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提醒他不仅可以向远看,还能向小看,他就用几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

    虽然做出来的东西都还很初级,但是既然已经推开了这扇门。朱瞻基相信,只要尝到了甜头,就有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马迪以前就不爱干净,经常用袖子擦鼻涕,吃饭不洗手。但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臂上,有一层蠕动的病菌的时候,他一下子变得比谁都爱干净了。

    朱瞻基原本准备等过年后,将显微镜推销给太医院。还准备让马迪回家一趟,让他把自己的家搬过来,让他父亲在下马桥开几家琉璃窑和瓷窑,那个时候,把水泥搞出来。

    马致才虽然没有马迪的奇思妙想,但是却是一个优秀的工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解决了轴承的钢珠卡簧问题,让钢珠不会再容易乱跑。

    幼军的丙子连,一帮小家伙,在他的带领下,硬是用手工锉出了几十个齿轮,做出了这台简易车床。

    他可能永远当不了一个发明家,但是当一个工程师,还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朱棣又确定了一遍:“你要什么人朕都可以给你,你能确定以后大量生产火枪”

    朱瞻基嘿嘿笑道:“皇爷爷放心,孙儿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朱棣斜瞥了他一眼,挥了挥手,众太监和内阁大学士们,包括守卫的锦衣卫们,立即就退了出去。

    &n




第八十六章 铁竹铁木
    朱棣此行本来准备留在农庄进餐的,不过他要回去,也无人敢说不行,所以一并人员又都匆忙收拾了仪仗,启程回宫。

    虽然朱棣看起来有些难受,但是朱瞻基却很清楚,科技的发明与他这个皇孙的未来,在天平上已经压倒了朱高煦。

    他既然不惩罚自己,那么显然是相同一些事,朱高煦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经过这件事,朱棣绝对不会再任由朱高煦在京城当搅屎棍了。

    他们走后不久,纪纲就轻车简从地骑着一匹马来到了农庄。

    见到朱瞻基依旧若无其事地在案几前面填写表格,他才长舒了一口气问道:“殿下,据闻陛下今日不甚高兴……”

    朱瞻基知道他是来试探的,笑了一下说道:“汉王闹出这么大的丑闻,他能开心的起来吗”

    纪纲为之一囧,知道朱瞻基不喜欢绕圈子,所以干脆直接问道:“陛下原准备是农庄进餐的,为何却又离开了”

    朱瞻基现在虽然把纪纲当做心腹,但是有些事情是不会告诉他的,只是说道:“放心好了,皇爷爷已经说了不再追究,就别担心了。”

    纪纲也是个老狐狸,明白了朱瞻基的话背后的意思,赔笑着说道:“也就是说,陛下明知道这件事是你指使,却不愿追究,那也就代表汉王要倒霉了。”

    朱瞻基嗯了一下,点了点头说道:“你来的正好,有一件事孤想让你派人去查一下。”

    “殿下请吩咐。”得知自己不会有是,纪纲长舒了一口气,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辽东总兵刘江此人孤很中意,资料上对此人褒誉甚多,孤想让你派人去辽东,将此人自永乐九年上任后的一举一动都确认一番。”

    纪纲立即点头应下:“臣回去就让人去查,恰好辽东暗探又到了换班季节,此举也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明朝水师的编制混乱,有些归五军都督府管辖,有些归地方管辖,又属于归兵部管辖,所以军令不一的情况很严重。

    像辽东地区,水师就归总兵管辖。

    刘江永乐九年上任伊始便巡视海防,加紧海防设施建设。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

    望海埚地处金州腹地,位于金州城东北3公里金顶山上,这里地势平缓高旷,小黑山屹立其背后,大和尚山雄踞其西南,登临其上,沿海诸岛,尽收眼底,故称望海埚。

    望海埚山下是金皮大道(金州至九连城干线),是古时沿海通内地的必由之路,可谓咽喉要塞。这一带得益于青云河之利,耕田肥沃连片,村落密集富庶,是明代金州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因此,这里成为倭寇抢劫的“重灾区”,洪武年间多次受到倭寇洗劫。经过整治,修建了以金州城为中心五条烽火联络线,望海埚为一方中心台,下隶十八处墩、架。

    此人不仅能干,还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在他的带领下,这几年辽东上下团结一致,没有其他地区各兵种之间互相竞争的局势。

    朱瞻基组建海军,中层干部不缺,因为水师的组建本来就是以中小型散兵政策为主,能率领四五千人打仗的将领很多。

    但是因为水师的规模一帮都是四五千人为一个战斗群体,所以高级将领却非常缺乏,这个刘江就是他看好的副司令人选。

    如今的总兵并无品秩,属于是派遣官,大部分这个职位属于是兼任。比如提督兼任,或者是领了将军印的将领兼任,刘江就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兼任总兵官。

