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想到奶奶经常抱怨不该修厕所,他就忍不住好笑。这修了厕所,别的不说,最起码每天不用一早起来,就到处闻臭了。
按照以前的习惯,他沿着云归里街坊上了大街,就沿着秦淮河边巷道开始跑了起来。
秦淮河两岸昨日开始灯会,人潮如织。昨天他带弟弟妹妹来看灯会,挤的根本走不动,不过到了今早,灯都灭了,拥挤的人群也不见了。
从这里到朝阳门外的羽林卫学差不多十里路,只要不是下大雨,他每次都是跑着去学堂。
今日还在放假,他不用去学堂,但是每日的跑步不能松懈。沿着秦淮河跑到了清凉门,又从那里折返回来,他感觉才刚刚热身。
不过今日要去师父家里,指不定要被训练一番,他也不敢把自己折腾的太狠。
要是一会儿练的不好,那是要挨打的。想到这里,他就觉得屁股发痛。
不过虽然经常挨打,他却依旧对这个师父尊敬有加。这个在别人眼里的大恶人,却跟自己的父亲一样。
不,比父亲更像父亲。
跑回到云归里的街坊口,大部分商户还没有开门,不过有一家卖豆腐脑的店铺已经开了门。
“胡三叔,用你的坛子给我打十文钱的豆腐脑,再来十根油条,一会儿我送坛子的时候再给你钱。”
“子风啊,这么早就又去跑操了着以后是要参军”
一个同是街坊的食客不屑地叫道:“参什么军二……子风现在可是锦衣卫大人的徒弟,以后注定要进锦衣卫的。何况,他还在太孙殿下的羽林卫学进学,这出来后,最少都是个把总……”
自从被师父收做徒弟,他就能感到明显的变化。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对他有了几分尊敬。
没人再“二狗子,二狗子”地喊他了,全部喊他的大名李子风。
第二十章 锦衣卫
李子风今年也才十四岁,还没有成丁。
杨家人口简单,除了杨章德夫妇和两房无子的小妾,就只有几个道士住在前院。
倒是曹国公府李晴儿嫁过来以后,又买了两房人陪嫁,家里有人打扫清洁,采买。
杨章德平日并不把二狗子当做大人,这后院旁人进不来,二狗子倒是还没有避讳。
李晴儿虽然出身曹国公府,但是自懂事起,这曹国公府就开始衰败了。
墙倒众人推,她没享受到曹国公府的荣耀,却要承担起曹国公府的拖累。
所以自小饱受冷眼的李晴儿没有多少骄矜,还懂得察言观色,小意做人。
她嫁给杨章德,名义上不好听,从高门大户到小家小户。但是实际上,曹国公府就是个空架子,反倒是跟了杨章德这个权臣,日子才好过起来。
她身份高贵,貌美如花,又会做人。这四年来李氏连续给他生了一儿一女,更是让杨章德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而杨章德在外虽然心狠手辣,但是对这个娇妻却是疼到了骨子里。
夫妻二人关起门来,那真是蜜里调油。
对二狗子李子风,李氏也是看着他长大的。在他每次挨打的时候,也总是替他拦下。
因两人都姓李,当初李氏还说认下李子风当弟弟,只是差了辈分,这件事才没再提。
李子风对这个师娘也是尊敬无比,他的梦想就是以后也找一个师娘这样的女人当老婆。
二狗子在这个家里生活了两年,去年才被杨章德安排到了羽林卫学去进学,但是每旬放假,都会主动到这个师父家里来帮忙。
他在家就是带几个弟弟妹妹长大的,论起哄孩子,他比李氏还要在行。
他又好动,抱着孩子举上举下,在院子里到处游逛,拉着他到处玩。杨章德的大儿子大宝,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哥哥。
来到后院,大宝见到李子风就开心地笑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索抱。
旁边的奶娘抱着小的在喂奶,见了二狗子也不避讳,反倒是二狗子看了一眼心跳如雷,不敢再看。
李氏今日不像平日一样轻松,见了二狗子就松了一口气。“子风来了,快把大宝抱出去玩,闹腾了一早上,什么事都干不成。”
李子风嗯了一声,说道:“前院人多,我就带大宝到后院玩一会儿。”
李氏露出一丝笑意。“子风真的懂事了……”
大宝被带出去了,李氏也连忙进了里屋换一身衣裳。但是看到一箱子的各式衣裳,却不知道该换哪一件。
“这件太素净了,要是让殿下以为我的日子过的不好,相公恼了我,那就弄巧成拙了。”
“这件太花哨了,有失庄重。”
最后,她将衣裳都丢在了床上,心乱如麻。
