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顾佐是应天府的父母官,一般都被百姓称作顾父母。他认出了来人是东城兵马司的指挥使袁宜。
袁宜是袁洪的次子,但是与喜欢惹事,仇家遍地的哥哥袁容不同,他在京中可谓是八面玲珑,人缘极好。
应天府五城兵马司直接受皇上指挥,虽然名义上是平级。但是因为皇宫在城东,东城兵马司朱棣就在工部背后,与太医院,詹士府同处一地,负责保护朝廷各部堂的安全。
所以东城兵马司指挥使在级别上虽然与其他四城平级,其实还要高半级。
五城兵马司指挥使与京卫的指挥使一样,人数只有三千人,比边军一卫少两千五百人,级别上低半级只是从三品。
顾佐现在挂尚书衔,是正二品,倒是担得起一声顾父母。
不过顾佐为人低调,学他一样抱拳说道:“你我同僚,唤我一声礼卿就好。”
袁宜跳下马来,行了一礼说道:“顾父母礼遇我,我却不能失了分寸。”
不过他拗不过顾佐,还是在顾佐的坚持下喊了一声顾佐的字礼卿。
随后他们又互相介绍了家人认识,相互见礼。顾谦只记得母亲教的要见人磕头,见礼的时候扑通一下就跪了下去,倒是把其他人都给逗笑了。
袁宜看了一下顾家人的相貌,顾谦白白嫩嫩,很是可爱。笑着说道:“礼卿,我瞧这小子活泼伶俐,倒是跟我有缘,不如我们两家也结下一门亲事如何”
袁宜年岁比顾佐小了几岁,他的嫡长女跟顾谦年岁差不多,也是伶俐可爱。
顾佐看了她一眼,心里也有几分同意,再想到袁家在京城也算是一等勋贵,关系牢固,对自己这样的独臣来说,有个这样的亲家倒也不错。
不过他跟袁宜以前只是萍水相交,除了公务并无联络,甚至还因为应天府和东城兵马司的案件之争有过纠纷。
一时之间猜不透对方为什么会如此亲近,他就推到了妻子身上。“这件事还是让他们女人家找个时间谈,我们两个老爷们……”
“正是如此,只怪我见了这个小家伙仪式兴奋。”袁宜哈哈笑了起来,摸了一下顾谦的头。“便宜你小子了。”
他们也经过了检查,才由几个太监和宫女问要不要马车,他们没有老弱病残,也知道太孙不喜享受,就都决定走进宫城。
看到袁宜的妻子对顾谦亲近,对妻子屈意讨好,顾佐猜出来了,他们是有意亲近。
他在京城中没有上层关系,到现在都还搞不清楚太孙为什么会专门给他下帖子,但是想必这个袁宜是知道的。
顾佐的心剧烈地跳了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殿下看中了我的能力,想要重用我,所以才引得袁宜这个勋贵子弟亲近
他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过了,何至于一点喜事如此浮躁啊!
“安之,我原以为今日来的早,却不曾想,你也这么早过来。”
他本来是想略微试探,袁宜却低声说道:“不瞒你说,我是早就准备好了,但是不能当第一个啊,所以让下人盯着你们几家,不管是谁来了,就一起结伴入宫。”
没想到对方如此坦白,他一时之间倒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了。袁宜微微点了点头,压低了声音说道:“殿下对礼卿青睐有加,你在应天府尹位置上坐了八年,早该升迁了。”
冒险说了这句,袁宜不敢再冒险,开始给他们介绍皇宫的情况。
顾佐经常入宫,不过是从午门直接进三大殿,参加宴会也是武英殿,还是第一次来东宫。
而袁宜身为勋贵子弟,自小就经常入宫,对宫内的一些布局非常清楚。
出了东华门,就看见了一条弯曲的小河,小河以南是经籍库和八宝库。对面是太子的文华殿,一大片建筑,顾佐也不知道那一片是文华殿。
右手靠着皇城根是一片新房子,就是最近几年才出名的咨情司。沿着咨情司院落的门口向北,经过了一片空地,就能看到一大片连绵不绝的宫殿群。
“那里就是殿下的兴庆宫,原本是太祖给自己建的放宝物的宫殿,现在是殿下住,除此之外,连永福宫都归了殿下在用。”
他压低了声音说道:“兴庆宫的规制,可是文华殿的三个大小……”