    这次北伐,刘江就担任了大军的先锋官,虽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但是行军作战自有章法。

    光凭这一点他当然也进不了朱瞻基的眼,更主要的是,这个不仅能陆战,还善水战,更善于协调。

    所以,几个优势集中起来,他成为了朱瞻基最欣赏的一个将领。

    海军初建,没有敢给朱瞻基穿小鞋,但是五军都督府,甚至地方上,肯定会给海军穿小鞋。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有资历,有威望的老将来从中斡旋。

    因为朱瞻基本身就对后世的更有效的军制熟悉,所以建立制度并不难。但是再好的制度都要有人来执行,刘江就是他挑选的执行者。

    陪着朱瞻基共进了午餐,纪纲才又离开了农庄。

    杨章德在幼军的课堂里,远远地看着纪纲潇洒地离去,嫉妒不已。不过,他也只能长叹了一口气,又把注意力放在了手中的《街市区域特种作战手册》上来。

    这一辈子,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坐在课堂里,竟然抱着一本书认真研读。

    但是,太孙说了,不读书,以后永远都会没出息,想要做官,做大官,就必须要好好读书。

    而且,幼军里可从来不会教授四书五经,而是教士兵们如何夜行军,如何在不同的环境执行不同的战术,还有军队领导才能,天文地理等常识。

    而幼军的乙字连已经基本出师,他们更多担任教导任务,杨章德也只能跟一帮十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学习。

    他还不能不用功,因为真的考试起来,他除了身手厉害,其他各方面都还考不过一帮小孩子。

    相对于极不习惯的杨章德,马迪在幼军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在课堂里,学到的全部都是他感兴趣的知识,



第八十七章 叔侄
    十一月二十六日,汪涟案后第三日,刑部就匆忙以原告身死为由,匆忙结案。

    他们并没有在案子里扯上汉王,只是将汉王府纪善周巽当做替死鬼推了出来,以杀人罪判流放三千里,前往交趾教化土人,遇赦不赦。

    自建文帝以后,读书人,特别是当官以后的读书人,几乎就很好被判死刑了。

    朱棣的皇帝位置得之不正,为了让读书人给他多说一点好话,在很多方面也给了这些读书人特权。

    对此,朱瞻基是极不赞同的,只要当官的读书人就没有了死刑,也就缺少了威慑他们的武器。

    等他继位,不要说读书人,就是皇室成员,该杀也是要杀。

    朝廷法度若是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最终只会越烂越狠,连根基都要烂掉。

    十一月二十八那天,朱瞻基摆出了太孙仪仗,带着母妃和一帮弟弟妹妹摆驾汤池温泉。

    这次出行,朱瞻基不仅带上了自己的随行护卫,还把三千羽林左卫也全部带上。

    这几日,朱棣已经在拟旨,新年大朝会上,将会宣布一系列的人事任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汉王朱高煦由云南改封青州,并且命他在正月十五前离京。

    虽然这条消息还在保密之中,但是朱瞻基从小生活在皇宫,与各太监的关系都相处的不错。朱棣的旨意还没有拟出来,朱瞻基就已经知道了。

    这等于是要逼着朱高煦离京,而这个二愣子可不能以常人度之,说不定他一发疯,派兵把汤池温泉给围了,自己哪怕是个太孙,也要在面子上吃个大亏。

    他不敢明着对付朱高煦,因为他以后是要当皇帝的人,但是朱高熙在绝望之下,谁知道会做出什么事。

    所以,这一次他把大军也全部带上,并且跟指挥佥事赵永亮交待了,这些时日要加紧防范。

    进入十二月,幼军的课程也少了许多,乙字连的人大多都在帮朱瞻基整理资料,剩下的不多的二十多人,他也都布置到了京城到汤池之间的各个要道上。

    马致才叔侄被朱瞻基放了假,让他们回苏州,筹备将马家的琉璃窑开到京师来。

    水泥的事情不能再拖了,最迟明年春天,一定要把技术拿出来,最好是直接把水泥路修到草原上去。

    至于跟工部商议,将各种工匠整合在一起,开发新技术,也要等到过完年了才能开始。

    在这个封建时代,过年比后世要重要的多。别的不说,光是一个祭神,祭祖,就是人人不敢马虎的。

    到了温泉这边,不管是张氏,还是一帮小孩子们,没有宫里的约束,在这皇家别院里一个个都开心无比。

    朱瞻基除了每天雷打不动泡一个时辰的温泉,其余的时间跟在宫里一样,每天都依旧处理着看不完的公报。

    在这个时代,只要是想当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绝对比后世的国家领导人要忙的多。

    没有后世完善的规章制度,几乎所有的责任都在皇帝身上,要不是内心的华夏振兴梦,朱瞻基当真不在乎这个皇位。

    起的比鸡早,干的比牛多,说的就是皇帝这个职业。

    三千羽林卫可能也是一个威慑,朱高煦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不敢向朱瞻基发飙,但是在京城里面却着实演出了一场好戏。

