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并没有下场,担任了裁判,并且还拿出了几十颗珍珠作为奖励。

    皇子皇孙这一队里面,虽然有蜀王的几个健壮的孙子,但是朱瞻基的弟弟们拖了后腿。

    而勋贵们那一队,实力明显胜出一筹,所以比赛呈一边倒的局势。

    朱瞻基眼见这样太无趣,索性打乱了分队,把两边的力量又平衡了一番,让他们再次混战起来。

    等到比赛结束,一个个累的气喘吁吁,胜利的一方得意洋洋,失败的一方垂头丧气。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吝啬,不管输赢都有奖励,胜利的一方,获得的珍珠更大一些而已。

    得了奖品,他们也就更开心了,一些没有玩够的,又单独约战,开始比试。

    让伺候的太监和宫女们都盯着他们不要受伤,朱瞻基这才施施然地走向了文华殿东苑。

    东苑的凉亭里,穿的有些单薄的蓝烟冻的有些瑟瑟发抖,心里一边担心,一边咒骂着朱瞻基还不来。

    她趁着姑婆不注意,偷偷地溜了出来,想着文华殿的太监们应该能找到朱瞻基,打着胆子让他们找一下朱瞻基。

    可是这都好一会儿了,这个家伙还不来!

    要是一会儿姑婆发现了,肯定要惩罚自己了。

    她却不想想,蜀王妃这个经历过风光无限,又经历过家破人亡的老人什么没有见过。她刚溜走,蜀王妃就已经发现了,只是不想坏了她的好事而已。

    这是皇宫,到处都是太监和宫女,怎么可能一个大活人能悄悄溜走。

    若不是朱瞻基传话,她连文华殿的大门都出不来。

    就在她有些神不守舍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传了过来。“你要见孤,所为何事”

    蓝烟吓了一大跳,差点叫出声来,像只惊毛的小猫一样,一下子跳在了栏杆后面,看到是朱瞻基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你怎么从后面出来了”

    朱瞻基看着她色厉内荏的样子颇为好笑,又问道:“你要见孤,所为何事”

    蓝烟看着他的笑脸,就觉得有些心慌,看了看内侍们都远远地守在四周,这才低声说道:“太孙殿下,你能不能不要娶我”

    朱瞻基楞了一下,板起了脸问道:“你是有心上人了”

    蓝烟一听立即呸呸了起来。“本姑娘才十六岁呢!怎么就会有心上人了”

    一听不是这个原因,朱瞻基脸色稍霁,问道:“既然没有心上人,为何不愿嫁我”

    “不是我不想嫁你,我是谁也不想嫁。我母亲早亡,父亲去年也过世。现在我家就剩我和两个弟弟了,我若嫁人,他们可就没人照顾了。”

    朱瞻基问道:“你姑婆难道对你们照顾不周”

    “当然不是了,可是她俗务繁忙……她就是再照拂,又哪里比得上我。”

    看着眼前这个傻大姐一样,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丫头,朱瞻基只感到有趣。“那你有何本事能照拂两个弟弟”

    “我会养蚕,还会蜀锦。我父在世之时,也有一份产业。我一定能把我们的织行开到京师来。”

    “原来还是一个女陶朱,失敬失敬。”

    蓝烟却没有听出朱瞻基的讽刺意味,颇为自得地露出两个小虎牙说道:“不敢,不敢,只是生活所迫,谋于生计,当不得陶朱之称。”

    朱瞻基差点憋不住要笑出声来了。这个小丫头或许是被家人保护的太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自己靠在书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就能接手家族生意,照拂家人。

    她用书上的一些用词来掉书袋,就像一个书呆子一样,根本不会灵活运用。偏偏还一本正经,不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实在有些好笑。




第一零三章 幼军扩招
    从来到京师,刘江没有一点时间来领略京师的繁华,就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之中。

    他唯一抽出来的时间,就是在被朱棣接见以后,匆忙在太平坊挑中了一套朱瞻基帮他留意下来的一套四进大院。

    这处大院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是位置很好,位于九华山下,毗邻富昌伯房宽,清远候王友的宅邸。

    他只有一妻两妾,长子刘湍早亡,次子刘安如今也在军中服役,这次并没有随他返回京师。另有两嫡女,一庶女也以嫁人,只有两个庶子还在跟前,所以一套四进大院也足够家用。

    确定了宅邸,他就全心投入了跟朱瞻基的磋商之中。

    朱瞻基懂得的是后世的先进管理系统,但是将这套管理方案套用在六百年前的大明,就需要因地适宜。

    比如简单的的舰队编制,朱瞻基就只是简单地知道各种不同船只的性能和名字,各种舰船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只是略懂。

