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这种垄断当然是不利于商业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大明来说,朱棣能允许除了內监之外的达官贵族参与海贸,本身就是进步。
而与大明关系最紧密的朝鲜和东瀛,这两个也是大明的最大贸易国,依旧被內监紧紧把控。
没有任何人能单独做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只能通过整个內监系统来运营。这些年,内库充裕,主要就是靠的这些贸易盈利和关税。
不过朱棣大手大脚惯了,这些钱几乎都被他又花了出去,光是修建一个武当山道宫,就要花三百万两白银。
而这还不是大头,因为修长城花的钱更多。这次还是因为打了一个大胜仗,加上在草原发现了铜山,他才决定把修长城的人工调集到草原上去修路。
对于朱瞻基来说,他一致认为长城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漫长的边境线,靠防哪里防得住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
只有利用一切手段,瓦解敌对势力,才是真正的一劳永逸。
所以,这次在草原上发现了铜山,这庞大的利益让朱棣,让军队将士都舍不得放弃,他们才会下定决心,将自己的势力一直拓展到草原腹心去。
当然,更主要的是利益,是成本,解决了成本问题,这个时候的大明,不会畏惧任何敌人。
抱着统计的资料走神,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朱瞻基抬起头来,很快就看到李亮兴致高昂地冲了进来。“殿下,大喜。马副使,不……是马所副向太孙殿下贡献新式望远镜,据说能达到四十倍!”
朱瞻基心中一动,站起身来,望向了他后面跟着的刘万,说道:“拿来我看看。”
抱着盒子的刘万立即走到近前,将盒子放在了朱瞻基面前的矮几上,然后打开了盒子。
初一咋看,这个望远镜与现在的望远镜区别不大,但是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知道这种东西,可不能只看外表。
将这个望远镜拿在了手里,朱瞻基望向了宫墙外永寿宫院中的一棵大树。
望远镜的效果不错,但是就是镜头抖动的厉害。
这是正常的,不管是折射望远镜,还是反射望远镜,倍数越高,对稳定的要求也就越高。
像那种天文望远镜,根本不能用手拿,否则根本什么都看不清。需要安装一个底座,才能慢慢调整到最佳视角。
一点微小的难以察觉的颤动,对于几十倍的望远镜来说,就是几十倍的颤抖效果。
所以哪怕是军用望远镜,最多也就是十倍二十倍,再高的倍数,就不适用了。
朱瞻基又坐了下来,李亮他们立刻识趣地退到了旁边,让出了视线。
朱瞻基将一支手臂放在桌面上当支撑,然后对准了那棵树,开始慢慢调整镜头。
他长期练武,稳定性很好,也让镜头的抖动不是那么厉害。
镜头拉近了,看清了,清晰度还不错,这也让他很好奇,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在前世的时候,小时候也没有接触过望远镜,后来就是军营里面装备了各种望远镜,却也没有闲心去拆开看看什么原理。
他只是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能组成望远镜,凸透镜和凸透镜也能组成望远镜,但是具体原理一点不懂。
他虽然挂了一个发明望远镜的名声,但是望远镜的改进,实际上还是工部的工匠们一点一点试验出来的。
比如他最开始研究出来的望远镜
,看出去的景色都是上下颠倒的,虽然能当望远镜用,但是看东西很费力。
后来还是工匠们利用光线折射的原理,加一个凸透镜,增加一道折射,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现在的镜头不仅看的更加清晰,也没有颠倒的镜像,所以就让他比较好奇了。
放下了望远镜,他问道:“你刚才说,是马副使制造出来的他不是昨日刚回家吗”
李亮笑道:“虽然是马所副贡献的,却不是他研制的,研制这个望远镜的人是马所副的侄子,比殿下还要小一岁呢!”
朱瞻基这才有了一丝好奇,笑道:“想必你也把他了解清楚了,回禀上来吧!”
