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席间,朱棣与几个大人说话很少,注意力反而放在了一帮孙子身上。除了朱瞻基,其他的孙子他几乎都忘记谁是谁了,又依次询问了一遍,分别鼓励了一番。
一帮小家伙得了赞赏,又收了赏赐的礼物,加上过年限制又少,一个个开心不已。
他们跟朱棣见面的机会少,也知道朱棣才是整个大家族的核心,所以尽量在朱棣面前表现自己,讨好朱棣。
这也哄的朱棣开心不已,整个团年饭吃的还是比较开心的。
朱棣在席间喝了不少酒,吃晚饭就睡了一会儿。
今年没有大年三十,二十九就是除夕了。
皇室的除夕跟普通家庭完全不一样,普通家族要守夜,皇室却要祭天,祭地,祭祖。
快到了晚上子时,京城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就云集皇城的太庙,祭拜仪式之后,不等天亮,就会开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朝会。
而大朝会之后,才又正式放假,一直到初六以后,大臣们才开始轮班上班,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全体上班。
朱棣在亲自念了三篇祭文之后,嗓子都有些哑了。大朝会上,就由王彦代他宣读了前一年的总结制书。
这是前一年的工作总结,比如介绍去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出现了什么天灾,然后朝廷又做出了什么成绩。
朱瞻基是第一次参加大朝会,所以显得格外新奇。他站在朱棣的左前方,位于朱高炽的座椅下侧,正对着奉天殿下面站着的诸位大臣。
他的眼睛也一直在文武大臣里面扫视着,然后开始一个个辨认。文官好认,一个萝卜一个坑,根据他们的站位,即使不认识也能猜到谁是谁。
但是武将和勋贵们就不容易分辨了,还有一小半人,朱瞻基也就是看了眼熟,还不能确定身份。
在宣读了去年的工作总结之后,然后又是对今年工作展望的制书。
从秦始皇开始,就规定了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称为“诏书”。除“诏书”外,还有“制书”,两者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书”,也叫“命”。“诏书”是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说“令为诏”。
后来这项制度逐渐完善,除了制书和诏书,皇帝下达制令的形式还有有谕、旨、策、敕、戒等,每一种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比如谕和旨是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而策,敕,戒大多是针对具体事件和人。
除此之外还有诰书等等,如果朱瞻基不是从小就学习这些,根本就分不清楚。
他能参加这次的大朝会,主要是今天将要颁布的两条圣旨都与他有关。
一条是关于撤销水师,组建海军的制书,他将被授予海军司令,是要当场接旨的。
还有一条是为他选妃,身为太孙,给他选妃可不是私人事务,可以称得上是国家事务,所以他也要当场表示感谢。
而在这场大朝会上,朱高燧被迁封到彰德府,朱高煦被迁封到青州府,云南那边,是不让他再去了。
因为有两件大事都是跟朱瞻基有关,所以这次的大朝会上,朱瞻基的受关注程度,也远远高于他的太子父亲和两个叔叔。
在皇室的第二代都没有被准予亲政,他这个第三代就能掌管军权,想
第八十九章 马欣
从确定组建海军,朱棣就将长安街南侧,府军前卫的驻地划出了一片区域,兴建一座新的海军都督府。
虽然过年期间也曾加班加点建设,但是一直到了正月,都督府依旧没有完工。
这也就等于说,虽然海军组建从正月初一就成立了,但是目前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总部。
而朱瞻基这个海军司令,依旧是一个光杆司令。
这倒不是他现在无兵可用,自年底水师组建海军的消息传出,兵部就调集全国水师,水寨,卫所的超过数百名守备以上级别官员入京。
几乎每个水师,都来了超过一半的官员,也只有沿海的几只机动舰队,因为搜寻倭寇,并没有来到京城。
但是,这么多人聚集京城,朱瞻基目前只能通过兵部有个初级联络,没有形成自己的通讯系统。
大年初一的大朝会上,朱瞻基在接旨之时,提出了调刘江任海军司令部左都督,协助自己组建海军。
朱棣同意了对刘江的调动,但是圣旨下发,到刘江赶到京城,最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所以目前朱瞻基还把那些海军将领晾着在。
他也不是有意怠慢那些将士,实在是,他这个最高级别的海军官员,必须要跟树下的海军将领建立一个缓冲环节。
这不是战争,他不能赤膊上阵。要不然,遇到一点问题,就会有损他这个太孙和海军司令,海军大都督的威信。