    如何把这些不同性能的战舰组合成一支具有战斗力,又合理的舰队,并且能担负不同的战斗职能,就需要刘江这样的老帅才能确定。

    这还是最简单的,其他比如各部不同的战争训练和组合,不同卫所之间的协同作战,统一指挥系统的组建,都离不开刘江这个老将。

    他们必须要拿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方案,才能得到兵部的支持,也才能得到朱棣的支持。

    而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同,这套方案也才能在军中实施,并且通过现在聚集在京师的水师将领,将这套方案传达下去,执行下去。

    一个国家的水师,最北到奴儿干都司,也就是库页岛北部地区。而最南到交趾,也就是后世的越南。绵延上万里,军队数十万,战舰数千艘。

    在最南部的苏门答腊岛,原三佛齐地区的国王梁明道哭着喊着要加入大明,并且来到大明之后再也不肯离开。

    他的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内附大明,永乐五年,朱棣诏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至此,远在赤道线上,还有一块土地属于大明,并且驻扎了一支水军。

    想要将这些军队都组合在一套管理系统之内,还要让各部形成战斗力,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各部,各军卫都不想削弱自己的现在实力,又想增强自己的实力。所以,如何协调这中间的关系,也非常考验刘江的能力。

    朱瞻基不可能事事亲自去做,他只需要把握全局,然后验证效果。

    所以刘江在跟朱瞻基确定下来基本方略之后,首先就是要组建自己的执行机构,以便他的命令可以得到有效执行。

    聚集在京师的上千水师将领几乎全部被刘江给召集了起来,强行编进自己的筹委会里。

    在经过朱瞻基设计的层层考验之后,一些具有优秀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将领被挑选了出来,解除他们的现职,直接编进了海军司令部。

    而这些人也是从北到南,各地的将领都有,他们对地方上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有了他们的加入,这种改制的动作才慢慢快了起来。

    朱瞻基很有耐心,他预计用四个月的时间,能理清所有的关系就足够神速了。

    这边的工作放给了刘江,朱瞻基这几日又忙着幼军的事务。

    每年秋冬之际,朱瞻基就会搜寻一批各地的孤儿,经过几个月的考验,编进幼军。

    以前朱瞻基小打小闹,只是在京师周边挑选孤儿,每年差不多只是挑选一百二十人左右,最后保证幼军的规模能控制在三个层次六百人。

    但是去年的幼军甲字连全部被瓜分,目前只剩下了四百人,加上朱棣和军方的压力,所以朱瞻基去年通过锦衣卫又挑选了四百个孤儿。

    这八百人已经让幼军营的容纳能力达到了饱和,但是现在,勋贵们也要把自己的子弟送入幼军,幼军的规模就会变的更大。

    不过现在教官方面不缺,因为原本的乙字连两百士兵都能充当教官,就连丙子连的士兵们,也能胜任一些教官任务了。

    现在主要是训练营的场地有限,原本增加了四百孤儿,容纳能力就几乎饱和,现在勋贵子弟们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报名。

    幸亏如今的下马桥已经进入了建设期,虽然进入了春耕阶段,但是一道圣旨,下马桥每天仍然能维持一万工人以上的建设规模。

    在建设十个研究所的厂房同时,朱瞻基也把幼军营的宿舍和场地进行了扩建,预计形成两千人的规模。

    这个规模暂时不会再扩大,在他登基之前,朱棣也不会允许太多的人掌握天文知识。掌握太多的地图绘制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如果被太多人掌握,也会对大明形成威胁,对朱家的统治形成威胁。

    也因为这些原因,除了孤儿和勋贵子弟,朱棣严厉要求幼军不能向普通民众开放。

    二月十五,下马桥农庄一带的道路发生了拥挤,无数的马车还没有出城门就堵死了。

    数不清的勋贵子弟一个个只能在护卫的带领下,步行前往农庄。

    朱瞻基原本还让纪纲派了不少锦衣卫,四处查探这些勋贵子弟的表现,有没有一些仗势欺人的。

    但是很显然,不管哪个都受到了严厉的警告,不要说在路途中,即使在幼军的选拨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恃宠而骄的。

