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应天府每年的元宵节,皇室,宗室,勋贵都是有任务的。每一家都要制作出一些花灯,彩车,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巡街,展览,还会进行一些猜灯谜这样的活动。

    花灯基本都是布置在秦淮河两岸,一直到皇城外的的承天门广场。而彩车则是在几条主要的街道巡展,让每个百姓都能乐在其中。

    原本这是为了拉近勋贵阶层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但是历年举办下来,已经变成了京城一大盛事,各家勋贵为了出风头,花灯越做越精美,耗费越来越大。

    英国公府往年都比较低调,他们虽然是勋贵第一家,但是张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征战,没有多少心思参与,每年只是按照分配额度,完成一段河岸的花灯布置。

    朱棣招呼一帮勋贵泛舟赏灯,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是朱瞻基不认为只有如此简单,这恐怕也是为了出征在做准备。

    皇室出巡,赏灯,这不是一件小事。

    这几日一到傍晚,整个应天府的人就都出来了,大街上人满为患,历年都有挤伤事件的发生。

    皇室虽然是泛舟,但是会引来更多的人看热闹。这给应天府的衙役,五城兵马司的兵丁,增加许多压力。

    而沿途的安全防范,更是考验各大护卫营的能力。

    朱瞻基其实是不赞同这个时候来凑热闹的,但是朱棣已经决定了下来。

    而且宫中的妃子们一年到头难得出宫,如今能得到允许,出来欣赏花灯,与民同乐。要是因为朱瞻基反对,她们心里也会难免郁愤。

    这个时代的人因为接触的世面少,见识少,心理都比较极端。朱瞻基可不想因为一件这样的小事,导致宫中的众女都恨他。

    何况,他也认为自己的嫔妃和孩子们,应该多出来见见世面。

    等他回了兴庆宫,见到所有的宫女们,妃子们一个个都开心无比,一帮四五岁的孩子,也都兴奋的跑来跑去。

    兴庆宫是这样,其他的宫中当然也不会例外。

    朱瞻基暗地里摇了摇头,只能寄希望今天各大京卫能给力一点,不要因为防护,让京城百姓们不能普天同乐。

    金阔今天格外忙碌,因为朱棣的一个决定,他要安排宫中的妃子们出行的准备,凡是没有生病的嫔妃,基本上都能出行。

    而哪些宫女能随行,一个个名单报上来,也都要一一安排好,不能出一点差错。

    能在秦淮河航行的楼船,基本上都不是很大,能容纳的人数不会超过五十人。

    而宫中有资格出行的人数就有一百多,加上各自的侍女,随行的太监,要足足十艘船才能将所有人都装下。

    朱瞻基这里刚离开,锦衣卫这边也接到了来自宫中的命令,他们同样要担负起警卫任务。

    刚好他们都在杨章德的家中聚会,也不用再召集人,直接就能布置下去。

    杨章德看了看二狗子,觉得这个小家伙也算是自己的福星。他跟殿下之间的关系其实非常单薄,其他人只要能干,随时都能取代自己的位置。

    而二狗子这个被朱瞻基记在心里的小家伙,能从其他方面加深殿下对自己的印象。

    想到晚上还有可能遇到朱瞻基,他就准备把二狗子也带上。

    “二狗子,今晚陛下与殿下他们要与民同乐。我们锦衣卫负责秦淮河的河道清理,我准备让你师娘也去凑个热闹,今天晚上,你就帮我照顾好你师娘,能做到吗”

    李子风一听,立即挺起了小胸脯说道:“徒儿一定照顾好师娘。”

    兴奋之余,他又想起了家中的三娃和妞妞。“师父,我能把三娃和妞妞也带上吗”

    这几日。百姓的船都被清理了出去,只有勋贵们,四品以上官员的家眷们才能在秦淮河泛舟。

    而在船上赏花灯,可比在岸上人挤人要舒服多了。

    “小王八蛋,一点眼色都没有……。”杨章德登时一巴掌抽在了他脑袋上。却又说道:“就随了你的意,申正之前要回来,晚了就赶不上船了。”

    李子风嘿嘿一笑,师父答应了他,哪怕挨了一巴掌,也值得了。

    出了长安坊,他就飞快地奔跑了起来,毫不停歇就跑了三里多路,回到家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三娃,妞妞。

