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马迪不敢说话了,他看了看自己的伯
父,自己的伯父也愣住了,然后硬着头皮说道:“古书都言此为奇技淫巧,所以小民也才如此说。”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的请求孤允了,这个问题,你好好考虑考虑,待以后孤再问你。”
中午,朱瞻基检阅了乙字连的训练。一帮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原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但是甲字连的两百人如今都获得了一个很好的结果,一个个从小兵变成了军队的中层干部,享尽荣耀。
他们的事例也激励了这一帮年轻人,只要好好训练,以后就不愁没有一个好出身,让他们这些孤儿,无一不想在朱瞻基面前好好表现一把。
而他们接受的特种作战训练技巧,地形测绘技术,包括使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六分仪,进行测角定位,让初次见识到这种新技术的马迪兴奋不
第七十七章 问言
在大明开国之初,东方的邻居也正陷入激烈的纷争之中。南北朝的战争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衰退,无数人流离失所,不得不成为明朝海盗的雇佣军,转过来在大明沿海烧杀抢掠。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在洪武后期,因为流离到东海的张士诚集团覆灭,加上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终于结束了南北战争,所以大明的海盗,包括倭寇几乎绝迹。
足利义满此人也算是个能人,狠人,被视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他同时痴迷大明文化,除了主宅采用大明风格。同时搜求大明珍宝、商品、书画。
他还广集汉学造诣深厚学者及画家,为其从事文学研究、出版事业提供优良条件,从而形成中国风格明显的北山文化。
除了文化方面,他在经济方面除繁荣本国商品经济外,努力发展明日贸易。
建文三年,遣使祖阿与肥富赴明,在国书中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永乐元年,朱棣称帝。明日贸易关系进一步扩大,形成十年一贡的进贡贸易,又称勘合贸易的明日官方贸易关系。
在大明主动敞开国门,允许东瀛有条件的进行贸易的时候,足利义满开始负责对东瀛国内那些倭寇的清剿。
东瀛的倭寇没有生存的土壤,加上大明海军势力的扩张,这已经有十几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倭寇了。
但是,永乐六年,在他去世以后,他的庶子足利义持继承了将军一职。因为足利义满更偏爱小儿子,他跟父亲势力割裂,笼络的全是在倭寇中占到便宜的一帮人,成为了一个对大明有着偏见的领导者。
他主动中断了勘合贸易,并且停止了足利义满时期,主动打击倭寇的行动。
东瀛不再剿捕倭寇,足利义满时期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又再一次出现。
不过他们畏惧大明舰队的威力,基本都只是将朝鲜当做抢劫目标。而这次他们向南进发,应该是知道郑和的舰队不在,所以才会想来看看有没有机会占点便宜。
以朱瞻基的想法,他肯定是想集中大明的海军势力,对整个倭寇势力集团,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目前倭寇只是出于死灰复燃的时期,各个团伙的势力都很小。许多倭寇连一艘大船都没有,只能靠小舢板抢劫。在这个时期掐断他们发展的势头,他们就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
他们也要比草原势力容易清除的多,因为在茫茫大海上,双方的天时地利都是一个层次,关键就是看谁的力量更强。
但是,海军出动,比陆军更耗军粮,一个船队,也可能几个月找不到敌人,而倭寇的力量分散,想要一举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朱瞻基虽然知道这种清剿是必须的,但是大臣们不知道,如果消耗了太多的钱粮却抓不到敌人,任何将领都不敢担这个责任。
所以,这个决定只能朱棣来做。
大明现在不缺船,不缺海军,不缺军费,以朱棣的脾气,知道有倭寇想要来大明占便宜,绝对轻易息战。
“太孙殿下,皇上驾到。”
朱瞻基抬起头来,只见朱棣已经龙行虎步,进入了门中。
见他的身后还跟着好几个文武大臣,朱瞻基不敢怠慢,站起身来,绕出了案后,躬身行礼。“孙瞻基见过皇祖父。”
朱棣的心情显然很好,并没有受到倭寇的影响。“免礼,基儿求见有何事”
朱瞻基的视线在他身后扫了一圈,除了纪纲,王彦他们,还有兵部尚书方宾,通政使姚振邦等人。
李亮在他们的身后,轻轻地点了点头,朱瞻基就明白了过来。他已经把事情跟朱棣说了,朱棣也知道他的心意,现在还这样问,只是为了用他的嘴,把这件事说开。