    得到消息的朱高煦在十二月初三,在汉王府门口张贴公告,私募军士三千人,他自己花钱,这些人当然也不隶籍兵部。

    此外,他还纵容士兵在京师内外掠夺商人货物,其中一九江府的商人因为不从,竟然被他剁成了三段,丢进了长江。

    朱棣得知后大怒,将汉王府大部分属臣全部发放充军,连汉王长史史程棕都被发放到交趾去了。

    此后,朱高煦被幽禁汉王府,只待过完年后就前往青州。

    但是,朱高煦在府中竟然身披龙袍,并且要穿着龙袍出门。

    负责监管他的指挥使徐野驴守门不放,竟然被他一刀砍死。

    朱棣虽然大怒,但是总不可能把自己这个儿子杀了。所以只能削去了汉王府两支护卫,让他的三队护卫只留下了一卫。并且派了心腹太监王彦亲自到汉王府坐镇,守着朱高煦。

    王彦乃是朱棣身边的头号心腹,执掌司礼监,权倾朝野内外。此外此人武艺高强,根本不怕朱高煦,朱高煦这才老实了下来。

    一直到过小年,朱瞻基才带着张氏他们返回皇宫,他们不仅也要准备过年,收农庄年礼,也要祭拜祖先。

    忙碌了三天,朱瞻基就处理好了商业上以及农庄的事务。

    大年二十九,朱棣着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还有汉王朱高煦,以及从北平回来的赵王朱高燧共同前往明孝陵朱元璋坟前祭祖。

    朱高燧这次回来后,封地也将有所变动。将由北平迁封到彰德府。

    彰德府也就是后世的安阳,比起现在的北平来说其实一点也不差,距离应天府更近。

    迷上做生意的朱高燧没有半点意见,他甚至想在江南找一块封地,哪怕不是大州,只是个小县城也可以。

    但是朱棣不许,整个江南一带,被作为皇家直系的永久自留地,这片富饶的土地,以后也不会册封任何王室。

    也因为如今的宁波市舶司在朱瞻基的控制之下,所以现在的朱高燧对朱瞻基可谓是态度友好,简直有些巴结了。

    朱瞻基回到京城不到十天,朱高燧就亲自登门两次,派人专程送礼三次。

    他的态度也让朱高煦越发不



第八十八章 过年
    在比自己还小了十八岁的侄儿面前竟然因为失言而暴露了他如今最大的秘密,朱高煦有些挂不住脸了。“汪涟就关在刑部,刑部的人怎么可能动手至于刘观,他可不敢靠向我这个失势的王爷,我就是想拉拢,也无计可施啊!”

    虽然朱高煦否认,但是却越发让朱瞻基肯定了起来。要是两人没有勾结,他又何必替刘观说话。

    朱瞻基觉得自己有些小瞧了这个王叔,不过既然已经被自己知道了这个秘密,他现在又被迫去封地,朱瞻基不认为他能掀起什么风浪。

    他拱了拱手说道:“侄儿对这些也没有什么兴趣,如今侄儿的经历都在整顿水师,去海外开疆拓土。至于朝堂事务,侄儿不关心,也不想关心。”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朱高煦又有些不确定了。在他的心目中,这个侄儿跟自己一样,从小就崇尚学武,这次上战场也勇猛过人。

    他对朝堂事务并不关注,包括地球仪都是他搞出来的,向往大明以外的神秘世界也很有可能。

    这样一个人,真的能收服纪纲这个老狐狸父皇真的能容忍这一切

    现在,他觉得京师就是一张巨大的网了,在这里做什么事都要被限制,到处都是掣肘,也许,去到封地,可能会更自由吧!

    不过,临走他还要再威胁一番。“别让我知道这些事是你做的,哪怕你是我侄儿,到时候我也要好好教训你一顿。”

    朱瞻基笑道:“放心,你不会有这个机会的。”

    朱高煦不敢当真撕破脸,他也不敢。一家人内斗的再厉害,也不敢真正摊开。

    儒家学说已经融入了所有人的思想,人伦大忌,一般人都不敢逾越。

    除非像朱棣一样,决意起兵造反,那又另当他说。

    除了这个插曲,朱瞻基和汉王这对叔侄面子上依旧保持着过的去。在孝陵祭拜了朱元璋,徐皇后墓,众人又返回皇宫,今日宫中在谨身殿摆下家宴,也算是皇室的团年饭。
1...3233343536...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