顾佐很早就知道太孙在皇宫内更受皇上宠爱和重视,但是见到兴庆宫跟文华殿的差距,才能让人又确切的感受。
因为年后又下了一场雪,皇宫内除了道路清理的干干净净,其他地方依旧保持原样,积雪依旧覆盖在树上,草地上。
“殿下喜欢自然,野趣,所以特意交待不要清理不碍事的雪,城内到处都没有雪了,这里的雪还这么厚。”
顾佐轻声问道:“陛下不管”
“只要不把皇宫拆了,陛下才舍不得管殿下。”
来到了兴庆宫的门口,随着一声声的通传,朱瞻基带着太子妃孙娴,蓝良娣,胡良娣一起迎了出来。
顾佐和袁宜都吓了一大跳,连忙带着家人快走了几步,率先跪下。“臣不敢当殿下迎,还请殿下留步。”
朱瞻基哈哈笑道:“今日不论尊卑,只庆新年。快快请起。”
第十九章 变化
在朱棣与朱瞻基暴露之前,任谁也想不到朱棣会把太子派出京而把太孙留在京城监国。
即便是让最支持朱瞻基的金阔,李亮他们,也不敢这样想。
所以在这个消息没有宣布之前,朱瞻基这样的行动,就有些僭越。
这不是小过错,在如今这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年代,这可是大逆不道。
所以哪怕最了解情况的袁宜,也不敢这样想。而其他人更是没有想到这里,还以为朱瞻基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
特别是顾佐,朱瞻基能明白地告诉他,节后就能把他安排到刑部尚书的职位上,如果没有朱棣的授意,这是谁都做不到的。
但是正因为袁宜对情况比较了解一点,很清楚顾佐的位置调整,太子绝对不可能知道。
皇上是绝对不会允许太子插手这方面的事务的……,这是皇上为了西征,故意做出的安排吗为的就是遏制文官势力
可是为什么又偏偏在这个时候,推行那个给了文官们更大自由度的议事法则呢
袁宜觉得自己根本看不懂最近的局势了。
不过,看不懂不要紧,最近要老实一点,不乱出风头就好了。
朱瞻基对五位指挥使的拉拢水到渠成,从朱瞻基接手海军,成为大明仅次于朱棣的第二大势力。武将们对这个“重武轻文”的太孙,就抱着很大的期待。
特别是这次下西洋,朱瞻基提出了以勋贵,武将为代表的阶层去南洲,西洲进行开发,这个天大的好处立即让几乎所有的武将都将朱瞻基视为救世主。
哪怕不是因为自己所在的阶层位置,仅仅是为了巨大的利益,武将,勋贵,包括宗室在内,都已经紧密地站在了朱瞻基的身边。
朱瞻基甚至根本不用拉拢,那些武将们只要能看到机会,就会主动贴上来。
如今这个时代,武将们大多已经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谁家还没有几个庶子,谁家不愁人口越来越多
去南洲,占地盘。这已经成了如今整个武将阶层的新希望。
一顿丰盛的晚宴结束,顾佐惊奇地发现他们这些人都是空手而来,走的时候却都大包小包地带了不少东西。
小儿子顾谦笑的好像开花了一样,盯着一个宫女抱着的大包裹,生怕她弄丢了。
袁宜家的嫡长女还在掉牙的年纪,原本小淑女一样抿着嘴,生怕露出豁牙。但是这个时候在他身边偶尔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然后又惊恐地捂住嘴。
到了东华门的瓮城,各家的马车被牵了出来。顾谦就连忙牵着那个宫女将包裹放在了他们的马车上,还不忘许诺。“袁家妹子,后日我在家中等你,带你去看那刚出生的小狗,你看中了哪条,哪条就送你了。”
顾诞对这个小弟弟羡慕无比,使劲揉着他的头发笑道:“你小子毛都没长,现在就有小媳妇了,让我如何自处”
顾诚笑着说道:“娘亲,我看二弟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了,该给他找一个拴住,省得他天天喊着要出海,要四海为家。”
众人又是一阵轰然大笑,只有顾诞有些期待,又故意装的毫不在乎。“我要进羽林卫学,以后还要替大明开疆拓土,哪顾得儿女私情!”
