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这个时空也不知道与原来的时空是一致的吗他做的这些事,会影响到原来的时空吗

    恐怕不能。

    不过不管哪个时空,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能够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就足够了。

    除了水车动力的工厂,朱瞻基也考虑过发明电力。

    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做过实验,用两块磁铁,加上一些铜线,转动的时候,就能出现电,甚至还能点亮小灯泡。

    而如果利用水车的原理,带动一个大型的转子,也是有可能发电的。

    不过,这个更难,因为绝缘铜线,绝对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做出来的。

    他也不懂做铜线,在冶炼水平还没有达到更成熟的阶段,电力还要等一段时间。

    获取了各种了数据之后,一行人又反转回城,在回城的路上,就没有再讨论建设工厂的事宜了,朱瞻基跟宋礼和吴中详细谈了一下,他要建设科研所,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工部的官吏或许还有差额,但是工匠绝对不缺。

    &n




第九十七章 送行
    正月二十二日,宗室诸王离京,朱瞻基才得到朱棣的允许,与朱高炽一起,代表皇室送行诸王。

    朱高煦在京城又赖了一个月,现在也被朱棣强逼离京,并且派出了以王彦为首的內监,亲自护送朱高煦离京。

    其中一队太监还要护送汉王一直抵达青州,才能回返。那些內监无不视这趟出差为苦差,连续几天,宫里面的气氛都很低落。

    正月二十六日,是汉王离京的日子。朱高炽脚疾复发,不能成行,只有朱瞻基代替爷爷和父亲送他离京。

    朱瞻基也不确定,自己的老爹到底是不愿意送这个弟弟,还是真的脚疾复发。

    二十六日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朱瞻基准时出现在了汉王府。

    来的太早,恐怕会被汉王讽刺迫不及待希望他离京,来的太晚,又会让朱棣认为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汉王行李早几日就已经陆续装船,所以倒也没有人荒马乱的情景出现。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发现赵王仪仗也停在汉王府前。

    他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同时离京,会有很长一段路同行,所以赵王也早就约了汉王一起离京。

    被内侍引入了承运殿侧殿,只见汉王和赵王在堂前就座,其余人等环侍四周,今日大堂并未烧炭,所以有些清冷。

    看到朱瞻基进来,赵王朱高燧笑着站了起来,有些巴结地说道:“看时间也知道你该来了。王叔此行千里,在宁波的生意,还望瞻基多多照应。”

    “此事侄儿当会用心,待皇祖父重新确定宗室法规,王叔也就不必像如今这样掩人耳目了。”

    朱元璋当政时期法律严明,宗室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除此之外,就连诸大臣和勋贵,也都不能经商做工,将所有人的阶层分的清清楚楚。

    但是当官的收入太低,一个县令的俸禄,还没有苏州一个熟练的丝工薪水高。所以朱元璋时期,哪怕法律再严苛,也有无数的官员前赴后继地**。

    特别是京官,他们不**不行啊,因为人情往来,不**,连生活都过不下去。

    到了建文时期,官员的收入就提高了一些,特别是放宽了许多政策,许多寄户由此诞生。

    朱棣登基以后,将这项政策又改了回来,严谨官员经商。他甚至为此大幅提高了官员俸禄,但是仍然遭到了许多反对和指责。

    当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朱棣也在朝堂的压力下,和外贸的高额利益下,放开了对商户的管制,从此允许沿海商户随船队经商。

    不过,內监也因此开始收取高昂的“保护费”。

    当然,保护费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名称是关税,凡是追随郑和船队经商的商户,以船运物资的价值来评估,一艘船收取的关税相当于总价值的一半。

    这个关税看似很高,但是对商人们来说,却仍然非常划算。因为大明的商品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紧俏商品,几倍的溢价是正常收益。

    而他们的货船在返回大明的时候,又会带回许多大明没有的商品,比如南洋的红木,香料,还有金银。

    以前的商人们,总喜欢带货回来。但是自从永乐九年,內监开始针对外来商品收取关税后,免税的金银和铜,成为了所有商人最喜欢带回的商品。

    现在,沿海的不少商户已经逐渐做成了海贸世家,并且家产急剧膨胀。

    他们不知道,目前的朱棣和朱瞻基还在养猪,等到他们肥了,自然会进行新一轮的杀猪行为。

    虽然朱瞻基现在提出了保护合法财产,但是,他早就想好了应该如何名正言顺地杀猪。

    等江边水力工业区建成,第一代水力冲压机制造成功,大明将会直接从如今的混乱金银兑换政策,变成规范的金银币固定汇率时代。

    那个时候,所有的金银都必须上交,严禁所有人铸币,也严禁零散金银交易,不管商户赚再多的钱,最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交到朝廷的银庄之中。

    朱高燧现在对朱瞻基还很客气,不过等到他以后赚的钱都要老老实实交上来的时候,不知道对朱瞻基会是什么态度了。

    看到朱高燧对朱瞻基的巴结,朱高煦不悦地哼了一声,有些阴阳怪气地说道:“怎么还生怕我不走,特地派你来监督我!”