    他们两个还是孩子,跟他一起上师娘的船不用避讳,但是像他爹娘就不行了。

    三娃和妞妞果然兴奋无比,拉着二狗子的手,一声一个好二哥,让二狗子开心地找不到北了。

    给弟弟妹妹换上了新衣裳,二狗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连饭都不吃,一起出了门。

    现在才刚到申时,距离申正还有半个时辰,这三四里地慢慢走也能走到了。

    除了二狗子身穿羽林卫学的学员服,他的弟弟妹妹都是平民打扮,三个人一看就是哥哥带着弟妹出来玩,并不受人关注。

    快到长安坊的时候,在他们前面有三男一女,穿着有些破旧的衣裳,在前面长吁短叹,低声议论着什么。

    突然,一个英武男子大声喝道:“要真是找不到一点出路,那就将这些狗官一个个杀个干净,反他娘的。”

    二狗子一愣,拉着弟妹的手紧了一下,又故意装作不经意地跟在他们身后,继续偷听。

    在羽林卫学学了一年,他能听出对方的口音是山东那边的,三个男人都英武不凡,那个女人也是貌美如花。

    四人却是以一个个头最矮的男子为中心,那个女人应该是他的妻子。

    &n




第二十二章 粮食哪去了(汐牧羊人宗师加更)
    黄河以北的大片区域,在明初的这几十年间,一直是天灾**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朱元璋时期,这里是大明驱逐蒙元的主战场,当时大战连绵,十室九空。

    赶走了蒙元,黄河在几十年间数次改道,洪灾不断。

    等到朱棣抢皇位,这里又是靖难之役的主战场,让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随后,朝廷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都是首当其冲。

    特别是永乐六年的黄河改道引发的大洪水,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

    也就从永乐十三年起,大明开始大量地从南洋购粮,才终于能让山东人吃上一口饱饭。

    但是,能吃饱饭的代价是大量的山东人被征徭役,无数百姓的家中主要劳力,一年都有大半年在为军队往西北运粮。

    唐赛儿之父武艺高强,在当地薄有名气,家中收徒十余人。

    唐赛儿自幼随父习武,十五岁那年,就武艺超群。

    因她自幼见惯了武夫,反倒岁武夫兴趣不大,喜欢上了原本读过几年书的林三。

    这林三虽然也是唐父的徒弟,但是因为读过书,有一股书生气。

    唐父本身对林三也十分看重,在唐赛儿十六岁那年,就给他们举办了婚礼。

    永乐十五年,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他们的家乡蒲台县成为了重灾区,百姓流离失所。

    唐家原本一点产业在大水中化为乌有,为了活命,唐父不得不离家运粮。

    但是自去年冬季以来,原本给山东一地运送粮食的海船就再也没有去过,官府原本承诺的粮食没了。

    秋季的时候,当地还薄有产出,勉强能够度日,但是到了冬季以后,家家户户都面临断粮的危机。

    而唐父入冬的时候刚回到家,面对妻子病重,家中无粮的局面还没有想出对策,竟然又受到了官府的徭役令。

    他已经连续两年服徭役,按规矩,怎么也轮不到他继续服役。

    但是官府却不听解释,强押着唐父又出了门,自此又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

    林三在蒙学之时有几个同窗,其中最好的一个朋友做到了礼部从九品的大使,还有一个同窗也在青州府衙当上了文书。

    靠着青州当文书的同窗,给他们开出的路引,他们来到了京城,想要问清楚为什么去年以来,朝廷的粮食就没有运过去了。

    再没有粮食,过了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啊!

    仗义每多屠狗辈,唐父原本教了不少徒弟,这些人大多都以唐赛儿和林三为首。

    虽然一个个穷的叮当响,连来京城的路费都还是几百人凑出来的。

    他们的心里没有高大的理想,只是想问清楚这件事,也能让家乡的人们早作准备。

    哪怕就是逃荒,也不能等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饿的都走不动了,想逃都逃不了。

    而且那些县老爷们可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荒,这件事一发生,他们头上的乌纱帽也不稳定了。

    来到京城,在礼部当大使的朋友一开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知道了唐父的遭遇,也热心地带他们去查了一番,还到户部帮他们问了为什么山东的粮食一直没有运过去。

    可是还没有查出一个结果出来,他那个朋友就态度大变,给了林三五块银元,让他们尽早回家。

    事情没有查出来,唐父的事也没有解决,他们当然不想就这么离开京城,以至于这个年他们都是在京城过的。

    林三的那个朋友后来再没有见过他们,他们上门也被避而不见。虽然没有说是为了什么原因,但是林三也能猜出一点缘由。

    他并不怪这个朋友,说到底,他也不过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刚从吏变成官的最小的官。

    他能支持五块银元,已经是很讲道义了。哪怕在京城,这五个银元也够他们四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