 
第七十五章 任务
等马迪接过了刘万递过去的方程式,朱瞻基又跟马致才说道:“原本准备过年之后再劳驾马所副,不过今日既然来了,我也带马所副看看我这里的收藏,以后,这些东西传播出去,还要依靠马所副的手艺。”
“不敢当殿下说,微臣这条命就是殿下给的,自当愿鞠躬尽瘁。”
这个时代的人啊,动不动就说死,这一点真的是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朱瞻基索性当没有听见,率先走出了这间屋子。
马迪看了看手里的方程式,又看了看自己的伯父。马致才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给了他一个安心的眼色,轻轻点了点头,连忙跟着出了屋子。
就在这一排房子的后面,两排房子之间,夹了一个大仓库。仓库的大门紧锁,以马致才看来,最少有半年以上没有打开过了。
那个叫刘万的小太监拿出了一把钥匙,试了几次,才打开了铜锁。
然后两个小太监合力拉开了这两扇铁门。
朱瞻基站在门口看了看,虽然奖金一年的时间没有打开过,但是因为屋子的封闭性比较好,里面的灰尘也不算多。
李亮轻声说道:“殿下,我们先清理一下,你再进来吧!”
“没事,我只是带马所副看看环境,让他知道今后要做什么事,也有所准备。”
马致才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原以为这是一间放置什么物品的仓库,却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是一个木工作坊。
除了工具更加精巧一些,一些工具不同,这里面的摆设,跟他自己的作坊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这里面的摆设也有些杂乱无章。各种不同的木料,制作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模型,堆的到处都是。
难道太孙殿下有做木工的嗜好他第一时间如此之想,但是又自我否定了,因为从来没有这方面的传言啊!
等他再看仔细一些,发现这里面的所有模型自己几乎都不认识,各种不同的木料也看不出是做什么用途。
在屋子的一角,他还看见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风筝,只是没有尾巴,也不知道这样的风筝能不能飞上天。
朱瞻基走到了一个大柜子的前面,亲手拿出了钥匙,打开了柜门。“把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工作台上。”
几个小太监清理桌面,然后拿出了柜子里被各种布包着的物品,这个物品各种各样,马致才也不能看出是什么东西来。
然后,朱瞻基向他招了招手,他连忙走到近前,屏住呼吸,看着朱瞻基打开了这些布包。
第一个被朱瞻基拿出来的是一把直尺,这条直尺大约三尺长短,上面被标注了一条条小型的直杠。
随后,又是一把角尺,然后还有一把木制圆规,游标卡尺,等各种度量工具。
相比屋子里的其他试验品,朱瞻基最重视的就是这最简单工具,因为这些才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标准。
只是,想要推广这些标准,直接拿出后世的标准是不行的,他必须要在如今的度量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整合,才能让所有人接受,
后世的米,原本是巴黎到北极的千万分之一,后来又改成了光速的大约三十万分之一。
这两个标准朱瞻基当然不会采用,也无法采用,所以直接采用了如今的大明度量标准。
大明并没有米这个标准,从大到小,分别是里,引,丈,尺,寸,分,厘,毫,丝,忽,微,纤。
除了引是十五进制之外,其余都是十进制,这个标准其实已经与后世相差不大。
但是,唯一缺少的就是米这个最常用,也最容易作为度量标准的尺寸。
而且,明朝的里与后世相差也不大,大约是后世的530米左右,这个标准是根据周制一直流传下来的,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以,朱瞻基根本不用拿出后世的标准,只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度量单位就可以了。
这两个度量单位,一个是公里,一个是米。
加上这两个度量单位,整个长度的度量衡,就能形成完整的十进制系统。
虽然现在的米比后世的米稍微长了大约百分之六,但是在后世的米还没有出现之前,大明的米就能成为后世通用标准。
马致才就是搞这一行的,所以朱瞻基只是简单一说,他就完全明白了过来。并且根据这个米的标准,很容易就换算出了面积,地积,体积的新标准。
因为是完整的十进制,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就比原来的标准更容易计算。
朱瞻基这才说道:“我需要你严格根据现有的里的标准
,制定出精确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标准,这应该不困难吧”
马致才躬身说道:“殿下已经给出了划分的标准,微臣只是简单刻画,完全没有问题。”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自秦皇统一天下度量衡,这一千多年,度量衡屡屡扩大,原来的的一丈只有两米多一点,如今却已经到了三米多。我们现在就是要制定一套十进制的度量标准,并且通用全国,甚至全世界。”
