈。丞相此前所言,齐军可退至潍水以东,布匹与金银亦可献于大王,然粟米、粟米五百万石……,两百万石可乎”
王绾不关心粟米有多少,关心的是齐国站在那边。再说,这次两百万石,下次、下下次……,可以一点一点加。见田假答应,他也不请示赵政,直接道:“可!”
王绾出列与田假对答,从容之中背对着赵政,听他说可,赵政的眼睛眨了一下。田假的目光一直在王绾身上,听他说可,瞬间看向赵政,见赵政面无表情没有反对,又回看王绾。
“粟米、布匹、金银何时运入秦境,秦齐两国便何时商议相盟。”王绾说了一个时间,什么也没有答应。田假这时又看向王席上的赵政,见赵政对自己拂袖,不得不揖礼告退。他出章台宫明堂大门后人还在下阶,大廷上便爆发出秦人的呼喊:“臣等恭贺我王,诸国来朝、一统天下!万岁!万岁!万岁!!”
仅仅隔着帐幕,秦人的喊声震耳欲聋,正在下阶的田假腿一软就要跌倒,身边的仆臣连忙扶了一把,他才没有从高高的宾阶上滚落下去。
齐人朝秦,消息很快就通过侯谍传至楚国郢都,看完讯报的勿畀我捏着讯报犹豫不决,不知道要不要立即禀告大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