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因为水泥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而且坚固的道路,坚固的房子,坚固的河堤,带给大明的改变也更大。

    这一点,刘江他们也看了出来。

    当看到这一段混凝土道路的时候,他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不顾自己老态龙钟,硬是抢了一把铁锤,在地面上敲打着。

    然后就坐在坚硬的路面上,抚摸着有些粗糙的路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到朱瞻基忙完了事务,向他走了过来,他才一骨碌就从地上爬了起来,激动地说道:“殿下所言无误,此物的确当得国之重器!”

    朱瞻基笑道:“都督都看出了什么”

    “用此物建房,将不惧倒塌,建设城墙,稳于泰山,修建道路,将不惧雨水之祸,修建河堤,也不惧垮塌之险。以往行军,遇到雨天就寸步难行,可是此路面水溶不进,辎重也就不受泥地拖累,影响行军。若我大明境内都能修成这种路面,万里行军也再不惧。”

    听了刘江的话,孔诚笑着说道:“都督所言极是,且用水泥修路,比夯平土路更加省事,只要有水泥,河沙,加上水,铺平路面,两日即可凝结,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朱瞻基却摇了摇头说道:“此言差矣,人力弱小,此时尚无发觉,但依孤看,水泥并不是万能。若路基不实,水泥铺就也如无根之萍,不可持久。所以,夯实路基,这一套程序绝不能少。”

    朱瞻基的话孔诚当然不敢反驳,又笑着吹捧道:“还是殿下高瞻远瞩,考虑周全。臣定当尽力而为,试验出最佳方略。”

    朱瞻基笑道:“等你成功之日,速速报于孤,孤也带皇祖父来嘉奖尔等。”

    这一下,众人都站不住了,不管是围在路边的,还是站在坚硬路面上的,全都跪了下来叩谢。

    若真是能得皇上嘉奖,他们这些中下层官员和工匠,会是比天上掉馅饼还要大的幸福。

    朱棣会来吗当然会来了!

    不要说等全部试验成功,就是现在,他得到这个消息,也会迫不及待地过来看看。

    水泥虽然不起眼,却是一件真正利国利民的东西,应用广泛,而且可以遍地取材,成本低廉。

    现在的水泥,耗费最大的就是研磨的人工。但是大明的人力,不能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少也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一直到要离开的时候,朱瞻基才突然想起了一件比




不好意思
今天在山里安顿了下来,本来想?



感恩
今天睡了一觉起床,突然发现竟然多了一个护法,而且还是一个新读者,名字还跟我差不多。

    我以为是自己的现实朋友们打赏,可是打了一圈电话,没有找到人。

    再看看注册的头像,确定不认识,只能说,谢谢兄弟厚爱了。

    这本书发书将近两个月,目前收藏已经突破了两万七,对老妖来说,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与此同时,老妖也收到了不少老书友和新书友的打赏,再次感谢。

    现在粉丝榜前面的两位兄弟,摇摇摇头,自我怀疑,都是老妖的新读者,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加群,有没有说过话,就能如此支持老妖,实在感动。

    &nb



八第一零八章 一国两制
    在脑子里面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朱瞻基说道:“爷爷是为英国公的事务烦恼”

    朱棣楞了一下,问道:“何以见得”

    “赏无可赏……孙儿是爷爷血脉亲人,本为一家人,赏与罚也只是玩笑。可爷爷将赏无可赏这句话脱口而出,由此可见内心有所思。而当今朝廷,能当这句话的文武大臣,唯有英国公一人。”

    此话一出,文华殿偏殿里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任何人都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而敬妃坐在张氏的下首,紧紧攥紧了自己的手帕。

    朱棣扭头大声问道:“现在何时”

    李谦的声音传了过来。“陛下,差一刻午正。”

    朱棣这才又扭头跟张氏说道:“午正后一刻进膳,我跟基儿去东苑走走。”

    张氏瞪了朱瞻基一眼,这才万福说道:“基儿冒失,这等国家大事,如何能问计于他。”

    朱棣笑道:“你勿要担忧,基儿是你的儿子,也是我的孙子,就是说错了话,我也不会真的怪罪于他。”

    没有用朕自称,说明朱棣是真的没有生气,张氏这才放下心来。

    妄议国政,要是朱高炽僭越,恐怕朱棣就不会这么好说话,他对朱瞻基的偏爱,这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

    说完,他率先向殿门外走去,朱瞻基连忙跟上,扶住了他的左臂。这一次没有太监敢在凑上来,只敢远远地跟着。

    爷孙俩来到了东苑,朱棣这才甩开了朱瞻基的手,将手臂背在后面,在林荫道里慢慢走着。“从小到大,你说话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这一次你跟我提起此事,想必是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朱瞻基落后半步跟在他身边,点头他看不见,嗯了一声才说:“自英国公回京之前,朝廷内外的议论就已不少,自梁章上书之后,风气逾烈,孙儿就是不想知道,也都知道了各界之见。”