    要不是有着五块银元,他们根本不能留在京城,支撑他们等到元宵之后然后准备告状。

    是的,他们是在没有路走了,只能准备去选择到转运使司告状。

    如果京城的官员也是官官相护,那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再找办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他们的京城之行毫无成效,回到家乡之后,只能率众到县衙要粮。

    结果粮食没有要到,林三还在冲突中被打死。

    唐赛儿丈夫被打死,父亲也悲愤而死,本就重病的母亲也随之而去。

    她这才一狠心,掀起了起义大潮。

    永乐十八年一开年的唐赛儿起义,在明初最大规模的一场起义。他们打死了两个指挥使,占领了半省之地,最后才被剿灭。

    但是从此之后,山东民间的白莲教起义,借着唐赛儿之名的起义几百年间层出不穷。

    但是现在,当朱瞻基看到纸条上她的名字的时候,她们的命运就全部改变了。

    因为没有宵禁,他们四人在秦淮河边一直游玩到快子时才回到住的旅舍。

    这是京城最低等的旅舍,一间房一天只要二十个铜子,而住通铺,一人只要五个铜子。

    因为有唐赛儿这个女人,他们要了一间最便宜的小房,她跟林三住,而同行的宾鸿、董彦皋则住通铺。

    见识到了京城的繁华,再想想家乡的悲惨,自家悲惨的命运,他们的心里也是格外难受。

    刚进旅舍,唐赛儿就发现了有些不对,往日正眼都不瞧他们一眼的掌柜神情紧张地盯着他们,大堂里面,也多了一些神情彪悍的壮汉。

    还没有等他们想要退出去,从后面又围上来了十几个大汉,将本来就不大的门口堵的严严实实。

    林三心思快转,难道这是恐吓自己好友的幕后黑手要对自己下手了

    但是他的申请并没有太惊慌,因为这是天子脚下,那些人不敢那么肆无忌惮的。

    要是动手,也该是自己这些人回到了家乡以后才方便。那里山高皇帝远,闹出再大的事儿也到不了天子的耳中。

    这个时候,坐在大堂中的一个锦衣大汉笑道:“既然回来了,不妨坐下聊聊……”

    掌柜的已经吓的一下子跪了下来。“杨大人,就是他们几个。这可不关小人的事儿,容小人回避。”

    “去吧,记得别随处瞎嚷嚷。林三,坐。”锦衣大汉站起身来,让唐赛儿心中就是一凛,看到此人的动作,就是一个高手。

    借着昏暗的油灯看清他身上的衣服,几个人相视了一眼。“锦衣卫!”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跟锦衣卫有什么瓜葛,这是天子的亲卫,只负责监控百官,锦衣卫的人也基本不会跟老百姓有什么联系。

    不过因为是锦衣卫,他们几个人的心里反而松懈了下来,因为他们的敌人绝对不会是锦衣卫。

    在来京城之前,他们就设想过他们可能遇到的情况。唐父连年被征徭役,得罪的肯定是蒲台县本地人。

    而山东的粮食停运,可能是內监的宦官们贪污了粮食,也可能是转运司的官员贪没了粮食,更大的可能是山东当地的官府贪没了粮食,跟锦衣卫都不会扯上关系。

    那锦衣大汉拍了一下桌子,旁边就有人搬过来一个火炉,端进来了一大锅煮的香喷喷的肉,还有一罐好酒。

    锦衣大汉笑道:“本官姓杨,蒙太孙殿下赏识,如今荣任锦衣卫指挥佥事。今日冒昧来访,是有一疑问想要问个明白。我也知道你们拮据,来京城许久,整日以馒头果腹,特意准备了一锅美食,我们边吃边聊。”

    一听是太孙殿下的人,他们的恐惧更是减弱了不少。虽然太孙殿下还没有亲政,但是据说最开始决定向山东运粮,并且以徭役就能换取粮食的命令,就是太孙殿下下的。

    这几年,山东连遇大灾,要不是太孙殿下运过去的粮食,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虽然不知道锦衣卫怎么找上门了,但是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四个人相互看了一眼,一咬牙,就走向了摆在大堂中间的火炉旁边。

    林三想着杨章德一抱拳,有些紧张地说道:“山野小民,不知为何能惹的杨大人关注,还请大人明示。”

    杨章德率先坐了下来,一挥手说道:“坐下再说……”

    其实他心里也在纳闷,几个土包子,不知道怎么就引起了殿下的兴趣。要不是殿下的交代,光凭他们下午时候的一句话,就能直接拉他们去砍头。
1...166167168169170...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