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又看了看马致才,这个人有一手精湛的手工技能,而他身边就缺一个这样的人来帮他制作一些模型,所以这个时候也有了将他笼络住的想法。

    不过,没有争取朱棣的同意,他什么事都不能做。

    毕竟,再小的官也是官,还是工部的官。

    从这件事,他突然又意识到,自己的思维里有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他总是想要笼络人才,却没有注意到,其实在如今的太监里面,其实也有许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别的不说,光是这三万多人的四司八局,几十家最先进的企业里面,还能找不出几个懂技术的吗

    大臣方面不能下手,但是內监这边朱棣已经授权给他,可以随意抽调人选组建技术团队了。

    走出西安门的时候,马致才他们看着外面喧闹的街市,依旧有一种恍若隔生的感觉。

    原以为这次注定是要被灭口,却没有想到,不仅没有被灭口,还得到了太孙的赏识。

    能够活下命来,他们对身后跟着的几个锦衣卫小旗也没有平日的恐惧,反而有一种亲切感。

    不管怎么说,太孙现在能厚待他们,只要他们不乱说话,泄露机密,锦衣卫也不会现在对他们下手。

    跟另两位同僚分手,十个月没有回家,每个人心里都是归心似箭。他们这家主不在家,也不知道生死,还不知道家里乱成什么样。

    马致才的怀里抱着一百两白银,这可是六斤多重的银子,只能抱在怀里。要是平时,他肯定会担心无比,但是身后跟着两个锦衣卫,任谁也不敢图谋他的银子了。

    因为世代祖传的玉雕技艺,马家在苏州虽然算不上大家族,但是家族规模也不算小。

    也是因为薄有家资,所以马致才当初才一心入仕。只是他不擅交际,九年来也只混成了一个副使,算是勉强跨入了官员的级别。

    有了这个身份,虽然在那些大人物面前不算什么,但是马家在苏州的产业倒也不怕那些地痞无赖的讹诈。

    手里有钱,马致才当初就在安西门内城置办了一个两进的小院子,临街还置办了几间门面,让家族的子侄们做一些玉雕生意。

    “袁旗官,范旗官,鄙宅距离西安门还有三里路,不如找一架马车。”

    两个锦衣卫的小旗得到了庄敬的交待,对他倒也




第七十二章 改进
    马迪年方十五,还是个半大孩子,听到大伯父的问话,眼睛就红了起来。“伯父生死不知,侄儿如何能安心学习。”

    马家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在京城都开了商铺,仰仗的就是这个因为技艺入仕的马致才。

    他从小就对这个大伯父孺慕不已,也有追随大伯父脚步的想法。

    大明朝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只有娼、优、隶、卒这些家族不能参加科举。

    马家读书入仕本无限制,但是苏州曾是张士诚的大本营,马家也被迫有从逆经历。

    虽然新朝成立,没有过度追究,但是马家被判三代不得科举,到了马迪这一代也才是第三代。

    想要入仕,依旧只能走靠技术入仕的道路。

    马迪自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比他那有些呆板的大哥更受家族宠爱。

    其外祖松江于孝直在前元时期就是一界名通算学。因家无男丁,为了他直接从松江搬到了苏州,只是为了教他成才。

    马迪从小跟着于孝直学习了《杨辉算法》,元朝数学家朱世杰编撰的《算学启蒙》,还从于孝直那里学习了传自于西洋的《欧几里得几何》,并且展现了极高的数学天赋。

    在年仅11岁时,他就通过计算,算出了三角形内交合为180°,并独立用公式证明。

    这让于孝直老怀大慰,竟然因此乐极生悲,一命呜呼。

    从那以后,马致才回乡接了这个侄儿来京城,亲自教他珠算和家族手艺,只望他能成为马家的千里马。

    春节之前,他送了马家子孙回苏州过年,春节后就被召入宫中,后来还带信让他在老家安心读书,却没有想到,他如今又来京城。

    听了马迪的话,马致才忍不住叹了口气,不忍责备他。“既然来了,就先安心学习两日,过两日我要考校于你。”

    马迪骄傲地挺起了胸膛说道:“侄儿不怕考校。”他突然想起来什么,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咚咚跑了出去。

    “这孩子,一点也还不沉稳……”他心中挂念身体不算好的妻子,训导了其他子侄几句,就让他们散了。

    这个时候,马迪又咚咚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千里镜说道:“伯父,你看,这是我做的千里镜,可否能让工部大人喜欢”

