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这些年来,每年交趾上缴税银不过七万两,但是三征交趾,耗银超过四百万两,朝廷诸臣未免有些人觉得费了这么大力气,拿下一个贫穷的交趾,实在不划算。

    但是




第一零五章 盟友
    仪仗返回了皇宫,朱瞻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说朱瞻基现在已经开始掌管海军事务,但是从朱棣将他的职位单独排除出来,就能知道,朱棣虽然愿意让他接触军务,却不代表愿意他过多插手军务。

    这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其实并不矛盾,关键还是掌握好一个度。

    朱棣是想培养他,但是不代表他就能因此插手过多事务。

    他就跟现在已经接触政务的朱高炽一样,关键是做好份内事,千万不要越线。

    对朱棣这样一个权力**旺盛的帝王来说,越线就意味着抢权。

    所以,进入了午门,在王彦他们迎接上来之时,他就让出了自己的位置,率领着自己的护卫,返回了兴庆宫。

    却不防,刚进入文华门,就碰到昭懿贵妃和敬妃两人各率领着一帮内侍和宫女等在宫门处。

    见到朱瞻基,两个人都迎了上来。这两个女人,一个女人是自己的“奶奶”一个是自己的“小妈”,却又是张辅的姐姐和女儿。

    不等他们开口,朱瞻基就笑着说道:“娘娘,敬妃,英国公身体很好,朝中诸将,我看没有几个能比得上国公的。”

    昭懿贵妃看了看四周,低声问道:“你跟他说了”

    “说了,国公应该是颇为心动,不过,他还要试探一下皇祖父的心意。此事绝不能由他提起,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还需要娘娘这边下点功夫。”

    “我明白,前几日我已让户科都给事中梁章上奏了交趾耗费过甚奏章,只是这几日还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昭懿贵妃虽然现在是后宫第一人,但是正因为这样的身份,她跟外面联络更要小心。

    许多时候,她还不得不借用朱瞻基的渠道,才能跟外面联系。

    毕竟现在的宫中,也就朱瞻基最为自由,而且连锦衣卫现在也算是他的人了。

    征伐交趾耗费太大,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从永乐五年开始,每一年都有人提。

    不过朱棣是不在乎花销,只在乎服从的君主,所以这些奏章都被他留中。

    但是这一次朱瞻基利用他对交趾战况的了解,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耗费与收益对比表,然后又提出了在交趾设立公候府,代天子巡守,将压力释放一半到公候身上的建议。

    有了沐王府的例子在前,再加上张辅如今已经是封无可封,所以,这个建议很有可能被朱棣接受。

    朝廷最少可以减轻一半的负担,把烦恼的事情都丢给驻防的公候来承担,这样就节约了大笔的耗费。

    而那些公候们也不可能不接受,虽然一开始会让他们承担巨大的负担,甚至要欠朝廷几十年都还不清的军费。但是以后能当一个无冕之王,这在封建时代,绝对是人人都追求的。

    只要能把这些封地经营好,所有的开销以后都能赚回来的。即使赚不回来,难道朝廷还逼着你拆房子卖地吗难道为了一点耗费,就让戍边将领活不下去吗

    不可能的。

    如今的沐王府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云南铜矿被开发之前,沐王府穷的只差要当裤子了。不要说朝廷的军队耗费,就连他们自己的卫队耗费,都承担不起。

    原本他们要承担朝廷大军的一半耗费,最后还不是被朱棣给免了。

    现在有了铜矿,他们的日子才好过一点,欠朝廷的耗费也逐渐都补了上来。

    前几次征伐安南,朝廷还从云南当地招兵买马,用的也都是沐王府出的银子。

    因为只有沐王府这一个例子,所以如今的大明并没有在这个方面的详细规定。

    比如其他公候镇守一地,需要承担多少军费,缴纳多少税赋等等。

    抛开沐王府这个个例,朱棣绝对不愿轻易开了这个口子。

    唐代的教训如今还在被人提起,对于朱棣这样的集权之主义思想的君王,不是迫不得已,绝对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

    否则藩镇太强,对中央政府也是一种威胁。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很清楚,欧洲如今已经从愚昧的中世纪神权统治中逐渐走了出来。今后的一百年,是欧洲全面走向复兴的时代。

    在政治上,王权的份量逐渐加重。在科学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在军事上,他们利用蒙古人带过去的火药,从冷兵器开走向热兵器。

    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世界的政治局势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大明因为他的到来,想要走出一条华夏振兴的道路,以前的封建制度必须要得到全面的改进。