    “那以你之见呢”

    “黔国公之封,虽然开了公候世镇一地之先河,实乃特例。我大明疆域虽广,却无一寸多余。在大明疆域内,此例不可再开。”

    朱棣扭头看了他一眼,又回头继续前走。“也就是说,大明疆域之外,你认为此例可开”

    朱瞻基答道:“每次孙儿看着那地球仪,总会畅想天下之大,难以想象,若整个天下都为我朱家所有,那才是坐拥天下。但……天下之大,由大明传到美洲的圣旨,怕不是在路上就要走一两年,我们又怎能确保那里就真的属于我大明,属于我朱家”

    朱棣沉吟了一会儿,才又说道:“继续说下去。”

    周时天下不过黄河一带,周王尚且要分封天下,若我大明真想坐拥整个地球,想要维持如今的国策,几乎不可能。所以孙儿左思右想,认为实行一国两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朱棣这一下子来了一点兴趣了,指了指凉亭说道:“坐下与我细细分说。”

    爷孙俩进了凉亭,朱棣摆了摆手,本来想要伺候的太监们就远远退去。

    朱瞻基接着说道:“大明之界,是我令行禁止之界,是尊我华夏礼仪之界,是守我华夏习俗之界,是学我华夏文萃之界。令行禁止有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但是我华夏文化传播却是持之以恒,生生不息,永无停止。在我令行禁止之界,永属朱家,可界限之外,却可宽容一些,如南洋诸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又有差别。”

    南洋诸国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统治,却仰慕我中华文化,愿为我附庸。而其他地区或无人烟,需要我大明迁移民众,或有野人,需要大明兵马征略。付出的代价不同,自然条件也有不同。”

    其他地区可以以后再说,就以交趾为例。如今我大明所占仅东关(今河内)至清化一带,在其南,其西,仍然有大部因地势崎岖,我大明大军难以抵达。如勃固一地,那里从地球仪上看去,却是我大明通往另一片大洋的最近之地,若能控制此地,等于我大明就又掌握了西洋。可是我大军征伐艰难,此地贫苦,征伐也如同草原一般得不偿失。”

    可是若将这些地区有条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或者是我朱家闲王,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替我大明守卫国门,发展民生。户部不用承担太大的开销,我大明却能开疆拓土,所以有些事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朱棣问道:“若此地以后不服命令该如何”

    “此地本就是我大明不能令行禁止之地,只要能学我文萃,说我大明话,尊我大明礼仪,他们就自然会心向大明。何况,朝廷也不会缺了制约的手段。如交趾一地,如今虽设承宣布政使司,每年耗费超百万,税收不过七万两,这就是因为管理手段的不到位,造成的得不偿失。如果将英国公分封此地,他自然会尽力发展民生,对反叛势力赶尽杀绝,稳固统治。真能控制此地,以后我大明又会多一财源,若他不能控制此地,届时再换人去讨伐也是一样。”

    现在我大明耗费的每一笔军费,都是从我们的国库里出。但是实行了不同的政策,英国公怕是倾家荡产也要打赢这场仗,我们现在花的银子,以后他还要一点点还回来,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零九章 惊讶
    自三月初回京,除了必要的应酬,张辅就将府门紧闭,闭门谢客。

    虽然明面上,张辅的借口是连年征战,休养生息,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从他自交趾返回,关于他分封交趾的传闻就甚嚣尘上,甚至整个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果是其他朝代,这个时候的大臣肯定会惶惶不可终日,要是在宋代,恐怕官员早就要自杀谢罪。

    但是这是明代,而在三十年前,还有一个同样分封的例子在前。

    黔国公府虽然没有明着封王,封地,但是黔国公一脉永镇云南,这跟实际上的封王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连黔国公府,如今在云南也被称作了沐王府。

    所以,在这个时代,分封并不是一个忌讳的话题。

    只要不明着称王,死后也能得到朝廷封王的殊荣。

    张辅很清楚,自己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典型,一个筹码被推上了前台。

    不仅仅是武将,就连文臣们如今也都鼓足了力气,想要推着自己跟皇上打擂台。

    分封不仅仅是他张辅一个人的事情,而变成了文武大臣从皇上手中争取更多权力空间的武器。

    张辅更不知道,作为皇室的太孙,未来的皇帝,朱瞻基竟然也在这件事里面出了大把的力气。

    在朱瞻基看来,分封作为文武大臣的终极梦想,有了这个希望在前方,那些文武大臣也多了一个可以奋斗的方向,不至于位极人臣之后,就开始揽权,党争,也能让朝堂的风气更好一些。