所以,趁着刘江还未到京师的这段时间,他准备先把建立科学院的框架,建立工业区的框架搭建起来。
建立大明科学院的框架是从工部抽调的工匠,所以这只是一个框架,指望他们自主研发是不可能的,在前期的发展时期,必须要朱瞻基给他们指明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古代的发明,基本上都只具有实用性,而没有逻辑性。
一种发明,往往是因为某个目的而发明创造,但是发明出来之后,缺少其功能的延展性。
就好比水车,古中国在荷兰这个国家都还没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水车,但是几千年来,从来没有研究过利用水力资源进行磨面,只有单纯的浇水功能。
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在历史上也只有宗教能比较,特别是现在朱元璋又把科考局限在了八股文的范畴内,这种应试教育更是对思想的严重阉割。
如果朱瞻基不加以引导,他能想象的到,这个机构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一个专门为领导服务的务虚机构,这种单位,在后世多不胜数。
想要出研究成果,最开始一定要给他们设定明确的研究方向。以中国人民的古老智慧,只要是真正想做一件事,几乎没有做不到的。
从一开始的利用行政命令强制研发,朱瞻基这个太孙的命令,也可以当做圣旨来听。
纺织机,水车,传动系统的研发,这些都是这个时代可以发展起来的科技。
然后就是科技的运用,当商户或者是朝廷尝到了甜头,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朱瞻基一点一点的引导了。
最后才是各种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更要有荣誉上的。
这还是一个人心淳朴的年代,荣誉的奖励和社会的认可,比物资奖励更能打动人心。
这样逐步完善机制,才能让一个机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也才能让人们具有更高的研发热情,促进社会的进步。
下马桥农庄的位置太小,在朱瞻基的构想中,这里将是大明未来的研究中心,而工业区,只能办在距离长江不远的江边,源源不断的长江水力,将会是工业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正月初十一大早,朱瞻基就带着护卫移驾下马桥,而来自苏州的马氏一家已经等在了农庄。
他们如今也算是举家来投,虽然还算不上朱瞻基的家臣,但是全家的荣辱都系于朱瞻基一身。
所以这次相见,他们也都是纷纷大礼参拜,规规矩矩地在地上跪下,磕了三个头。
马迪已经跟朱瞻基混熟了,平日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礼节,见父母都是大礼参拜,也连忙跪了下来。
除了马迪,朱瞻基还注意到一个娇俏的少女,此时正好奇地偷偷打量着他。
朱瞻基对她露齿一笑,她羞涩的立即垂下了头,耳根都羞红了。
水乡女子别有一番风致,虽然年纪尚幼,但是的确是个难得的美人。
朱瞻基心中一动,又看了看马迪和马致才,已经决定要把这个小美女收进后宫了。
马致才一门三兄弟,他做官,二弟继承家传玉石铺,这次并没有过来。
而三弟马致德继承了一些活钱,自己建起了琉璃窑,现在还做起了工部的生意,可以说是混的也不错。
不过,他跟马致才一样,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在他们的身上,包括马家的另几个后代身上,朱瞻基并没有发现马迪身上具有的灵气。
一个科技工作者,固然需要丰富的积累,但是开拓精神却是更重要的。
要不然,永远只能是一个工程师,成不了科学家。
等他们磕完了三个头,朱瞻基才上前扶起了马致德笑道:“马窑主不必多礼,汝兄如今在我麾下为官,马迪如今
第九十章 工部
马致才在应天府有房子,马家的人暂时住在他家,不过朱瞻基在农庄的河边给他家也划了一块地,作为他们以后的住宅。
这个农庄在朱瞻基的整体规划中,将会是一个科技研究中心。只是因为距离明孝陵太近,不能随意动土,所以想要建窑,还需要另外选址。
自朱棣打消了迁都的计划之后,钟山从皇宫北侧的山麓,一直延伸到最东面,这片差不多十平方公里的向阳山麓,就被确定为了皇室山陵。
除了朱元璋,徐皇后也被安葬在这里,而朱棣也为自己建好了陵寝。
因为钟山的面积不大,南麓只有十平方公里,所以这里的陵寝规模都不是很大,这也间接地减轻了民众负担。
更主要的是,因为地方小了,朱瞻基曾经故意在朱棣面前说朱家的子子孙孙都将以钟山为寝,那么,非位重后妃就不能葬在钟山。
虽然他没有提取消后妃陪葬的陋习,但是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自秦皇以后,帝皇就逐渐取消了后妃殉葬的陋习,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又捡了起来。