    在政治上,虽然以后要继续推行中央集权,但是在军事和经济上,想要建立规则,抢占地盘,就必须进行改进。

    科技的滞后,让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管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缓慢和被动,想要加强统治,必须进行科技改进。

    只有更快的交通工具和调兵谴将的能力,才能巩固统治。

    但是在科技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能做的就是抢占更多的地盘,并且进行初步统治的巩固。

    他一直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始终认为分封制是扩大华夏民族整个世界话语权的最有效手段。

    只要华夏民族将全世界都占领下来,哪怕这些地区最后都脱离了中央统治,但是这些地区也会形成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这样总比原本的历史中,让那些欧洲人占据了全世界,并且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更好。

    当然,他也不会轻易放出这头怪兽,即使最后要



第一零六章 水泥
    马致德一家在正月抵达京师,旋即在下马桥农庄北侧,也就是在钟山山脚下,选出了一处适合建窑的地方。

    但是礼部官员认为窑洞距离皇室陵寝太近,有损风水,所以不允许在山脚下动土。

    朱瞻基也觉得自己疏忽了这一点,不管怎么说,他首先要做的维护皇室的威严,所以让马致德重新选址。

    马致德在内侍的带领下,又重新看了几个地方,最后在方山脚下重新挑选了一处适合建窑的地方。

    这里位于秦淮河的上游,虽然距离京城有点远,但是却交通便利,划船就能直达皇宫。

    朱瞻基在二月的时候,也亲自来看了一眼。发觉这里实在比钟山更为合适,因为这里还有一片不大的石英矿。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石头成分复杂,不仅有大片的石灰岩,更有硅酸钙成分的泥灰岩。

    烧制水泥,特别是最初级的硅酸盐水泥,这种石头的需求很大。而且这里远离京城,也不至于在附近造成太大的污染。

    在建窑之初,朱瞻基就给了马迪一个任务,要求他用这种泥灰岩烧制成粉,然后与石灰岩烧制成粉,组成一种新的凝结粉末。

    马迪现在对朱瞻基崇拜之极,虽然朱瞻基并没有教他太多的学问,但是朱瞻基纵使能提出一些让他从来没有想过,却引人深思的问题。

    比如他们生活在一个球上,但是头朝下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为什么会有潮涨潮落天为什么会下雨,刮风,打雷

    马迪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太孙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他却一个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也勾起了他内心的强烈疑惑,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搞清楚这些事,他的人生意义仿佛都是为了这些。

    而在幼军这个封闭又宽松的环境里,他一边接受着严格的教育,一边又能为所欲为地跟着伯父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

    在这个环境里,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生活的无比充实。

    他对朱瞻基的命令执行不误,而马致德就更没有半点质疑了。

    如果一开始他还有些担心,但是现在太孙殿下已经明言要娶了自己的女儿,他就宁愿为太孙抛头颅洒热血。

    不提成为贵戚之后的名望了,有了这个身份,他们马家最少要兴旺三代以上。

    这个时候,不管朱瞻基要他做什么,他都会用心来做。

    二月底,在工匠们夜以继日的开工下,八座窑洞一并排地兴建于方山北麓。

    这八座窑洞形状功能各有不同,只有两座是为了烧制琉璃的,其他的窑洞,将会分别烧制青砖,炼焦,烧瓷,还有一座是按照朱瞻基的指示建造成的竖窑。

    这种竖窑跟炼铁的窑差不多,有一条专门的通风管道,可以向里面通过水排鼓风。

    据说这是太孙在古书看到的烧制钒土的窑,用耐火土建好窑洞之后,能将火温升高到可以炼铁的程度。

    用这种高温,任何石头都能烧成粉末。

    即便有人不以为然,但是这是太孙的命令,所以所有人还是按照工部建窑的严格要求,修建了这样一座窑洞。

    在现代,有了先进的工业设备,有了回转窑,烧制水泥非常简单了。

    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碎石机,只能靠人力粉碎。所以两磨一烧的水泥制造程序,必须要多加上一道烧制的程序,才能节省更多的人力。

    二月底窑洞建成,但是还要等阴干和烘干,加上春季多雨,所以一直到三月初十,这座石窑才算能进行第一次的试验。

    一窑被敲的半碎的石头足有数万斤,在被高温烘烤一天以后,就变得脆了许多。

    这个时候,窑洞熄火,这些石头又被运了出来,用人力和石磨将它们研磨成粉。

    这个时候,再按照朱瞻基拿出来的烧制方略,加入少量黏土和石灰粉后,再放进窑洞高温烧制。

    再次出窑,冷却后将这些灰粉再次研磨,这些石粉就变的细腻无比了。

    众人都满怀期待,将这些泥粉里面掺进了一半河沙,然后加入些许碎石,加水搅匀,然后铺在路面上。

    几个砌墙的工匠一块抿子将这些还在软和的泥浆表面抹平,然后就静静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马迪趁着众人不注意,偷偷用手试了一下,可是还没有用力,手指就陷了进去。