    张辅表面上虽然只能避嫌,暗地里却也加紧了各方联络。

    这个机会可不常有,怎么也要竞争一把,就是失败了,大不了也是像现在一样,低调一些。

    朱棣不是朱元璋,他对功臣,格外也宽容一些。

    而要是成功了,张家可就能成为真正的一代世家。

    “大少爷,敬妃从宫中传来口信,太孙已经说服了皇上。”

    在这个家族里,能够称呼他大少爷的也就只有在他父亲活着之时,就成为国公府大管家的张岩张伯。

    今年已经快七十岁的张伯伺候了张家四代,就连张家的祠堂,也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以往宫里的消息都是昭懿贵妃传出来的,今天却是由敬妃传了出来。他虽然心中惊喜,却也压抑住兴奋问道:“何故是由喜儿传来消息,可靠吗”

    “传话的是陪敬妃入宫的涟漪,这个丫头行事还是沉稳的。今日嘉兴郡主生辰,皇上驾临文华殿,在饭前与太孙殿下在东苑密谈了半个时辰。消息是从太孙那边传过来的,应该不会有误。”

    张辅叹了口气问道:“张伯,你老见多识广,又久居京师,可看出太孙的用意身为皇家,却如此积极推动此事,到底是何用意”

    站在下首的张伯依旧面色如水,波澜不惊。“老朽活了快七十,却从来没有见到过太孙这样的人,实在不好评价。此人少小锋芒毕露,享尽皇上偏宠,行事另辟蹊径,从来无迹可循。解缙,胡广都称得上是天下少有的才子,姚少师更是学究天人,这三人都对这个不崇儒,不喜佛的弟子却还说不出半点不是。”

    张辅对太孙当然也不陌生,对这个几乎已经确定的帝国继承人,他要是疏忽了,那才是笑话。张家虽然富贵荣华,但是那只是过去,想要张家家门时代兴旺,与帝王的关系,一直是张家最重视的环节。

    听了张伯的话,他沉吟了一下说道:“享尽皇上偏宠,却不自傲,锋芒毕露,却不自大,三位名师教导,却不盲从,显然胸中自有丘壑。”

    张伯点了点头说道:“十六岁亲手斩逃兵,十七岁上阵斩敌首四十三。幼军不像军人,更像杂家子弟,北征发现巨大铜山,如今沸沸扬扬的地球仪,研究院,机床,水车,包括他献银五百万两,又组建研究院,还在于工部诸臣会面时,以农学,文学,理学,地学,天文学,医学,格物这七大类进行综述,所谓专利权虽然还未实施,但是却直接笼络了天下工匠之心。所谓个人合法资产保护法,虽然看似推行困难,但是却笼络了天下大半穷人之心。这位太孙,一直在走前人从未走过之路。而他所有的行为,似乎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笼络人心。”

    张辅这个时候说道:“我却以为,太孙此举更像是进行对大明的改革,直接挖断儒家根基。”

    张伯笑道:“此前我也这样以为,可是太孙对儒家并无反感,并且,现在还给儒家提前准备了一条明路。既然太孙偏爱杂学,不论农学,理学,地学,天文,医学,格物,这都还是儒家的人学起来更有优势。只要儒家学子放得下面子,那么儒家同样能抢占其他学科的位置。太孙在自己的农庄兴建研究院,虽然只是从工部调人,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也有无数儒家学子走门路,想要进入太孙所设的研究院啊!”

    张辅大有兴趣地问道:“这个研究院究竟作何营生”

    张伯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只听见外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旋即望向了门外。

    只见在锦衣卫任指挥佥事的三爷张軏快步跑了进来,见到张辅就大声说道:“大兄,天大的消息,陛下竟然给工部的五品员外郎孔诚授以终身武安子爵,这可是乱了朝廷法度啊!”

    明代有文勋,武勋



第一一零章 如意
    张辅自小随父跟随燕王,对朱棣的性格非常了解。这是一个胸怀广阔的一代帝王,但是同时,也是权力**极为强烈的独裁者。

    虽然在他的麾下,不管是文臣武将都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前提就是绝不能越权。

    姚广孝为什么躲在和尚庙当一个僧侣司左善世,为什么跟儒家现在斗的头破血流,都不敢借用自己的身份,还不就是怕朱棣怀疑他心机。

    太子因为跟不属于詹士府的解缙接触,还是因为公务,却把解缙投入大牢,而太子也被圈禁半月。

    朱棣将权力看的如此重要,为什么到了太孙这里就变了

    现在不仅把大明的水师全部交到太孙的手里,竟然把锦衣卫也交给了他。

    这个时候,张辅已经知道了,这绝对是有个诱惑在吸引着朱棣,有一个大计划在酝酿。

    而朱瞻基就是完成这个计划的人。

    他闭上了眼睛,仔细回想起了跟朱棣接触多年的点点滴滴。因为安南之战,他已经有五年的时间远离朝堂了,虽然各方面的信息依旧流通,但是与他亲自接触是完全不同的。

1...4041424344...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