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而后世的马尔代夫,现在被称作溜山国,只不过,这个国家小的可怜,朱瞻基根本不想浪费精力。
在锡兰山国,舰队短暂停留,王景弘安排了舰队迎接,并且准备了大量的新鲜蔬菜。
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些新鲜蔬菜装上了船,经过古里国,就抵达了大明舰队在柯枝国设立的基地。
柯枝国的大明海军基地,是大明最西的据点,这里建于第二次下西洋期间,有一个码头和净水过滤池,还有一大片菜地。
在大明舰队没有来的时候,这里交由本地人管理。但是当大明舰队抵达的时候,这里的居民要腾出港口,并且把种的菜全部卖给大明舰队。
印度的城邦小国根本没有国家的概念,他们视大明为天朝上国,三年一贡,并且遇到受欺负,都会让大明替他们撑腰。
就在朱瞻基他们出发之前,候显出使印度各国,主要原因就是替榜葛刺撑腰,让德里苏丹国不要开战。
德里苏丹国不敢违逆大明的意见,接受了调停协议,结束了对榜葛刺的侵略。
如今的大明,是真正的天朝上国,辐射最远的区域,就是朱瞻基如今抵达的柯枝,这里也是后世印度西海岸的科钦。
朱瞻基一路前来都没有停留,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今印度南部超过了两百个小国的国主,全部聚集在了柯枝。
半年之前,王景弘抵达柯枝之后,就开始在这里大兴工程。
他们不仅重新疏浚了海港,还在柯枝堡海湾内侧的南岛上面,耗费重金,动用超过十万人手,修建了一座大型东方宫殿。
朱瞻基对柯枝这个地方不了解,在后世,这里并不是一个重要区域。
他来印度好几次,都是去新德里,孟买,还有北方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教圣地赫尔德瓦尔与瑜伽圣地里希盖什。
当舰队抵达了柯枝,整个舰队进入了海湾,他才发觉,柯枝这个地方,竟然是一座地理位置绝佳的港口城市。
因为这个天然海港,几乎是全世界最完美的自然深水港。
柯枝海湾的出入口只有不到五百米,南北都是岛屿,柯枝堡就位于南岛。船队进来之后不是大陆,南北依旧是两个独立的岛屿,最里面才是大陆。
不管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还是岛屿与大陆之间,都有宽阔的位置可以停靠船只。
城市在最外面的岛屿上,海湾里面还有独立的几个大岛,层峦叠嶂,根本不怕风浪的侵袭。
看到这里的地图,朱瞻基沉吟了起来。哪怕大明对印度大陆没有兴趣,但是这个地方,一定要占领下来。
从朱瞻基的旗舰进入港湾,一声声的礼炮声就响了起来。
众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响声,但是两只昏睡的考拉,却都被震醒了,吓的爬到了角落里。
考拉这种动物,虽然看起来比较可爱,但是因为它们以桉树叶为食物,身上的味道其实很难闻。
因为朱瞻基不喜欢,几个女人也就对这种小动物没有了兴趣,更怕身上沾了考拉的气味,朱瞻基不喜欢她们了。
所以到最后离开南洲的时候,她们只带上了两只。
要是能活到回大明,以后放在宫中的动物园中,给小孩子看个稀奇。
吹着印度洋上的海风,能够到一个充满人气的异域,见识新的世面,一群女人都显得非常兴奋。
她们毕竟都还是十六七岁,甚至是十三四岁的孩子,还是喜欢繁华的喧闹。
后世有许多自认特立独行的人,自认为喜欢远离尘世的僻静之地,但那是在有网络,有食物的环境下。
真让你什么都没有,住土坑,窝棚,自己种粮,种菜。天天见不到一个人,了解不到任何外界信息,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在柯枝的欢迎仪式,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隆重,因为这是大明皇室在西洋的第一次正式露面。
这不仅关系到了大明的脸面,更关系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局势。
所以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除了有几个因为国主太老,或者太小的国家只是派了代表,其他城邦国都是国主亲自过来。
当然,来的主要是南部的城邦国,北部地区因为受到了德里苏丹国的影响,并没有派人过来。
反倒是德里苏丹国,派了一个很大的代表团前来欢迎。
朱瞻基对这里的情况比谁都要了解,很清楚现在的德里苏丹国就是帖木儿国的傀儡,他们这是在故意给大明下眼药。
朱瞻基也曾征询了属下们的意见,要不要惩罚他们一番,但是后来被劝说打消了这个主意。
首先,哪怕是从孟买登陆,距离德里的距离也有两千两百里,按照现在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五十里算,这一趟光是来回就要走八十天,更别说还要打仗了。
其次,朱瞻基
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干完了,朱棣现在一门心思想要讨伐帖木儿国,这是他想自己干的,要名垂青史的事业。
朱瞻基插手进来,打败了还好说,朱棣会兴致冲冲来替他报仇。要是打了胜仗,朱棣还会恼火他。
你一个当孙子的,不老老实实,光跟自己的爷爷抢功劳,还想不想混了。
所以朱瞻基决定好了,这次他要做的就是了解西亚的各处地形,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而不是抢功劳。
只要对方不惹他,他也就安分一点。
这次出门,他的主要重心是在欧洲,要把欧洲那帮土包子,胆气打寒,并且不能让他们发展航海业。
旗舰终于稳稳当当地停靠在了海湾内南岛新修的一个码头处,站在船头居高临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距离码头不远,就是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
由于朱瞻基格外重视绿化,这座宫殿虽然主要是砖木结构,但是依旧保留了大量的树木。
在印度人看来,只是为了欢迎一个王子的到来,就修建一处宫殿实在太奢侈了。
朱瞻基无心解释这是为过两年朱棣的西征做准备,这样让他们误会,更能显示大明的辉煌。
九声礼炮声毕,旗舰也停靠稳当,以王景弘为首,率领着印度南部的各大藩王跪拜三次。
朱瞻基显示排场的那架龙辇在先前抵达的船上,这个时候已经摆在了码头边,八匹骏马在马夫的安慰下,等待着启程。
天子龙袍是五爪金龙,朱瞻基身穿的龙袍虽然看起来跟天子的一样,但是只有四爪。