    千里镜在民间还属于军械,任何人不得私自藏匿。但是马致才不仅在工部效力,马家同时也是工部的供货商,供应的就是望远镜的镜片。

    他的二弟如今接管了祖传的玉石作坊,马迪的父亲老三马致德则从小学习水晶打磨。

    后来他又开办一家琉璃窑,烧制琉璃,供应工部。所以望远镜在其他家没有,在他的家里并不稀奇。

    马致才拿过了侄儿递过来的望远镜,从外表看跟普通的望远镜并无区别,也不以为然,但是当他放到眼前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个望远镜的不同了。

    首先,这个望远镜的倍数更大,望的更远,其次,也解决了望远镜的景象模糊问题。

    大明最早的望远镜是太孙殿下发明的,据说是他拿着进贡的凸透镜,在太阳下烤蚂蚁的时候,偶然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发现能把远处的景物拉近,所以让工部的工匠把两个凸透镜安装在一个空心直筒上,制作了第一个望远镜。

    不过这样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是颠倒的,而且镜像模糊。

    后来经过各种试验,包括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个凸透镜,加一个凹透镜等各种方法,终于解决了镜像颠倒问题。

    但是,这样的望远镜取决于镜片的透明度。三层过滤和多层过滤,让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望远镜都不合格,想获得一架望远镜,需要打磨师傅精挑细选,一个个地试。

    这架望远镜却景象清晰,并且拉近的倍数也比马致才知道的要更大。作为一个技术专家,马致才一下子就忘记了妻子还在等他,拿着望远镜来到了屋外,望向了西北方的清凉山宝塔。

    良久,他才放下了望远镜问道:“迪儿,可曾计算过倍数”

    马迪点了点头说道:“侄儿计算过,按照光线折射的比例,这架千里镜能达到四十倍的倍数。”

    马致才倒吸了一口冷气,手都忍不住颤抖了起来。如今军中使用望远镜大多只有六七倍,少数能达到八倍到十倍。

    而太孙当初为了鼓励他们制造出能看的更远的望远镜,曾亲口许诺若造出数十倍的望远镜会重赏。不仅有钱财奖励,甚至还能直接升官进爵。

    他颤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马迪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明有多大的影响,说道:“侄儿发现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一道镜片,虽然解决了

    倒影,却也让景象模糊。既然望远是通过光线折射,那么三棱镜的折射比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好,所以侄儿自己打磨了一个三棱镜,装在了里面。”

    马致才也精通技艺,马迪一说他就明白了过来。“好,好,好,迪儿不愧是我马家的千里马,这次你可是立下大功了。”

    要不是家中还有两个锦衣卫,他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要把这个望远镜进贡上去了。想到了两个锦衣卫,他也冷静了下来,现在还不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他们,有这个望远镜在手,他确信自己能保命了。

    所以,这个望远镜暂时不要上交工部,等旨意下来的时候拿出来,关键时刻能救全家性命。

    与马致才的患得患失,心神不定相比,纪纲却是陷入了狂喜之中。

    去年



第七十三章 升职
    马致才一家的惶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第二天中午时分,两个太监就带着一队锦衣卫驾临位于夹山街的马宅。

    作为一个刚入流的小官,马家还是第一次接旨,全家惶恐不已。还是在那个面相温和的太监指引下,才摆好了香案,全家老小近二十人,跪拜于院中。

    而在院子外面,夹山街的邻居街坊也都是好奇无比,簇拥在了外面想要看热闹。

    这里不是达官贵人们住的太平坊,长安坊,住的都是商人或者是小官吏,这么多年都没有遇到过內监亲自登门宣旨的事例。

    “马家这可是烧了八辈子香啊,一个刚入流的小官,竟然能有泼天的荣耀,內监亲自登门宣旨。”

    “谁说不是,这马致才过完年就被召入宫中,不知道是做了何事,得到如此赏识。”

    “昨日马家还惶恐不一,我在家还听到他们后院哭哭啼啼,却没想到是马致才回来了,这一下子他们家可是飞黄腾达了。”

    而马致才早就激动地浑身发抖,看到传旨太监的第一眼,他的心就落在了肚子里,只剩下了激动。

    因为只有升官才会有內监传旨,要是贬谛抄家,像他这样的小官,根本不会有圣旨颁下。

    迷迷糊糊地按照內监太监的指示,摆好了香案,跪在地上,仍然有一种做梦的感觉。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治世以文,戡乱以武。旌奖贤劳,乃朝廷之著典。尔马氏致才,乃工部虞衡清吏司副使,领太孙命,燃薪达旦,鞠躬尽力,实乃人臣之典范。兹特授尔为工部营缮所所副,尔灵不昧,其尚知荣。另加附太孙命下听令,钦此。”

    从九品的副使,直接阙升正七品的所副,马致才一时之间恍若梦中,以至于根本没有听清楚最后一句的内容。

    一直到颁旨太监合上了圣旨,说道:“马所副,领旨吧。”

