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原名秋月的陈良媛,她的孩子也染上了天花,幸运的是抗了过来,不过却变成了一个小麻子。
除了孩子,他的妃子也去了两个。
一个是被封为昭训的谢氏,是一个林黛玉式的女人,给朱瞻基生了一个孩子,本来是她人生的希望,却染病夭折。
她受不了这个打击,没过两天,就在自己的拔步床上,悬梁自尽。
另一个被封为奉仪的袁氏,却是因为染病,没有抗过去。
让朱瞻基惭愧的是,他对这两个女人的记忆都有些模糊了。
谢氏因为帮他生了一个孩子,印象还深一点,袁氏在他心中根本都记不清长什么样子了。
这两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到亲人相聚的高兴心情,当天晚上的兴庆宫里,张灯结彩,欢聚一堂。
一直到了亥时,朱棣才意犹未尽地主动结束了跟朱瞻基的畅谈。“基儿今日好好休息一晚,明日大朝会,基儿也要参加,向文武百官讲述此行收获。”
“孙儿晓得,已经让解师替我写了策论,明日朝会怕是还不够……”
朱棣哈哈笑道:“南洲如今成为了一块大肥肉,想把那里分配下去,年前怕是还完不成。历年各衙门都是二十左右封印,今年文武百官知道基儿十七才回来,主动调到二十八才封印。除了二十三过小年那一天,其他时间工作,就是为了南洲的土地分配。”
朱瞻基笑着说道:“明日怕是还谈不到这些,明日下朝,孙儿再跟皇爷爷好好沟通一番。”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带着昭懿贵妃和一众内侍离去。
而朱高炽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撑不住了,打了一个呵欠说道:“为父有些困乏,也先去休息了。不过基儿在做计划的时候,不要忘了彭城伯一家,还有那些文官势力。没有他们的配合,以后这些地方的管理,会是大问题。”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孩儿晓得了。”
他们虽然离去,但是朱瞻基也没有松懈下来。一路上,他听沐昕和张辅他们介绍的大明情况,都是宏观上的,许多细节问题,包括幕后的原因,还需要多听听金阔和咨情司孙林的汇报。
还有锦衣卫的案卷,这些才能让朱瞻基细致了解自己不在的这三年,大明具体的发展脉络。
孙娴这个时候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轻声问道:“殿下今日在何处休息”
朱瞻基摇了摇头,看了一眼胡善祥和蓝烟,叹道:“刚回宫中,事务繁忙。你们都先休息吧,我现在要去找金太监和孙少监说话。”
欠了三年的债,可不是那么容易还清的啊!
……
……
沿着大江一路逆行,虽然顺风,但是船队每个小时的速度也不过刚过十里,比在海上要慢了许多。
卡尔索利他们乘坐的海军战舰一路缓缓而行,越向西走,越能感觉到大明的繁华。
江边的水车越来越多,并且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矗立在江边。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知道了这些不是水车,而是大明的工厂区。
这里的人们通过水车的动力,不仅能够舂米磨面,还能通过水车进行纺织和缫丝,据说大明的棉布,丝绸,都是用这种水车加工出来的。
还有火枪和火炮,也是用水车加工出来的,不过没有人知道到底是怎么加工的。
如此大片的工厂,还没有抵达应天府,大明的繁荣已经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卡尔索利的眼中,大明唯一比不上罗马的就是这里低矮的房子了。罗马到处已经有两层,三层,甚至是五六层的建筑,但是大明这里大部分都是一层的房子。
不过,大明这方面越差,对他这个建筑学家来说,能够发挥能力的地方就越大。
特别是在大明如今有了神奇的水泥的时候,这些土屋都应该被拆除,建造出更坚固的房屋。
当监督终于抵达了应天府的东北,看到眼前连绵不绝的城市,所有人都被震撼住了。
罗马已经是如今西方最大的城市之一,但是人口也才二十万,而这座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
在此之前,他们根本不能想象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但是现在他们知道了。
仅仅是从应天府的东北,抵达城市北方的阅江楼码头,他们就行驶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江边到处都是工业区,到处都是码头,数不清的各种船只在各个码头进进出出。
这个阅江楼码头就比罗马最大的城市广场还要大,码头全部都是用水泥修建,有几十条栈桥,能够同时停靠上百条船。
举目远望,一座又一座的房子根本看不到边,这还是外围啊,要是进了城墙,不知道会有多么繁华!
