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远征西北帖木儿国,对朱棣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不是因为对方的实力强,而是因为太远。
这三年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为这场大战做了无数准备,也进行了多次推演,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着大明要派出超过五十万军队来推演的。
这不是在大明周边,大军随时都能抵达。光是从大明派兵到外西北,走都要走一年。
即便按照乐观的局势,这一场战争就要耗时三年。为了供应这五十万大军消耗,在一万多里的远征路上,最少要有上百万民夫提供补给。
所以,哪怕筹备了三年,大明耗费了上千万两白银,仍然不敢说能保证胜利。
朱瞻基现在提出只派骑兵,虽然看似冒险,但是如果能拉拢到西北各国的支持,不用大明远赴万里将粮草送到前线,这节省的耗费能少一大半。
不派步兵,只从边卫抽调骑兵,再加上郑亨那里的十万骑兵精锐,瓦剌和鞑靼各部再派出骑兵支持,这样看起来局势更加有利。
朱瞻基见朱棣有些意动,又说道:“帖木儿国虽然是原本的西察哈台汗国,但是他们跟东察哈台汗国之间的仇恨比我们更大,只要我大明大军具有一定的优势,势必能拉拢更多的支持者。
如今我大明西北已经聚拢了大量粮草,如果减少步兵,尽可以用这些粮草来拉拢吐鲁番,奕力把里等国,让他们欢天喜地帮我大明将粮草拉过去。”
朱棣心中又是一动,不用步兵,减少了兵力,就意味着减少了出兵时间。
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节省一个月的时间,就等于减少了几十万大军的嚼用,而这些粮草,又需要更多的民夫运过去。
因为这些民夫的征用,耽误农时,对大明来说,才是真正的沉重负担。
前几年,大明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绝对优势力量来平推,但是现在朱瞻基的建议,最少可以节省一半的耗费,而且还不受后勤的制约。
但是贸然改变策略,不仅朱棣难以接受,那些将领也难以接受。
而且,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该如何说服瓦剌和鞑靼出兵。还有到了西北,也必须要有能言善辩之人说服西北各国。
还要重新确定用什么样的代价,来换取各国的支持。
谈到这个问题,朱瞻基直接推荐道:“孙儿推荐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陈诚,此人多次出使西域各国,还两次前往撒马尔罕,实乃不二人选。”
“郑亨那边你觉得应该派谁去他跟亦失哈两人必须要又一人留守,郑亨既去,亦失哈不能动。”
这个人选无关紧要,因为只是暂时替代郑亨,随便一个大将就可以。不过朱瞻基还是想为自己人谋福利,说道:“阳武侯薛禄如何”
朱棣却摇了摇头说道:“此人不妥,他是你亲军提督,你在应天府,要有一股属于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笑道:“孙儿既不出京,何须拱卫!”
朱棣的眼睛在他脸上盯了半晌,才轻声说道:“我已决定,开春就将你父王派驻到嘉峪关,今后这应天府,就交由你来控制。”
朱棣的话虽然很轻,却如同一声响雷炸响在朱瞻基的脑中,一时之间他也有些懵了。
见朱瞻基失态,朱棣似乎有些满意地笑了起来。“数十万大军的嚼用如今都在嘉峪关一带,由肃州卫、威远卫、威虏卫还有神机营看守,粮草分配乃是大事,需要你父王去督导。”
西征的总后勤官是朱瞻基熟知的黄福,此人能力出众,又是兵部尚书,所以威望也高。这样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朱高炽亲自前往的。
但是朱棣要把朱高炽派出去,显然就是为了给朱瞻基腾位置,不让他成为自己的掣肘。
朱瞻基一直以来的准备就是在京城蛰伏,主要精力放在银行事务和科技推进上。然后在朱高炽太过于放飞自我的时候出来干涉一番,不要让他坏了事。
但是没有想到,朱棣竟然直接要把朱高炽派出去,留自己到应天府监国。
如果是让自己监国,那么把薛禄留下也就可以理解了,自己必须要有一股私人力量,来威慑百官。
朱瞻基的心情是激荡的,却不能表现的太欢喜。身为人子,他这个时候理所的应该表现出对朱高炽的关心。“可是父王腿脚有疾,这一去数千里……”
“他只是腿脚不便,又不需要他走路!何况伺候他的人也不少,不用你担心他。”