    他才清醒了过来,双手举过头顶,接过了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颁旨太监这才笑道:“恭喜马所副了,以后能跟在太孙后面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太孙殿下绝不会屈了你的才能。”

    他啊了一声,有些不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是对方显然是经常颁旨,知道许多人因为领旨的时候情绪激动,根本没有听清圣旨的内容。

    所以他也不以为怪,笑道:“皇上的意思是,所副虽然领了工部的职位,但是只需要去报备一下就好了,以后大人主要是跟太孙殿下做事,为太孙效劳。”

    一个工部的七品所副,不要说太孙,就是工部的大人也没有几个能记得住。但是一个是能跟在太孙面前效力的所副,这可是一步登天的荣耀啊!

    马致才这一下更惊讶了,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得到了太孙的赏识。

    那个面容温和的年轻太监笑道:“马所副,咱家是太孙殿下面前效力的李亮,殿下知你技艺精湛,面前也缺一个像你这样的工匠,所以让咱家来跟你先通告一声。过年你就被圈在禁中,这一年来,你也受苦了,所以去了工部报备,就暂时在家休养。待来年过了元宵节,咱家再来寻你,有事交于你做。”

    现在也才十月下旬,距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等过了十五再去做事,等于有三个月的假。

    得知面前这位是太孙面前得用的太监,马致才不敢怠慢,跪伏叩首说道:“微臣致才不才,得蒙太孙殿下赏识,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亮呵呵笑道:“咱家借用殿下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告诫所副,吾用尔等,尽心尽力足以,死而后已就不必了。以后我们同为殿下效力,互通有无,携手并进。”

    “微臣不敢与太监并举,愿附骥之尾。”

    李亮受到他的吹捧,笑的更开心了。“咱家还只是个少监,不敢当太监之说。马所副起身吧,咱家也不敢受你如此大礼。”

    昨日还惶惶不可终日,今日却加官进爵,从末流的小官,直接越了五级,变成了一个正七品。

    京官大半级,以后回乡见了县令,不仅不需要再去走关系,对方还要上门拜见他了。

    不过,他也清楚了,虽然这一下子升了五级,这个职位怕是在工部管不了事,以后主要还是在太孙殿下面前效力。

    不过,能在太孙殿下面前效力,这比在工部当一个五品大员,还要更光彩。

    马家世代经商,虽然不能说大富大贵,但是家资颇丰。马氏夫人见自己的丈夫高兴的神魂不定,连忙安排了大儿子马进去拿了一盘五两的银元宝出来分发。

    每个随队的锦衣卫一人五两,领头两位一人十两,至于两个宣旨的太监,每人二十两。

    如今还是明初,大明缺金少银,这份孝

    敬已经不算小了,所有人也都格外满意。

    一直到他们要告辞离开,马迪眼见自己的大伯父还没平静下来,忍不住拉了拉他的衣襟,小声说道:“伯父,千里镜。”

    马致才这才如梦初醒,大声说道:“李少监请留步,我有宝器要献于殿下!”

    李亮楞了一下,站住了脚步笑道:“能被称作宝器,咱家的好奇心也被勾了上来,不知是何宝器”

    马致才躬身说道:“此乃微臣侄儿所制望远镜……”

    李亮有些失望,说道:“你应知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吧此物在民间稀奇,在殿下面前……”

    马致才定了定神,说道:“微臣侄儿此望远镜,可达四十倍效果。”



第七十四章 相见
    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那里各个海岛林立,近似于原始社会。大部分人靠天吃饭,他们几乎完全没有追求,科技发展近似于无。

    所以除了简单的工具,制造不出来任何复杂工艺的产品。而铁锅是他们最需要的产品,对铁锅的需求惊人,看似简单的铁锅,是那里需求最大的东西。

    没有饭碗,杯碟,他们可以用树叶,树枝来吃饭,但是没有铁锅,他们就很难把饭做熟。

    通过历年出口,以及內监派驻人员对那边的了解,朱瞻基也初步了解了南洋各国的需求。

    总之一句话,只要是大明的产品,就没有一个国家不需要的,无非只是价钱高低,利润多少而已。

    从十年前第一次下西洋,朱棣受到朱瞻基的影响,接受了第一笔赔偿,决定发展商业。后面的这几次,每次出海,內监都会把大船装满各种商品,而船队后面,也会跟着众多勋贵以及大臣们派的商船。

    跟原本的历史相比,目前商业环境宽松了许多。但是,依旧是只有关系比较硬的人能参与海贸,那些普通民众,只能选择把货物卖给达官贵族们,才有希望卖出海。
1...2728293031...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