这就是应天府啊,一座梦幻一般的城市。
以后,他们就会在这里生活。
“爸爸,我们已经把行李都准备好了……”
他回过头来,看到索菲亚因为运动,脸蛋有些红晕,但是他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她身边那个“混蛋”。
张武看到卡尔索利的脸色有些难堪,故意岔开话说道:“卡尔索利教授,你们这些人的住处殿下已经安排在了下马桥农庄,那里属于外城区,需要穿过整个城市才能抵达。我已经安排好了,亲自送你们一家前往住处。”
索菲亚有些羞赧,忍不住喊了一声“爸爸……”。
卡尔索利才反应过来,点了点头以示行礼,说道:“能够在这样的时候得到阁下的帮助,是我们的荣幸。”
张武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说道:“应该的,应该的。”
船终于靠岸了,这四个月的旅程,终于到了终点。
他看到单身一人的语言学家多布尼巴兹背着一个大行囊,一手提着一个箱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冲在了最前面,快步地走下了舷梯。
让众人意外的是,刚踏上码头,他就放下了箱子,跪在了地上。然后用嘴唇亲吻着有些粗糙的水泥路面,嘴巴里面大声喊道:“大明,我来了!”
没有人笑话他,反而因为他的动作,不少人都湿润了眼睛。
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故土生活的不算如意的人,能够离开压迫,来到富足的大明,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想。
虽然这里也有阶级,也有贵族,但是这里没有宗教的压迫,他们都能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
船还没有抵达大明的时候,他们所有人的身份都进行了登记,然后被统一分配。
多布尼巴兹是个语言学家,他被分到了一个叫**笼山的地方居住,据说那里是大明的大学。
而卡尔索利与许多跟他一样的数学家,发明家,则被分配到了隶属于皇太孙殿下的私人农庄居住。
据说这是因为数学,建筑学据说在大明并不被大学承认。
但是这位大明的皇太孙很重视他们,会将他们安排在基地研究院,而且还要开办一所新的大学,来安排他们这些人。
多布尼巴兹被拿着他的身份证明,被岸上迎接的人安排上了一辆马车。马夫并没有要巴兹亲自动手,请他坐进了马车,将他的行李放在了马车顶上。
而卡尔索利他们下了船,却没有离开码头,而是被安排上了另一条小船。张武跟他们介绍,通过一条叫秦淮河的小河,能够快速地穿过城市。
今天他们带着众多的行李,不方便乘车,等安顿下来,他会带着他们好好逛逛应天府。
虽然有些不忿这个家伙吸引住了自己的女儿,但是卡尔索利不得不承认,有了这个张武的帮助,他根本不用担心这种新的未知生活。
每一家都携带了大量的行李,这条小船上面坐了不到二十个人。一个船夫同时摇着两条船桨,载着他们向上游又走了一截,然后进入了一条小河。
这里还没有进入城墙,是城市的外围,但是他们已经穿过了好几座桥。这些桥有木制的,也有石头建造的,距离水面都超过六七米的高度,虽然不能让海船通过,但是河船能轻而易举地穿行。
他是建筑学家,一眼就被这些结构简单却优美的石桥,还有那些美观的木桥给吸引住了。
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小船才从城墙上的一个门洞,进入了城市。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一座又一座的房子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房子的下半部分大部分都是土墙,砖墙,但是上半部分却是木板,房子结构简单,但是屋檐却都装饰的非常漂亮。
&nbs
第四章 悲与喜
紫禁城中的国家大事,跟老百姓们都是不相关的,也没有几个人关注。
就连那些朝廷大臣的家眷,也没有几个关注这连续几日的朝会在讨论什么东西。
当初出海之日,整个舰队十万人一起离家,但是这次回来了只有六万五千人。
剩下的三万五千人,分别驻扎了星城,南洋,南洲,西域,苏伊士和地中海。
但是,舰队依旧带回来了一千多士兵的骨灰,这些人都是在过去执行任务期间,陆续牺牲的。
虽然大部分家族为自己的孩子归家兴高采烈,但是也有一些家族,却因为顶梁柱的死去,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第一舰队作为朱瞻基的亲军,在编队之时,主要位于中军,也很少外派任务,所以人员的损耗是最小的。