    朱瞻基笑道:“汉王叔此言差矣,藩王就藩乃是朝廷法例,作为侄儿,却宁愿一家人和和气气,永远待在一起。”

    他冷笑道:“只怕言不由衷啊!”

    朱瞻基笑道:“若汉王叔愿意上表辞去汉王之位,侄儿定当留汉王叔在京城悠游度日。”

    朱高煦腾地站起身来,向着朱瞻基走了几步,两叔侄面面相对。“隐藏的真够深啊,原以为不过是未断奶的小狗,却不防是一头凶狠恶狼。”

    以朱高煦的势力,想要查清楚这件事并不困难。这件事甚至不需要证据,只需要看谁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就知道是谁的手笔了。

    这件事发生两个月来,太子消沉度日,偏偏朱瞻基春风得意。朱高煦要是还不知道是朱瞻基的手笔,那也太愚蠢了。

    朱瞻基并未直接回答,而是望向了站在一边的王彦问道:“王太监,汉王行装已准备妥当否”

    王彦恭恭敬



第九十八章 刘江抵京
    朱高煦的离京,让整个京城的气氛也变得轻松了起来。有这样一个作威作福,不按道理出牌的王爷在京城,他着实祸害了不少人。

    更重要的是,朝廷为朱瞻基选妃,距离比较近的那些女子,已经被家人送到了京城。

    他们的到来成了京城的一道风景,那些闲帮每天都守在各处城门,得到了情报后卖给京城的各处茶庄,也能获取一些报酬。

    这个时代的新闻传播主要就是靠那些说书的,朱瞻基本来想过办报纸来引导舆论,但是这件事是把双刃剑,能伤人,更能伤己。

    他现在还没有手握大权,更不能掺和朝政,就是办了报纸,不能控制,也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报纸暂时还没有办起来。

    不过大明虽然没有新闻管制,却也没有人敢胡说八道,乱传假信息,因为这个时代,胡说八道,乱传信息,面临的可能就是家破人亡。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但是人们的心里都有一条线,这条线不仅仅是大明律,也是风俗人情,没人敢轻易越过这条线。

    京城因为朱瞻基选妃变的热闹的同时,京师码头上,也迎来了一队来自辽东的将士。

    刘江是正月十五接到圣旨的,传旨的內监从运河抵达山东,又骑马抵达登州府,然后转坐海船抵达金山卫。

    刘江只在家待了一天,让副将和管家帮忙安顿家眷,自己率领三十个亲卫就率先回京复旨。

    从辽东总兵到海军副司令,从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到海军大都督,不管是从职位上,还是从官衔上,这次都属于是升职。

    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仅仅是在五军都督府,就有数十人,而且这个官职只属于虚衔。

    但是如今调到了海军司令部,虽然不明白这个司令部属于是什么职衔,但是仅凭他保留了大都督一衔,而且海军除了他,再无其他都督,就能知道这个职位的成色有多足。

    更何况,从苦寒的辽东,调到繁华的京师,不仅仅只是官职的晋升,也代表他终于走进了中枢。

    从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犯下大错,他被发配辽东,他就以为,自己这辈子已经完了。

    这次随军北征,作为先锋官,他吸取了第一次出征的错误,谨慎行军,勇猛杀敌,可是等到战争结束,他依旧被派回了辽东。

    但是,突然之间,就接到了晋升的圣旨,还是海军仅次于太孙殿下的唯一都督,这如何能不让他惊喜。

    根据內监所言,是太孙殿下主动向皇上索要的他。他自认这一次北征,与太孙的接触并不多。

    甚至因为后来担任先锋官,并没有跟太孙一同上阵杀敌过。太孙为什么就看中了他呢

    作为一个从太祖时期就随军征战的老将,刘江能从顶替父亲的参军名额的小兵,一步步走到国之上将的位置,当然也不是一个傻瓜。

    只需要联想到海军的筹建,就能让他明白,自己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已经深入圣心了。

    太孙能绕过朝中这么多将军挑中自己,恐怕就是看重了自己不仅资格够老,更精通水战。

    所以在来京城的这半个月中,他就一直在回忆自己的从军经验,想要拿出一套让皇上和太孙满意的水师改建海军的军略。

    这几天一直憋在船舱里,船一停稳,刘江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码头。一众侍卫也开始忙活着牵下马匹,收拾行李。