所以,朱瞻基一边请朱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安排其他人就坐,心里也打好了腹稿。
等朱棣坐好,他站在他面前的文案左侧说道:“孙儿闻听朝鲜又遭倭寇袭掠,并且倭寇还有向大明海域进发的迹象,故此在此查阅倭寇资料,希望能从根源上解决倭寇问题。”
朱棣笑问:“何为根源”
“根基,起源。”朱瞻基胸有成竹地说道:“倭寇的根基在东瀛,起源于东瀛,所以想要解决倭寇问题,仅靠在大明防御,是解决不了倭寇问题的。我们必须溯根求源,找到倭寇出现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那基儿有何所得”
“孙儿以为,倭寇的出现,有三个根本原因,想要解决倭寇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三个根本。”
朱棣这次没有开口,朱瞻基看了一下他的表情,眼睛从其他人脸上掠了一圈,继续说道:“其一,倭寇是从一百年前的蒙元时代开始出现,孙儿注意到,当时东瀛施行海禁政策。但日本商人锐意搜求中国货物,违禁前往元朝的浙江、福建一带经商。元朝政府则通过庆元、泉州市舶司收税来接待东瀛商人。这些商人多是流劫日本西部沿海的武装商人。他们尝驾小舟流劫土佐、丰后海洋间,隐泊野岛,
第七十八章 海军司令
但是朱瞻基也知道,政治与商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包容和精确。
作为一个商业领袖,需要的是明确精准的定位,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树立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将企业发展的更好。
但是,一个国家,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选择,就等于放弃了另外一条路,而这种选择,是非错对都不是短期就能发现的。
一个国家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包容,兼容并济。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婉转,更讲究方法的策略,将所有不同的策略兼容在一起。
政治就是平衡和妥协,这一点,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样的。
他自认自己的性格比较急躁,做不到刘邦和李世民那样容忍。但是,他自认可以做到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利用自己的强权来达到目的。
听到朱棣这样说,他想了一下说道:“孙儿以为,目前室町幕府的局势叵测,后小松天皇虽然禅位于称光天皇,但是称光天皇并未掌权。而室町幕府足利义持与足利义满一系的老臣,包括弟弟足利义嗣关系不睦,足利义持选择了将将军府从北山所转移到了三条房门邸。在这复杂的相对关系中,我大明可以在他们之间进行多方运作,让局势向利于大明的方向发展。”
“当控制住了东瀛的上层关系后,才能有条不紊地在东瀛推行利于我大明的政策,足利义持与足利义满的势力斗争,我们必须要控制住,不能任由足利义持现在推行的不利于大明政策继续发挥作用。”
这个时代的大明是世界名副其实的头号强国和世界中心,所有的境外国家都被认为是穷山恶水,蛮夷之地。
哪怕是大明的高级官员,他们对大明之外的国家了解也不多,更不屑了解。
方宾就闻言笑道:“太孙殿下,此番费力不讨好之举,真的有用吗以臣看来,倭寇不过疥廯之痒,我大明舰队所向披靡,连伪周张士诚的海军都被我大明所灭,他们这些人更是不足为惧。”
朱瞻基笑问:“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使我大明四海靖平。”
“那如果我们可以不用战争就解决这件事,为何非要出动大军呢战争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方宾虽然身为兵部尚书,大权在握,但是哪怕他不认可朱瞻基的意见,也不会跟朱瞻基争辩。
所以,他听到朱瞻基这样说,知道朱瞻基已经有了计较,立即就转变了立场说道:“殿下此乃仁政,吾不及也。”
狗屁的仁政,打仗虽然更凶恶,但是伤及不到倭寇的根本。可是朱瞻基这样说,是直接挖东瀛的根基,比派出大军围剿的用心还要险恶的多了。
所以,谁也没有把方宾的话当真。
朱棣听了朱瞻基的话,沉吟了一会儿问道:“基儿此举乃是老成谋国之举,但是对如今南来的倭寇却没有提及……”
朱瞻基应道:“此乃时政,非未亲政的孙儿可置喙的。”
朱棣笑道:“我既已允你组建海军,为我大明开疆拓土,自然也是允你参议军中事务。清剿海盗,需要沿海各卫所协同作战,基儿也可熟悉军情,为我大明海疆安靖出谋划策。”
就连纪纲也是第一次听朱棣说让朱瞻基参赞军务,大吃一惊。
如今的太子朱高炽已经当了十一年的太子,但是也不过是个摆设,不要说军务了,就连内政事务,也只有参议权而不是参赞权。
参议权是允许太子参加讨论,增加他的政治经验,但是没有决策权,也就意味着他的话根本不管用。很多时候,朱高炽为了避嫌,更是什么话都不会说。
但是朱瞻基如今才十七岁,朱棣竟然已经允诺他可以参赞军务,那就是不仅有参加会议的权力,还有决策的权力了。