而且这次有三万多人滞留海外,也大多数都是第三舰队与第四舰队的士兵,极少第一舰队的士兵。
但是极少损耗不代表没有损耗,像苏南的麾下,就有两人在休达攻防战的时候战死,在苏伊士的时候,又有一个染病死了。
这三个人,有一人是外乡人,两人是本地人。按照舰队的规矩,外地士兵的骨灰,是由兵部统一派人送回骨灰,但是本地人,苏南这个直接的主官,要亲自将骨灰,遗物,还有军队发的勋章,抚恤金送到士兵的家中。
苏南回到家见到了离别三年的妻子,因为下马桥农庄封锁严格,他们又是几家人同住一起,虽然只有几个女人在家,却也安然无事。
阔别三年,这一夜两人被卷洪浪,一直折腾到天快亮,才满足歇下。
不过一大早,苏南就又醒来,想着要赶紧将下属的骨灰送回家,他就没有了一点睡意。
“夫君不是说要休沐,为何一大早就起来”
“今日营中还有军务,要到小年后才能歇息。到时我再陪夫人采购年货。”
“夫君不必管家中琐事,这三年来,妾身也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小女子,这农庄邻里互助,妾身也认识了不少朋友,这些家中琐事,妾身应一力操办。”
苏南笑了笑,心里对这个知书达理的妻子满意无比。想到自己对她的亏欠,开口说道:“这几日我看看有没有小丫头卖,要是有,给夫人买上一个,技能帮你搭把手,也能给你解乏解闷。”
他的娇妻斜倚床头,摸着自己的肚子说道:“妾身只想早日给夫君生一个孩子,也为苏家传宗接代。”
苏南心喜不能自禁,又凑了过去亲密怜爱了娇妻一番,才松开口说道:“这次回来不会远行,为夫当不会屈了夫人心意。不过,当前之际应先带夫人回乡祭祖,将夫人记入宗谱。年轻没有了时间,待年后我便带夫人归乡。”
“一切听夫君安排。”
没让娇妻起床,苏南自己打了一盆水,稍事梳洗,在寒风中敲响了左右邻居的大门。
温柔乡出来,苏南三人的脸色就变的严肃了起来。正因为昨夜的幸福,他们深知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个年轻力壮的儿子,甚至是顶梁柱,会对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多大影响。
来到了海军总部,大院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军官。到了辰中两刻,也就是后世的八点半,一夜没睡的黄渊出现在了大楼门口。
“第一舰队牺牲将士共计六十一人,有四十六人死在战场上,十五人因病去世。其中获立军功十七人。按照殿下在归途时亲自确定的规矩,因病去世者,除这三年俸禄补齐,并一次性补发五年抚恤金。因战事牺牲者,一次性补发十年俸禄,获立军功者,按军功大小,另加三年到八年俸禄。所有俸禄都直接存入发展银行账户,你们此去慰问,不仅要将骨灰,遗物,勋章送到,更需带其家属到银行进行账户更正和确认。任何人不得向其家族索要任何报酬,更不得贪墨其抚恤金,一旦发现,杀无赦!”
黄渊平日文质彬彬,但是这个时候这句话却说的斩钉截铁,让人听之生畏。
众人纷纷应是,不敢有半点马虎。
实际上,现在的将领已经少了许多捞钱的渠道,原来他们还能吃空晌,甚至卡住俸禄,雁过拔毛。
但是现在,一人一个账户,这些俸禄只能本人领取,根本不会给将领们卡要的机会。
现在的抚恤金也是直接打进账户,虽然需要主官带着家属去变更账户,但是有银行的人在场,谁也不敢明着索要好处。
苏南就代领到了两份存折,忍不住打开看了看。一张存折上一次性存进了两百四十两,另一张更多,三百一十二两。
实际上,他们活着的时候,根本领不到这么多银子,因为军队的俸禄分了两部分,大部分是发放的粮食,油盐,只有少部分才是发的银钱。
一个普通的小兵,每个月二两银子的俸禄,最多只有一半是现银,另一半是实物。
现在人死了,就全部按照俸禄总额来发放抚恤金。
除了存折,他还领到了三个铜制的勋章,两个是纪年勋章,不管死没死,每个人都能领到一个。那个立了小功的战死士兵,另有一份英雄勋章。
根据军队的规定,这一个英雄勋章,最少可以免除三年的税赋,勋章级别越高,免税赋的时间也就越长。
领取了这些东西,苏南马不停蹄,搭乘了军部的马车,回到了新江口水师大营。
在水师大营,苏南他们又接受了副总督孟瑛的召见,然后才领取了战死士兵的骨灰与遗物,乘坐了马车出发。
段仁志的下属有一人病死,住的也远一些,他主动要下了这个任务,让苏南去住在城里的那一家。
马蹄阵阵,苏南与两个下属坐在马车的车厢里,都没有说话的念头。
这是他第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但是他相信,这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