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他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说他是圣人。
但是,又有谁还能做到跟他一样呢
一个也没有!
因为他的学说,他的思想,要求太高了。除了他这个圣人,其他人都做不到。
所以他的心学并不符合现实,他死之后也就直接没落了。
以人的思想作为根基,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永远在变化。
“但是……”
众人听了朱瞻基还在点头,一听但是立刻又觉得大事不妙,太孙要放炮了。
果然,朱瞻基又说道:“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仍然将格物的方向主要放在了人心上,学术上,而不是更重要的物上面。对学术的研究,真的就比研究水利更高尚吗不,我不这么认为。明其学术之理,造福不过是一小部分人,但是治理水利之功,却能造福千万人。”
这话如果是在其他场合说,朱瞻基肯定会受到无数指责。
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官员,所以大部分人只会感到感动。
那位一直在水利事业上贡献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宋礼,听到朱瞻基的如此评价,先是震动,再是感动。
虽然已经五十四岁了,但是他依旧激动地老泪纵横,双手长揖,躬身喊道:“臣得太孙如此之评,虽愧不敢当,但死而无憾!”
在这个人心淳朴,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他一个五十多岁的二品大臣,以长揖相拜,虽然口头上话没有说出来,但是态度已经表明了一切。
对此,朱瞻基是格外满意的。
他知道自己的学术不足以改变世界,他最多也就能跟他的曾祖,跟他的祖父一样,利用武力征服这个世界。
想要改造世界,需要的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前世他曾经捐助过多所大学,对大学的出现,他也做过一些研究。
东方的国子监也好,太学也罢,不过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专门机构。在这些学校里面学习的知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皇帝服务。
这跟西方的大学是完全不同的。
西方跟东方一样,在开始的阶段,技术的发展虽然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但是科学在其中并没起什么作用。
以造船为例,船帆和索具不好用,就改进;炮舷窗不灵活,就尝试安装灵活机动的炮车。技术是逐步改进完善的,经验是实践积累的。技术和工业仍同古罗马时代一样,与科学没有联系,既没向科学贡献什么,也没从科学得到什么。
早期的大学没有把科学和技术作为追求目标,主要培养牧师、医生、律师。
自然科学设在文学院,主要课程是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方法是研究任何问题的工具,这是跟东方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的一点。
逻辑学的研究和应用,是促进整个欧洲科学发展的基础。他们的神学虽然对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压迫,但是他们的神权大于王权,也让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是以皇室的利益为主要目的。
最开始的科学当时仍属哲学范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充满了哲学意蕴,读过此书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宇宙形象:一部神奇而完美有序机器,行星转动如同钟表的指针一样,由一些永恒而完美的定律支配,机器后面隐约可见上帝的身影。
牛顿证明了科学原理的真实性,证明了世界是按人类能够发现的机理运行的。把科学应用于社会的舆论开始出现,人们期待科学造福人类。
甚至牛顿在论述流体力学时也轻描淡写了一句“我想这个命题或许在造船时有用”。视科学为有用知识的弗朗西斯培根对此作了理论提升,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科学在在科学革命的同时并未发生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印刷机、大炮、炮舰一类的发明未借助科学。
除了绘图学,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的成果在近代早期的经济、医学、军事领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所以,科学也只是工具,不能盲目迷信。
真正的科学促进社会发展,要到十八世纪以后了。那个时代,科学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圈子,在逻辑的作用下,科学技术的应用,从实用性,适用性,才开始逐渐走向应用性。
但是一直到新世纪,仍然还有许多东西,是科学解决不了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最主要的就是——逻辑学。
这是西方发展的
第九十五章 合法财产保护
“社会即天下,中学为本,格物为用,专利为规,此乃我心中所思,愿与诸大臣共商大业。”
这不是晚清,那个时候,西方已经超过了东方,所以提出了西学为用。
不过因为他们的执行力差的一塌糊涂,所以最后还是失败了。
但是现在的大明,不管什么地方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所以根本不需要西方那一套。
朱瞻基提出的学为本,格物为用,其实谈不上离经叛道。
不过,朱瞻基随后又说道:“一体一用,此乃人之两腿,缺一不可。在孤看来,也无轻重之分。只是此乃孤一己所思,不对之处有望诸位以教。”
这话就纯粹是以太孙的身份来压制了,我反正是这样认为的,你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你来教教我。但是,你不是皇帝允许的太孙老师,你真的有资格教我吗
当然不行了!