马致才问道:“殿下,微臣只是一个工匠,虽然能做出符合殿下要求的米尺,但是,推广这方面,微臣似乎并没有能力。”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推广不需要你,甚至制定这个标准也不需要你,我让你现在熟悉这些,只是要你帮我做出符合我心意的一些模型。请跟
第七十六章 倭寇
一个怯怯的声音传了过来。“太孙……殿下,小民做完了。”
朱瞻基楞了一下,回首看着门口的马迪,心中满是震撼。“你全部做完了”
他对数学本来就不精通,能记得的方程式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其中有几个都是多元一次方程式。
比如测定亚洲和南美洲之间的航行时间,这可不是在平面在上测试,因为地球是一个圆形,两点之间并不是直线最近。
这里面要考虑弧线变化,时区变化,航行速度,才能精确计算出两点直线航行的时间以及抵达时间。
即使在现代,一个大学生想要准确计算出各种条件下的结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现在的人了。
而现在时间才过去了不到一个时辰,他就把十几道题全部解了出来。
看着这个有些怯懦的小家伙,朱瞻基真的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快拿来我看看……”
十几道题目都整整齐齐地写出了答案,虽然中间所有解题方式朱瞻基有些也看不懂,但是结果无一错误。
在这个时代,想要找文采斐然的人,一找一大把,但是像马迪这样的数学高手,几乎没有。
数学是理科的基础,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虽然数学的发展在元代以前取得的成绩非常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数学过分的轻视使得科技的进步变得举步维艰。
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可以明显看出,数学和人文科技一样大多数都是注重直观的总结、经验的归纳,而缺少严谨的思维与逻辑。
这也是许多人评价中国古代只有算数,没有数学的根本原因。
算出一个结果,所有动算数的人都有可能做的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整理出相应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悲哀。
所以,朱瞻基对马迪这样的人很重视,特别是,他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还具有可塑性。
抬起头来,朱瞻基看着马迪,笑了起来说道:“孤的幼军如今还缺一个数学教习,你愿意来幼军吗来了之后,除了担任教习,你还需要跟他们一起学习和训练。”
马迪看了看马致才,连忙拱手作揖说道:“小民愿意。”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那好,明日你就搬到农庄来住,跟他们一起训练,同时,准备一下你的数学知识体系,由浅到深教会这些幼军。你如今才十五岁,待你束发,孤会给你一个好前程。”
朱瞻基的幼军如今可成了一个香馍馍,因为在北征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将近两百个幼军全部被要走。
但是这还不够,全大明不算卫所,就有两百七十多个军卫,一百多万大军,加上卫所,军队人数超过了两百八十万。
等于说,幼军的这不到两百人,连一半的缺口都没有填满。
他们又注意到了朱瞻基在农庄还剩下的这四百多个幼军,哪怕丙子连的人还不当大用,但是已经训练了四年的乙字连,如今也已出师了。
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毫不犹豫地全部拒绝了。
这些人在国内战场可以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如在海外。因为北疆草原的地形总有人知道,但是如果大明想要开发海外,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从头摸索。
而测绘海外的地形图,才是朱瞻基更重视的。
所以乙字连这些人,他将会在去东瀛的时候全部带上,首先将测绘出东瀛的全部地形图。
至于以后,也会将他们全部派驻到海外去。南亚的各国,各个海岛,包括澳洲在内,以后需要的将会是上万名这样的专业测绘人员。
目前大明儒学之外的显学学习氛围最浓的就是他的幼军,他们只要会识字就够了,不学四书五经,学习的都是将在生活中,战争中能实际用的上的知识。
让十五岁的马迪教导幼军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习朱瞻基为幼军制定的课程,让他接受新式教育,从思想上来改变他。
马迪显然还不清楚朱瞻基的目的,为能受到朱瞻基的重视而高兴。而这个仓库里面的一切,也让他非常有兴趣。
当他知道自己的叔叔以后将会在这里工作,帮助朱瞻基制作各种模型,他也恳请说道:“殿下,小民自幼随父做工,也精通奇技淫巧,望殿下能允许小民随伯父为殿下效力。”
朱瞻基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而是问道:“你也真的跟那些腐儒一样认为,这些都是奇技淫巧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