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薛尚宫忍不住抿嘴轻笑,被朱瞻基白了一眼。“你再去拿个碗来,等下张武会过来。”

    张氏的手顿了一下,抬头问道:“我前日还让郭大使让他们明日进宫过小年,他今日怎么就过来了”

    朱瞻基笑道:“肯定是想你这个姑姑了……”

    张氏却叹了一口气,吩咐薛尚宫说道:“你亲自去小厨房拿个碗来,不要经了别人的手。”

    身为皇家媳妇,张氏承受的压力要比常人大的多。皇家的规矩多,进了宫,跟娘家的来往少的多。

    张威,张武都比朱瞻基小,是她进了宫以后才出生的。她这个当姑姑的,虽然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但是跟小辈的感情,却有些生疏。

    不一会儿,已




第六章 大明朝政议事法则
    张氏这个太子妃在宫中从名分上来说,只是一个第三代,在她的上面,除了有朱棣妃子这些名义上的母亲,还有朱元璋时期的一些老太妃,可以称得上是奶奶辈。

    但是从权力构架上来说,她却是宫中名义上的第二人。在徐皇后死后,朱棣并没有再立皇后,而只是封了张辅的妹子当贵妃,掌管后宫。

    张贵妃虽然是名义上的长辈,却比张氏要小十几岁,如今才刚满三十。

    她比张氏年幼,又后入宫,加上张氏可是朱棣为自己儿子精挑细选的儿媳妇,曾多次直接对朱高炽说出要不是因为张氏这个媳妇,你就不可能当太子这样的话。

    所以张贵妃对太子妃不敢慢待,两个人你谦我让,共同维持后宫的安宁。

    当朱瞻基跟张家形成了真正的同盟,张贵妃为了家族以后延续,更是不敢在张氏面前充大,甚至许多时候,还以张氏意见为主。

    皇家媳妇,并不是只用管理后宫就够了。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接见勋贵,文臣女眷,册封贵妇,维持整个朝堂官员的后院秩序,从另一个角度将皇家的权力衍伸出去。

    所以这些年张氏虽然一直是太子妃,但是其权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比朱高炽这个太子更大。

    因为两个张氏共管天下女眷,并无掣肘,在外事上还是以太子妃张氏为主。

    但是朱高炽这个太子,除了自己的詹士府,什么都不敢管。

    张氏要出宫,哪怕只是几里地之外的太孙农庄,那也是件大事,要跟张贵妃报备,在后宫的朱棣当天晚上也得到了消息。

    “明日小年,张氏虽然只是协助张贵妃主持仪式,也事务繁忙,为何明日一早要出宫”

    今天下午张武的到来并没有隐人耳目,甚至连朱瞻基书房的人员都没有打发,作为宫中的总管,王彦当然是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

    听说只是为了一个侄儿的婚事,朱棣忍不住笑骂了一句。“真是胡闹,瞻基胡闹,张氏竟然也凑……”

    话还没有说完,朱棣自己都感觉有些不对,沉吟了起来。好一会儿,他才问道:“狗儿,你说瞻基此举意为如何”

    王彦当然不会在朱棣心意难明的时候发表意见,顿首道:“臣愚鲁,不解太孙殿下之意……”

    朱棣本来就不期待王彦的回答,又问:“瞻基在何处”

    身为朱瞻基的盟友,已经在朱瞻基身上下注的王彦替朱瞻基说话道:“殿下自回返京城,每日白天朝会,夜里总要忙碌到凌晨时分,可谓废寝忘食。”

    朱棣自然知道这些,不敢说夹江工业区,还是东瀛,不管是银行,还是军队,都倾注了朱瞻基太多的关注。

    他扭头说道:“将我的大氅拿来,让人抬来小轿,轻车简从去兴庆宫。”

    虽然朱瞻基大力反对官员乘轿,但并不是一刀砍。比如百姓成亲,老弱病残出行的乘轿,并不受约束。

    宫中原本又不少各种轿子,但是在朱瞻基反对以人为骑之后,朱棣也很少乘轿子了。但是他有严重的风湿,发病的时候不良于行,宫中台阶多,还是乘轿方便。

    对朱棣这个皇帝来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再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乘轿。