朱瞻基的快速地盘算了起来,如果是自己监国,那最开始的一些计划可以暂停了。
比如大年初六他就准备鼓动勋贵和武将们与文官交恶,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激化。
这是为了防止朱高炽太信任文臣,对武将形成压制。
但是如果是自己监国,就完全没有必要,稳定为主,不需要将矛盾激化了,反正自己是绝对不会偏向文臣的。
见朱瞻基的脸上没有担心,朱棣也非常满意,说道:“我看了你的《权力的平衡》写的非常好,就是我也受益匪浅。你能有这样的见识,我对你也就放心了。
你父王是个糊涂虫,只能将他远远打发出去,不要妨碍你做事。不过……今后这样的话,不要写在纸上,让他人看了去。这件事,我们爷孙两人心里有数就好了。”
朱瞻基问道:“烧了”
朱棣点了点头。“我既然已经看了,当然是烧了省心。过年这几日,你就好好想想该如何坐好这个位置,过了元宵,你恐怕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朱棣离去之后,朱瞻基才真正的将自己的兴奋之情表现了出来,原地空翻了一个跟头,然后兴致冲冲地来到了书桌前面。
想要叫人送来如今朝廷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名单,但是想想在过年了,朝堂都封印了,还是不要折腾咨情司了。
但是兴奋的情绪难以压抑,他大喝一声。“李亮,去吩咐太孙妃,今晚我歇她房里,准备点酒来,我要饮酒。”
如此兴奋的时候,他却找不到一个知己来喝酒,只能找自己的大老婆陪了。
不过想要在这个时代找个知己,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的。
……
……
永乐十八年的春节,朱棣的风湿腿又犯了,这就导致了许多应酬都由朱高炽和朱瞻基代替他。
就连大年三十晚上的祭天仪式,都是朱高炽代替他进行。
让朱高炽代替他进行祭天,这也释放出了要给朱高炽更多权力空间的信号,让一干文臣都喜气洋洋。
朱瞻基却在忙着应酬,他虽然是太孙,但是京城勋贵众多,一些亲眷家族,他也必须要一一应酬。
朱棣每日躺在暖房里偷懒,朱瞻基和朱高炽就只能承担起皇家的责任。
当然,朱棣也不是什么事都不管,在初二这天,皇宫也邀请京城各大勋贵,在宫中赐宴。
在这场宴席上,朱瞻基也见到了皇室中的另类永平公主和他的纨绔儿子李茂芳。
这位二姑姑在整个皇族都一直不受待见,因为她一直都不像一个公主,而是像一个商人之女,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公主的自觉性。
朱棣一共有三子五女,其中三子四女都是徐皇后所生。
永平公主身为嫡次女,纵然不太受宠,却也没人敢欺负了她。
但是因为其夫君早逝,让她26岁就守了寡,个人缺乏安全感,所以很爱财货。
一个公主爱财货,在这个时代,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她不以为耻,还将自己的一套人生观灌输给了唯一的儿子李茂芳。
李茂芳比朱瞻基小一岁,自幼被永平公主捧在手心里长大,此人文不成武不就,最喜欢的是做生意。
但是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创新,不是踏踏实实,而是喜欢仗着公主母亲,仗着富阳候的身份强取豪夺。
因为吃相太难看,惹出几次是非,让朱棣对他格外厌恶。朱棣数次训斥永平公主,才让他们母子收敛了一些。
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对这个表弟其实也不待见。他倒不是瞧不起做生意,他自己其实也在做生意。但是你不靠自己本事,只会仗势欺人,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做强盗。
不过他们母子因为是独子,所以没有参与下西洋的进程中,也不会来纠缠朱瞻基给他们家在南洲划一块地盘。
让朱瞻基啼笑皆非的是,入席之前,永平公主带着李茂芳找到朱瞻基,竟然想让朱瞻基帮忙,让富阳候府代销马家水晶,琉璃在北方的代理。
&nb
第十八章 刑部尚书(又是一万二求订阅)
顾佐在如今的大明官场是个绝对另类。
首先,他祖籍太康,在朝中并无同乡臂助。
其次,他祖上曾在元朝为官,在如今这个时代属于是黑历史。
然后,他能文能武,武艺高强,在文人心中是个粗人。
最后,他性格方正,被誉为大明包拯,从不结党营私。
被朱棣挂尚书衔后,顾佐有了入内廷办公,议事的权力,但是他每次独处一间小夹室,不是议政不与官员们群坐。得一外号“顾独坐”。
应天府尹虽然位高权重,虽然是京城的父母官,但是实际上属于地方官,而不是京官。只是因为这个位置在京城,又被算进了京官行列。