    他连忙抽回了手指,心里有些怀疑,这真的可以变回坚硬的石头吗

    长安大街,海军司令部。大殿内,朱瞻基和刘江会见了跟随张辅一同回京述职的水师将领。

    “殿下,大喜……,殿下,大喜……”

    大殿外传来的声音来自奉御王通,其他人不敢拦他,任由他直接冲进了殿内。刘江他们也都停止了讨论。

    不等朱瞻基说话,李亮就大声斥道:“殿下讨论军务,如此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这话当然不是骂给朱瞻基听的,而是让几位将军知道,朱瞻基的身边人,并不是不懂规矩之人。

    王通打了一圈长揖,才喘着粗气说道:“殿下,方山窑奉旨试制水泥,今日成了!”

    朱瞻基看到他就想到应该是这件事,他的任务就是在方山窑协调工部,民壮,还有幼军之间的关系。如果水泥没有研制



第一零七章 改进(新一周求推荐票)
    看着这一段大约三十米长,五米宽的水泥路,朱瞻基忍不住快步走了过去,然后用脚在上面跺了几脚。

    他不是新奇,而只是想要回味一下曾经的感觉。

    跨越时空六百年,这种混凝土道路的出现,似乎一下子就把六百年的时空给拉近了。

    虽然只是三十米长的道路,但是因为配置石灰的水泥比例不同,所以三种比例各倒了十米的路面,以便做个比较。

    在朱瞻基到来之前,工匠们已经仔细比较了三种不同比例的路面的不同,还用十几斤的铁锤,在路面上进行了重击试验。

    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孔诚等朱瞻基的新鲜劲过了,才笑着凑了过来。“殿下,我们仔细比较了三种配方凝结效果的不同,却没有发现有多大差异,此物凝结以后,坚比硬石,还更有韧性,巨石性脆,重击会裂,但是水泥只是出现小坑,不会大块脱落。”

    朱瞻基俯身从路边砸碎的混凝土里面捻起了一块,用手使劲搓,捏,掰了好一会儿,最后又把碎末在手指之间碾压。

    水泥的粘结程度除了取决于配方,也取决于碾磨的粉末颗粒大小。粉末越细,粘结度就越高。

    如今的水泥在其他人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但是朱瞻基还不算满意,因为这些水泥能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

    他交待说道:“既然不能分清三种配方的差距,那就扩大配料比例,一种石灰,粘土加更多,一种石灰,粘土加更少,这样就容易能分辨效果了。然后选择出最佳的比例效果,记录下来。”

    孔诚看了看其他人,问道:“殿下,这水泥除了修路,难道还有其他作用”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不同比例的水泥,当然可以有不同的作用。用水泥掺沙,就能建房,还能粉刷内外墙,更快凝结的水泥,还能在水中建桥,修补河堤……”

    他抬头看了看窑侧面的一片空地,说道:“你们在那里找一片空地,我要你们用水泥建造不同的房子。找出配比沙子不同比例后的坚固度,凝结速度。”

    “是!”

    朱瞻基又扭头向站在一边的羽林右卫的指挥佥事毛仲说道:“毛指挥,此处加紧巡防,内外隔离,确保水泥的配方不会泄露出去。”

    毛仲抱拳应是,朱瞻基这才又跟孔诚说道:“水泥配方事关重大,所有接触的工匠都要分别甄别,确保整套技术只有少许人知道。你作为此处主官,也要拿出一套技术防泄漏方略,然后呈交于我。”

    孔诚不敢马虎,也为能在太孙面前出风头而激动,连忙应道:“此乃臣分内之事,不敢疏忽。”

    再望向王通,他又交代说道:“今后几日你要多照顾一下这里的工匠,配合各部工作,解决后勤服务。待水泥技术全部整理出来,我为你记上一功。”

    王通面带喜色地说道:“为殿下效劳是奴婢份内事,不敢居功。”

    在朱瞻基的心中,水泥绝对是大明最重要和最需要的东西,水泥的重要性甚至还要高于机床,高于炼钢。
1...3940414243...276
猜你喜欢