    兴庆宫内,朱瞻基正在研究大明发展银行这三年来的账目,发展银行被朱棣作为自己的钱袋子,随意挪用资金,后续又根本不想着补窟窿,中间的账目问题比商业银行严重的多。

    朱瞻基回来之后要拿发展银行开刀,杀鸡骇猴,不了解内情可不行。

    银行的记账法是他教的,在现代他就是靠看各种报表管理庞大的商业帝国,所以轻而易举就发现了无数问题。

    每发现一点,他都用铅笔写在纸条上,自有孙林的咨情司人员将每一个一点都调查清楚。

    屋外北风凛冽,但是朱棣他们进来的动静还是惊扰到了他。刚派人出去打听情况,不一会儿朱棣就带着一股寒气进了他的书房。

    看到朱瞻基书房里十几个人分别伺候两边,另有几十个人每个人面前都是一堆各种资料和账目,整个书房里摆出了无数的账本,显得有些乱糟糟的,但是从所有人有条不紊的行动中,就能看出混乱中自有规律。

    朱棣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这种情况他只在大朝会上见到过。朝会议事太多的时候,会有几十个太监专门负责对关于议事的资料进行审读和总结,然后汇报给朱棣这个皇帝。

    但是现在,朱瞻基反其道而行,通过这种方式将他的命令拆解开成一个个细则,每个人分管一个方向。

    所以,朱棣一眼就看出了这种布置的好处,任何问题都不需要过后才能找到结果或者答案,朱瞻基想要了解哪方面的详情,随时都可以得到结果。

    从小时候开始,这个孙子往往就喜欢推陈出新。朱棣突然发觉,这些年来,他已经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上上下下了。

    海军的改革,工业区的建立,船队贸易的扩大,望远镜的发明,水泥的应用,就连陆军,因为现在有了铁丝网,根本不怕任何骑兵的突袭。

    特别是银行的建立,让大明有了属于自己的钱袋子,将老百姓手里的银子都集中在了一起,朝廷再也不怕没有银子可用了。

    在朱棣允许他涉及的范围内,他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事理念和准则,表现出来了一个合格继承人的特质,甚至是远远超出朱棣的期待。

    而不让他涉及的方面,他也基本不插手,严格遵循自己的限制。

    光是这一点,就比他那个到现在还拎不清事实的糊涂老爹要强的多。

    年纪大了,朱棣的心中也没有了忌惮,只有欣慰。

    甚至是有些期待,明年他出征,让太孙直接监国,应该比让太子监国更加合适。不过,那个时候,也应该将太子调出京城,不要让他成为了掣肘。

    一瞬间,朱棣的脑子里就想了许多问题,而朱瞻基他们也都反应了过来,连忙拜见朱棣。

    “免礼……”朱棣摆了摆手,背着双手一直走到了最里面,来到了朱瞻基的书桌前。

    当他看到书桌上面摆着的大明户部发展银行的账本,老脸有些发红,他自己也知道,这几年,是他率先破坏了规矩,从银行调了不少资金出来。

    花钱他会,但是如何维持银行的运作,他就不会了。反正在他内心里,银行是自己的孙子办起来的,他肯定有办法让银行继续发展下去。

    朱瞻基注意到朱棣的脸色,心中有些好笑,没想到一代大帝,也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皇爷爷请到孙儿的休息室就坐,这里乱糟糟的,人员杂乱。”

    朱棣嗯了一声,喉咙里挤出了一句;“你受累了……”转身进了后面的休息室。

    这间休息室并不大,是兴庆宫东侧后墙处被朱瞻基隔开的一个三间的小房间,偶尔在这里午休。

    除了卧室,外面有一个舒适的客厅,像后世一样,布置了一圈宽大舒适的布艺沙发和软榻。

    王彦安排了几个小太监立即搬了几个炭盆进来,登时让这个不大的房间里,温度上升了许多。

    朱棣坐进了一个宽大的沙发里,蹬掉了鞋子,将脚凑到了炭盆上面烤着,王彦又将他的大氅帮他盖在身上,登时显得舒适无比。

    虽然看到朱瞻基查账的时候,朱棣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对他来说,不好意思的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自己的孙子受累,而不是因为他随意挪用银行的钱当军费。

    天下都是他的,他就该为所欲为。

    一点不好意思,在他进入里间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不见,心态重新调整了过来。“狗儿留下,其他人等退下。”

    他的话一说,本来跟在朱瞻基身后进来的金阔,只是迟疑了一下,就带着孙林准备离开。

    朱棣想了想又说:“金阔和孙……”

    朱瞻基接道:“孙林,少监品秩,如今替孙儿提督咨情司事务。”