曹国公府一年不如一年,自晋王朱济熿三年前因为杀人,被关押在凤阳高墙,朱济熺重新登上晋王的位置,大姐也失了势。
朱济熺还算仁厚,并没有因为朱济熿的事怪罪大姐,发放了大姐的嫁妆,还额外赠送了一些财货,让她回了京。
朱济熿这辈子恐怕都出不来了,大姐这虽然还有个丈夫,跟守寡也没有区别。
最可怜的是她连个一子半女也没有生下来,哪怕有一子半女,也是朱家的小王爷,小郡主,还能得一份俸禄。
如今这孤身一身,纵有财货傍身,也不过孤苦伶仃。
没有了晋王的帮衬,曹国公府就更见衰落,坐吃山空的局面一直打不开。
如今,全家人的指望就放在了她的身上,想依靠相公这个太孙殿下面前的红人,拉曹国公府一把。
她也姓李,流着李家的血,这事不能推脱。
但是相公对这件事比较冷淡,只是答应会在殿下面前说话,却也没有个准信。
一边是丈夫,一边是家族,李氏这个弱女子更不清楚殿下的为人,心里又害怕,这滋味可真是难熬。
这个时候,杨章德从外面进来,看到卧室里乱糟糟的一切,忍不住笑了起来。“殿下如何会在意你一个妇道人家穿什么,只要不失礼就好了。来的时候迎接一下,走的时候送一下,就是见两面,用得着这么纠结”
李氏忧伤的眼睛抬了起来,娇声说道:“要是妾身今日当着殿下跟曹国公府求情,夫君会不会怪罪妾身”
杨章德一愣,脸板了起来。皱着眉头看了李氏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说道:“我都答应了你在殿下面前说项,你又何苦如此你这样只会让殿下以为曹国公府不安分,于事无补。”
李氏低下头,眼泪就滴了下来。“可是妾身毕竟是李家的女儿啊……”
杨章德最见不得李氏这样,登时心软了起来。坐在她的旁边搂住了她的肩膀说道:“我既然答应了你,今日就替李家说项还不好吗何况,李家虽然失势了,但是这几年游玩照顾,哪里又过不下去了这不过是见殿下回来了,也许分一杯羹而已。”
李氏柔声说道:“哪怕就是去那蛮夷之地杀敌,也比圈禁在府里好吧!李氏三房,上下一百多口,光是成年的男丁就有三十多人,一个个都是从小马上练出来的,就这样圈禁在府里等死……”
杨章德心思一转,他对朱瞻基的了解也比较多,知道他的心性。这么多人才放在那里不用,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浪费,他登时知道该如何说项了。
“你放心,今日见到殿下我就说。”
李氏露出了一个笑容,起身面向他拜了下去。“妾身知道让夫君难为了,只是妾身只有夫君一个依靠,也就只能委屈夫君了。”
“不委屈,不委屈。今日晚间,让我尝尝新花样就好了。”
一句话说的李氏红了脸,埋头进了杨章德的怀里。“夫君又不正经了。”
虽然太监们一早就过来准备了,但是一直到快午时,朱瞻基才抵达了杨章德家的小院。
他的车驾也惊动了长安坊的百官,众人无不艳羡杨章德的受宠。
他现在虽然还只是一个四品的指挥佥事,但是除了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其他几个指挥佥事,镇抚使已经全部被杨章德收服。
他仗着谁的行势,还不是太孙殿下
明眼人都知道,塞哈智就只是个不管事的,如今年岁大了,连锦衣卫都很少去。
太孙依旧让塞哈智占着这个位置,主要还是杨章德的资历还有点弱。最迟两三年,这锦衣卫就要开始姓杨了。
杨家迎接的人群并不多,除了杨章德带着妻儿,就还有锦衣卫的一席人等迎接。
锦衣卫指挥使塞哈智颤颤巍巍地也过来了,在他以下,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镇抚使二人,还有十四所千户所千户,在京的来了一大半。
李子风以杨章德徒弟的名义,也得以在迎接的人群里混了个位置,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殿下竟然还记得他。
“四年前见你,还是一个留着鼻涕的小孩子,如今也长大了。”
&n
第二十一章 白莲教
塞哈智听的心慌,他其实早就多次致仕,只是因为要帮杨章德占住位置,所以虽然还在这个位置上,但是早已经不管事了。
他不想在自己致仕之前,还惹出一大堆纠纷,更不愿意因此连累后辈。
但是太孙现在如此杀气腾腾,让他觉得自己应该尽快脱离这个泥沼。
明日开始就抱病吧,再向皇上致仕一次,希望能得到皇上允许。