各家女眷又是一阵啰嗦,依次告别。几个男人等她们好不容易结束,上了马车,才各自坐进了自家的马车,或者是骑马离开了东华门。
顾佐的心依旧没有平静下来,离开了那个让他觉得压抑的皇宫,过去的坎坷经历就一一浮现在了心头。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与其他文臣的不同,殿下才愿意让自己登上刑部尚书的位置,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不过,自己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而在他们离开后,朱瞻基一个人坐在书房中,面前的书桌上,放着大明九卿的名单,还有一张写满了名字的清单。
朝堂的平衡,并不是随便换几个人就能平衡的,换人只是表面的平衡,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影响其实不大。
但是这些事不得不做,因为这才是执政的信号,没有这些动作,大臣们根本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走。
这次议事法则的推行,对大明朝堂的影响有,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大。
在大臣们欢欣鼓舞之余,他们会发现,除了多了一个有丞相之名的议长,并没有多少好处。
反而是下面各部的实际权力大大增加!
蹇义现在怕是已经后悔了,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啊。
他虽然是百官之首,但是他也没有能力抵挡整体文臣的反扑。
这种局势是大势,是从朱元璋时代起,对朝堂政治的修改,当这个大潮掀起,任何人都抵挡不住。
在太祖时期,六部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太祖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为二品,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尚书。其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大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
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
这种集权制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但是这是集体决策。
这种决策的好处是公平公正,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但是朱瞻基有着后世的经验,很清楚这种模式成为了文臣政治的温床,为了跟军权,皇权对抗,他们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
这股势力如同滚雪球一样,最后越来越大,势不可挡,任何阻碍都被碾碎。
一直到最后,砰地一声,雪球自己承受不了这股力量,爆炸了。
想要瓦解这股势力,就必须分权。议事法则里面最主要的一条不是限制了大臣们的权力,而是确定了哪些事由各部自己裁定,哪些事才需要拿到廷议上讨论。
以前的六部也好,大理寺也罢,都没有真正的自我权力,任何大事,要事都必须公决。
大理寺审案也是这样,一个大案子还要九卿公决,这何来司法独立
这就像后世法院来审理一件官员的案子,但是裁决的人员就是官员的同僚投票,这样的结果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吗
当然不可能。
所以,所有人都没有真正看出这个议事法则中那不起眼的一条规定代表的意义。
即使现在他们看出来了,也绝不会想要改正。这不是文臣们没有大局观,而是人人都有私心。
我户部管钱,你礼部的人,刑部的人要来插一脚,如何凸显我的专业,我的权威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人也是一样。
以后兵部,刑部,户部,礼部,这都是我的自留地了。小事我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不用你们来插手。
至于大事……,能有什么大事啊
这个目的,就是分权的第一部,把铁板一块的文官政治让他们自己分裂开。
虽然这样会导致一些改革的混乱,但是能彻底打断文官政治滚雪球的大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战略,而更换自己人,处理什么事,这只是战术。
但是战术必须要配合战略,执行能力不行,再好的谋划也只是空想。
“殿下,该安歇了……”
朱瞻基头从资料上抬了起来,活动了一下臂膀。
他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在现代的时候,他一天花在公务上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六个小时。
但是这个时代,他的身份限制太多了,好玩的事情也太少了,逼得他不得不把精力大部分都耗费在公务上。
前世想去哪里玩,自己开车,或者私人飞机,一下子就飞到了。
而现在,不要说其他地方的美景,就连想去距离不远的黄山,来回没有一个月都不可能。
前世最喜欢的泡妞,到了这个时代,各种美女都无条件地送上门。现在不能说泡妞了,完全成了一种“工作”,哪怕各种美女小意伺候,也缺少了那种乐趣。
人生寂寞如雪啊……
……
……
一大早,李子风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天刚麻麻亮,因为天冷,又是过节,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起床。
如今每个街坊都修了公共厕所,厕所的粪便都被垄断了,也就没有了挨家挨户收夜香的贩卒。
大部分人都习惯了去公共厕所方便,只有他奶奶经常抱怨,没有了每天的收入。
因为没有了每天的一两个铜子的收入,老太婆在几个孙子面前也就没有了活钱,能让几个小的偶尔买几块糖的快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