这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恶心的法律之一,将活人殉葬,绝对是对生命权的最大侮辱。
朱棣虽然没有表态,但是他能考虑这件事,朱瞻基就觉得是件好事。待过几年,他的身体不好,自己逐渐掌权的时候,肯定会取消这条法律。
另外还有就是裹脚,虽然现在的裹脚只是修整脚型,但是在那些恶心的腐儒的发展下,裹脚最后往畸形方面发展。
这也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这两条法律,是朱瞻基最恶心的,也是当权以后,绝对要修改的法律。
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规划中的农庄将会被修建成多座研究院。符合目前大明的科技水平的行业,都将会得到大力推进。
比如他已经确定建立的,就包括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个研究院虽然不能代表当今的全部领域,却是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且直接利用的。
这个时代,其实不缺少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但是都是为一小部分人服务。
当推广无利可图的时候,许多技术的广泛应用,都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
就比如天文学,彗星,卫星,民间学习这些知识就是犯法,只能为皇家服务。
而另外有一些技术,却是刻意的垄断。大明的瓷器烧制就分了官窑和私窑,官窑的技术却对不能泄露给私窑,违者可是要掉脑袋的。
如今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转不是整体性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单线经济模式,这也是如今大明经济的最大病症。
想要全部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朱瞻基只想用自己的力量,缓慢进行推动,逐渐改善整个经济环境。
今年年底,他从银楼这里又获得了大约十万两银子的分红,加上他此前留下来的不到二十万两银子,准备直接拿出五万两进行基础建设,其他的二十多万两银子,都将用以基础科学的推动。
虽然开销不小,但是他相信,只要这些研究院有了研究成果,再强制推广,绝对能赚回更多的财富。
关键还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一个成熟的,受监管的经济环境。
“殿下,宋尚书和吴尚书到了……”
朱瞻基带着马致德正在农庄南侧秦淮河的一条小支流边查看建房的地址,既然要把人家的女儿收入房中,所以朱瞻基也特意表现了一把,摆出了一副谦恭的模样。
听到护卫的禀报,朱瞻基楞了一下。“两位尚书大人都来了”
“是,两位尚书大人联袂而来。”
只为了看一看建房的基地,朱瞻基这个太孙就陪着一起,早就让马致才兄弟俩受宠若惊了。闻言立即说道:“殿下且去款待两位大人,无需在我们这里耽搁时间。”
朱瞻基看了看马致才笑道:“马所副也算是工部的一员,且陪我一起去迎接两位尚书吧!”
马致才惊讶地看着朱瞻基,激动地快要站不住了,不过嘴上还在谦虚。“殿下,微臣位卑低下,合适吗”
马致才以前不过是从九品,现在也不过是正七品的技术官,距离两位正二品的尚书,依旧差了太大的等级。
如果不是朱瞻基提携,这种场合,他根本没有上前说话的资格。
“无妨,且跟我来吧。”
如今的工部有两位尚书,并且不分大小,这在明朝初期很罕见。这也是因为两位尚书都劳苦功高,属于大明少有的技术型官员,就连朱棣也不忍冷遇任何一人。
宋尚书姓宋名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北京为民,并报可。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
第九十一章 专利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原本打磨甚是不易,不过现在有了这台机床,就变的容易了许多。此物乃是马所副所制,且听他解说。”
马致才激动地话都有些说不好了,跟众人拱了拱手说道:“在下能制出此物,也是多亏了殿下指点,没有殿下的奇思妙想,在下也想不到这里来。”
宋礼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不曾想我工部还有如此大才,却让殿下捡了便宜。”
朱瞻基哈哈笑道:“马所副依旧隶属工部,宋尚书此言差矣。何况,同是为了大明效力,倒也无需计较属于哪个部门,只要工部需要,马所副随时可回工部效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