    相对于培养了几个月的孤儿们来说,这些勋贵子弟的挑选并不算严格。



第一零四章 英国公回京
    英国公奉旨回朝,自太子以下,群臣皆出城至阅江楼码头欢迎。

    三月初五这一天,身体刚恢复了一些的朱高炽乘坐马车,在群臣的环侍下,一大早就赶往了阅江楼码头。

    张辅这是从交趾坐船回来,要是从陆路回来,众臣起码要出城三十里,才能彰显朱棣对张辅的重视。

    在永乐一朝,不管是掌控神机营的柳升,还是备受朱棣恩宠的沐晟。他们在朱棣的心中,在大明万民的心中,都比不上张辅。

    朱瞻基也有五年没有见过英国公张辅了,自交趾以降,又屡次起兵,英国公张辅就三征安南。

    张辅在安南前后建置州县以及增设驿传递运,规划得很全面。交趾人所怕的只有张辅,张辅回来一年而黎利又反,朝廷多次遣其他将领征讨,都无功。

    武有张辅,文有黄福,整个大明只有这一文一武才能震住整个安南。

    巳时正,在应天府外幕府山水师已经等了半夜的张辅座船,缓缓停在阅江楼码头。

    鼓乐争鸣,万民齐呼,太子朱高炽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在两个内侍的搀扶下,依旧是长揖到底,恭迎张辅。

    五年不见,今年已经四十岁的张辅变化并不大。

    他身材高大健壮,不妄言笑,性格刚毅威严。在军事方面,他治军整肃,屹立如山。三次平定交趾,威名远传海外。

    而在历史当中,张辅历事四朝,虽然连姻帝室,但仍小心谨慎,与蹇义、夏原吉和三杨同心辅政。

    仁宣之治的二十余年间,国家太平无事,张辅是有很大功劳的。

    所以,不管是在这个时代了解的张辅,还是在从历史里面了解的张辅,都值得朱瞻基一拜。

    张辅走下坐船,内心也是感叹不已,身为臣子,走到今天的这一步,可谓是已经到顶了。

    不过他自认还年轻,并不想从此养老,只是这次回来,不知道皇上还会不会再放他出去。

    他也看到了在群臣之前的太子朱高炽,这个太子的身体依旧不见好转。

    比他更引人瞩目的就是他身边站着的太孙朱瞻基。

    五年不见,张辅自己的形象并没有大变。但是朱瞻基从十三岁到十八岁,却正是一个年轻人形象变化最大的阶段。

    才十八岁的太孙身材比他还要高大,比一般人都要高出一个头,在群臣里面显得格外显眼。

    虽然有些消瘦,不过这是年轻人正长身体的时候。从他鼓鼓囊囊的衣服下的肌肉,也能看出,他的身体要比太子好的多了。

    再看看他跟皇上年轻时代相差无几的脸,张辅自然就明白为什么这个太孙如此受皇上宠爱。

    年仅十八,现在皇上竟然把全国的水师都交于他掌管,这是多么大的殊荣啊!

    不过,从他的了解,这个太孙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去岁北征,他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从其他将领那里了解到了太孙在战场上的表现。善于纳谏,英勇杀敌,更重要的是,在行军途中不仅不嫌劳累,还能与各界将领相处和谐。

    北征回师途中,他更是邀天之幸,在草原腹地找寻到了一座铜山。

    光凭这座铜山,大明就能解决如今的钱荒。也让大明有能力在草原腹心驻扎一直军队,从此将荒寂的草原变成了一座金山,各部将士再不把草原当做畏途。

    而他们虽然再没有见面,去年以来,他们之间却也不是没有交集。在交趾期间,他就收到了太孙的亲笔信函和一份地图。

    而他凭借这份地图,在广宁海边,果然找到一座储量惊人石炭矿。这片石炭矿绵延数百里,出产各种优质石炭,足够大明用上千年。

    从这件事,张辅也在怀疑,难道太孙真是天授之人,要不然,他在大明境内,又如何能知道远在交趾,有这么大一座石炭矿。

    礼部官员这个时候已经念完了朱棣亲笔撰写的嘉奖徼文,张辅也双膝跪地,接过了圣旨,面向皇宫磕头三次。

    然后,才是诸臣与这位大明头号战将套近乎的时间,这一番见礼一共持续了近半个时辰。

    朱瞻基并没有跟张辅太多交谈,他只是在张辅跟朱高炽见礼的时候,跟张辅问了一声好。

    待张辅与诸臣见礼完毕,朱瞻基亲自执缰,牵来了一匹阿拉伯马。张辅谦让了一番,还是在众人的力邀之下,翻身跨上了骏马,开始向皇宫行进。

    应天府大街上,张辅回宫的道路已经被清街,封锁,一行人或骑马,或坐车,带起了一条灰尘形成的浓烟,一路奔向皇宫。

    朱瞻基一直陪在张辅的身边,这个时候也才有机会跟张辅说上几句话。

    “英国公,朝堂上下,唯你对交趾情形最为了解,以你之见,这交趾为何三番五次复反,想要彻底解决交趾战乱,又该行何策”

    当初朱瞻基还是个孩子,现在却已经变成了一个青年,听他向自己问计,张辅忍不住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触。

    “交址之乱,源于少数人不服王化,而想彻底解决交趾之乱,应以教化为主,武力为辅。可是此举耗时耗力,交趾又远离王庭,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1...3839404142...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