他当初当上应天府尹,是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但是自他履任以来,其处事能力超卓,操履清白,性格坚毅,从不徇私,反而赢得一片赞誉。
自永乐十年起,他就担任应天府尹,在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八年,不论是谁都挑不出他半点过错。
朱棣想要提拔他,但是这个位置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接任,只能让他继续干下去。
朱瞻基对这样的官员其实非常欣赏,不以朋党苟利,仅以支身立命,是个能做事的好官。
但是偏偏现在的大明这样能做事,却不会拉帮结派的官员往往得不到重用。
像黄福,在永乐元年就担任了工部尚书。却被陷害离京。
在外面折腾了近十年,才在朱瞻基的带挈下回京任了兵部尚书。
即便是回了京城,仍然被排挤,凡是他在朝堂的提议,大多被否决。在朝堂上,经常遭受其他文臣提起他人工部尚书期间贪污来打击他。
如果是以前,朱棣恐怕也不会为了他一人得罪满朝文臣,但是这些年他也受了朱瞻基的影响,对能做事的官员格外重视。
这几年力排众议,坚持让他担任了西征的转运提督,负责整个大明西征的准备。
而顾佐被成为顾独坐,也是因为受到了性喜浮夸的文臣们的排挤。只是他自己本职是应天府尹,直接对皇上负责,即使这些文臣们也拿他无可奈何。
担任应天府尹八年,顾佐一直住在府衙后面的官衙里,并未在京城置产。
十三日午后,顾佐携一妻,四个子女,隆装打扮,坐上了官衙的马车。
小妾与她生的两个孩子只能羡慕地看着马车离去,以她们的身份,根本不可能进入皇宫。
他与三个儿子一辆马车,他们虽然有些紧张,但是更多的却是兴奋。虽然在京城住了这么多年,但是皇宫他们还是第一次进。
想到妻子连续几日都魂不守舍的,他也忍不住一笑。
大儿子顾诚今年十九,已经订了亲,不过为了考取举人,如今还未成亲。如果今年秋闱能顺利高中,顾家也会双喜临门。
“父亲,太孙殿下为何会专门宴请父亲,还让携家人一同入宫”
“不要猜测殿下的意思,我们当臣子的,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够了。”儿子性格还有些浮躁,加上跟他从小习武,行事有些冲动。顾佐对他希望甚高,平日里总是言传身教。
顾诚低声应下,又忍不住问道:“父亲,如果今年……秋闱不顺……儿子可否能去参加羽林卫学的考核”
顾佐摇了摇头说道:“羽林卫学权贵众多,虽然那里面能真正学到些本领,但是为父却不愿你去走从军这条路。”
想到如今军中待遇提高,而且军政虽然还没有分开,但是文臣已经没有太多机会插手军务。羽林卫学身为殿下最重视的军校,在那里出来的士兵,最少也能担任中层将领。
他叹了口气说道:“即便你欲从军,也该考上举人,甚至是进士,只有这样,你选择那条路的起点才会更高。如今大明四海靖平,今年陛下御驾亲征你是赶不上了,以后仗越来越少,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从军可以去南洲,去西洲啊,我要去找一个大大的金矿,以后孝敬爹娘。”
顾佐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那你要苦练习武,还要好好学字,羽林卫学也要会认字,要不然,连六分仪都不会用。”
“嗯!”
二儿子顾诞今年十四岁,今年准备进羽林卫学的中级班。他学文没甚天分,受了太孙下西洋的影响,整天叫着要从军出海,发现新大陆,发现新金矿。
为此他没少挨他母亲的打,儿是自己的心头肉,哪受得了他天天叫着要出海……
不过,顾佐倒是支持他的想法,既然学文没有天分,那就好好习武报国。
看向了小儿子顾谦,他年岁还小,看到爹爹望向了自己,他弱弱地问道:“爹爹,去了宫中有好吃的点心吗”
顾佐忍不住笑了起来,点了点头说道:“去了要懂礼,拜见了殿下,殿下让你吃,你再吃。”
顾谦今年磕头的了不少压岁钱,这几日被母亲教着学了一些礼节。忍不住问道:“跟殿下磕头有压岁钱吗”
顾诞忍不住笑骂道:“小财迷,掉进钱眼里去了。”
一家人说说笑笑,进了承天门,从皇城夹道,绕到了东华门处。
他们的马车是不能进宫的,在东华门瓮城下车。男人们由太监验查。女眷则由宫女验查,不仅铁器不能携带,就连文字信件也不能携带。
一家人稍微有些不习惯,但是这个时候的注意力全部都被隐约的皇宫给吸引住了。
经过夹带检查,刚准备进门,后面又来了两辆马车。
一个骑马的武将高声喊道:“顾父母,但请留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