纪纲的眼睛看向了朱瞻基,心里越发庆幸不已。
方宾也是大吃一惊,这才有些明白,为何今日朱棣来兴庆宫,会把他带上了。
大明军政分离,文不管武,武不参文,只有兵部,通政司等少数几个机构,是文官参与军政。
以五军都督府为首的军政系统只有有领兵权,但是没有调兵权。而兵部没有领兵权,却控制着调兵权。
所以,知道带他过来,目的就是为了给朱瞻基领军来奠定基础的了。
只是他还没有搞明白,组建海军是个什么意思。
大明水师从鄱阳湖水战开始组建,目前大明水师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人所共知,世界无不臣服在大明水师的雄威之下。
他第一次下西洋就击败了南亚最大的海盗王陈祖义,第三次发动的锡兰之战,更是
活捉其国王,颠覆其国家。
如今的大明水师配备有各式样战船百种,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
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大型战舰上,其主战炮舰载炮四十多门,远超过同时代各国舰队总和,堪称世界第一舰队!
自此,大明水师可谓是天下再无对手。
那么,现在还要组建什么海军呢海军和水师的区别是什么呢
他还没有开口
第七十九章 认错
在关于政治智慧方面,朱瞻基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地方要学。
倭寇的出现,他还只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来开张东瀛攻略,但是朱棣的眼界却更高,已经想到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体制上的改变。
而他虽然把建立海军的计划断断续续地跟朱棣提了一部分,却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他的动作还是太慢了。
现在,朱棣没等过年,突如其来就让他把海军的事务抓起来,他还真有点措手不及了。
目前的大明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海军,水师将士超过六十万人,每一年春天和夏天都要进行大规模巡航和训练。
自洪武年间,明朝水师两次追击倭寇直至琉球群岛,倭寇已经将近二十年都没有出现过了。
在这个时代,任谁也没有把东瀛的倭寇当做真正的对手,更不相信他们在以后会成为大明数百年的大患。
而永乐七年,郑和舰队在北部湾击败越南唯一的水师之后。又在锡兰击败了妄图挑衅大明的锡兰国王,生擒其人和其家眷。
从此以后,南洋向中国海上权威的挑战都被粉碎,三十六个国家的使节向明帝国臣服,中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洋国家。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北印度洋和东太平洋的贸易网络。
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以及硫球群岛所组成了大明海外帝国附属国,无数国王以能来大明进贡为荣。
许多国王来到大明以后,就不愿意离开,他们臣属在应天府大肆买房,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批移民。甚至一些国王也不远离开繁华的大明,需要朱棣下旨驱赶,才能让他们回去。
因为在大明当一个富家翁,都比在自己的国家当一个国王要强的多。
更有一些国王,甚至连死,都想死在大明的土地上,年迈之际就来到大明,然后就死在大明,葬在大明,生不能做大明人,死也要当大明鬼。
大明的水师就是有如此的霸气,大明的繁荣也远比后世的美国要更让人向往。
但是具体到水师的管理,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北至辽东,南至广东,整个大明的沿海有四大水师,近百卫所。这股力量的分散由来已久,想要聚拢起来,要费的心思也会更多。
至于跟五军都督府打擂台,朱瞻基倒不担心。因为他在前世就善于协调关系,而且他现在还是太孙,有天然的执政优势。
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整合军队,让他们以后能爆发出更大的力量,而不是浪费更多的资源。
这属于是专业问题,朱瞻基还要从头开始学。
此时天色已晚,朱棣交待清楚了这件事就大摇大摆地走了。整合整个水师,他当然只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不想给朱瞻基提供任何帮助。
该交待的事情已经交待好了,兵部尚书方宾,通政司通政使姚振邦他也介绍给了朱瞻基,再加上一个锦衣卫纪纲,如果他要是还不能顺利解决这件事,那就说明他的政治能力还不够。
那个时候,他再出来拨乱反正,也能显示出他这个爷爷的高明。
当然,如果他要是能顺利解决这件事,那就说明他这个孙子擅于利用各种力量,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录,那他会更开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