    望着眼前巍峨的城墙,刘江的心里也感慨万千,从今以后,他不再是个过客,而会变成这个城市的主人。

    一个年轻的太监带着两个小内侍迎了过来,他们的身后,还跟着一帮身穿羽林卫服饰的护卫。

    现在的整个羽林卫,都变成了太孙的私人护卫。原本在北征的时候,太孙的护卫还只有羽林左卫一卫,但是从新年过后,太孙受命组建海军,皇上把羽林右卫也分给了他。

    汉王的三卫减为了一卫,赵王如今也只有一卫,只有太孙和太子备受皇上宠爱,一人分了两卫护卫。

    “刘都督,终于等到你了,这一路可还安宁”

    刘江在北征期间也见过李亮,知道他是太孙面前的红人,不敢怠慢。他拱手笑道:“如今大明四海靖平,如何不安宁。倒是劳驾李少监在此久候,江过意不去。”

    李亮笑道:“都督有所不知,殿下一直在计算着都督的行程,吩咐等你到了京城,就立即带去宫中。”

    刘江心中一愣,立即说道:“江一路奔波,难免有失仪之处,还望少监容我先找个客栈,梳洗一番,再拜见殿下。”

    李亮笑道:“殿下早为都督已经考虑周全,都督一直外敌为官,在京城并无住所,殿下已经吩咐锦衣卫帮都督寻摸了几处房子。至于今日下榻之地,也安排在了长安斜街的府军前卫,除了将军,一应侍从也均可入住。在那里顺路洗一把脸,换身衣裳,就能进宫了。”

    见对方安排的如此妥当,刘江也就客随主便,只带了两个贴身的侍卫,随着李亮上了一艘挂着內监的撸船。

     



第九十九章 构架
    刘江原本还有些自矜,自认在水师统率,军伍编制方面,有着他人不及的能力。大明众将能与他相比者,也不超三五之数。

    更重要的是,他资历够老。从追随魏国公徐达战灰山、黑松林之战,就已经声名鹊起。后来更是在当今皇上潜邸时期,就追随麾下。

    但是,李亮拿出的这一套据说是出自太孙的方略,却从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角度,详细规划了海军组建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看到这份方略,他自认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方略,已经可以烧掉了。

    没有了自矜的资格,刘江的心里又变得患得患失起来。既然太孙已经有了如此详细的方略,那么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自己又在什么方面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呢

    从兵部出来,刘江再也忍不住言语试探道:“李少监,江观此份方略,较江之所著,高出数筹。若按此份方略,我大明水师,不海军,将成天下第一海军,无人能挡。”

    李亮这个时候也颇有些自得地说道:“殿下生而知之者也,自然非我等能及。不过殿下常说,大明由太祖以来,国势强盛了,但是制度却还跟不上大明的国势。故需重新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以便对大明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但是,制度再好,也需要得力的人来执行。天下这么大,仅靠太孙殿下一人是管不过来的,所以,这也是刘都督的机会。”

    刘江立刻明白了过来,抱拳说道:“江愿为殿下马前卒也。”

    李亮满意地说道:“待会儿见到殿下,不管都督有何高见,都可畅所欲言。殿下从不以言辞罪人,只要都督胸有丘壑,殿下自会重用。”

    故意不给刘江足够的时间,让刘江方寸大乱,然后再言辞指点一番,自然就能获得刘江的感恩。

    李亮虽然并无高才,在其他方面帮不上太孙,但是在为人处世,拉拢人心方面,却颇得其中三味。

    也因为这一点,朱瞻基现在用他是越用越舒心,虽然金阔现在又东山再起了。但是金阔权势虽大,更多偏向于做事,朱瞻基身边的这些琐碎事务,还是李亮用的最顺手。

    自承天门进端门,午门,又自左顺门入文华殿,绕过了文华殿,就来到了兴庆宫。

    一路上,李亮拿出的太孙腰牌畅行无阻,不管是锦衣卫,还是其他內监,绝无二话。

    看到这一幕,刘江也能知道太孙在宫中的威势,不管是內监,还是锦衣卫等人,都已经将太孙当做了这个宫殿未来的主人。

    文华殿是东宫驻跸,但是在规制上,却远远小于兴庆宫。

    特别是当今圣上现在并无公主,兴庆宫旁边的永福宫,永寿宫也都跟兴庆宫同属于一片宫殿,让兴庆宫的规制更显庞大,较之文华殿,要大出数倍。

    光是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当今圣上对这位太孙的重视。

    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是太孙上有皇上照拂,下无相争之兄弟,这个皇位,能与之相争者,一个也无。
1...3637383940...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