所以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先听我的,按我说的做。
这话在其他地方不能说,因为文人都需要维护学术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大员,而这些人对于用这一块,研究是最深的,这也是他们的工作。
虽然他们都是儒家门徒,这就好比的后世的那些国外党派,即使他是个党员,该贪污受贿也是照做不误。党的路线跟自己的利益相悖的时候,党章党纪,谁真正当回事
那些宗教的信徒,天天口号喊的比谁都响,该犯法的时候,也没见谁心慈手软。
见下面的人都默默点头,朱瞻基又说道:“所谓格物为用,此乃推动整个天下向前的步伐,匆忙上路,一拥而上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则,所有的发展,所有的进步,全部都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孤欲与皇祖父进言,首先确定的一条法规就是,个人合法财富受大明律保护,但强取豪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获得的财富,将不受此法保护,并且将会追究其家族共担。”
不要说大明了,历朝历代以来,以皇权为尊的东方社会,官本位的东方社会,所有人的私人财富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上位者予夺予求,下位者只能被动承受。
即使不是高官,一个小小的地主,就能用各种手段胁迫底层民众的财富。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点想要改变,就必须要进行财产保护政策。
这一步走的似乎有点猛,很容易引起步子太大扯到蛋的后果。因为一个上层人,会比下层人更容易学会规则,利用规则。
这条法律虽然好,但是也可能被上层人利用,保护自己的违法所得,所以朱瞻基提出了各种不法收入不受保护。
虽然这条政令可能有漏洞,但是想要发展经济,想要保护经济,在大明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时候,实施起来还是利大于弊的。
最明显的一条,那就是专利的实施,绝对能提高整个社会对技术的研究热情。
比如一些医生,工匠,也会积极地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利益。
然后大明建立起一套技术推广系统,将一些领先技术,优势项目进行统一的推广或者是保护,也能保持大明的经济优势一直领先。
那些大明的邻国,也都会面临技术的关卡和保护,他们若是再想学大明的技术,那就准备面临大明的大军压境。
后世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是现在,大明会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而这一点,不涉及学术之争,不涉及道别之争,也是一个最好的试探方式。
哪怕这条法律在朱棣时期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不能完全推广开来,但是,朱瞻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执政方针,也能让无数人愿意追随他。
而朱棣现在对大明的统治可谓是牢固无比,只要不涉及国本,这项计划能够被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吴中不解又问:“个人财产受保护,与专利又有何关系”
朱瞻基笑道:“因为专利不仅仅指个人财产之利,不仅仅只有田地,粮食,店铺,金银是个人财产,个人的知识,技术,同样也是财产。一个医生,他的药方就是财产,一个工匠,他的技术就是财产,一个文人,他的知识就是财产。大明要建立一套通行的法则,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推广这些技术,把这些技术推行天下共用。”
吴中还是没有想通,又问:“既要保护,如何又能推广”
朱瞻基笑道:“这就是专利的作用了。”一人力短,即使珍藏家族药方,又能救几人又能获利多少通过专利,授权他人共谋,制作成药,每售药一份,获利就要分成与拿出药方之人,这将比他三世获利更多。一人著书,发行天下,每售卖一本,都要与此人润笔之资,此也为专利。”
下面立即轰然一阵吸气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专业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但是这些人最多只有一笔润笔费,后续卖多卖少,都与此人无关。
像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在这几十年间,卖出了无数本,但是两个作者呢,因此获利甚少。