还有一处区别就是冕。天子冠冕有十二
第三十九章 德里苏丹国
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比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比不上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比不上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上。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就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就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就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就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就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上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战事稍有不利,就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就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就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就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文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文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內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內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文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內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內监就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就是文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网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就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文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文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內监的二十四个衙门,中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且外有武将勋贵集团,文官集团,他们现在就是再齐心,也不会成为大患。
他只在乎內监这些人是不是跟他一条心。
得到了王景弘的答案,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安排一下,今日我就见一下柯枝的国主,还有那些德里人。”
站在新建的大殿门口,能够看到天边被夕阳映照成粉红色的天空,这里的落日真是美不胜收。
长长的车队载着各种御物进入行宫,朱瞻基要在这里待半个月以上,几千人的安置,今日不一定能全部安排好。
刘万凑在朱瞻基的身边,跟朱瞻基讲着在这柯枝国遇到的一些趣事,这次下西洋,也让他的见识丰富了许多。
其实不仅仅是他,朱瞻基身边的所有人都同样如此。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他们出来已经一年多,走了不止三万里路,一个个都称得上见多识广了。
这种锻炼别的不敢说,最起码他们一个个的眼界都宽了许多。
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小碎步跑了过来,在高台下禀报:“柯枝国国主携众位王子到……”
朱瞻基点了点头,轻声吐出一个“宣”,就转身进入了殿内。
李亮略微尖细的声音就大呼道:“宣柯枝国主暨众王子觐见……”
这句话被前殿伺候的內监们一声一声传了出去,一直到宫门口。
不一会儿,柯枝国主可亦里携带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一起进入了大殿。
这柯枝国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与大明建立了联系,当时的国主还是可亦里的父亲。
永乐元年,朱棣遣中官尹庆赍诏抚谕其国,赐以销金帐幔、织金文绮、彩帛及华盖。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候,来到了柯枝国,柯枝国主随后遣使上贡。
第三次下西洋,郑和抓了锡兰国的国主,柯枝国国主可亦里吓的不轻,连忙又遣使入贡。
这一次,他们的使者姿态很低,主动请赐印诰,封其国中之山。
朱棣让內监刻印,并派郑和印赐其王,郑和来到了柯枝之后,在柯枝国神山刻下碑文,命勒石山上。
朱瞻基见了可亦里,主动提起此事,说道:“此诰文孤只是有所耳闻,却未亲眼所见,故此明日先安排一番,孤当亲自登神山,阅诰文。”
有通事的翻译,可亦里连忙应下说道:“此乃盛事,小王定当妥善安排。殿下能否宽限几日,让小王准备妥当。”
一边的郑和提醒说道:“殿下,柯枝百姓混居,道路狭
第四十章 杀无赦(八千字大章)
帖木儿帝国是西察哈台汗国后裔,在蒙元人的铁蹄下,突厥人屈服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蒙元的势力衰退,给了他迅速发展的机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