    朱棣的目光在孙林瘦削的脸上打量了一番,才开口说道:“咨情司这两年的动作不小,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六科,都有不少告状的奏折,都被朕压了下来。”

    孙林跪下说道:“奴婢为殿下鹰犬,只忠诚皇上,忠诚殿下,不畏人言。”

    朱棣笑了一下,说道:“想做孤臣,这条路不好走啊……”

    孙林跪伏在地,头也不抬地说道:“能得殿下青睐,已是奴婢大幸,岂会因此瞻前顾后。”

    “此心可嘉,起来吧,你们留下,其他人退下。瞻基,坐……”

    朱瞻基闻言没有做到朱棣的对面,而是在他身边坐了下来,又拿了一个靠枕垫在他的背后。“皇爷爷今晚上没看大戏这天寒地冻的,又冒风出行,注意膝盖又痛。”

    朱棣格外享受朱瞻基这种没有距离的唠叨,笑道:“哪有那么娇贵!开春还要率大军出征,别把我当成了琉璃人。”

    这个战争狂,如今一心记挂的就只有西征了。朱瞻基打下了东瀛,留下千古美名,朱棣当然不愿意落在自己孙子之后,相比朱瞻基,他更重视这身前身后名。

    “这几日事务繁忙,倒是还没有了解西征事宜,如今可曾筹备妥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朱棣长舒了一口气,略微抬头看着自己的孙子问道:“这几日朝会,我看你事不关己,但是关于南洲开发事宜,你是发起者,自然也不会没有计较吧”

    朱瞻基笑道:“政治无非就是妥协和平衡。从发现南洲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因为孙儿的缘故,这件事现在才解决,各方自然已经有了万全准备。现在不过就是和稀泥就好了,哪里用得着孙儿操心。”

    朱棣哈哈笑道:“你倒是看的明白,可惜你那父王,至今还在为文官张目。”

    朱瞻基笑道:“父王受儒家影响颇深,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前两年在北平,父王不是干的还不错,将北平行在管的井井有条。所谓政治,主要在于一个治字,文官在这方面,还是有许多长处的。”

    朱棣斜瞥了他一眼,问道:“那你为何还从西夷招来数千文人工匠,这不是在挖儒家的根吗”

    &n



第七章 王振之死(九千字大章加更)
    这套议事法则,其实朱瞻基是照搬了四百年后的罗伯特议事法则。当然,他的记性没有那么好,不可能全部照抄,只是抄了对方的大致内容。

    而且罗伯特议事法则在出版之后的一百多年中,已经经过了十一次修改,早也不是原本的模样,朱瞻基知道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修改版。

    这套议事法则随着多次符合自我特征的修改,早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包括各大组织,以及大型企业的议事法则。

    朱瞻基的公司也是实行了这一套议事准则,所以对一些内容有深刻的印象。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有关于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

    原则上,不论是在国会,议院,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

    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

    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

    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这个法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

    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当然,如今这个时代,民主和自由斗士一句空话,一切都是皇上说了算。

    所以在这个方面,朱瞻基也做出了一些修改,维护皇权。

    整套法则,有几个重要核心内容,被朱瞻基完整保留了下来。

    其一是平衡原则,原本的法则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

    但是在这里,被朱瞻基修改成了皇帝掌握平衡的原则,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只存在皇帝的意志要得到执行。

    其二是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有理有据的辩论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但是只有个人与集体的对话,严禁任何人进行直接辩论。

    这就是跟法庭上律师之间不能直接对话一样,因为直接对话容易造成无休止的争吵。

    其三是就事论事原则。任何议题不能脱离主题,禁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任何形式的辱骂或讥讽。

    其四是处理原则。当一件事已经有了结果之后,禁止任何人再进行口头抨击,老调重弹。除非是因为在法律上有了冲突,或者时效上已经落后,才能进行书面申请,进行重新议事。

    这里面的内容并不算多,朱棣用了一刻钟的时间,大致地看了一遍,然后合上了资料,闭眼靠在了沙发上沉思。

    好一会儿,他睁开了眼睛问道:“瞻基,这套法则是你自己所写”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除了李亮和刘万,皇爷爷是第四个看到的人。”

    朱棣心中满是震撼,虽然这套法则看似有些啰嗦,把一件事翻来覆去拆开了说,但是却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逻辑,让任何人都不能钻空子。
1...154155156157158...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