这个专利法一出,就能合法保护这些文人的利益,不至于让钱都被商人赚走。
而通过专利,又能控制出版商和印刷商们,可谓一举数得。
第九十六章 选址
由清凉门出了城门,这里靠近秦淮河边,有一个码头。
朱瞻基一行在码头下马,乘坐码头的摇橹船,一个个的过河。
他们这一行,有太孙仪仗,有数千护卫,还有几位二品尚书,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与此同时,朱瞻基上午说的话就已经在朱瞻基的有意引导下,传遍了整个京城。
他对工匠和商人的好感,以及要保护穷人财产的想法,让他事情还没有做,就已经收获了不少了民心。
但是有人喜欢,就有人不满。朱瞻基对其他学科的偏爱,让那些自认为儒家正宗的学子们,就认为太孙实在有些太抬举那些泥腿子了。
工匠,商人,如何能与他们这些研究圣贤学说的儒家相比。
当然,因为朱瞻基没有真正做这些事,只是流言,所以这些人就是想要反对,也无处反对。
太孙尚未亲政,他甚至比太子还不如,太子好歹还有一个詹士府接触国政。而太孙如今还住在皇宫里面,一个海军司令部如今还未建成,他们就是想要进言也无处进言。
皇宫内,谨身殿。朱棣看了一遍內监递交上来的太孙言谈记录,他对朱瞻基天天口中吐出的新名词已经免疫了,许多词语虽然新鲜,但是在词义表达上,却很贴切。
而朱瞻基想要抬举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朱棣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要做一下态度。“这个小猴子,无法无天了。尚未亲政就要立法,保护穷人财产,那些穷人哪有什么财产!”
胡广,杨士奇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却知道朱棣的话不能顺着听。穷人没有财产,就不保护了吗当然不是!
穷人没钱,这是朝廷的耻辱啊!
而且他们这些人都很清楚每一朝代更迭的原因,这些是他们需要专门研究的历史问题。
土地兼并的问题他们真的就不知道吗当然不是!
但是每个朝代,发展到最后,既得利益者就是他们这些人,他们就怎么肯说这是自己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财产保护法,在大明初步稳定的阶段,在文人阶级,地主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阶段,实施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关键就是看他们愿不愿意做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到底愿意拿出多大的狠心来做。如今的士人阶级还未膨胀,地主阶级也没有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天下初定,人少地多,如今的土地兼并,财富兼并问题还不严重。
杨士奇就是文臣中出身最为贫穷的一个,他幼时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待他甚好,却因得罪权贵被判陕西戍边,家破人亡。
他对权贵阶层,地主阶层有着一种天然的敌对情绪。
自永乐元年被召入翰林院,杨士奇为官谨慎,持身守节,从不接受贿赂,对贪官也从无同情。
他对朱棣的性格了解甚深,闻言奏道:“太孙此举乃利国利民之举,只是只言片语不足为据,尚请陛下召殿下祥问,以免传言曲解殿下之意。”
朱棣笑道:“他今日去大江公干,待他天黑回宫,朕自会相问。”
这话就等于是朱棣抛开了诸臣,不当他们的面问,自然也是有保护朱瞻基的意思。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朱棣的心意,转而又都开始夸起了朱瞻基。
沿着清凉门出城,过河,众人先来到了秦淮河的入江口。
这里河滩淤泥深厚,地势低洼,朱瞻基只是一看,就不认为这里适合建设工厂。
宋礼对河道,土质的了解更是远超朱瞻基,也直接否定了在这里架设水车。
众人沿着河道继续向上,江心出现了一座大岛,这也是应天府著名的江心岛。
长江在这里被分成了两条河,岛北侧是主河道,南侧与江岸之间形成了一条长约三十里的夹江。
夹江水流不是太急,但是水量也不小。选了一处岸基牢固的江堤,宋礼让人在水中安装了几处测力水车,并且让人用木板船测试了水速。
虽然这些方法简单,但是也能估算出大致的水速和水力。
而吴中则带领了一帮人认真研究了江堤各处的地基,地势,确定哪里最适合建设工厂。
这种测试比较费时,费力,想要得出精确结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确定好的。
朱瞻基站在江边,看着这六百年前的长江,心中一时之间也感叹万千,倍感孤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