他恐慌,但是对其他年轻的锦衣卫来说,这却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明朝特有的军户制,让军户的儿子永远是军户,工匠的儿子永远是工匠。
除了读书能改变命运,其他的所有的渠道都被封死。
具体到细节部分,羽林卫的后代大多都是进羽林卫,锦衣卫的后代也大多是进锦衣卫。
这里面哪怕是有一些人事的调动,但是基本上这个大的环境就是如此。
在座的锦衣卫人员,其中有一半都是因为其长辈是锦衣卫,然后继承父职,进入锦衣卫,然后一步步熬上来的。
他们大多也经历了之前的纪纲时期的黄金时代,但凡有一点理想的,都不愿锦衣卫就此沉沦下去。
大丈夫一生在世,谁不想轰轰烈烈
纪纲时期当狼,三品以下文武百官谁见了锦衣卫不怕可是现在还有几个怕锦衣卫的
所以有了朱瞻基的背书,加上杨章德的鼓动,一顿饭的时间,锦衣卫的众人心思就被统一了。
思想的统一,对一个部门来说是增加凝固力,战斗力。
这些有着相同背景,有着同样追求的人,思想也最容易统一。
换做是那些文人,想要真正将他们的思想统一,那就是史诗级难题了。
后世的太祖杀的天昏地暗,都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瞻基当然也不会现在就去面对这个史诗级难题,他只需要那些人能按照他的方向来走就可以了。
控制了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就能维护京城的稳定。
他还有羽林卫,还有幼军的一万多精兵,还有海军第一舰队的人马,已经足够了。
朱棣出征,京卫人马会带走一大半。唯一留守京城的可能就是京卫指挥司,而京卫指挥使是张辅的三弟张軏,这又是一个自己人。
所以朱瞻基等于已经控制住了会留守京城的大部分兵马,不怕有人会闹妖蛾子。
他再将张辅留在京城,以张辅来压制各都指挥使司,五军都督府的留守将军,就能彻底保证国内的稳定。
从杨府离开的时候,朱瞻基本来还欲前往下马桥农庄一行。陈诚要被派往西北,下马桥农庄这里的一大摊子事务,就需要找个人来管起来。
谁都不知道,在他的心里,这里是他最重视的地方,重要性甚至还要超过如今给大明造枪造炮的夹江工业区。
因为夹江工业区代表的是现在,但是下马桥农庄缺少代表着未来。
这里的十座研究院,虽然因为他离家三年,如今的研发不算尽如人意。但是却一直没有停顿下来,稳步地发展着。
一方面,则是因为下马桥农庄的拨款全部都是朱瞻基的私人资金,不受朝廷约束。
另一方面,这都是陈诚的作用,他这个出使多国,见识过帖木儿等国重视文化和研究发明的人,知道如何引导这些研究院的发展。
但是现在他要出使西北,朱瞻基就准备自己亲自将这些研究院的事务管起来。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整个世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了。
但是他的车队刚进入承天门的夹道,就遇到了被派出来找他的中官谢匡。“殿下,奴婢正准备去寻你,陛下今晚要与民同乐,着令殿下作陪。”
谢匡是王彦的徒弟,如今内侍阶层没有认干儿的风气,但是师徒传承却多不胜数。
太监们一层一层自上而下,师徒名分已经成为了底层向上攀登的重要途径。
比如朱瞻基宫里的刘万,孙林,都是金阔的徒弟,而刘万现在虽然才二十多岁,已经开始在宫里寻了几个七八岁的伶俐小太监,开始教他们读书认字,为人处世。
孙林的年纪大一点,他现在又是提督咨情司,所以他的徒弟就更多了,不少都是年轻一代的精英。
王彦早年任辽东镇守太监,权倾一方,如今更是朱棣最信任的司礼监大太监,他的徒弟就更多了,足有数十人。
这谢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內监系统都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明星人物。
朱瞻基点了点头。“上车来说话,皇爷爷为何要又想起这一出”
谢匡上了马车,却不敢坐进来,而是坐在了车厢外的裙边处,与朱瞻基只隔了一层桁架。
“英国公今年回京,英国公府在元宵节也凑了热闹,他们的工匠做出的花灯比较新奇,京城百姓趋之若鹜。今日陛下闻听后也起了兴趣,刚才已经派人召了英国公与一帮勋贵,准备晚上泛舟赏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